韧带样纤维瘤病

合集下载

肠系膜韧带样纤维瘤病1例

肠系膜韧带样纤维瘤病1例
2 0 12 2 2 6 0 0, : 6 — 6 .
称 侵 袭 性 纤 维 瘤 病 ( g rsi i o ts ) A ge s e Fb ma i 、硬 纤 维 瘤 v r os ( emo ) , 发 生 于 深 部 软 组 织 的 克 隆 性 纤 维 母 细 胞 Ds i 等 是 d 增 生性 疾 病 , 物 学行 为介 于 纤 维 瘤 与纤 维 肉瘤 之 间 f 全 生 1 _ 。 身 各 个 部 位 均 可发 生 , 型 的 发 病 部 位 包 括 腹 直 肌 、 颈 典 头
( . 日友 好 医院 放 射 科 ; . 理 科 , 京 1中 2病 北 患 者男 性 , 0岁 。 个 月 前 无 意 问 发 现左 侧 腹 部 肿 物 . 3 1 并 伴 有 轻 压痛 , 断 排 便 不 畅 , 2 1 间 于 0 2年 3月 1 日入 我 5 10 2 ) 0 09
参 考 文献
[】 B rd K,hl p S P t Demo u o: l ia faue 1 en P ip ,ee H. s i T m r ci cl etrs i r d n ad t am n pin o da cd dsae I】h O cl n r t e tot sfra vne ies JT e noo e o . —
B e tnn呈 核 阳 性 表 达 。 ( ) 巴 瘤 : 腔 内 淋 巴 瘤 多 表 —a i e 2淋 腹
现 为 多发 的 软组 织 肿 块 , 可 包 绕 肠 系 膜 血 管 . 增 强 C 并 在 T
膜上动脉及其分支供血 . 管分支呈抱球样穿行于肿物 内 血 ( l 封 三 ) T诊 断 : 腔 内 巨大 肿 物 , 图 , 。C 腹 间叶 来 源 可 能 。 术 中所 见 : 物 位 于 左 侧 腹 腔 , 包 膜 , 韧 , 部 与 肿 有 质 根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20例临床病理观察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20例临床病理观察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20例临床病理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收集2008~2012年间20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好发于深部软组织或腹腔内,界限不清,质地坚韧,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

肿瘤直径4~10cm,平均直径6.5cm。

组织病理学表现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多呈平行或波纹状排列,其间伴有比例不一的胶原纤维,病灶周围常见纤维母细胞束向肌肉或脂肪组织内穿插或浸润性生长。

免疫组化:Vimentin(+),β-catenin(+),desmin、α-SMA、MSA(+/-),CD34(-),S-100(-)。

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呈浸润性生长并易于复发的中间性肿瘤,临床诊断较困难,需依靠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才能确诊。

目前治疗多以局部扩大切除为主,放疗为辅。

【关键词】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029-02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e fibromatosis),又称韧带样瘤(desmoid tumor)或侵袭性纤维瘤病(agressive fibromatosis)。

由Stout[1]最初提出,是一种发生在深部软组织的以纤维母细胞过度增生,浸润性生长和易于复发但不转移为特征的肿瘤。

现报道我科外检中遇到的20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病例,通过其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要点。

1 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嘉鱼县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2012年间共收到术后病理诊断为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病例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16-42岁,中位年龄31.3岁,病程3-15个月,发生于腹壁的6例(均为女性),肩部4例,上臂3例,前臂2例,大腿1例,小腿2例,胸壁1例,肠系膜 1例。

胸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胸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胸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作者:朱婧杨劼朱大江陆秀英郭钊轩陈金桃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3期1 病例报告患者女,38岁,已婚。

因左胸壁肿块伴疼痛2年余入院。

查体:左胸壁近乳腺外缘处扪及肿块,约3.5 cm×2.0 cm×2.0 cm,质硬、表面光滑、边界不清、固定伴压痛。

B超示:左外侧胸大肌实性低回声包块,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边缘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后方回声稍衰减。

胸部CT示:左侧胸壁乳房后间隙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与前锯肌、胸大肌粘连,分界欠清,部分层面紧贴肋骨。

CT值约45~80 Hu。

左侧前锯肌、胸大肌局部稍肿胀,与肋骨的脂肪间隙较模糊。

骨窗显示相邻肋骨未见明确骨质破坏。

考虑左侧胸壁软组织肿块,性质待定,以纤维瘤可能。

于2008年5月6日局部麻醉下行左胸壁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腋前线第5肋间胸大肌间,深面与肋骨表面相连,未侵犯肋间肌,约3 cm×3 cm×2 cm,分叶状,边界欠清,质地偏硬,切除肿瘤及部分胸大肌筋膜、肋骨骨膜。

