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0中国经济增长数据
从真实数据比较新中国前后30年发展

从真实数据比较新中国前后30年发展作者:胖虎发布人:楚风发布时间:2011-2-4 来源:鼎盛中华论坛点击次数: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的所谓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有说1980年)。
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有29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又32年。
很多学者将新中国的这部分历史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如今的中国和西方媒体热衷宣传中国在后30年的经济成就,同时极力贬低中国在前30年的经济进步。
每当提起改革前的经济,中国媒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带政治偏见的事实和经济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在改革前的29年,中国在国家安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建设以及人文建设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万事开头难。
虽然大家都不耻拿印度做参考物,但参考一下总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今天的印度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几乎是相等的。
更何况在47年独立时的印度比49年的中国不知强多少倍。
英帝国给印度留下的铁路就有5万5千公里。
而49年时的中国铁路只有2万2千公里。
并且大部分在长期的战争中被破坏或完全毁坏。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艰难。
但在前30年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5万公里左右。
相当于在前30年,在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技术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中国建设了3万公里的铁路。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长期的稳定和快速的增长。
整个改革进程同时混合了转轨经济、新古典式经济增长的诸多元素。
本文认为中国这30年经济增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至2012年51894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8%,是世界增速的3.5倍;同时经济总量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增长动力究竟是什么?中国经济未来是否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讨论的焦点。
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更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大量投资、土地、能源、原材料和劳动投入推动的,而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衰退,经济全面恢复尚待时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
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一、过去经济增长的源泉1.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自索洛的开创性贡献以来,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之中,成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
科技、资本、劳动的贡献率比较——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数据

科技、资本、劳动的贡献率比较——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数据王文寅;张叶峰【摘要】With the general C-D production function as the basis and Eviews6.0 software as the main tool,the paper analye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of faotor contribution at different phase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last thirty years(1978-2010).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ribution in different phases,the paper verifies the hypothesis of exclusion relations between capital,labour and technology,that is:capital pushing out technology,and technology pushing out labour.%以广义C-D生产函数为依据,以Eviews6.0软件为主要工具,考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间(1978-2010年)不同时期的要素贡献的数量关系,基于科技贡献在不同时期的量化表征,验证"资本挤出科技,科技挤出劳动"的要素贡献互相消长的关系假说。
【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6【总页数】5页(P5-8,47)【关键词】广义C-D生产函数;要素贡献;科技贡献率【作者】王文寅;张叶峰【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51;烟台南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57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2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彰显。
(完整word版)中国各省1978-GDP排名

1978上海272。
81江苏249.24辽宁229。
2山东225。
45广东185。
85四川184。
81河北183。
06黑龙江174.8河南162.92湖北151.00湖南146。
99浙江123。
72安徽113.96北京108.84山西87.99江西87.00天津82.65吉林81.98陕西81。
07广西75。
85重庆71。
70云南69。
05福建66.37甘肃64.73内蒙古58。
04贵州46.62新疆39.07海南16.40青海15。
54宁夏13。
00西藏6。
65注:当年含重庆市的四川省GDP为244。
83亿,排名全国第3位。
后重庆市根据两次经济普查结果修正了1978年后的各年GDP,1978年GDP总量由67。
32调增到71.70亿,因此实际上原四川省1978年GDP也应高于这个数,但具体数字已经无法考证.1979江苏298。
55上海286。
43山东251。
60辽宁245。
0广东209。
34四川205.76河北203.22河南190。
09湖北188。
46黑龙江187.2湖南178。
01 浙江157。
75 安徽127.31 北京120.10 山西106.43 江西104.15 陕西94.52 天津93.01 吉林91。
12 广西84.59 重庆80.98 云南76。
83 福建74.11 甘肃67。
51 内蒙古64.14 贵州55.28 新疆45。
63 海南青海15。
96 宁夏14。
36 西藏7.301980江苏319。
80 上海311。
89 山东292。
13 辽宁281。
0 广东249.56 四川229。
31 河南229.16 黑龙江221.0 河北219.24 湖北199.38 湖南191.72 浙江179.92 安徽140.88 北京139.07 江西111.15 山西108.76 天津103.53 吉林98.59 广西97。
33 陕西94.91 重庆90。
68 福建87.06 云南84.27 甘肃73。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一览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 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 GDP 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 GDP 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 GDP 数据也严格保密。
季度 GDP 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 15 天左右完成;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在年度 GDP 初步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季度 GDP 最终核实数在年度 GDP 最终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
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 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GNP 是英文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民生产总值。
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
在 1991 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 GNP 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题

