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实验二人体上肢动作特性实验.doc=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合集下载

上肢反应测试实验报告

上肢反应测试实验报告

上肢反应测试实验报告1. 引言上肢反应能力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个体的上肢反应能力水平对于制定适当的训练计划和预测运动表现有着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上肢反应能力,分析不同条件下个体的反应能力差异,并探讨其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2. 方法2.1 受试者本实验共招募了5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健康男性大学生作为受试者。

所有受试者均没有过去一年内的运动伤害史,并且在实验前24小时内没有进行任何剧烈运动。

受试者提前阅读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2 仪器与材料本实验使用以下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 反应时间测量仪- 上肢反应测试软件- 场地测量器材2.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单组设计,受试者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上肢反应测试。

测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熟悉阶段:受试者在计算机上进行上肢反应训练,以熟悉测试程序和记录自己的反应时间。

2. 实验阶段:受试者被要求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上肢反应测试,包括无干扰条件、视觉干扰条件和听觉干扰条件。

每个条件下进行10次测试,记录反应时间。

3. 运动表现测试:受试者进行一项标准的上肢动作测试,以评估其运动表现水平。

2.4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每个受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并进行方差分析(ANOVA)以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差异。

同时,计算每个受试者的运动表现得分,并与反应时间进行相关分析。

3. 结果3.1 反应时间差异通过方差分析(ANOVA)发现,在不同条件下,受试者的反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F值=5.78, p<0.05)。

进一步的事后比较显示,在无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M=250ms)显著低于视觉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M=280ms)和听觉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M=270ms)。

3.2 反应时间与运动表现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受试者的反应时间与其运动表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4, p<0.05)。

人体解剖上肢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上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上肢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学观察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人体解剖实验室实验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 认识上肢肌肉的分布、形态和功能。

3. 掌握上肢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学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上肢骨骼标本、上肢肌肉标本。

2. 实验用具: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放大镜等。

三、实验内容1. 观察上肢骨骼(1)肱骨:观察肱骨的形态、结构,包括肱骨体、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解剖颈、肱骨小头等。

(2)桡骨:观察桡骨的形态、结构,包括桡骨体、桡骨茎突、桡骨颈、桡骨粗隆等。

(3)尺骨:观察尺骨的形态、结构,包括尺骨体、尺骨鹰嘴、尺骨冠突、尺骨茎突等。

(4)腕骨:观察腕骨的形态、结构,包括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钩骨等。

(5)掌骨:观察掌骨的形态、结构,包括掌骨体、掌骨底、掌骨颈部等。

(6)指骨:观察指骨的形态、结构,包括指骨体、指骨底、指骨颈部等。

2. 观察上肢肌肉(1)三角肌:观察三角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2)肱二头肌:观察肱二头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3)肱三头肌:观察肱三头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4)肱肌:观察肱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5)桡侧腕屈肌:观察桡侧腕屈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6)尺侧腕屈肌:观察尺侧腕屈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7)指深屈肌:观察指深屈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8)指浅屈肌:观察指浅屈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9)桡侧腕长伸肌:观察桡侧腕长伸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10)桡侧腕短伸肌:观察桡侧腕短伸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11)指伸肌:观察指伸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四、实验结果1. 上肢骨骼:通过观察,掌握了上肢骨骼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 上肢肌肉:通过观察,认识了上肢肌肉的分布、形态和功能。

解剖上肢的实验报告

解剖上肢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的组成、形态和结构。

2. 掌握上肢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3. 熟悉上肢血管、神经的分布及功能。

4.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剖学知识。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上肢骨骼标本2. 上肢关节模型3. 上肢血管、神经模型4. 解剖图谱五、实验方法1. 观察上肢骨骼:通过观察上肢骨骼标本,了解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 观察上肢关节:通过观察上肢关节模型,了解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3. 观察上肢血管、神经:通过观察上肢血管、神经模型,了解上肢动脉、静脉和神经的分布及功能。

六、实验步骤1. 观察上肢骨骼- 观察肩胛骨:注意肩胛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肩胛冈、肩胛下角、肩峰等。

- 观察锁骨:注意锁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锁骨的胸骨端、肩峰端等。

- 观察肱骨:注意肱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肱骨的大结节、小结节、肱骨体、肱骨下端等。