病理诊断:(左胸壁)胶原纤维组织瘤样增生,考虑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术后4 d出院,10 d门诊拆线。

随访1年,肿物局部无复发。

2 讨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类具有局部侵袭潜能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由Farlane 于1832年初次描述,1838年Muller首次以韧带状瘤(desmoid tumor)命名。

主要来源于肌肉内结缔组织及其被覆的筋膜,其中腹壁外来源的称为腹壁外韧带样瘤。

2002年WHO新的软组织和骨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将其定义为发生于深部软组织的克隆性纤维母细胞增生,具有浸润性生长、局部复发倾向但不具有转移能力的特点[1]。

这一概念在对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生物学特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其侵袭性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做肯定。

近年来,对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研究涉及其生物学、遗传学、病因学、治疗、预后等各个方面,本文以腹部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为引作讨论复习。

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诊断

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诊断
M 0X n W N ii C E ag e A i g A GLm n H NH nm i 2 2
1 pr n fR dooy uh u C nrlHoptli hj n rvn e . at to a ilg,H zo e t si n Z ei g Poic ,Huh u 3 0 ,C ia .e a me to De me a a a zo 0 0 hn ;2D p r n f 1 3 t R dooy Z i o r epe SH si lnZ ein rvn e Z ui 3 0 , hn a i g, h jF ut P o l’ opt hj gP oic , h j 0 0 C ia l u h ai a 1 8
软组 织韧 带样 型纤 维 瘤病 , 一种 相对 少 见 的纤 维组 织 是 肿 瘤 , 发 病率 大约 每 1 0万人 3 4例 l 年 0 - l l 瘤 分腹 壁 型 、 。肿 腹 壁 外 型及 腹腔 型 。 国内外 对 软组 织 韧带 样纤 维瘤 病 的报道 较 少 。我 们 回顾 性分 析 了 1 6例经 病 理确 诊 的软 组织 韧 带样 型 纤 维 瘤 病 的影 像 学特 征 , 旨在 加 深 对该 疾 病 的认 识 。 以提 高
mo si slsOn M RI r n mu ce ,Hee o e o sion e st, lg th p itn i rmi y e itn i n T1 I tr g n u s itn i sih y on e st o l h p rne st o W ,mi y eitn y y d y l h p rne — d st nT2 1wee s e ,w ih lwe h n sg a ffta d hg e h n t a fmu ce ,a d alc ssa p ae o l e r i o W r e n h c o rt a in lo n ih rta h to s ls n l a e p e rd lw i a y a n sg a ne st n b t W I a d T2 I y tc n c o i r o n n alc s sn te t o ae n a y ee in itn i o oh TI n W . C si e rsswe e fu d i l ae o matr i lc td i n wh r . l y No s Co cu i n T eCT a d MRIc n a c rtl h w te lc t n h p n xe to e mod-y efbo ts s wh c s n l so h n a c u aeys o h o ai ,s a e a d e tn fd s i tp ir mao e , ih i o v la l ndfee t ld a n sso a iu a s s au be i i rn i ig oi f r sc u e . f a v o

