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教案:地球的近邻-月球

合集下载

《20地球的近邻——月球》教案

《20地球的近邻——月球》教案

《20地球的近邻——月球》教案《20 地球的近邻——月球》教案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查阅资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能设法用模拟实验研究月相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难点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关于月球的知识本课书可以从美丽的月球的神话故事引入,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向往以及关于科学探索月球的种种努力,引导提出有关月球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活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月球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用资料呈现的方式把有关月球自然状况方面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科学阅读来获得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面阅读或网络阅读的方式,当场获得月球方面的知识。

查阅资料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问题引导,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料查阅。

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好查阅资料后的交流活动,便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可能已经对月相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出“月相”的概念。

每个月的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规律的发现则需要靠长期观察才能获得。

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做长期观察的基本要求,比如,明确观察目的、准备观察工具、查阅有关资料、选择观察地点、设计观察记录表、做好观察记录等等。

教材中提供了一个月中8种月相变化的图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这8种月相,然后再做实际观察。

做长期观察时一定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事先一定要设计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其中包括观察的日期、所看到的月相、月球上的发现、月出时间、月落时间等。

为了督促学生坚持做好长期观察,教师要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检查,并组织各种交流活动,让学生随时交流观察心得,以及自己的观察记录等,确保长期观察的有效性。

2022年冀教小学科学六上册《地球的近邻--月球》公开课课件

2022年冀教小学科学六上册《地球的近邻--月球》公开课课件
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内 的 一半 ,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既含有精子 的染色体,又含有 卵细胞 的染色体。因此,受 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又与 体细胞 相同了。
性状的传递
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 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月亮是什么形状 的呢?
是球状的
你见过这些形 状的月亮吗
这是不是天上有 三个 月亮呢?
不是,其实月亮只有一个,由于它被 太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有时多,有时少 造成的。
像什么?
香蕉,镰刀…… 像这样子的月亮我
们叫它娥眉月。
像什么?
半个西瓜,半个烧 饼……
像这样子的月亮,
我们叫它弦月。
像什么?
像篮球,排球……
像这样子的月亮,我
们叫它满月。
是不是每天都能看到这 些形状的月亮呢?
不是
娥眉月
农历初四
农历二十六日
弦月
上弦月: 农历初九 下弦月: 农历廿二日
满月
这样的月亮你们什么时候看 到呢?
中秋节 和 农历十五日
堂上练习
请在空格內画上月亮的形状,并把不适当的文字划去.
娥眉月,弦月 , 弦月,满月 娥眉月,,满月
染色体
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
蝗虫的体细胞中有12对染色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析:
通常情况下,染色体在不同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有什么规律?
果蝇体细胞 内有4对染 色体
结论:
蝗虫体细胞内 有12对染色体
豌豆体细胞内 有7对染色体
玉米体细胞内 有10对染色体
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成对存在,数 目不同.
性状的传递
谁在撒谎?
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 公安人员审问其中张三和李四。张三 说:“昨天晚上借着月光我看到他跑 到商店偷东西”。李四说:“昨天晚 上我在家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 分析是谁在撒谎,为什么?

科学六上第20课《地球的近邻--月球》课件(2)

科学六上第20课《地球的近邻--月球》课件(2)