- 观察桡骨和尺骨:注意桡骨和尺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桡骨的桡骨粗隆、尺骨的尺骨鹰嘴等。

- 观察腕骨、掌骨和指骨:注意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腕骨的舟骨、月骨、三角骨等。

2. 观察上肢关节- 观察肩关节:注意肩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包括肱骨头、肩胛骨关节盂、关节囊等。

- 观察肘关节:注意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包括肱骨滑车、尺骨滑车切迹、桡骨头等。

- 观察腕关节:注意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包括桡骨环状关节面、尺骨的桡切迹等。

- 观察掌指关节和指关节:注意掌指关节和指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包括掌骨、指骨的关节面等。

3. 观察上肢血管、神经- 观察上肢动脉:注意上肢动脉的分布及功能,包括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等。

- 观察上肢静脉:注意上肢静脉的分布及功能,包括腋静脉、肱静脉、桡静脉、尺静脉等。

上肢连接实验报告

上肢连接实验报告

上肢连接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上肢连接实验引言:上肢连接是指人体肩部、臂部、前臂和手部等各部分通过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相互连接而成的整体。

了解上肢连接的结构和运动特点,对于理解人类上肢的功能和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上肢连接的组成和运动特点,加深对上肢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方法:1. 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研究上肢连接的结构和运动特点,并通过模型演示和测量数据的方法,深入理解上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能力。

2. 实验器材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人体上肢模型、测量尺、测力计等。

3. 实验过程:(1) 观察上肢模型的结构:首先,仔细观察上肢模型的结构,包括肩部、臂部、前臂和手部等部分的骨骼和关节连接;通过触摸模型,仔细感受上肢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

(2) 测量上肢模型的长度:使用测量尺对上肢模型的各个部分进行测量,记录下各个部分的长度数据。

(3) 测量上肢模型的力量:使用测力计对上肢模型的各个部分进行力度测试,测量出各个部分所能产生的力量大小。

结果:通过对上肢模型的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上肢的结构:上肢连接主要由肩部、臂部、前臂和手部等部分组成。

其中,肩关节连接肩胛骨和上臂骨,臂部连接上臂骨和尺骨、桡骨,前臂连接尺骨、桡骨和腕骨,手部连接腕骨和指骨。

2. 上肢的长度:通过测量上肢模型的长度,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肩部长度为10cm,臂部长度为15cm,前臂长度为12cm,手部长度为8cm。

3. 上肢的力量:通过测力计的测量,我们得到了上肢各个部分所能产生的力量数据:肩部能产生最大外展力10N,臂部能产生最大屈曲力15N,前臂能产生最大旋转力12N,手部能产生最大握力8N。

讨论:由上述结果可知,上肢连接具有以下特点:1. 结构合理:上肢连接的结构合理、紧密,各个部分之间通过关节和骨骼相互连接,使得上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 动作协调:通过肩部、臂部、前臂和手部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上肢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上肢触诊实验报告模板

上肢触诊实验报告模板

上肢触诊实验报告模板
上肢触诊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触诊的方法,了解上肢的解剖结构及常见疾病。

实验步骤:
1. 触摸自己的上臂,感受其肌肉的坚实和紧张程度。

2. 触摸自己的肘部,感受其中的骨骼结构和关节活动情况。

3. 触摸自己的手腕和手掌,感受其骨骼和关节的形状和活动情况。

实验结果:
通过触诊的方法,我可以感受到自己上臂肌肉的坚实和紧张程度。

肌肉的坚实度可以反映出其力量和紧张程度,通过触摸可以判断出上臂肌肉的健康状况。

触摸肘部时,可以感受到其骨骼结构和关节活动情况。

肘部是一个重要的关节,通过触摸可以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

触摸手腕和手掌时,可以感受到其骨骼和关节的形状和活动情况。

手腕是一个复杂的关节,通过触摸可以了解关节的灵活性、活动范围和手掌的力度。

讨论:
触诊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方法,通过触摸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上肢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之一,触诊上肢可以了解其
解剖结构和常见疾病。

触诊上肢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上肢的肌肉状况、骨骼结构、关节活动情况等,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上肢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疾病,通过触摸可以判断出肌肉的坚实度、骨骼的形状和关节的活动情况。