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特征

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特征

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特征陈井亚ꎬ陈㊀娇ꎬ张㊀愉ꎬ陈㊀虎ꎬ曹㊀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㊀江苏㊀南京㊀210029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韧带样纤维瘤的临床㊁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ꎬ以提高韧带样纤维瘤诊断的准确率ꎮ方法㊀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韧带样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ꎬ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ꎮ结果㊀12例患者共14枚病灶ꎬ其中腹壁型8枚ꎬ腹外型5枚ꎬ腹内型1枚ꎻ12枚呈浸润性生长ꎬ2枚呈膨胀性生长ꎬCT平扫肿块呈等稍低密度表现ꎬMRI扫描病灶多呈长T1混杂T2信号ꎬ内见条索状的低信号带ꎬ呈 条带征 ꎬ与周围组织边界可见 火焰症 ꎻ动态增强3枚呈低 ̄中等程度渐进性强化ꎬ3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ꎮ结论㊀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ꎬ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可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ꎮʌ关键词ɔ㊀韧带样纤维瘤病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ꎻ磁共振成像ꎻ病理学中图分类号:R735.5ꎻR814.42ꎻR445.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10 ̄1793 ̄04ImagingmanifescationsandhistopathologyfeaturesofdesmoidfibromontosisCHENJingyaꎬCHENJiaoꎬZHANGYuꎬCHENHuꎬCAOJianDepartmentofRadiologyꎬTheAffiliatedHospitalof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ꎬNanjing210029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investigatetheclinicalperfomanceꎬCTandMRImanifestationsꎬandhistopathologyfeaturesofdes ̄moidfibromatosis(DF)ꎬtoimprovethediagnosticaccuracyofthistumor.Methods㊀12casesofDFprovedbyhistopathologywereretrospectivelyreviewedꎬclinicalandimagingperformancewerecomparedwithhistopathologyresults.Results㊀Therewere14massesin12cases.8locatedintheabdominalwallꎬ5wereextra ̄abdominaland1wasintra ̄abdominal.12ofthemwereinfil ̄trativegrowthꎬand2wereexpansivegrowthꎻDFshowedhypodenseorisodenseonplainCTimagesꎬthistumordisplayedinterme ̄diatesignalintensityonT1WIandheterogeneoussignalintensityonT2WIꎬbandsignandflamesigncouldbeseenꎻ3casesshowedlowtomoderategradualenhancedondynamiccontrastenhancedCTꎬ3casesshowedheterogeneousmarkedlyenhance ̄ment.Conclusion㊀DFhassometypicalimagingcharacteristicsꎬwhichcanbeusedtoimprovethediagnosisofthistumorwhencombinedwithclinicalfeatures.ʌKeywordsɔ㊀DesmoidfibromatosisꎻTomographyꎬX ̄raycomputedꎻMagneticresonanceimagingꎻPathology.㊀㊀韧带样纤维瘤病(desmoidfibromatosisꎬDF)临床表现多样ꎬ是一种起源于深部肌肉筋膜结缔组织的软组织肿瘤ꎮWHO定义为起源于深部软组织的成纤维克隆增殖性病变ꎬ具有侵袭性生长特征ꎬ易局部复发ꎬ不发生远处转移ꎻ部分病变可呈多灶性[1]ꎮ本病发病率低ꎬ约占所有肿瘤的0.03%ꎬ发病年龄峰值为30~40岁ꎬ女性多见ꎮ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DF的影像及病理学资料ꎬ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的病理学基础ꎬ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ꎬ为临床的诊断提供参考价值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作者简介:陈井亚(1984 ̄)ꎬ男ꎬ山东人ꎬ毕业于东南大学ꎬ医学硕士ꎬ主治医师ꎬ主要从事影像学诊断工作通信作者:曹健㊀主管技师㊀E ̄mail:64418773@qq.com㊀㊀回顾2006年6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行影像学(CT或MRI)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DF患者12例ꎬ均为女性ꎬ年龄25~51岁ꎬ平均年龄31.2岁ꎮ临床表现为局部无痛性包块11例ꎬ体检偶发2例ꎬ术后复发1例ꎮ12例患者血液学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ꎮ1.2㊀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64排多层螺旋CT(Brilliance64)ꎬ扫描参数:层厚及层距为1mmꎬ螺距为1ꎬ管电压120kVꎬ管电流200~500mAꎬ患者取仰卧位ꎬ行腹部扫描时于扫描前0.5~1h内饮水500~1500mlꎮ增强扫描采用肘静脉团注70~100ml碘海醇(300mg/ml)ꎬ注射流速3ml/sꎬ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动脉期为注射后25sꎬ静脉期60sꎬ延迟期70sꎮ扫描数据由飞利浦工作站进行后期多平面重组处理ꎮ3971MRI采用西门子magnetom3T超导MR(Verio)扫描序列包括横断位FLASHTWI(TR139msꎬTE4 76ms)ꎬTSETWI(TR1900msꎬTE76ms)ꎻ矢状位压脂FST2WI(TR263msꎬTE4.76ms)层厚6mmꎬ层间距1mmꎬFOV250mmꎻ轴位DWI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射Gd ̄DTPA后ꎬ分别行TWI压脂横断位㊁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ꎮ影像图像由2名有经验(5年及8年诊断经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进行独立分析ꎮ包括:病灶的数量㊁发生部位㊁肿瘤的大小(于最大径线层面测量最长径)ꎬ形态ꎬ肿瘤的边界ꎬ与邻近组织的关系ꎬ肿瘤的囊变出血及钙化情况ꎬ平扫及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的密度㊁信号特点等ꎮ2㊀结果2.1㊀一般情况本组12例患者14枚病灶ꎬ单发11例ꎬ多发1例(共3枚病灶)ꎬ病灶按部位分布:腹壁型6例:位于腹直肌6枚ꎬ腹内斜肌1枚ꎬ腹外斜肌1枚ꎻ腹外型5例:右肩三角肌1枚ꎬ腰背部4枚ꎻ腹内型1例:位于横结肠ꎮ2.2㊀影像学表现14枚病灶均呈类椭圆形或梭形外形ꎬ2枚病灶边界清晰可见包膜ꎬ12枚病灶呈浸润性生长ꎬ与邻近组织分界欠清ꎻ其中1枚病灶可见明显的囊变区域ꎬ其余13枚均呈实性肿块ꎬ14枚病灶内均未见出血或钙化灶ꎻ病灶大小约为2.5~8.8cmꎬ平均长径4.85cmꎮ12例患者中ꎬ共7例行CT平扫ꎬ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ꎬ7例行MR平扫ꎬ2例行MR动态增强ꎻCT平扫示肿块均呈等或稍低密度改变ꎬCT值为36~42HUꎬ平均38HUꎬ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ꎬ3例增强后呈不均匀轻到中度渐进性强化(图1ꎬ2)ꎬ1例囊变坏死病例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ꎻMR平扫肿块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ꎬ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ꎬ病灶内均可见索条样或斑片样的低信号带ꎬ呈条带征ꎬ3例病灶可见伪足样浸润邻近组织ꎬ与组织分界不清的部分呈羽毛状浸润ꎬ呈现火焰征象(图3)ꎬ1例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征象ꎻDWI示病灶呈不规则的边缘高信号㊁中心呈低信号ꎬADC高信号者4例ꎬ呈低信号者2例ꎮ增强扫描2例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ꎬ病灶内条带样低信号区未见明显强化ꎮ2.3㊀病理表现14枚肿块均行外科手术切除ꎬ大体标本表现为质硬软组织肿块ꎬ活动度较差ꎬ12枚边界欠清ꎬ2枚可见完整包膜ꎬ与影像学表现相符ꎮHE染色可见呈束状平行走行的长条样梭形细胞ꎬ为成纤维细胞ꎬ分布于乏细胞的胶原间质ꎬ成纤维细胞可见圆形或空泡样细胞核伴一到两枚点状的细胞核仁ꎬ胞浆丰富ꎬ细胞膜显示不清ꎬ部分伴有粘液或玻璃样变性ꎬ局部可见扩张的小血管ꎮ不同病灶部分细胞组成比例不同ꎬ病变向邻近组织浸润ꎮ6例行免疫组化检查ꎬ分别行SMAꎬDesminꎬCD34ꎬS ̄100ꎬNFꎬβ ̄CateninꎬKi ̄67染色ꎬ结果示β ̄Catenin均阳性ꎬ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灶性阳性4例ꎻ5例Ki67ɤ5%ꎬ1例囊变坏死者Ki67>5%ꎮ3㊀讨论3.1㊀临床及病理特点韧带样纤维瘤病ꎬ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病或硬纤维瘤ꎬ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起源的疾病ꎬWHO分类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ꎬ交界性ꎬ不发生转移ꎬ易局部复发及侵犯邻近脏器ꎮ好发于年轻女性患者ꎬ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腹外型㊁腹壁型及腹内型[2]ꎬ其中28%~69%为腹内型(肠系膜或盆腔)或腹壁型ꎬ余为腹外型[3]ꎮ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及Gardner综合症(结肠息肉㊁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是本病的易感因素ꎬ除此之外ꎬ外伤㊁经腹壁手术病史(剖宫产)㊁怀孕㊁及口服避孕药等都被证实与本病相关[4]ꎮ本组