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题中国近现代史1、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效仿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革命成功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材料四“中国他日必以工业立国。
”“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
凡欲加力使之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人食。
”“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五简而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
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
〃〃〃〃〃〃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还是我们的革命任务。
——《毛泽东书信集》材料六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并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要求改变中国现状的方式发生了怎样变化?(2)根据材料三和课本知识,孙中山为实现“民族革命”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做出了哪些努力?(3)材料四、材料五阐述的观点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4)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五的主张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努力取得了怎样成效?(5)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六说明“统计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中国历年GDP统计表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表会计0903 张璇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总收入GNP一览表,包含1978年到2008年中国各年度GDP和GNP。
单位:亿元年份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 GNP GDP工业建筑业(元)1978 3645.2 3645.2 1027.5 1745.2 1607.0 138.2 872.5 381 1979 4062.6 4062.6 1270.2 1913.5 1769.7 143.8 878.9 419 1980 4545.6 4545.6 1371.6 2192.0 1996.5 195.5 982.0 4631981 4889.5 4891.6 1559.5 2255.5 2048.4 207.1 1076.64921982 5330.5 5323.4 1777.4 2383.0 2162.3 220.7 1163.5281983 5985.6 5962.7 1978.4 2646.2 2375.6 270.6 1338.15831984 7243.8 7208.1 2316.1 3105.7 2789.0 316.7 1786.36951985 9040.7 9016.0 2564.4 3866.6 3448.7 417.9 2585.8581986 10274.410275.22788.7 4492.7 3967.0 525.72993.89631987 12050.612058.63233.0 5251.6 4585.8 665.83574.11121988 15036.815042.83865.4 6587.2 5777.2 810.04590.313661989 17000.916992.34265.9 7278.0 6484.0 794.05448.415191990 18718.318667.85062.0 7717.4 6858.0 859.45888.416441991 21826.221781.55342.2 9102.2 8087.11015.17337.118931992 26937.326923.55866.611699.510284.51415.9357.423111993 35260.35333.96963.816454.414188.2266.511915.729981994 48108.548197.99572.722445.419480.72964.716179.840441995 59810.560793.712135.828679.524950.63728.819978.550461996 70142.571176.614015.433835.29447.64387.423326.258461997 78060.878973.14441.937543.32921.44621.626988.164201998 83024.384402.314817.639004.234018.44985.830580.567961999 88479.289677.114770.41033.635861.55172.133873.471592000 98000.599214.614944.745555.940033.65522.338714.078582001 108068.2109655.215781.349512.343580.65931.744361.686222002 119095.7120332.716537.53896.847431.36465.549898.993982003 135174.0135822.817381.762436.354945.57490.856004.7105422004 159586.7159878.321412.773904.365210.8694.364561.3123362005 184739.1183867.923070.487364.677230.810133.873432.9141032006 211808.0210871.024737.103162.091310.911851.182972.0160842007 246619.028910.121381.096328.0186652008300670.034000.6146183.0120487.02264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元,比上年增长8.0%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82054亿元,比上年增长7.1%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677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5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4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1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7%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15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9%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1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10920亿元,比上年增长9.4%1986年:社会总产值18774亿元,比上年增长9.1%1985年:社会总产值16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1984年:社会总产值12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983年:社会总产值1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982年:社会总产值98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981年:工农业总产值7490亿元,比上年增长4.5%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7.2%1979年:工农业总产值6175亿元,比上年增长8.5%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5689.8亿,比上年增长12.3%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的数据是246619亿元,最终核实的数据可能会增加1500亿元左右,也就是在24.8万亿元左右,按照年平均汇率7.52计算,折合3.30万亿美元。
中国历年GDP增长速度

中国历年GDP增长速度(1952-2010)已有 5490 次阅读2011-2-21 20:42|个人分类:学术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GDP,经济增长,中国经济1.GDP定义国内生产总值(英语: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语简称GDP;亦称本地生产总值),是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情况的度量。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GDP计算公式GDP = C+I+G+X-MC=私人消费(老百姓花费的总数)I=投资(存到银行的钱)G=政府消费支出(政府的花费)X=出口(出口到国外总值)M=进口(从国外进口货物总值)3.中国历年GDP变化数据统计年度指标值(亿元)涨跌额201039798357080 2009340506.926461.5 2008314045.448235.1 2007265810.349495.9 2006216314.431377 2005184937.423339.1 2004159878.324055.5 2003135822.815490.1 2002120332.710677.5 2001109655.210440.6 200099214.69537.5 199989677.15274.8 199884402.35429.3 1997789737796.4 199671176.610382.9 199560793.712595.8 199448197.912864 199335333.98410.4 199226923.55142 199121781.53113.7 199018667.81675.5 198916992.31949.5 198815042.82984.2198712058.61783.4198610275.21259.2198590161807.919847208.11245.419835962.7639.319825323.4431.819814891.634619804545.648319794062.6417.419783645.2443.319773201.9258.219762943.7-53.619752997.3207.419742789.96919732720.9202.819722518.191.719712426.4173.719702252.7314.819691937.9214.819681723.1-50.819671773.9-94.119661868151.919651716.1262.119641454220.719631233.38419621149.3-70.719611220-23719601457181959143913219581307239195710684019561028118195591051195485935195382414519526790图一:1993-2010中国GDP同比增长速率图二:1952-2010中国GDP总额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