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第十章思维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第一章测试1.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参考答案:兴趣;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2.个体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积极能动的,表现出个体自身的经验和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对3.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参考答案:对4.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参考答案:青春期;潜伏期;性器期;口唇期;肛门期5.佛罗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

()对第二章测试1.小班幼儿的兴趣多变,大班幼儿则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

参考答案:从被动到主动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参考答案:环境3.“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生理成熟4.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语言发展和感知觉发展上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方向性;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6.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参考答案:爱玩、会玩;思维具体形象;活泼好动7.就个体发展的整体而言,在某一个时期,其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错8.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参考答案:对9.幼儿常常表现得活泼好动,难以控制自己,这是“抽动症”的表现。

()参考答案:错10.对3岁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不能说反话,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也要具体。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天空中过往的小鸟、路边的鲜花会引起幼儿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参考答案:无意注意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幼儿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

这种现象属于是()。

参考答案:注意的分散3.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的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这是()。

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聚合思维: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此种思维表现突出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以语词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小学高年级儿童身上迅速发展,初中生身上占主导地位。
三、思维形式
(一)概念
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概念与词紧密联系,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词来表达的,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念的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概念的内抠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大,其外延就越小;反之,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则越大。
(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2.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月晕而风。
学前心理学教案思维
授课题目
第一节思维概述
授课日期
17-2-13
授课班级
学前79、80、81、82、83班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基本品质
3.领会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学前心理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学前心理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六)感知运动智慧 的综合时期(18―24 个月)
这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的 最后一个阶段和向前运算阶段过 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 不仅能通过许多行为方式的联系 产生新的手段、解决新的问题, 还产生了对不在当前的物体的意 象,开始出现象征行为。即在实 际行动之前,儿童能在头脑中思 考动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概述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直观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指学前儿 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儿童 在进行直观动作思维时,只能反映 出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 依靠动作进行思考。由于直观行动 中思维与感知和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直觉行动思维一开始就表现出狭隘 性和表面性。但这种思维的发展, 使儿童的动作协调起来,为高级思 维形式的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的概括性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 事物的局限,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 还对加深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有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
思维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 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 面或个别特征并加以思考的过 程。例如,我们可以把几何图 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 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 体;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 句子和词语等。
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分类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学前儿童大多能对颜色、形状、结构、状态及方位进行分类;小学生往往根 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的功能进行分类;少年期的学生已经能够把事物的 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并列来进行分类;青年期的学生则会熟练地按事物的 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思维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思维概述

学前儿童思维PPT课件

学前儿童思维PPT课件

从个体的发展与思维的凭借物来看
(1)直觉行动思维 依赖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活
动 (2)形象思维
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 维活动 (3)抽象思维
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 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精选2021最新课件
7
3、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过程探索答案的方向
(1)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就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
明确与合理。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6
三、幼儿理解的发展特点
都去上厕所
兰兰想上厕所,听到兰兰要上厕所,其 他小朋友也喊着要去,老师正在忙着给 小朋友准备画笔,一时生气说:“去去 去,你们都去!”结果,小朋友们都高 高兴兴地一块去上厕所了。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7
你真能
小勇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时的东张西望, 一会儿动动玩具,一会做做鬼脸。老师实在 看不下去了,用讽刺的口气说:“小勇,你 真能啊!”全班就你最能!”结果,小勇越 发的淘气起来。
论)的思维形式。 推理的主要形式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物推出一般原理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物的推理。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5
幼儿判断和推理的特点:
1、依据事物表面现象或偶然的外部联系进 行判断和推理
2、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依 据
3、判断和推理缺乏目的性 4、随年龄增长幼儿判断和推理的论据逐渐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3
4、滚下的皮球 问中班的鑫鑫“为什么皮球会滚下来
呢?”鑫鑫回答说“因为它不愿意待在椅 子上。”问大班的萌萌,萌萌说:“皮球 是圆的啊。”
精选2021最新课件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这是儿童与别人顺利交往,实现社会化的 重要条件。
(五)儿童(认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4)具体逻辑思维: 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 如果是三个具体的人则不同;
(五)儿童(认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明确判断真 假的陈述性语句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
的反映。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 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 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四个人在屋子里打麻将,突然警察 来了,把他们都带走了。请问,这是 为什么?
答案:因为被 打的那个人的 名字叫着“麻 将”。
固定性——幼儿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的 思维缺乏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 “认死理”。
两个小朋友在抢一个玩具,成人拿出一 个同样的玩具,让他们各玩一个,两人非要 原来那一个。
(三)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近视性——只考虑眼前的关系,不会思考 事情的后果。幼儿打人的动作,常常没有控 制,即使是大人,不小心被一个幼儿打几下 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很痛,甚至难以忍受。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小班儿童在拼图之前往往说不出要拼什 么。他们拿到拼图板后马上动手摆弄。偶尔 拼凑出一种图形,就非常惊奇或者好像突然 有所发现地喊:“哈!雨伞!我拼了把雨 伞!”“机器人!”拼出来的图形像什么,就说 是拼了什么,说不出是怎样拼成的。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中班儿童在开始行动之前,只能笼统地 说出想要拼什么,拼的过程中常常有言语活 动伴随,边拼边说。拼成之后,能比较完整 地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但却不能详细地说 明拼的过程。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2、概括性
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从同一类材料中,抽象和概括 出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 形叫做三角形
有六条腿的动 物叫做昆虫。
3、解决问题
1
2
4
6
3
5
7
9
8
10
1
3
2
4
6
8
5
7
9
哪个空白面积大??
请用一笔 连续的四 条直线穿 过这九个 点。
思维离不 开对具体
事物
特点:直观性、行动性
2、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 别人玩球又要玩球。一旦 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 维也就停止了 。
3、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儿童没有 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踮起脚尖, 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 力拉,玩具就到手边。
今天,我看到红红剪刀一缕缕地剪着布娃娃的头发,神情是那 样专注。我惊讶地问道:“你在干什么呀?”她头也不抬地回答 我:“我在给娃娃剪头发。”她一边说,一边继续剪。我眼睁睁 地看着她又把两缕头发剪了下来,赶紧对她说:“天冷了,娃娃 的头发不能太短了,我看不要再剪了吧。”她看了看我,犹豫了 一下,终于停下了手。
小朋友为什么会这样?
由于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不善于 分析事物的内在含义,思维具有具体性,表现在难以理解语言 的寓意和转义,也难以理解反话。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 时,一定要坚持正面原则,切忌讲反话或嘲笑、讽刺幼儿。
3、形象性
幼儿头脑中充满各种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形象。
兔子 狗 老奶奶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 复习笔记一、思维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1.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1)普通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①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中定义的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②一般性的思维概念指的是逻辑思维,它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完全形成,而且它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有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2)儿童心理学的思维概念由于儿童心理学是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更广泛,包含思维的萌芽以及迈向逻辑思维途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2.思维发生的指标(1)思维与其他认识过程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的间接性、概括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