病例均为女性ꎬ年龄25~51岁ꎬ平均年龄31.2岁ꎬ与既往文献研究相符[2]ꎬ其中6例患者有既往经腹壁手术史ꎬ3例有外伤史ꎬ其余3例为体检偶发包块ꎮ本组病例样本较小ꎬ但年轻女性患者具有既往经腹壁手术病史或外伤史者占比50%ꎬ提示临床资料中:性别㊁年龄及既往局部手术史或外伤史具有提示诊断意义ꎮ3.2㊀影像特征CT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软组织肿瘤检查ꎬ在DF中尤其是腹内型病灶具有更大的作用ꎬ常应用于腹内型DF的随访监测以及腹腔内肠道并发症的评估ꎻ腹腔起源的DF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混杂密度肿块或边界不清的浸润性病灶ꎬ可累及肠系膜或其它邻近器官[5]ꎮ由于DF中的粘液成分与骨骼肌比较呈相对低密度ꎬ而胶原基质及纤维成分常常呈等或稍低密度ꎬ所以在CT平扫时由于组成成分的比例不同ꎬDF常常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混杂密度肿块ꎬ囊变坏死较少见[6]ꎮ本组病例中ꎬCT平扫患者密度与上述特征相符ꎬ肿块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ꎬ腹直肌及腹外斜肌起源的等密度病灶沿腹壁4971图1㊀女性ꎬ29岁ꎮ有剖腹产病史ꎬ左侧腹直肌呈梭形肿胀ꎬ隐约可见软组织肿块ꎮ图1a平扫病灶呈等密度影(黑箭)ꎬ与左侧腹直肌分界不清ꎮ图1b~1d病灶动态增强表现ꎬ动㊁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轻度渐进性强化㊀图2a~2d㊀女性ꎬ35岁ꎮ有阑尾炎切除病史ꎬ右侧腹外斜肌梭形肿胀ꎬ平扫病灶呈等密度(黑箭)ꎬ与腹外斜肌分界不清ꎬ增强后病灶三期呈中度渐进性强化㊀图3㊀女性ꎬ47岁ꎮ发现背部包块ꎮ图3aT1WI可见脊柱后方等信号肿块ꎮ图3bꎬ3cT2WI及T2WI压脂示病灶呈纵行梭形(黑箭)ꎬ大部分呈高信号ꎬ内见条带样的低信号影(条带征)ꎬ病灶下缘呈伪足样浸润周围组织ꎮ图3d横断位T2WI压脂病灶基底部位于脊柱后缘ꎬ内见条带征(黑箭)及向周围组织浸润的火焰征(白箭)肌肉走行ꎬ仅表现为局部肌肉轻度肿胀性改变ꎬ肌肉与肿瘤的密度一致导致其无分界影ꎻ病灶增强后有强化ꎬ强化程度也由于组成成分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均一性ꎬ但由于粘液成分及胶原基质成分的特点ꎬ该肿瘤整体呈轻度或中度强化[6]ꎬ本组中3例腹壁型病灶CT增强后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7 ̄8]ꎬ呈轻 ̄中度渐进性强化ꎬ考虑是由于肿瘤中富含成纤维细胞成分及胶原纤维ꎬ对比剂进入缓慢ꎮ1例病灶呈明显强化ꎬ且呈少见的囊变部分ꎬ结合病理该例肿瘤ki67>5%ꎬ提示肿瘤增生明显ꎬ且富含丰富的小毛细血管成分ꎬ故增强后对比剂进入较快较多ꎬ肿块强化明显ꎮMRI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分辨能力ꎬ在DF这种软组织起源的肿瘤尤其是起源于四肢㊁头颈部㊁腹壁及胸壁等部位的腹外型肿瘤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ꎮ而且在对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㊁年龄较轻需要规避射线的患者中应用更加广泛ꎮ纤维及胶原成分在T2WI序列常表现为低信号ꎬ增强后与CT一致呈低 ̄中度强化ꎻ而黏液成分以及富含细胞的基质部分在T2WI常呈混杂高信号ꎬ且增强后表现为明显强化ꎮMRI图像上DF可见 条带征 ꎬ表现为肿块内所有序列线样的低信号带ꎬ增强后无强化ꎬ见于约60%~90%的DF病灶ꎬ病理学对应为密实的胶原基质[4]ꎻ 火焰征 ꎬ表现为T2WI压脂相或T1WI增强后羽毛状的边缘ꎬ呈火焰样外观ꎻ本组病例中ꎬ行MRI检查的病灶于所有序列均可见条带样的低信号带ꎬ位于后胸壁的1例增强后看见明显的火焰征ꎮ但需注意的是这些征象并非DF的特征性征象ꎬ在其他软组织肿瘤如腱鞘巨细胞瘤或恶性的粘液纤维肉瘤中也可见这些征象ꎬ故见到该类征象时需仔细结合病史等临床资料予以鉴别诊断ꎮ本组病例患者增强后均呈显著强化ꎬ提示病灶增生活跃可能ꎬ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显著强化的DF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ꎮ关于DF在MRI弥散序列的信号表现相关文献较少ꎬ但少量报道认为DF的ADC值较恶性类软组织肉瘤偏低[6]ꎬ本组病例中ADC高信号者4例ꎬ其5971中2例ADC信号较低ꎬ考虑可能与病灶内纤维成分比例较多相关ꎮ3.3㊀鉴别诊断腹壁型及腹外型DF需与腹壁的切口型子宫内膜异位症㊁血肿㊁神经源性肿瘤等鉴别[9 ̄12]ꎬ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患者的月经周期相关ꎬ可有大小变化及周期相关疼痛ꎬCT呈混杂稍高密度ꎬMRI可见各时期出血导致的T1WI高信号及T2WI高低混杂信号ꎻ血肿一般有明确外伤病史ꎬCT密度以及MRI信号与出血时间有相关关系ꎮ腹内型DF需与胃肠道间质瘤㊁淋巴瘤㊁类癌等进行鉴别[13 ̄15]ꎬ这些种类的肿瘤少见富含纤维成分ꎬ在MRI以及增强特点上可与DF进行鉴别ꎬ且胃肠道间质瘤常见坏死ꎬ淋巴瘤常见多发重大淋巴结以及类癌的成纤维特点均具有不同的鉴别诊断意义ꎬ多模态的影像学检查可提供鉴别诊断价值ꎮ总之韧带样纤维瘤的表现多样ꎬ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ꎬ患者多为女性ꎬ发病年龄较轻ꎬ腹壁及四肢为其好发部位ꎬ病灶多呈浸润性生长ꎬ病灶在CT多表现为等低密度㊁增强后轻到中度渐进性强化ꎬMRI病灶可见条带征㊁火焰征等特点ꎬ临床中需与部分软组织起源的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ꎻ术前病理学诊断对DF的治疗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ꎮ参考文献:[1]ZamboIꎬVeselyK.WHOclassificationoftumoursofsofttissueandbone2013:themainchangescomparedtothe3rdedition[J].CeskPatolꎬ2014ꎬ50(2):64 ̄70.