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

合集下载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背景的影响。

元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后来,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的南北。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学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二、元代文学的特点1. 融合:元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在元代文学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学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创作出了很多融合了北方与南方文化特点的作品。

2. 戏剧:元代的戏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戏剧主要有元曲和皮影戏两种形式。

元曲以剧情曲折、音乐优美、表演生动而著称,其表演形式也对后世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皮影戏则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享有盛誉。

3. 小说:元代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元代小说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多种多样。

元代小说主要有民间故事、宫廷传奇、史话等,这些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元曲:《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爱情传奇戏剧,它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在元代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珍品。

2. 皮影戏:元代的皮影戏以艺术手法和表演形式独特而著称,被视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打白骨精》是元代著名的皮影戏剧,它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皮影和声乐等多种手段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神怪传奇故事。

3. 小说:元代的小说作品丰富多彩,包括《聊斋志异》、《水浒传》等。

《聊斋志异》是元代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它以神怪、鬼怪为题材,富有超自然的想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水浒传》是元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写义士抗暴的故事为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四、元代文学的影响元代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

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

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元代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和演变经历,对于我们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元代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这个主题,从不同维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元代文学的特点1. 独特的时代背景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这是一个政权更迭的时代,因此也给元代文学带来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时代氛围。

元代文学在表现时代背景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自觉性,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各种心理和生活状态。

2. 自然观念的转变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自然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之一。

元代文学中对于自然的描写、表现、感受等方面都出现了重要变化。

同时佛学和道教思想对于元代文学的自然观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其自然观念的进一步转化。

3. 大量民间元素的融入元代文学是以元朝为背景的文学,因此不仅具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和民间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对元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元代文学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 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元代文学在面对自身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的时候,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和反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元代文学都有所表现,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各种态度和反应。

二、元代文学的演变1. 元曲的繁荣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性产物,其流派和作品数量在元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元曲不仅在文学作品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同时也在表达方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特点。

2. 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元代文学中,白话文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元代文学中白话文和文言文并存,二者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白话文的创新和发展,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篇章。

3. 多元化的文学流派元代文学中,各种类型的文学流派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例如,南北元派、元学派、禅学派等,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语言特点和审美取向。

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
扮演:正末:乔公(第一折),司马徽(第
二折),关羽(第三、四折)。冲末:鲁肃。 杂:关平、关兴、周仓、黄文(东吴信使)。
(此为末本,由乔公、司马徽、关羽主唱。)
二、主题思想
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
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
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
“董西厢”的新突破:
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
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 了多情的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结 局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第三章
第一节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
平和创作
元杂剧的奠基人,元代 剧坛的领袖. 号已斋叟,大都人,太 医院户。一说任职太医 院尹。其籍贯,一说为 祁州(今河北安国县) 人,一说解州(今属山 西省)人。
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
第三节
喜剧《救风尘》

一、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
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剧情:第一折:阻嫁。第二折:闻变。第三
折:解救。第四折:官判。
扮演:正旦:赵盼儿。外旦:宋引章。冲末:
周舍。外:安秀实。卜儿:宋引章之母。丑: 张小闲。外(孤):郑州守李公弼。
(此剧为旦本,由正旦赵盼儿主唱。)
如《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简贴和尚》。
2、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在故事情节生动感人。
其次,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划人
物。并出现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此外,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对话描写也是表现
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段。
第二节
宋元说唱艺术与“董西厢”
一、宋元说唱艺术 宋元说唱艺术形式中诸宫调是当时最流行的

元代文学的特点

元代文学的特点

元代文学的特点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它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本篇文章将从作者的背景出发,分别阐述元代文学的语言特点、文学思潮、主题与情感、趋向性以及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多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元代文学的面貌。

一、作者背景元代文学的作者大都经历过蒙古族的外族统治,这一历史经历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元代文学中,怀古抒情的情感倾向非常强烈,这也与汉族文学史上的其他时期截然不同。

因此,在探讨元代文学的特点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

二、语言特点元代文学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元代文学采用了大量的外来语词。

这与当时蒙古族的统治有关,也与当时中亚文化的传入有关。

此外,元代文学也吸收了传统汉族文学的优秀语言特点,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语言风格。