(2)将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3.思维的发生儿童最初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依靠动作实现的,最初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用动作“设计”成的。

1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

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①表意性动作的含义表意性动作是指用动作表达意愿。

11~12个月的婴儿都会用手指向成人指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指向他们想去的地方。

②表意性动作包含着儿童对一系列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目的是拿取物体或出门玩耍,而依靠自己的力量达不到目的;成人有能力而且会帮助自己。

这时,手的动作已不仅仅是获得事物触觉信息的手段,也不仅仅是直接运用物体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功能的类似语言的符号,并使得心理反映具有了初步的间接性。

表意性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一种高于感知和记忆的认知能力。

(2)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①工具性动作的含义工具性动作指的是按照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功用来使用物体的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判断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 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判断是肯定 与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获得判断主要通过推理。 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判断、推理进行。

在幼儿期,判断能力已有初步的发展。 【案例分析】一幼儿认为“汽车比飞机跑得快”。 他说:“我坐在汽车里,看到天上的飞机飞得很 慢。”如何看待这一幼儿的判断?
二、自我中心
【案例】将一个小狗面具戴在猫咪头上会得到什么? 三四岁学前儿童的答案是:一只狗。一只戴着狗 面具的猫应该像狗一样地叫、像狗一样摇尾巴, 而且吃狗粮。在任一方面,这只猫都变成一只狗。 这种想法的本质就是中心化。中心化:关注刺激 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过程。(所见即所 想)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思维也具有自我中心 的特点——使得儿童只能从自我角度观察世界, 并且在理解他人的想法上存在困难。(三山实 验)
符号能力在学前期迅速发展,并且成为学前儿童最 熟练的认知能力。(2~7岁) 假扮和幻想游戏是这个年龄的儿童最喜欢 的游戏。 儿童非常清楚他们的假想伙伴并不是真实的。

学前儿童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直接感觉的影响,关注情境中可知觉到的 显著方面。 要求运用逻辑才能得出答案的任务,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 1.守恒观念的缺乏 2.自我中心 3.分类困难

2.思维的灵活性 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指外 在的条件发生变化,主体采取灵活的方式,以适 应变化的环境。

3.思维的深刻性 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的本质,对 事物是否剖析的彻底。 4.思维的独立性 指不借助于现成的答案和别人的帮助。独立地提 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独立性并非的人易受 他人暗示。 5.思维的敏捷性
2.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
往往是“都是白的,长的。”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 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 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 从而比直觉行动思维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但是思维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 复杂问题的时候,具体形象往往产生干扰作用。

3.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 展过程。数概念的掌握是以事物的数量关系能从 各种对象中抽出,并和相应的数字建立联系为标 志的。
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左右) (2)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 (3)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
(2)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难。 【案例分析】老师带孩子们去动物园,一边看猴 子、老虎、大象等,一边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动物。 回到班上,老师问孩子们“什么是动物”时,很 多幼儿都回答“是动物园里的,让小朋友看的”, “是狮子、老虎、大象……”。老师又告诉孩子们 “蝴蝶、蚂蚁也是动物”。很多孩子觉得奇怪, 老师又告诉他们“人也是动物“,孩子们更难理 解,甚至有的孩子争辩说“人是到动物园看动物 的,人怎么是动物呢,哪有把人关在笼子里让人 看的!”如何看待幼儿对“动物”这一概念的理 解?