[2]ShinagareABꎬRamaiyaNHꎬJagannathanJPꎬetal.AtoZofdesmoidtumors[J].AJRꎬ2011ꎬ197(6):1008 ̄1014.[3]deCamargoVPꎬKeohanMLꎬD'AdamoDRꎬetal.Clinicalout ̄comesofsystemictherapyforpatientswithdeepfibromatosis(desmoidtumor)[J].Cancerꎬ2010ꎬ116(9):2258 ̄2265. [4]DinauerPAꎬBrixeyCJꎬMoncurJTꎬetal.PathologicandMRimagingfeaturesofbenignfibroussoft ̄tissuetumorsinadults[J].Radiographicsꎬ2007ꎬ27(1):173 ̄187.[5]王晓霞ꎬ蒋黎ꎬ张林川.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ꎬ37(1):159 ̄161. [6]Braschi ̄AmirfarzanMꎬKeraliyaARꎬKrajewskiKMꎬetal.Roleofimaginginmanagementofdesmoid ̄typefibromatosis:aprimerforradiologists[J].Radiographicsꎬ2016ꎬ36(3):767 ̄782. [7]罗振东ꎬ陈卫国ꎬ贾铭ꎬ等.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2ꎬ20(6):405 ̄408. [8]庄晓曌ꎬ陈应明ꎬ余深平ꎬ等.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及其临床病理[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ꎬ2012ꎬ6(2):136 ̄141.[9]蒲杨梅ꎬ印隆林ꎬ杨李ꎬ等.韧带样纤维瘤CT和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9ꎬ27(1):50 ̄54.[10]郝光宇ꎬ张静ꎬ姚沉非ꎬ等.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CT㊁MRI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ꎬ2016ꎬ14(4):84 ̄86+93.[11]盛茂ꎬ王嗣伟ꎬ晋丹丹.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病理及CT影像特征(附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9ꎬ29(1):95 ̄98.[12]王军燕ꎬ孙延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7ꎬ27(12):2315 ̄2318.[13]王萍ꎬ颜志平ꎬ陈丙丁ꎬ等.软组织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对照分析[J].磁共振成像ꎬ2013ꎬ4(3):206 ̄209.[14]王关顺ꎬ谭静ꎬ封俊.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ꎬ2011ꎬ26(12):1287 ̄1289.[15]王丹ꎬ陈仁彪ꎬ胡吉波ꎬ等.深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和MR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0ꎬ29(12):1656 ̄1660.(收稿日期:2019 ̄03 ̄25)(上接1764页)[8]KimSHꎬShinSSꎬJeongYYꎬetal.Gastrointestinaltractperfora ̄tion:MDCTfindingsaccordingtotheperforationsites[J].Kore ̄anJRadiolꎬ2009ꎬ10(8):63 ̄70.[9]HainauxBꎬAgneessensEꎬBertinottiRꎬetal.(2006)AccuracyofMDCTinpredictingsiteofgastrointestinaltractperforation[J].AJRꎬ2006ꎬ187(5):1179 ̄1183.[10]ChoHSꎬYoonSEꎬParkSHꎬetal.Distinctionbetweenupperandlowergastrointestinalperforation:usefulnessoftheperiportalfreeairsignoncomputedtomography[J].EurJRadiologyꎬ2009ꎬ69(1):108 ̄113.[11]Ongolo ̄ZogoPꎬBorsonOꎬGarciaPꎬetal.Acutegastroduodenalpepticulcerperforation:contrastenhancedandthin ̄sectionspiralCTfindingsin10patients[J].AbdomImagingꎬ1999ꎬ24(3):329 ̄332.[12]胡荣剑ꎬ鲁莉琴ꎬ潘纪戌.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ꎬ2006ꎬ21(9):937 ̄940.[13]林雪花ꎬ郑贤英ꎬ曹代荣ꎬ等.胃肠道穿孔腹部平片和多层螺旋CT诊断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ꎬ2013ꎬ32(11):1655 ̄1658.[14]阎玉明ꎬ张兰慧ꎬ闫如虎.MSCT在空腔脏器穿孔定位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ꎬ2010ꎬ26(6):1126 ̄1128.(收稿日期:2018 ̄07 ̄26)6971。