用鳃呼吸 吃鱼食和面包屑 会繁殖后代
会繁殖后代
讨论:
月球在一个月里的运动规律 是怎样的?月相变化是怎样 形成的?
拓展1:模拟月相变化
白色塑料球、黑墨水。
参见教材P100。
讨论:假如几位同学站在月球公转轨道以外,还能 看到这种月相变化吗?
拓展2:做个小小宇航员
假如自己是一位宇航员,要到月球上 去考察,需要带什么样的物品?在月 球上会看到什么现象?把自己的想象 写成一篇小短文。
金鱼
鱼类已经出现了4.5亿年,是脊椎动 物的鼻祖,目前有鱼类2.4万种。
生物-爬蟲類
鱼的种类很多,常见的鱼类有:
青鱼、草鱼、鲫鱼、鲤鱼、金鱼、黄 鱼、带鱼、鲨鱼、石斑鱼等
金鱼是常见的观赏鱼,观察金鱼, 想一想它的身体怎样?身上长着 什么?它怎样运动?金鱼的种类 很多,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能 根据观察到的情况画一画吗?
水,悄悄的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挤出 红水,
• 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从腮部流 了出来。原来金鱼没有喝水而是在呼吸。
• 3 结论:金鱼用鳃呼吸。
观察金鱼的捕食
准备一些鱼食或面包屑,轻轻地放几粒在 鱼缸里,观察金鱼是怎样把食物吃下去的?
思考:鱼的鳃和鳍有什么功能? 鳞片有什
么作用?
•鱼的鳃是用来呼吸的器官 •鱼的鳍是运动器官。 •鳞片是保护鱼体的,保持鱼体表湿润。
20.地球的近邻——月球
活动1:查阅关于月球的资料 活动2: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 拓展1:模拟月相变化 ,美国的宇宙飞船阿波罗11 号首次登陆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 斯特朗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踏上月 球的人。从此,迈开了人类探索月
球的第一步。
月球是地球的天 然卫星,在广阔 无边的宇宙中, 它是离我们最近 的天体,关于月 球,你想知道什 么?

20.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设计(5篇范例)

20.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设计(5篇范例)

20.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20.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设计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2.能通过查阅资料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能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4.能设法用模拟实验研究月相的变化。

5.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月球的知识。

6.能坚持长期观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出问题师:人们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或低吟浅唱,或慷慨悲歌,或者编织出寄托着对着神秘星球无限向往的故事:吴刚伐桂、嫦娥奔月……从这一个个生动的传说可以看出,从古代起人类就对月球很感兴趣,并幻想着能登上月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月球的秘密!(板书课题)师:平时我们对月球的印象都是从地球上看到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月球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从宇宙中看月球是什么样子的。

师:从刚才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大家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你们关于月球都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月球能否发光?生:月球有多大?生:人类在月球上能否生活?生:人类什么时候登上的月球?二、问题归纳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好多关于月球的问题,为了便于我们一会查找资料,我们首先把刚才的问题分分类。

你们觉得可以给这些问题分成几类?生:前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月球的,后两个都是关于人类的。

师:那咱们就把这些问题分成两类。

一类是月球的基本情况;一类是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三、阅读并分析资料师:刚才我们一起提出了关于月球我们想研究的问题,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和老师发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请在老师发给的记录单上简单记录本小组的收获以及产生的新问题。

(小组活动)四、交流评价师:刚才大家通过阅读资料对月球的基本情况都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现在哪个小组为大家说说你们都明白了哪些问题?生:我们知道了月球上没有风。

风是由空气的流动才产生的,月球是没有空气的,所以不能产生风。

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设计与反思

1 / 7《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设计与反思《地球的近邻—月球》一课,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六课,教材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查阅月球的资料,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月球的运动。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月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天体。

相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曾有意无意的观察过月球,对月球的变化现象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从书上看到过许多关于月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甚至还有一些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

但总的来说所掌握的资料比较凌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整理、分析。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关于月球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科学知识:了解月球上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重点:通过书籍、网络资源,对月球资料进行查询,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小组交流,初步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难点:通过网络资源途径研究月球的情况。

2 / 7五、教学准备:http: http:2、学生研究记录表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研究目标:1、谈话: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赞美的对象,想象着月球上的美丽景色,还编织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等。

人类一直在不断地对月球进行观察、进行探索。

同学们,皓月当空,凝望着月球,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月球的什么呢?2、学生思考后提出研究问题:如:月球上有生命吗?月光是怎么回事?月球上有空气、有植物、动物吗?月球有多少大?关于月球的传说有哪些?人类是如何来探索月球的?月球上能否居住人类???(教师适当板书)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3 / 7(二)、利用网络自主研究学习1、提出研究要点(1)引导学生给提出的问题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A、有关月球的历史传说B、人类的探月历程C、月球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对问题归类,使研究朝着有效的方向进行,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近邻-月球【冀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近邻-月球【冀教版】