2、元代文学中,有大量的口语化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更加崇尚口语而不是书面语。

因此,元代文学也出现了很多口语化的表达,这使得元代文学的文风更加平易近人,更富有真实感。

三、文学思潮元代文学的文学思潮也十分特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复兴。

元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作者都不满于元代的文化状态,对唐宋文化进行了反思并加以挖掘和继承。

2、世俗化。

元代文学与前代文学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描述的是更加真实世俗的人与事。

3、民族化。

元代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政权的代表,因此,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元素比较丰富,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

四、主题与情感元代文学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怀古抒情。

元代文学中,怀古抒情的作品非常多,反映了作者们对于唐宋文化的敬仰与思念,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

2、现实主义。

元代文学比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因此,很多作品的主题也是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比如社会贫困、法律制度、家庭观念等等。

3、宗教思想。

元代文学中,宗教思想非常丰富,反映出了作者们对道、佛、儒等不同宗教思想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六)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六)元代文学
后期——
张可久.
张可久:字小山(《录鬼簿》);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
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著有《吴盐》、《苏堤渔唱》、《小山北曲乐府》等散曲集
《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
单刀会
救风尘
拜月亭:《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第六章元代文学
元曲: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双赴梦
玉镜台
二.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一、白朴(1226~1306?) 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祖籍山西 河曲附近。生于金朝首都南京(开封)一个 官僚家庭。“幼经丧乱,仓皇失母”,赖诗 人元好问的收养和教育。 白朴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谢绝出仕。 曾漫游真定、大都等杂剧演出兴盛的地方, 晚年移居南方,过着“诗酒优游”的生活。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 杂剧创作
一、杂剧的南移 1.杂剧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人民南下定居。 ②南方(杭州)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大批北 方文人。 ③南北语言汇集,形成了独特的“官话”系统。 ④南宋保留的勾栏、瓦舍成为杂剧的演出场所。 ⑤南移线路主要以大运河和长江水路。
2.南方杂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元世祖至元13年(1276)至大德 (1279~1307)年间。杂剧初入南方,大 批作家南移。 ②元武宗至大(1308~1311)到元文宗天 历(1328~1330)至顺(1331~1332)年 间。代表作家郑光祖。前期作家退出戏剧 舞台。 ③元顺帝朝(1331~1368)到明初。杂剧 创作日见沉寂、萎靡--杂剧衰微。
1.李文蔚的《燕青搏鱼》。 水浒戏的代表作品。此剧情节虽然为后来 《水浒传》所无,但剧本对权豪势要横行无法的 揭露和对梁山英雄除暴安良的反抗精神的歌颂, 值得肯定。 2.尚仲贤的《柳毅传书》。 本自唐人传奇《柳毅传》。 此剧虽然涂抹了一层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折 射出的仍然是现实人间社会的图景。具有浪漫色 彩。 此剧文辞本色秀丽,关目紧凑热闹,波澜迭 起,境界阔大。
四、宫天挺的《范张鸡黍》和秦简夫的 《东堂老》 略:
第七章
南 戏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南戏的形成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宋元时期 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为区别于北方 盛行的杂剧而称之为南戏。因其产生于浙江 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明代祝 允明《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 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徐渭《南 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 作《赵贞女》、《王魁》二种……”。

古代文学史1-3(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一、社会背景二、社会问题三、文化特征社会背景实行蒙古贵族的独裁统治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仕进的可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恢复——城市手工业兴盛——商业的繁荣社会问题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

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文化特征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

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一、叙事文学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①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②元代特殊的社会制度决定的2、叙事文学兴盛的表现杂剧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堪称一个时代的标志。

二、抒情文学第三节元代文学的审美特征自然本色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评北曲(散曲和杂剧)的审美风尚是“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有文采又不晦涩,通俗又不流于粗俗),徐渭评南戏“句句是本色语”(《南词叙录》),余阙《柳待制文集序》评元代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况周颐评元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这些评语,是从各种文体出发,说的都是元代文学自然本色的特点。