儿童臀部韧带型纤维瘤误诊为臀肌挛缩症一例

儿童臀部韧带型纤维瘤误诊为臀肌挛缩症一例
21 0 0年 6月 下 第 2卷 第 1 2期
Jn ue 2 0 0l
Vo . 1 2 No 1 .2
中国中医药咨讯
J u a f iaT a io a ieeMe ii eIfr to o m l n rdt n l o Ch i Chn s dcn o main n ・51 ・
维无 明显 紧张 挛 缩 , 闭查 体 左 侧 屈 髋 内收 无 受 限 , 下肢 术 双
基本等长。 术后病理结果 : 韧带型纤维瘤病。 病理切片示 : 纤
维 性 肿 瘤 , 管 明 显 , 见 瘢 痕 样 区 , 液 样 区及 细 胞 较 丰 血 可 粘
富区 , 瘤细胞呈条 索状 、 编织状 , 问质可见肥大细胞浸润 , 肿
称 侵 袭性 纤 维瘤 病 ( ges ef r t i a r i bo o s 韧 带 样 瘤 g s v i ma s )或
(em i tm r 由 Fr n ds o o) du , a ae于 13 l 82年 初 次描 述 ,88年 13 Mu e 首次以 ds od u r 名。是一种 临床罕见 的软组 lr l em i tmo命 织肿瘤 , 是一种纤维母细胞克隆性增 生成下蹲动作 , 骨盆左倾 , 双下肢等粗 , 肢较 左下
右下肢假性延长 , 双臀部无明显尖削 , 发育可 , 凹陷, 无 无触 压痛 , 未触及肿 物硬结 , 双髋 无红肿 , 温不高 , 皮 左髋 内收 、 屈 曲活动受限 ,左 髂前上棘 至内踝距离 为 5 c 8 m,右侧 为
及 胶 原 成份 构 成 , 未见 核 分 裂及 典 型 坏 死 区 , 虑 肌 纤 维化 考
织 与 骨 肿 瘤 病 理 学 与 遗 传 学 [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M】

氩氦刀冷冻消融姑息治疗韧带样纤维瘤

氩氦刀冷冻消融姑息治疗韧带样纤维瘤

氩氦刀冷冻消融姑息治疗韧带样纤维瘤杜鹏;任荣伟;肖越勇;张肖;何晓锋;张欣;李婕;杨杰【摘要】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在姑息治疗韧带样纤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术后复发的韧带样纤维瘤患者,采用CT引导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进行治疗.对比术前及术后肿瘤大小、密度、强化方式、临床症状及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治疗.其中2例患者分别行3次及4次消融治疗,术后CT增强扫描示消融区明显液化坏死,边界清晰;残余肿瘤可见不同程度强化,术后12个月复查,5例患者肿瘤缓解率为80% (4/5);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疼痛、发热、软组织肿胀、排尿不畅、会阴部麻木等,1例患者出现皮肤冻伤;术后患者血液学指标急性期升高.结论 CT引导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具有创伤小、能有效降低瘤负荷、缓解临床症状等特点,可作为姑息治疗术后复发韧带样纤维瘤的一种有效方法.【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5(012)004【总页数】4页(P214-217)【关键词】冷冻疗法;纤维瘤;复发【作者】杜鹏;任荣伟;肖越勇;张肖;何晓锋;张欣;李婕;杨杰【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48;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广饶2573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6;R616.3韧带样纤维瘤又称硬纤维瘤、侵袭性纤维瘤病等,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虽然不会发生远处转移,但其会侵袭性生长,包绕周围诸如血管、神经等正常组织结构。

颌面部韧带样纤维瘤的放疗附8例报告

颌面部韧带样纤维瘤的放疗附8例报告

颌面部韧带样纤维瘤的放疗附8例报告【摘要】目的评估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颌面部韧带样纤维瘤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对8例颌面部韧带样纤维瘤患者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例单纯放疗,5例术后放疗,放疗剂量56-60cGy/28F-30F/6W。

结果对病例全部随访,至少3年,最长10年,有效率为87.5%。

三年生存率62.5%,5年生存率50%。

近、远期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单纯放射治疗或手术后放射治疗对韧带样纤维瘤均有效,5年生存率【Abstract】Objective: study of radiotherapy maxillofacial desmoid tumor. Methods: Use of three dimension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 to treat 8 cases, 3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5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Total dose56-60cGy/28F-30F/6W. Result: Local contral rates is 87.5% , 3-year survival rates 62.5%, 5-year survival rates 50%,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re good method to treating maxillofacial desmoid tumor.【Keywords】desmoid tumor 3D-CRT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韧带样纤维瘤或称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生长,无包膜,手术后局部易复发为特点的疾病,通常发生于腹壁,颌面部少见,治疗上首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也有不俗疗效,本文总结我科于1999-2008年收治8例放疗病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袭性纤维瘤病是发生于骨骼肌肉系统的纤维组 织肿瘤,分为表浅型和深部组型,后者又称硬纤 维瘤、韧带样纤维瘤病。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又名深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硬 纤维瘤。在2002年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韧带样 型纤维瘤病属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来源的中间型。该病可能的发病原因包括外伤、 手术、激素和遗传。该病极为罕见,大多数为散 发,该病虽属于良性纤维增生性病变,但具有明 显的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




