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及定义项痹病(TCD 编码:BNV261),是由于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以颈项部疼痛麻木,痛及头、肩、背、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二)西医病名及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 编码: M47.221+G55.2*),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 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 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一)推拿治疗1.放松及整复治疗手法:(1)特色颈椎旋转手法:此法为我科李义凯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手法,其技术操作规范为:1)以右侧为例,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医者立于患者身后采用按法、揉法、滚法等手法放松患者颈肩部软组织3~5min。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201X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X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西医病名:神经根型颈椎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4.气虚血瘀证:颈臂刺痛,痛处固定,上肢麻木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晦暗。

舌质淡暗有瘀斑,苔少,脉细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四)鉴别诊断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三、治疗方案(一) 针灸疗法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风池大杼肩井、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膈俞双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杼膈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2024年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4年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即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为主要病变,引起颈
椎管狭窄和神经根受压的疾病。

它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特别是那
些从事长期劳动和劳动强度较大的职业,如司机、工程师等。

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多为肝肾亏损、气
血不足、阴精不足等病理因素导致。

因此,针对这些病理因素,中医诊疗
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气活血: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血循环。

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醋香附等,可
以配合艾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气血循环。

2.养肝养肾:肝肾亏损是项痹病的一个病理因素,因此应该通过养肝
养肾来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中,可以选用黄芪、当归、山药等来补肝肾,
辅以艾灸、针灸等来加强疗效。

3.补益肌肉:项痹病往往会导致颈肩部肌肉的僵硬和疼痛,因此需要
通过补益肌肉来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中,可以选用川芎、细辛、肉桂等来
温经活血,辅以推拿、针灸等来缓解症状。

4.调养经络: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经络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调养经络来改善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红花、桃仁等,可以配合
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经络通畅。

总结起来,针对项痹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调气活血、养肝养肾、补益肌肉和调养经络等方面。

通过中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的结合,可以改善
气血循环,缓解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在使用中医诊疗方案
治疗项痹病时,也要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
的疗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年版)(优选.)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年版)(优选.)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或肌痉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分期诊断1.急性期:也称为炎性水肿期,发病1周内。

颈肩部疼痛剧烈,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慢性期:也称为缺血期,发病后1~2周。

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恢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有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推病〉中医诊疗方案及难点应对措施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推病〉中医诊疗方案及难点应对措施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推病)诊疗方案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被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当于中医“项痹病”范围。

一、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袪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加减:风偏盛者加用白芷、荆芥等,寒偏盛者加用细辛、附子,生姜等。

中成药:天麻丸、疏风定痛丸。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加减:痛甚者加用延胡、灵脂、没药等,麻木明显者加用地龙、蜈蚣、全蝎等。

中成药:大活络丹、小活络丹3. 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加减:痰偏盛者加用贝母、南星等,湿偏盛者加用羌活,秦艽、木瓜等。

中成药:天麻素片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同赤。

舌红少苔,脉弦。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加减:肝阴血亏虚明显者加用白芍,当归,首乌等,肾精不足明显者加用黄精,肉丛蓉,鹿茸等。

中成药:壮骨关节丸、抗骨增生丸、仙灵骨葆胶囊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西医病名:神经根型颈椎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4.气虚血瘀证:颈臂刺痛,痛处固定,上肢麻木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晦暗。

舌质淡暗有瘀斑,苔少,脉细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四)鉴别诊断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三、治疗方案(一) 针灸疗法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后溪膈俞双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杼膈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2、风寒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后溪至阳双侧取穴,、曲池外关用泻法,大杼、后溪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3、痰湿阻络证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后溪脾俞双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用泻法,、脾俞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脾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肾阳虚证: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后溪脾俞肾俞百会双侧取穴,大杼、脾俞、肾俞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脾俞肾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5.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后溪膈俞脾俞百会双侧取穴,膈俞、脾俞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膈俞脾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6.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大杼、肩髃曲池养老后溪膈俞脾俞双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杼膈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二)手法1.松解类手法(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

(2)通调督脉法。

(4)牵引揉捻法。

(5)拔伸推按法。

2.整复类手法(1)旋提手法。

(2)定位旋转扳法。

(3)旋转法。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冯氏脊柱(定点)复位法、龙式手法、达摩堂犀牛望月手法等。

(三)牵引疗法(四)其他外治法中药贴敷、熏蒸、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频电、微波针、磁热疗法等。

(五)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痹阻证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组成: 羌活15g 独活15g 藁本10g 防风10g炙甘草6g 川芎12g 蔓荆子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痰湿阻络证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组成:制半夏9g 白术12g 天麻15g 茯苓15g橘红12g 甘草6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3.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熟地黄20g 当归15g 白芍12g 川芎10g桃仁10g 红花9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成:黄芪30g 归尾10g 赤芍12g 地龙6g 川芎12g 桃仁12g 红花9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5.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组成:黄芪20g 芍药12g 桂枝12g 生姜10g大枣10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6.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肾气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20g 怀山药15g 山茱萸10g 丹皮10g茯苓12g 泽泻10g 桂枝12g 附子6g(先煎)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特色协定方:采用清代名医钱文彦《伤科补要》补肾壮筋汤合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之丑未年备化汤加减:组成:熟地20g 当归20g 怀牛膝20g 杜仲20g五加皮20g 续断20g 山萸肉9g 白芍10g茯苓12g 葛根30g 桑寄生30g 菟丝子10g骨碎补20g 木瓜15g 附子9g 乌梅9g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六)辨证选择中成药:根据辩证选择盘龙七片、壮骨伸筋胶囊、颈痛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珍牡肾骨胶囊、云南白药胶囊、大活络丸、小活络丹、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银杏达莫、注射用灯盏花素等中成药口服或静滴。

(七)运动疗法颈椎功能训练: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

(八)对症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二)评价方法五、难点分析项痹病是指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颈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在中医古籍中,项痹病散见于的“颈筋急”、“颈肩痛”“痹证”、“头痛”、“眩晕”、“项强”等多个病种的论述范畴:《素问·缪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类证治裁》中有“肩背痛,不可以顾,此手太阴经气郁不行,宜风药散之”等。

在《金匮要略方论》中张仲景提及“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皆因劳得之”,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的理论相同。

祖国医学认为:项痹病多由内外多种原因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王冰云:“肝气养筋,肝衰致筋不能动;肾气养骨,肾衰则形体疲极”。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常年劳累,房室不节,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关节懈坠,复加风寒外袭,扭挫损伤,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痹病;颈项部上连头颅,下接躯体,位处枢要,尤易受损。

其病因概括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外感、外伤、慢性劳损等几方面。

其中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导致颈椎退行性变的内在因素。

本病临床治疗难点及解决思路如下:难点一:急性期患者剧痛难忍,尤其是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引起的根性痛,有时单纯中医治疗难以即刻止痛,须配合止痛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