触诊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上肢的疾病。

解剖实验报告上肢

解剖实验报告上肢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的组成、形态结构及表面结构。

2. 掌握上肢骨骼的连接方式及构成。

3. 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结构和运动形式。

4. 了解上肢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

二、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完整人体骨架、全套分离的上肢骨、自由上肢关节干标本和湿标本。

2. 实验器具:解剖剪、解剖镊、解剖针、解剖刀、放大镜、量角器、标尺、绘图工具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观察上肢骨骼(1)观察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观察自由上肢骨:上臂骨(肱骨)、前臂骨(尺骨、桡骨)、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 观察上肢关节(1)肩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2)肘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3)腕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3. 观察上肢血管(1)上肢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及其分支。

(2)上肢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4. 观察上肢神经(1)上肢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上肢骨骼上肢骨骼由上肢带骨、自由上肢骨和手骨组成。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和腕骨、掌骨和指骨。

2. 上肢关节(1)肩关节:球窝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

肩关节具有三轴性运动,包括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2)肘关节:复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组成。

肘关节具有屈、伸运动。

(3)腕关节:由多个小关节组成,包括桡腕关节、尺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等。

腕关节具有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3. 上肢血管上肢动脉主要由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及其分支构成。

上肢静脉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4. 上肢神经上肢神经包括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

观察上肢肌实验报告

观察上肢肌实验报告

观察上肢肌实验报告引言上肢肌肉的观察对于了解人体肌肉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上肢肌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肌肉运动的机理、了解包括肩关节、肘关节和手部关节在内的上肢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上肢肌肉,探索其结构和功能。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解剖人体模型、标本刀、解剖剪、排骨或鸡翅,以及解剖手术台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人体模型:将解剖人体模型放置在解剖手术台上,确保其稳固。

注意调整手臂和手部关节的位置,使其处于正常伸展状态。

2. 确定观察区域: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要观察的上肢肌肉区域。

常见观察区域包括肩部、上臂、前臂和手部。

3. 剖开肌肉:使用标本刀和解剖剪,沿着预定的切口线,将肌肉剖开。

注意避免损坏重要血管和神经。

4. 观察肌肉结构:仔细观察剖开后的肌肉。

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小、纹理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可以运用显微镜等设备来观察更细微的结构特征。

5. 测量肌肉数据:使用尺子或标定器测量肌肉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数据,并记录下来。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后续的分析和比较。

6. 分离和标记肌肉:根据需要,可以将不同的肌肉分开,并进行标记,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和引用。

7. 清理工作: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

将使用过的器械进行清洗和消毒,并将解剖人体模型归位。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上肢肌肉,我们可以获得以下结论和讨论:1. 肩部肌肉:通过观察肩部肌肉,我们可以看到肩胛骨下缘处的三角肌,以及胳膊前侧和背侧的其他肌群。

这些肌肉对于上肢的抬举、内外旋和伸展等动作都起到关键作用。

2. 上臂肌肉:上臂肌肉主要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桡侧肌等。

通过观察这些肌肉,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差异,了解其在上肢屈伸、旋前和旋后等动作中的协同作用。

3. 前臂肌肉:前臂肌肉由众多的肌群组成,包括腕屈肌、腕伸肌、掌屈肌和掌伸肌等。

通过观察这些肌肉,我们可以了解其对手部运动的控制和协调作用。

上肢的运动实验报告

上肢的运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上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运动功能。

上肢运动对于维持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上肢运动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特点,本实验对上肢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掌握上肢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结构特点。

2. 了解上肢运动的生理学机制。

3. 分析上肢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上肢骨骼结构观察(1)观察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结构。

(2)分析上肢骨骼在运动中的功能。

2. 实验二:上肢肌肉结构观察(1)观察上肢主要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和作用。

(2)分析上肢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3. 实验三:上肢关节结构观察(1)观察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结构特点。

(2)分析上肢关节在运动中的功能。

4. 实验四:上肢运动生理学实验(1)观察上肢运动过程中的肌肉收缩、舒张和关节运动。

(2)分析上肢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一:上肢骨骼结构观察(1)将上肢骨骼标本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

(2)对照解剖图谱,分析骨骼在运动中的功能。

2. 实验二:上肢肌肉结构观察(1)将上肢肌肉标本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和作用。

(2)对照解剖图谱,分析上肢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3. 实验三:上肢关节结构观察(1)将上肢关节标本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关节的结构特点。