肌肉淋巴瘤:由于肌肉淋巴瘤浸润性生长,密度 相对均匀,境界不清,病变边缘常可见增粗的肌 纤维,与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搬容易混淆。但淋巴 瘤~般呈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不如DF显著;淋 巴瘤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STIR信号偏低。淋巴 瘤内无致密胶原纤维形成低信号。 炎性病变:炎性病变边缘渗出更显著,病变与正 常组织结合带宽.很少呈尖角状,炎性病变强化 峰值出现较DF迟,持续时间更长,且强化多不均 匀,病灶内可见规则坏死液化区。抗炎治疗随访 观察,炎性病变将逐步吸收变小 孤立性纤维瘤:有包膜,病灶境界清楚锐利。

软组织肉瘤:肿瘤境界比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清楚,坏死、 出血常见,T2WI多呈高信号,强化不均匀。大部分软组 织肉瘤呈离心式膨胀性生长,而且随着肿瘤的增大.瘤内 可出现囊变坏死。

腱鞘巨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腱鞘和关节滑膜层的良性病 变。MRI上多表现为紧贴腱鞘生长的异常信号,边界清晰, T1WI上与骨骼肌信号相仿,T2WI上病灶信号多介于骨骼 肌与皮下脂肪信号之间,信号可不均匀,这可能是由于含 铁血黄素存在、囊变以及出血所致。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可位于全身多个部位,习惯上 将其分为腹内型、腹壁型和腹部外三类。腹内型 韧带样型纤维病主要累及肠系膜、腹膜后和盆腔, 腹壁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主要累及腹壁肌肉。腹 部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主要累及颈、肩、四肢等 骨肌系统。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肿瘤无包膜,常侵入邻近周 围组织结构。肿瘤由梭形细胞(成纤维细胞、肌纤 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梭形细胞呈编织状 或漩涡状排列。梭形细胞通常被丰富的胶原束围 绕。胶原纤维束与梭形细胞这两者的比例在不同 的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区域胶原纤维少, 细胞相当丰富:有些区域细胞少而胶原丰富,形 似腱膜或筋膜结构。肿瘤内未见囊性变或坏死区。 梭形细胞核肥大,偶见核分裂像,但无病理性一种为浸润性生长, 肿瘤形态很不规则,无假包膜,境界不清;一种 表现为膨胀性生长,病灶常呈圆形或椭圆形,部 分边缘可见假包膜.境界部分清楚,部分模糊。 位于腹内的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可包绕正常血 管。位于腹壁肿瘤,多直接侵犯肌肉.表现为病 灶边缘肌肉增粗,呈羽毛状。位于四肢或颈部肿 瘤,可直接侵犯肌肉或位于肌问隙,很少累及骨 骼。

CT影像表现的主要特点密度稍低于、等于或高于 邻近肌肉密度,以稍低密度改变为主。肿瘤呈均 匀或不均匀强化,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强化程度 为中度。肿瘤可较大,但肿瘤密度均匀其内无钙 化或液化坏死区。


MR表现肌肉内占位病变、相对均质、无坏死、无钙化、 无脂肪组织。病灶T1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信号 变化多样,分别表现为高信号、略高信号和低信号.大多 数表现为不均匀略高信号。有的病灶内可见到小条状低信 号区,与肌肉信号一致,系残存的肌肉岛所致。增强后病 灶明显强化,而残存的肌肉岛无强化。STIR多为明显高信 号。在各序列图像中.多数病灶内可见致密胶原纤维形成 的低信号区。 T2WI呈略高信号和肿瘤在各序列中存在低信号致密胶原 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有利于缩小诊断和鉴 别诊断的范围,因为绝大多数恶性肿瘤T2WI为高信号。

目前国际上的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治疗方法有手术、 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外科手术是目前公认的首选 治疗方法。一般情况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达到1c m ~ 5cm 的阴性切缘,以避免复发。但由于AF 的浸 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在手术中很难确定肿瘤清楚的边 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也很难确诊,这可能会使 患者要经历多次手术的痛苦,从而导致肢体功能的受损和 留有后遗症。侵犯重要血管神经与手术切缘质量是影响术 后复发的最重要因素。对于手术治疗后复发、不能手术切 除的大肿瘤或有残留病变的患者,也可以选择放疗、化疗、 药物治疗等非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 治疗、基因靶向治疗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