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1.史前人类: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 800 毫升到1200 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 万年至4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 1350 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 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世界古代史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节:地理大发现1、往东方的新航线,他在航行中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并曾担任过海地殖民地的总督。
1492年8月3日,率船队横渡大西洋,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后南航到达古巴、海地,于1493年3月返回西班牙,这是哥伦布第一次航行,1493年,哥伦布率领一支大舰队,又离开西班牙扬帆出海。
这次航海行的直接目的不是开辟新的贸易市场,也不是征服东方的王国,而是到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定居,建立一个既采矿又从事农业的殖民地,然后以这个殖民地为基地到中国及印度去。
1498年他又进行了第三次远航,1502年又进行了第四次远征,沿着美洲大陆进行探查,经过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但还是看不到中国的影子。
在回西班牙后,他失去了西班牙王的信任,在1506年郁郁去世。
2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发现后,处在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没落贵族和商人,在各国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征服和掠夺。
葡萄牙和西班牙先于其它欧洲国家进行征服和掠夺,两国把他们最先到达的地方都宣布为本国属地,结果为争夺属地两国发生了争执,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于是出面调停,双方于1494年6月签订条约,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从北极到南极划出一条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条约规定该线以西所发现的非基督教国土归西班牙所有,以东属葡萄牙。
当麦哲伦航行抵达摩鹿加群岛后,对该岛归属问题发生矛盾。
1529年,双方在萨拉哥撒再订条约,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的地方,划出另一条分界线。
根据这两次协议,西班牙几乎独占了美洲,葡萄牙则将亚洲和非洲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瓜分。
3、1415-1460年亨利王子航海。
②1487年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
③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④阿美利哥·味斯普奇航行美洲。
⑤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⑥麦哲伦的环球航行4、16世纪以前,欧洲早就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
欧洲对外贸易主要是对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问答1

朝鲜三国时代3世纪中叶,东汉王朝灭亡。
朝鲜北部的高句丽兴起。
4世纪吞并乐浪郡,北与中国展开领土之争,南与百济、新罗长期交战不已,形成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其中,新罗趁高句丽与百济相争时与隋唐中国交好。
在唐的支持下,AD676新罗完成了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三国时代至此结束。
丁田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于AD722开始推行“丁田制”。
国家对1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前者限于本人终身享用,不得买卖或转让;后者可以世袭,农民因而被依附着于土地上,成为缴纳田租、贡品和担负各种徭役的国家依附民,封建土地制度在全国确立起来。
田柴科高丽王朝统一朝鲜后,于AD976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耕地和山林进行登记造册,推行“田柴科”。
就是将文武百官直到士兵按照“人品(身份)”划为79品,按品给田。
最高品得田(耕地)、柴(山林樵采地)各110结。
最低者得田21结,柴10结。
得田者享有土地的税收权,但不能世袭,这种土地被视为私有,耕种私田的农民向封建主缴纳收成的25%。
这种方法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但其本身存在着矛盾。
科田法李成桂夺权前就已实际掌权,AD1388年,对全国公私土地进行丈量,登记造册。
AD1391年,颁布《科田法》,对文武两班贵族和其他封建贵族按等授田。
第一科授田150结,以下递减,最后一等的第十八科,授田10结。
对地主豪族与士兵另授军田,每人5-10结。
其余土地为公田。
由国家直接租佃给农民,收取租税。
科田和军田的领有者只有土地的的收租权并向国家承担一定的田税,但这种权利可以是世袭的,同私人领地一般。
这一制度颁行的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巩固了李朝的统治,但是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公地越来越少。
到15世纪,科田法日渐废弛,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弱。
日本简答圣德太子改革(推古朝改革)推古女皇(592-628)于593年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圣德太子574-622),并将国家管理大权交给了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涅杰斯:中王国时期的奴隶主阶级,除贵族奴隶主外,还有一个新兴的奴隶主阶层,即强有力的涅杰斯。
