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版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合集下载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二、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清代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者乃是科举内容采用八股程式。

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面对这种考试,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官学,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因此中央、地方官学虽设,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已,一些士子侥幸中式,亦多为无真才实学者。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的爆发、签订《南京条约》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兴衰和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难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讲解法: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学生分组讨论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林则徐禁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师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一【教学内容】《鸦片战争》(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第四单元第10课,需1课时【教材分析】《鸦片战争》这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其中两个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为重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难点。

教材以19世纪初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讲起,作为一个导入,由此帮助学生进行一个回顾性的知识连接,帮助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疑问:英国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侵略扩张后,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为什么还要把中国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由此进入这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简单讲述经过,对于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要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

影响是另一个重点,要使学生明确,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接着在以列强侵略的不可满足性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简单的一笔带过,重点讲结果即《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比较两者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什么变化?接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最后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总结: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点明“落后挨打”“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进而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对鸦片战争已经有深刻感性认识。

2、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学生在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也接触的比较多。

八年级上册历史 教学设计 第4课《洋务运动》(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教学设计 第4课《洋务运动》(北师大版)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技术力量,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本节课地位十分的重要。

从思想教育内容而言,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从而挖掘领悟本节课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辩证态度: 一分为二的评价洋务运动的作用。

思想意识: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在晚清的湘军中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名将,他叫胡林翼。

第4课洋务运动笔记

第4课洋务运动笔记

第4课洋务运动笔记一、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背景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落后。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强。

本文将介绍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二、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都落后于西方,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富强。

三、目的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强。

具体来说,洋务运动的目标包括: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提高国家的防御能力。

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培养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四、主要内容军事建设:洋务派建立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包括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等。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武器和技术,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经济建设: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们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这些企业和工厂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教育改革:洋务派认为人才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他们建立了许多新式学堂,推广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了大量人才。

这些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政治改革:洋务派主张政治改革,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富强。

他们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如建立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等。

这些改革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影响和意义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洋务运动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这一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洋务派建立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本课内容与前后章节联系紧密,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机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洋务运动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深层次的影响和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洋务运动,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和影响,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2.难点: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洋务企业,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历史对比:引导学生对比洋务运动与其他历史事件,加深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收集与洋务运动相关的 historical materials,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洋务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情况。

《简明中国教育史》 北师大版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 北师大版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3、理解掌握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4、理解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重点:理解识记京师同文馆
理解并掌握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难点:掌握和领会“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讲授
使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一节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
一、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教育向近代转型的历史趋势
两千年封建统治:
政治基础——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基础——封建宗法家庭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观念形态——儒家学说
教育(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科举取士
二、清末教育的腐败、没落
(一) 科举制度的腐败
首先,科举使教育成为其附庸;
其次,科举考试的弊病还来自其空疏的内容、专制的形式以及考试过程中种种作弊行为。
4、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早期教会教育——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教育侵略的开端
(一) 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在中国办教育的特权
(二) 开办教会学校
早期教会学校有以下特点:
1、不受中国人欢迎
2、规模小,级别低
3、重视女子教育
4、讲西学,用新法
5、传播福音,保存中学。
(三) 利用出版机构,举办“慈善”事业
2、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
太平天国基本上废除了原来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经过删改的儒家经书虽然是可以读,也可以教了,但太平天国官方并未镌刻,没大量发行。作为教材,还主要是他们自己编的官书。主要有《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三字经》、《幼学诗》、《御制千字诏》等。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中,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泮宫)。

西周文化教育特点:学在官府。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孔子的人性论主张是“性相近,习相远”。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仁”和“礼”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也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最早、最完整的蒙学课本:《急就篇》。

董仲舒流传至今的书只有《春秋繁露》。

国子寺以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的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与其他部门的时代。

唐代的专门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

唐代科举考试经常采用的方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

北宋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元代中央官学在京师设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回回国子学专门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为目的。

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

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

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沿袭到元明时期,使用最普遍、流传最长远的蒙养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818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开设了第一所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了第一所女校。

洋务运动中遍设的洋务学堂有三类: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

军事学堂以天津水师学堂为最早。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广的学制。

《大同书》论述了康有为的理想学制,其体系是: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授
使用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具多媒体
备注
课后记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通史•清代卷(下)》
金林祥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1
课后作业情况
实践活动建议
备注
《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版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
2、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
3、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4、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了解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衰败与危机
2、理解识记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
3、理解掌握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4、理解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重点:理解识记京师同文馆
理解并掌握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难点:掌握和领会“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