(2)对照解剖图谱,分析上肢关节在运动中的功能。

4. 实验四:上肢运动生理学实验(1)选择健康志愿者,进行上肢运动实验。

(2)利用生理记录仪记录运动过程中的肌肉收缩、舒张和关节运动。

(3)分析上肢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上肢骨骼结构观察通过观察,发现上肢骨骼具有以下特点:(1)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形态各异,具有适应不同运动功能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人体上肢动作特性实验
人体上肢动作特性涉及到灵活性、稳定性及准确性。

人体动作的灵活性是指操作时的动作速度与频率。

动作速度是指肢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动作频率是指每秒钟或每分钟动作重复的次数。

人体动作的准确性可从动作形式(方向和动作量)、速度和力量三个方面考察。

这三个方面配合恰当,动作才能与客观要求相符合,才能准确。

通过以下实验可了解人体上肢动作的特性以及影响动作灵活性、准确性、稳定性的因素。

实验二-1 手指的灵活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人体动作的灵活性是指操作时的动作速度与频率。

手指灵活性测试可用于测定手指、手、手腕的灵活性,也可测定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二、实验原理
通过将金属细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所需时间,测试手指动作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比较手指插棒的运动顺序不同的所需时间验证人体上肢运动特性受影响的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
采用BD-II-601型手指灵活性测试仪(见图2-1),该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1.实验板圆孔:直径1.6mm,100个,各孔中心距20mm;
2.金属插棒:直径1.5mm,长度20mm,110个;
3.记时:1ms~9 999s,4位数字显示,内藏式整体结构;
4.记时开始与结束可按键,也可以由金属棒插入左上角第1个孔与右上角后1个孔自动进行;
5.实验用镊子:1把。

图2-1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
图2-2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面板示意图
四、实验内容
1.金属插棒放入左侧槽中,优势手拿起右侧槽中的镊子;
2.被试用镊子将左侧槽中的金属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插入顺序分以下四种:
①先插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依次逐列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②先插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第2列开始由上至下,……依次逐列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③先插开始位,从左至右,再从第2行由右边第一个开始至左,……依次逐行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④先插开始位,从左至右,再从第二行开始由左至右,……依次逐行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记时会自动开始,到插终止位时结束,并记录插入100个棒所需时间于表2-2;
3.每次重新开始需按“复位”键清零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
1.测量数据
表2-2 手指的灵活性测定数据
顺序
①②③④
次数
1
2
3
4
平均时间
2.数据分析
比较四种不同动作顺序情况下手指的灵活性,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手指灵活性影响因素。

实验二-2 手腕动觉方位能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可测定左右手腕的动觉感受性,也可以测量通过练习动觉感受性提高的程度。

二、实验原理
动觉是自我辨别身体姿势和身体某一部分运动趋向(如肌肉收缩拉伸等)的内部感觉状态,也就是本体感觉。

在肌肉、关节里都有动觉感受器,它能够觉察身体的位置和运动,产生神经兴奋,并通过传入神经进入大脑皮层,引起动觉。

手腕动觉方位辨别仪是测定个体手位位移时的动作感受性以及腕关节活动方位控制能力的仪器。

实验时,主试任选一角度作标准刺激,让被试认真体会各关节所处部位后进行复制,以其与标准间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手腕方位感的能力。

亦可作手腕的动感练习用具,用以提高个体的动觉的辨别力。

三、实验仪器
采用BD-II-309型手腕动觉方位辨别仪(见图2-3)。

该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一个半圆仪板和一个与半圆仪圆心处的轴相连的一个手托板。

2.在半圆仪的圆周上有八个制止器,主试可将其托起来或放下去,它在圆周上的位置从30°到150°,各间隔20°。

3.对各度数的标记共有两行,都是从0°到180°。

上边一行的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增加的,下边一行是按逆时针方向增加的。

4.半圆仪的直径:190mm
图2-3 BD-II-309型手腕动觉方位辨别仪
四、实验内容
1.让被试戴上遮眼罩,主试根据实验要求将制止器在某度数上托起来;
2.要求被试手腕放在鞍座上,并从半圆仪的0°处摆动手腕直到制止器为止,此摆动的幅度为标准幅度。