涅杰斯起源于古王国时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他们起过重要作用,并从此发展起来,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不止在经济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度显贵,他们成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柱,也有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贫困不堪。
红白玫瑰战争:通常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
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
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那时,人们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
母系氏族以年长的妇女为氏族长。
妇女在生产起重要作用。
圣德太子:日本古代著名政治家。
在任期间他派出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推行改革,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加强中央集权。
这次改革虽然由于大贵族反对而失败,但他却为以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基本的婚姻形态,前期实行望门居,后期实行从妇居,本质上属于群婚时期.婆罗门教:印度国家形成过程中于公元前7世纪产生的唯心主义宗教思想.梵天为宇宙主宰,信仰三大主神,主张业力轮回,是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工具.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前期,第一阶段为波斯对希腊的侵略战争,经过马拉松等战役波斯被打败,第二阶段为雅典与波斯争夺东地中海霸权而战。
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使波斯帝国走向衰落,但成为希腊奴隶制发展的转折点,促进了希腊奴隶制度的繁荣。
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创立于7世纪;政教合一;伊斯兰政权雏形。
田柴科制度:十世纪朝鲜高丽王朝的土地制度。
政府登记耕地山林,即“田”与“柴”文武百官按等受田;终身使用,不得世袭。
田柴科制度是高丽王朝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采邑制采邑制是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制度,创始于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
采邑意为恩惠、恩赏,由封君赏赐一块土地给封臣使用,这种恩惠便于土地联系起来,逐渐转化为采邑的称呼。
采邑的封,服役和时限缺一不可。
受封者不肯服役,不履行其封臣职责,采邑就要收回。
封君和封臣任何一方死亡,主从关系立即终止,采邑由领主收回。
新的领主或受封者继承人如果愿意继续从前的关系,必须重新履行分封仪式,结成新的领主与附庸关系。
采邑的分封加强了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领主保护附庸,附庸效忠领主,随时应招作战。
爱琴文明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
它是指公元前20世纪~前12世纪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因围绕爱琴海域而得名。
在希腊文明之前,是最早的欧洲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主要包括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大阶段,前后相继。
有兴旺的农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均很发达,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
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
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并称自己为埃赫那吞。
大流士出身于波斯贵族,在粉碎了高墨达暴动之后成为了波斯皇帝。
在他的统治期间,为了巩固波斯帝国和他的个人专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波斯帝国的强盛达到顶点。
大流士积极的推行海外扩张政策,侵占了中亚和印度河流域一带地方,并且远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但是均已失败告终。
梭伦改革出身于没落贵族,是希腊七贤之一,他反对贵族专权,同情平民,主张在城邦中实行公正立场,以城邦利益为重。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1.吠陀时代印度文献“吠陀”记载的一个时期,印度成立吠陀圣典的时代。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即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
时代约公元前15001500--前600年,分早期吠陀时代和后期吠陀时代。
早期吠陀时代(约前15001500--前900)是雅利安人部落进入古印度的最初阶段,也是他们的氏族部落组织开始解体的阶段。
的氏族部落组织开始解体的阶段。
早期吠陀时代私有制逐渐产生,早期吠陀时代私有制逐渐产生,早期吠陀时代私有制逐渐产生,末叶,末叶,社会上开始出现等级划分现象。
(《梨俱吠陀》反映的时代)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扩展至整个恒河流域,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扩展至整个恒河流域,形成了种姓制度,形成了种姓制度,国家产生,早期吠陀时代简单的宗教此时也发展成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
意义:从政治面来看,此一时代王权伸张,在恒河上游流域成立部族王制的国家。
从宗教层面来看,此时祭仪的重要性提高,此时祭仪的重要性提高,祭师阶级祭师阶级(婆罗门)享有特权。
另一方面,对婆罗门教祭仪之至上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奥义书哲学也开始发展。
业、轮回思想也于此时奠立。
2.所罗门王古代以色列犹太国家国王,前960960--前930年在位,是大卫之子和继承人。
他同埃及和推罗结为盟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红海一带的贸易;广招工匠,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许多城市进行建设;将以色列犹太国家划为12个行省,建立起税收和劳役制度,以巩固君主政体。
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犹太国家最强盛的时期,他被视为古代以色列最伟大的君主。