元代文学显示出一种朴素美,这是元代文学非常鲜明的审美特征韵》中评北曲(散曲和杂剧)的审美风尚是“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有文采又不晦涩,通俗又不流于粗俗),徐渭评南戏“句句是本色语”(《南词叙录》),余阙《柳待制文集序》评元代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况周颐评元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这些评语,是从各种文体出发,说的都是元代文学自然本色的特点。

元代文学显示出一种朴素美,这是元代文学非常鲜明的审美特征。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艺术1、说话:就是口传故事2、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3、话本:说话人的底本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熊龙峰小说四种》、《京本通俗小说》2、小说话本的体制:文体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构成部分3、小说话本的分类:一是爱情小说;二是社会问题小说;三是豪侠小说;四是神怪小说4、小说话本的艺术特色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第二、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第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秀秀: 是宋代小说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行为上: 大胆泼辣的追求爱情.审美上: 有一种让人感到痛快的淋漓尽致的美.三、讲史话本1、讲史话本:也称“平话”。

简述元代文学的特征

简述元代文学的特征
一、元代文学的特征
1、表达观点激进、思想开放
从“四书五经”到元代,中国文学从儒家文学向个性化文学过渡,元代文人以儒家为基础,但在思想上有了极大的开放,表达观点激进,他们勇敢地反对官僚政治,抨击官宦,批评宗教,甚至反对“四书五经”中的传统观念。

2、文风风趣、具有政治色彩
元代文学宣扬“无私”的思想,反对官宦极权,反映社会不公正和人民痛苦,主张改革,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文风活泼,风趣诙谐,使读者感受到它的精彩与活力,促使它的流行。

3、文体多样、富有创新
元代文体多样,涉及传奇、小说、诗歌、戏曲、书法、图画等,文学体裁日渐丰富,文学创作有所偏重,元代的文学创新力非常显著,它不仅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学理念,而且有大量新的文体出现。

4、描写技巧灵活、富有想象力
元代文人的描写技巧灵活多变,他们擅长利用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塑造出令人难忘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影响。

总之,元代文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体,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当时的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发挥了重
要作用。

第十二章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演出壁画
第三节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 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迫切要求有 适合于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形式,杂剧应运而生。 2. 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戏剧演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3. 演出与写作的明确分工,造就了一批演技精湛的著名 演员和写作水平较高的专业剧作家,既保证了剧本质量,也提 高了演出水平,使杂剧的地位迅速提高。 4. 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楔 子:指杂剧剧本中四折戏之外的过度段落,主要作用是
介绍情节和人物,加强情节之间的联系,位置比较灵活,可放 在剧首或折与折之间,也可放在剧末。 2. 演唱上:一个剧本四折戏共四套曲子均由主角一唱到 底,有旦本戏和末本戏之分。 3. 剧本构成上:元杂剧剧本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构 成,其中曲词和宾白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曲 词: 指受曲牌限制,有较严格的韵律,必 须符合演员演唱要求的段落 ,其作用是抒情,渲染气 氛和刻画主角形象。 宾 白: 指说的部分,分韵白和散白两种类型, 主要用于叙事、自报家门、交代故事来龙去脉等。 科 范: 指剧本中所规定的演员的主要动作、表 情以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的文字,简称“科”。
元 代 古 戏 楼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突出特点
1. 文体上,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冲突并融合,但以杂剧、 南戏、话本等为主的通俗叙事文学形式占据主导地位,整个文 学创作呈现通俗化倾向。
2. 传统诗、文等雅文学形式衰落。 3. 诗歌、散曲等抒情文学也以通俗明畅为审美取向,明 显呈现通俗化特点。
成 吉 思 汗 塑 像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元 代 至 元 通 行 宝 钞
第二节
元杂剧及其基本特征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1271年—1368年,共97年。

)概说中国文学发展到了元代,四种主要的文体: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首次齐备。

元朝立国,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

朝廷设立官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元朝统治集团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被忽视。

•元代文学产生的社会形态元朝统治的年間,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

蒙古铁骑是带着奴隶制时代的野蛮习性进入中原地区的,后踏着女真人的足迹,接受了汉族文明。

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

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喇(蒙古人)等所写的诗词或散曲,造诣颇高;杂剧作家则有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等。