3.主试移去制止器,并将被试者前臂复归到0°处,要求被试复制出刚才摆动的幅度。

记录实际幅度与标准幅度的偏差值,其偏差值就是被试者手臂的动觉方位能力。

4.如用右臂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摆动,如用左臂则按逆时针方向摆动。

5.实验一般要求左右臂各做3次,标准幅度由主试者在0~180°之间任选
6.如果要检验通过练习动觉感受性是否提高,应按上述程序重复做几遍,将结果记录在表2-3中并进行比较。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
1.实验数据
表2-3 动觉方位能力测试实验数据(单位:°)
2.数据分析
①比较左右手的试验结果,分析优势手对人体动觉方位能力的影响程度;
②比较五次试验结果,分析通过练习动觉感受性是否提高;
③若主试对被试者进行以下三种情况信息提示,则对测量偏差有何影响。

每测完一次,主试不做任何提示;
每测完一次,主试提示被试者超出或是不到标准幅度;
每测完一次,主试提示被试者与标准幅度的实际误差值。

实验二-3 动作稳定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所谓动作稳定性是指手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手是否出现明显的抖颤和方向偏离等,它是动作技能的重要指标,对动作稳定性的测定和训练,是许多工种特别是特殊工种的任务。

通过本实验掌握操作动作稳定性仪器的基本方法;能测量简单动作的稳定性及手和手臂的协调性,并能间接测量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动作稳定性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情绪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颤动,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因此可以通过颤动范围大小来衡量情绪强度的指标。

本实验手握一试棒伸入渐渐缩小的九个孔眼中,不得接触孔
洞边缘,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三、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
本实验包括:
1.EP001型计时计数器;
2.EP704A型凹槽平衡实验仪,其结构示意图见图2-4;
3.EP704型九孔实验仪,其结构示意图见图2-5;
4.试棒(黑色和红色各1根)、连接线数根;
图2-4 EP704A型凹槽平衡实验仪的结构
图2-5 EP704型九孔实验仪的结构
四、实验内容
1.凹槽平衡实验仪实验步骤
①将连接插头插入计时计数器,将试棒的插头插入仪器的输入插口,打开计时计数器的电源开关,计时计数器显示000.00。

②被试拿试棒,接触一下仪器的启动点,计时计数器开始计时,试棒在凹槽从宽口处向窄口处移动,试棒不能离开镜面,如试棒碰到凹槽的边,计时计数器就计出错一次,当试棒移出凹槽的窄口碰到终点后,计时计数器停止工作,蜂鸣器鸣响,实验结束,按动计时计数器上的N/T按钮,获得实验的时间和出错次数。

③将数据记录在表2-4中
2.九孔实验仪实验步骤
①将连接插头插入计时计数器,将试棒的插头插入仪器的输入插口,打开计时计数器的电源开关,计时计数器显示000.00。

被试者面向动作稳定器,使仪器的边缘与桌边齐平,并与被试的右肩相对,然后手拿黑色试棒,手臂悬空,试棒与动作稳定器表面垂直;
②当主试发出预备口令时,被试者用笔尖插入最大的洞孔内,深度为1~2mm。

然后主试发出开始口令,被试拿黑色试棒,碰一下除最小孔以外的孔底(一般最大的孔),计时计数器计数开始,从大孔到小孔依次往下做,每次试棒伸入时,必须碰到底部,此时碰底指示灯亮。

如碰到孔壁计时计数器出错一次,同时蜂鸣器鸣响,碰壁指示灯亮。

当做到小孔时碰到孔底计数停止,结束指示灯点亮,同时蜂鸣器鸣响,实验结束,按动计时计数器上的N/T 按钮,获得实验的时间和出错次数;
③左手与右手各试验5次,左右手轮换时,可休息1分钟;
④然后测定比赛时紧张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分两组进行比赛,比赛进行时主试要在旁边分别报告进行情况,造成竞赛的紧张气氛,再继续进行测试;
⑤将数据记录在表2-5中。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
1.数据记录
表2-4 凹槽平衡实验数据表
表2-5 九孔实验数据表
2.数据分析
①比较左手与右手的动作稳定性;
②比较左、右手的动作稳定性,通过训练动作稳定性是否提高;
③比较各被试者在正常与紧张状况动作稳定性。

七、思考题:
1.影响人体动作的灵活性与准确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人体上肢动作稳定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年龄、优势手、性别、运动方向、情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