3.佛陀简称为佛,意为“觉悟者”,是人们对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大约生于公元前566年。
他说古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族首领净饭王之子,自幼喜欢离群索居并思考人生的种种问题,特别是人生的种种痛苦。
后来外出修道,题,特别是人生的种种痛苦。
后来外出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
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
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
在一次长达七天七夜在一次长达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后认为自己已经得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地各奴隶制国家纷纷向埃及纳贡。
他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帝国,因此而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
7、古埃及太阳历古埃及人制定的历法。
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365天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或长出五谷季)和“收割季”。
每季分为四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共计365日。
8、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国王。
他在位时期实行宗教改革。
封闭阿孟神庙,没收其财产;自己改名为埃赫那吞;在底比斯以北另建新都。
改革沉重地打击了阿孟神侣集团的势力,提高了新兴军事贵族和新的阿吞神侣的地位,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9、象形文字8、隶农制古代罗马的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
隶农最初是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
他们都是享有公民权和其他法律权利的自由民。
他们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土地。
公元3世纪危机,使隶农在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导致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民。
9、卢克莱修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
他著有《物性论》(六卷)一书。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是由唯一真实的物质——原子所构成的,包括人的“灵魂”也是物质的。
他反对宗教迷信,还有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在政治上,卢克莱修是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但又教训奴隶必须俯首听命。
10、七丘同盟公元前8世纪前后,拉丁人居住于台伯河出海口的拉丁姆平原。
拉丁人在平原的山丘上建立了许多村落,有七个山丘曾陆续有人居住。
七个山丘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罗马城。
这种联合实质上是原始村社的联合。
它反映了罗马城和罗马国家建立的过程。
11、塞维·图里乌改革古罗马王政时代的第六王。
他当政时期进行改革。
他把全体罗马居民,不论贵族和平民,均按财产多寡划分为五个等级;设百人队会议(也称森都里亚会议);把原来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十个部落。
改革使罗马氏族制瓦解,国家建立起来。
12、王政时代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即军事民主制时代,在时间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
这一段历史共经历了七个“王”。
拉丁人虽然还是公社生活,但氏族制已走向解体。
13、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8月2日,罗马和迦太基爆发了坎尼之战。
这是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所发动的布匿战争的第三次战争。
这是罗马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罗马是非正义的,迦太基是正义的。
8月2日,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率军到达坎尼平原;罗马执政官包路斯和包罗前来会战,汉尼拔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歼敌7万,成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三)古代印度1、阿育王公元前273年,旃陀罗笈多孙子阿育王继位,又称“无忧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把孔雀王朝的疆域扩大到南亚次大陆;尊奉佛教为国教,并颁布了许多以佛教治国的诏令;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僧侣在首都华氏城鸡园寺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阿育王亲自主持。
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期。
2、印章文字古代印度哈拉巴文化时期的文字。
这些文字保留在各种各样的印章上,因此被称为“印章文字”或“图章文字”。
这些印章由滑石、陶石、象牙刻成,先已出土约3000多件刻有文字符号的文物,属象形文字。
3、《吠陀》它是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神典,它主要是对神的赞颂、祭祀和宗教中的咒语,包括四部分,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
其中成书最早、最有史料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它成书于公元前9世纪,它所反映的时代是早期吠陀时代。
其中在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的一些诗是史诗。
后三部《吠陀》所反映的时代成为后期吠陀时代,时间约在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
在梵文中,吠陀的意思为知识学问。