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民族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

元代文学的定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史家往往对元有所忽视。

《元史》被认为是中国正史草率成篇的代表。

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逐渐融人世界潮流,由于元蒙对世界史的巨大影响,学者们也给以元史更多的关注。

近代大史学家和文史专家们,比如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等人,都曾特别致力于元史的研究。

今天,元史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显学。

在汉唐元明清等王朝之间,元代历经时间最短,仅有九十年,如果把它的属国算上,它实际领有的国土,则是世界历史之最:横跨欧亚大陆。

当然,元代不是最短的,相较于秦、隋而言它又长了许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用汉语写作的文坛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坛。

在刚刚统一天下时,元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是人员、文化交流与互动。

不仅仅是文人,但文人却是这个时期历史潮流簇拥起的一朵朵浪花。

当时,有江南文人北上大都,西去北岭的,也有北方诗人远游苏杭,直抵南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文学第一节绪论一、元代社会概况二、元代文学特点:1.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迅速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臧晋叔《元曲选》、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元杂剧作品162种元曲:元代文学的代表,主要包括杂剧(剧曲)和散曲。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王(郑)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体式。

隋树森《全元散曲》:散曲作家两百多人,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多套3.传统诗词仍是广大知识阶层表达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审美趣味的主要文学形式。

清顾嗣立《元诗选》等:诗人二千六百多人,诗作三万余首;元诗四大家;杨维祯“铁崖体”先秦歌舞汉魏六朝百戏(角抵)唐代参军戏、踏摇娘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北曲)、南戏明杂剧、明清传奇;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结构形式:一本四折,楔子2.曲词和演唱特点:一折用一个宫调并一韵到底,一人主唱,曲调由北方歌曲、少数民族乐曲与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3.科范4.宾白5.角色:旦、末、净、杂;第二节关汉卿和《窦娥冤》一、关汉卿(1225?—1300?),大都人,共写有六十多种杂剧,现存十八种。

二、关汉卿杂剧内容其杂剧可划分为: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

关的代表作《窦娥冤》即为公案剧。

三、《窦娥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为关汉卿晚年之作,叙写了一个冤狱平反的悲剧故事。

故事原型为汉代刘向《说苑》所载的“东海孝妇”故事。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窦娥冤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

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

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

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

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

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

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

就准了他那先借的四十两银子,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勾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

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

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数次来讨这银子,我又无的还他。

我一向搬在山阳县居住。

自成亲之后,不上二年,不想我这孩儿害弱证死了。

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服孝将除了也。

爹,你听的他说么?他家还有个媳妇哩。

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这婆子,我要他媳妇儿,何等两便?我不依他,他又勒杀我。

罢罢罢,你爷儿两个随我到家中去来。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莫不是八字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若不随顺他,依旧要勒死我。

那时节我就慌张了,莫说自己许了他,连你也许了他。

儿也,这也是出于无奈。

怪不的女大不中留。

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

孩儿也,再不要说我了,他爷儿两个都在门首等候,事以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

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

……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

你老人家不要恼,难道你有活命之恩,我岂不思量报你?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既是他不肯招你儿子,教我怎好招你老人家?我如今拚的好酒好饭养你爷儿两个在家,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

我这寡妇人家,凡事要避些嫌疑,怎好收留那张驴儿父子两个?非亲非眷的,一家儿同住,岂不惹外人谈议?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清不洁的。

他则待一生鸳帐眠,那里肯半夜空房睡;他本是张郎妇,又做了李郎妻。

有一等妇女每相随,并不说家克计,则打听些闲是非。

旧恩忘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

不是窦娥忤逆,生怕旁人议论。

不如听咱劝你,认个自家悔气,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了咱家门里,送入他家坟地。

好也罗!你把我老子药死了,更待干罢!我家的老子,倒说是我做儿子的药死了,人也不信。

四邻八舍听着:窦娥药杀我家老子哩。

罢么,你不要大惊小怪的,吓杀我也。

你教窦娥随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

……孩儿也,你随顺了他罢。

我一马难将两鞍鞴。

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倒也便宜了你。

〔做跪见,孤亦跪科,云〕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大人详情:他自姓蔡,我自姓张,他婆婆不招俺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甚么?这媳妇年纪儿虽小,极是个赖骨顽皮,不怕打的。