地球的近邻—月球【教材分析】《地球的近邻—月球》一课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查阅月球的资料,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月球的运动。

【学情分析】月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天体,相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曾有意无意地观察过月球,对月球的变化现象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从书上看到过许多关于月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甚至还有一些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

但总的来说所掌握的资料比较凌乱,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整理、分析。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A、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B、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过程与方法:A、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B、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C、持续的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A、月相的概念(科学概念)。

B、月相的画法。

C、月相的成因(1、月球不透明,不发光,反射太阳光;2、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规律变化)。

D、月相的变化规律(一个月中:上半月,由缺到圆,月面面积从西边开始递增:下半个月,由圆到缺,月面面积从西边开始递减。

一年的各个月中,日期相同,月相形状也基本相同)。

【教学难点】A、月相的变化规律(要求能够按农历顺序画出一个月的月相)。

B、月相变化的成因。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铅笔、剪刀。

教师准备:圆纸片、PPT、两个白球(一半涂黑)、四个相同大小的同心圆,直径分别为5米和1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比赛激趣——巧妙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1)比一比师:同学们,通过上次课你都知道了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我们来进行一场知识竞赛,由小组长选择题号。

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都有竞争意识,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敢比争先的斗志,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了解学生的水平,检测学生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程度,还对本节课内容做一个铺垫。

6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0 地球的近邻——月球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6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0 地球的近邻——月球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地球的近邻——月球正定县解放街小学王梦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2.能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3.能设法用模拟实验研究月相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月球的知识2.能坚持长期进行观察知识目标1.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大胆设想自己应如何到月球探险教学重点: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2.提前一个月观察月相二、教师准备1.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2.三球仪、台灯、直径在20厘米的球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今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词,让我们一起欣赏。

2.师生一起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

活动2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一)认识月相及变化规律1.谈话:诗词欣赏完了,这里面有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提问:月有阴晴圆缺,说明什么?3.学生回答4.教师讲述:对,我们把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状叫月相。

5.板书月相6.提问:你都看过什么形状的月相?7.学生描述8.提问:你认为月相变化有规律吗?为什么?9.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10.教师出示课件月相变化图讲述月相名称以及每个月相出现的时间。

11.提问: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12.学生分组讨论13.汇报交流14.教师小结(二)探究月相形成的奥秘1提问:你认为月相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系?2学生猜测3谈话:大家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4课件出示设计实验提示:5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6学生汇报交流7谈话:哪组同学愿意到前边给大家做一做?8学生到前边分工演示月相形成的模拟实验,边演示边汇报实验现象。

9视频播放演示实验现象。

10学生观看11教师小结同时播放视频月相成因三、巩固应用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3课件出示问题:谁在撒谎4.学生应用本节课知识解答。

《地球的近邻——月球》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近邻——月球》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地貌等。

掌握月球的运动规律,如月相变化、公转周期等。

知道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月相变化的原理。

2、教学难点理解月球对地球潮汐现象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月球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月球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夜晚月亮的图片,提问学生对月球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展示月球的图片和数据,介绍月球的形状(近似球体)、大小(直径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等。

讲解月球表面的地貌,如月海、环形山等,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月球的运动规律解释月球的公转和自转,以及公转周期(约 273 天)和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

结合动画演示月相变化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讲解潮汐现象,通过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月球引力对地球海洋的作用导致了潮汐的产生。

3、小组探究分组讨论:“如果没有月球,地球会有哪些变化?”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关于月球的知识,包括基本特征、运动规律和对地球的影响。

强调月球作为地球近邻的重要性。

5、课后作业观察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并记录下来。

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弦月
娥眉月
十五、六 满月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因月在日地间;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朝西边; 满月出在十五六,通宵达旦都可见;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初一、 三十是 新月
十七、八 凸月
二十二、三近邻-月球
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我们看到的月球
的不同形状称为
月相。
凸月 凸月
凸月
上弦月
娥眉月
满月

西
农历上半月所见的月相
残月
下弦月
凸月
满月

西
农历下半月所见的月相
娥眉月
上弦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残月
十一、二 凸月
初七、八 初三、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