4、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城市文明。
因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而得名。
存在年代为公元前25世纪公元前15世纪。
已经出现了文字。
多保存在滑石、陶、象牙刻成的印章上,称为“印章文字”。
已经有了阶级划分,灭亡原因不祥。
学者认为,哈拉巴文化为达罗毗荼人创造。
5、婆罗门教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宗教,经典是《吠陀》。
它信奉多神,最高理想境界是实现“梵我一致”。
主张“业力轮回”的说教,宣扬四种姓说,制定了各等级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法”,称为“达摩”。
它是统治阶级特权利益的精神武器。
6、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
它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各等级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都不同。
种姓制度为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
7、顺世论哲学约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出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流派。
它认为世界是由“四大”元素,即地、水、火、风组成,人的身体和灵魂即意识也是由四大元素结合而产生的。
它反对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反对祭司阶级、吠陀经典和杀生祭祀的行为。
(四)古希腊1、希洛人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和美塞尼亚后,把被制服地区的大部分土著居民强制性地变为国家奴隶。
由于希洛城的居民是最早被强迫成奴的,故这类人在历史上统称为希洛人,他们实际上是斯巴达城邦的国有奴隶。
在斯巴达,土地和奴隶实行国有制,斯巴达每年可分到一份土地(20公顷),每户可分到十户希洛人,希洛人要把收获物的一半交给斯巴达人,斯巴达人不能任意杀害或出卖希洛人。
2、皮里阿西人皮里阿西人意为“边区的居民”,是古代希腊古风时代的斯巴达城的居民的一种类型,是斯巴达周边的土著居民,被斯巴达人征服。
他们有人身自由,但无公民权。
不能与斯巴达人通婚,要纳税、服兵役。
3、希波战争希腊各城邦与波斯的战争,从公元前492—公元前449年,雅典在战争起初阶段是正义战争,后演变成非正义的扩张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希腊各城邦取胜,从而确立了希腊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
4、线形文字希腊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在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有许多泥板,刻了许多线形文字A,在迈锡尼发现了另一种线形文字B。
线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1450年前后,1952年,英国文特里斯和柴德威克把线形文字B解读成功。
5、马拉松战役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它发生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
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军队在希腊本土登陆,希腊军在米太雅德统领下在马拉松平原迎击优势敌人,在战斗中,希腊联军团结一致,巧妙布阵,大败波斯军。
马拉松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6、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在希波战争第二阶段,在公元前478年,为了对付波斯,雅典与爱琴海各岛及小亚希腊诸城邦结成同盟,由雅典领导,史称“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公元前478—公元前404),由于同盟会议和金库初设在提洛岛,故又称“提洛同盟”。
公元前454年,同盟的金库从提洛岛迁至雅典,同盟逐渐成为雅典对抗斯巴达和推行海上霸权的工具。
7、陶片放逐法古雅典公民会议中的一种特殊抽票法,创于克里斯提尼时期。
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公民大会上,公民可以将他认为可能危害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危险分子的名字记于陶片上。
如果某人票数超过半数,则此人应被流放国外十年。
期满可以回国,并恢复其财产和公民权。
8、提洛同盟公元前478,雅典和爱琴海岛屿、小亚的许多城邦结成了同盟。
同盟是为了防御波斯再度入侵和彻底战胜波斯而结成的组织。
在同盟中,各城邦原则上一律平等,组成共同舰队。
后来,同盟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
到公元前404,在斯巴达和雅典争霸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失败,同盟被解散。
9、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
他指出只有灵魂心理才能认识事物。
他把自己一套教育方法概括为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四个步骤,基本要领是通过启发和教育,使人确认自己的无知,然后得出真正的道德观念。
10、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的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
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完善的,超经验的;物质世界则是无常的,虚幻的,暗淡的,可感知的。
柏拉图理念论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建立理念的理想王国。
1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2、希洛制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实行的一种统治制度。
斯巴达人是城邦统治者。
国家分给每户斯巴达人一份土地,由七户希洛人为之耕种。
希洛人要把收获物的一半交给斯巴达人,而全体斯巴达人却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毕生的职业是从事军事活动,专以剥削奴隶为生。
这种剥削制度称“希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