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

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

是我药死公公来。

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

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两种矛盾冲突:☆窦娥←→外部社会——社会悲剧张驴儿父子、太守蔡婆婆、窦天章赛卢医、丈夫、邻居☆窦娥←→内在心灵——性格悲剧《窦娥冤》首先是一出社会悲剧——乱世的悲剧。

它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一幕幕:高利贷盘剥、恶人横行、吏治腐败……然而,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其批判的矛头并没有单单指向统治阶层和黑恶势力,而是直刺由于伦理、信仰、亲情、正气等的缺失而极度恶化的整个社会生存空间,在强与弱的极度的不对称的较量中,凸显个体生命的极柔与极刚,给人以巨大的悲剧震撼力,同时给人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终极追问的思考与启发。

《窦娥冤》也是一出性格悲剧。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窦娥的悲剧是由其性格所决定的。

她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染陶冶,从某种意义上说,窦娥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完美化身,体现的是一种重塑社会秩序规范的理想。

她性格的忠贞、孝顺、善良、刚烈决定了她对现实命运的忍受和抗争、对婆婆的顺从和不满、对张驴儿的毫不妥协、对官府酷刑的蔑视和屈从,并最终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她的性格悲剧不是由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坚贞。

在完美被毁灭的过程中,迸溅出悲剧的冲击力。

四、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1.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2.戏剧语言本色当行,王国维称其“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第三节王实甫和《西厢记》愿天下普天的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王实甫,大都人,生卒年不详,杂剧存目14种,现仅存3种。

代表作《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西厢”溯源:唐代元稹《莺莺传》;宋代秦观、毛滂《调笑转踏》,赵令畴《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三)“王西厢”情节内容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末作见科]呀!正撞着五百年风流冤业。

(张生)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他那里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拈[红云]那壁有人,咱家去来。

[旦回顾觑末下]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

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

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谁问你来?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一件好笑的的勾当。

咱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

……红娘,休对夫人说。

天色晚也,安排香案,咱花园内烧香去来。

月下和诗此一炷香,[做不语科][红云]姐姐不祝这一炷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

[旦再拜云]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

[长吁科] (张生)我且高吟一绝,看他则甚。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旦云]有人墙角吟诗。

[红云]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旦云]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红云]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

[莺回顾下][末唱]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觑着法聪头作金磬敲。

旦与红云:那生忙了一夜。

[锦上花]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扭捏着身子儿百般做作,来往向人前卖弄俊俏。

红云:我猜那生——[幺篇]黄昏这一回,白日那一觉,窗儿外那会镬铎。

到晚一向书帏里比及睡着,千万声长吁怎捱到晓。

末云: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

赖婚[末见旦科][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

[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索害了也!……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

(旦)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

(莺莺)谁承望月底西厢,变做了梦里南柯!……他那里眼倦开软瘫做一垛,我这里手难抬称不起肩窝。

病染沉疴,断然难活。

(张生)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伸与小姐,知小生之心。

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

听琴[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哀,其意切,凄凄然如鹤唳天。

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

[唱]这的是令他人耳聪,诉自己看情衷。

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

[末云]夫人且做忘恩,小姐,你也说谎也呵![旦云]你羞怨了我。

这的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脱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凤。

(莺莺)则说道夫人时下有人唧哝,好共歹不着你落空。

不问俺口不应的狠毒娘,怎肯着别离了志诚种?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赴约》赖简[旦云]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红娘)[快活三]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旦做揪住科]我逗你耍来。

[旦云]将描笔儿过来,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

[旦云]红娘,有贼![红云]是谁?[末云]是小生。

[红云]张生,你来这里有甚么勾当?[旦云]扯到夫人那里去。

[红云]到夫人那里,恐坏了他行止。

我与姐姐处分他一场。

张生,你过来,跪着!你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

夤夜来此何干?(莺莺)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此,若更为之,与足下决无干休!拷红[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