6.思维的逻辑性 【自我分析】一个人第一天上山,第二天下山, 走的速度不均匀,但时间(早上6点到晚上6点)、 路程完全相同。试证明: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 他必定有一个时间,正好经过同一个地方。
试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反思你的思维能力 的各个品质的发展状况。
四、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展是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是高级的认识过程,它 的发展本身就是认识过程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 阶段结果和证明。
(三)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 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 辑思维的萌芽。这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 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 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综上所述,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 的水平,在整个幼儿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体现了从直接行动思维向具 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一)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直观 行动思维的特点。
1.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 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 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学前儿童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 果。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在较正规的学习中,成人也常用给概念下定义, 即讲解的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概念。

科学概念的掌握往往需要用语言理解的方式进行。 但学前儿童由于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很难用 这种方式获得概念。
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般认为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 动作水平概括、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 概括,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幼儿的概括能力主要属于形象水平,后期开始向 本质抽象水平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掌握概念的 基本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 发展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 1.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属性的反映。概念是用词来标示的,词是概念 的物质外衣,也就是概念的名称。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 【案例分析】你们是如何掌握“灯”这个概念的? 如果教师教幼儿掌握“花”和“勇敢”的概念, 一般采取什么方式?
1.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
(二)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 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 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 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 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3个手 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 的。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 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 性
(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 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如艺术家、 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
三、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度 指思维的广阔性,指要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 事物的多种处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皮亚杰的系列守恒实验

实验一:数量守恒实验

实验二:长度守恒实验

实验三:面积守恒实验

实验四:重量守恒实验

实验五:体积守恒实验

幼儿是怎么被他们的感觉所愚弄的呢?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学期儿童不具有去中心化的能力,即他们 不能同时关注问题的两个或更多的维度。他们表现出的思维是单维 的。 第二因素是没有可逆性,即在头脑中撤消或倒退某个动作的过 程。 最后,是由于缺乏转换思维,即形成转换概念的能力,或从一 种情境转化到另一种情境的过程。

根据抽象水平,将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 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 【研究结论】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由此 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级概念。比如, “树”是基本概念,“植物”是上级概念,“松 树”、“柳树”是下级概念。儿童先掌握的是 “树”,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的上、下级 概念。

1.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 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 象形式的间接判断。一般认为直接判断并无复杂 的思维活动参加,是一种感知形式的判断。而间 接判断则需要一定的推理,因为它反映的是事物 之间的因果、时空、条件等联系。
学前儿童以直接判断为主。他们进行判断时,常 受知觉线索的左右,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表面 现象或事物间偶然的外部联系,当作事物的本质 特征或规律性联系。

一、守恒 守恒:物体的数量与排列和外在形状无关的知识。 守恒概念是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核心 概念之一。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 阶段的“分水岭”,掌握守恒概念标志着儿童进 入形式运算阶段,是认知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越。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没有形成守 恒概念,他们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 注意的是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 守恒观念的缺乏 守恒——当物体或物质的外观在表面上变化 时,它们的属性并不发生变化。
儿童的意愿也是以自 我为中心的。 如一个想吃麦当劳的 孩子会说他的父母也想去 麦当劳。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研究幼儿自我中心化状况,探究他们看问题的角 度和方式
实验应用
皮亚杰提出,6岁以前的幼儿有一个重要特点,他 们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问题的,即他们的思维 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无法区别现实和非现 实、有生命和无生命,以及存在他头脑中的事物 和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区别。 自我中心思维:不能考虑其他人观点的思维。
四、皮亚杰是否低估了学前儿童?

许多智力发展学家认为,皮亚杰设计的认知任务过于复杂,严重地低 估了学前儿童的能力。 经简化的实验任务往往能够反映出幼儿对物质世界较早的理解。 任务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相应方面,对他们的记忆或口头表 达技巧没有太高的要求。
但皮亚杰的理论有其合理性,尽管学前儿童对世界有许多合理 的直觉,但与小学儿童相比,他们更局限于感知束缚和自我中心。

情境性对儿童自我中心的影响

农场景观实验
警察与小孩实验

三、分类困难
当要求2、3岁的儿童根据相似性把物体分类时,他们做出了许 多有趣的分类,或者不时地变化分类标准。 4~7岁儿童在思考类别和子类别的关系,以及整体和部分的关 系时仍然有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