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1.史前人类: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 800 毫升到1200 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 万年至4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 1350 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 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 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世界古代史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节:地理大发现1、往东方的新航线,他在航行中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并曾担任过海地殖民地的总督。
1492年8月3日,率船队横渡大西洋,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后南航到达古巴、海地,于1493年3月返回西班牙,这是哥伦布第一次航行,1493年,哥伦布率领一支大舰队,又离开西班牙扬帆出海。
这次航海行的直接目的不是开辟新的贸易市场,也不是征服东方的王国,而是到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定居,建立一个既采矿又从事农业的殖民地,然后以这个殖民地为基地到中国及印度去。
1498年他又进行了第三次远航,1502年又进行了第四次远征,沿着美洲大陆进行探查,经过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但还是看不到中国的影子。
在回西班牙后,他失去了西班牙王的信任,在1506年郁郁去世。
2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发现后,处在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没落贵族和商人,在各国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征服和掠夺。
葡萄牙和西班牙先于其它欧洲国家进行征服和掠夺,两国把他们最先到达的地方都宣布为本国属地,结果为争夺属地两国发生了争执,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于是出面调停,双方于1494年6月签订条约,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处,从北极到南极划出一条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条约规定该线以西所发现的非基督教国土归西班牙所有,以东属葡萄牙。
当麦哲伦航行抵达摩鹿加群岛后,对该岛归属问题发生矛盾。
1529年,双方在萨拉哥撒再订条约,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的地方,划出另一条分界线。
根据这两次协议,西班牙几乎独占了美洲,葡萄牙则将亚洲和非洲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瓜分。
3、1415-1460年亨利王子航海。
②1487年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
③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④阿美利哥·味斯普奇航行美洲。
⑤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⑥麦哲伦的环球航行4、16世纪以前,欧洲早就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
欧洲对外贸易主要是对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问答1

朝鲜三国时代3世纪中叶,东汉王朝灭亡。
朝鲜北部的高句丽兴起。
4世纪吞并乐浪郡,北与中国展开领土之争,南与百济、新罗长期交战不已,形成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其中,新罗趁高句丽与百济相争时与隋唐中国交好。
在唐的支持下,AD676新罗完成了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三国时代至此结束。
丁田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于AD722开始推行“丁田制”。
国家对1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前者限于本人终身享用,不得买卖或转让;后者可以世袭,农民因而被依附着于土地上,成为缴纳田租、贡品和担负各种徭役的国家依附民,封建土地制度在全国确立起来。
田柴科高丽王朝统一朝鲜后,于AD976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耕地和山林进行登记造册,推行“田柴科”。
就是将文武百官直到士兵按照“人品(身份)”划为79品,按品给田。
最高品得田(耕地)、柴(山林樵采地)各110结。
最低者得田21结,柴10结。
得田者享有土地的税收权,但不能世袭,这种土地被视为私有,耕种私田的农民向封建主缴纳收成的25%。
这种方法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但其本身存在着矛盾。
科田法李成桂夺权前就已实际掌权,AD1388年,对全国公私土地进行丈量,登记造册。
AD1391年,颁布《科田法》,对文武两班贵族和其他封建贵族按等授田。
第一科授田150结,以下递减,最后一等的第十八科,授田10结。
对地主豪族与士兵另授军田,每人5-10结。
其余土地为公田。
由国家直接租佃给农民,收取租税。
科田和军田的领有者只有土地的的收租权并向国家承担一定的田税,但这种权利可以是世袭的,同私人领地一般。
这一制度颁行的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巩固了李朝的统治,但是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公地越来越少。
到15世纪,科田法日渐废弛,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弱。
日本简答圣德太子改革(推古朝改革)推古女皇(592-628)于593年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圣德太子574-622),并将国家管理大权交给了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世界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世界上古史第一章原始社会一.填空题1.1871年,达尔文在其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2.恩格斯提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即、和完全形成的人。
3.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和尼格罗人种。
4.班辈婚或辈行婚是一种。
5.人类第一个可以证实的社会组织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繁荣于新石器时代。
6.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考古学年代的晚期。
7.普那路亚婚是一种。
8.是人类婚姻状态从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形式。
9.个体劳动能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二.选择题1.“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 C森林古猿 D埃及古猿2.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A直立行走 B产生最初的语言 C能制造工具 D意识和抽象能力的发生3.现代人种开始形成于A早期猿人阶段 B晚期猿人阶段 C早期智人阶段 D晚期智人阶段4.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A旧石器时代中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 D金属器时代5.原始人实行族外群婚是在A血缘家族时期 B母系氏族早期 C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D父系氏族时期6.母系氏族繁荣时期人类的婚姻形态是A班辈婚 B族外群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7.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发生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铜石并用时代 D铁器时代三.名词解释1、血缘家族2、对偶婚3、农村公社4、图腾崇拜四.简答题1.从猿到人的转变经过了那些主要阶段?简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简述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转变。
3.简析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二章古代埃及一、选择题1.埃及进入文明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3600年 B公元前3500年 C公元前3100年 D公元前2500年2.埃赫那吞改革的性质是A纯粹的宗教性改革 B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C阿蒙僧侣集团内部斗争 D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二、名词解释金字塔三、简答题1.简述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君主制的统治。
大一世界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大一世界古代史的名词解释古代史是一幅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画卷。
了解古代史,对于我们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一学习世界古代史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这些名词和概念代表着一段段历史的见证和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一解释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大一世界古代史。
1.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指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向农业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
农业革命发生在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人类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和城市文明。
2. 法老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称号,他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法老在古埃及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领导着政治、宗教和经济事务,被广泛尊崇和崇拜。
3. 希腊城邦希腊城邦是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城邦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自治政治单位,它们在古希腊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城邦都有独立的政府和法律制度,居民享有一定程度的公民权利和自治权。
4.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庞大和最长寿的帝国之一,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罗马法、罗马道路和拉丁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第5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并逐渐衰落。
5. 西方封建制度西方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封建领主所有,而农民和佃农以佃租的形式从事生产。
封建制度具有地主与农民间的依附关系,农民需要向地主提供服务和军事保护。
这一制度在欧洲持续存在了数百年,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
6.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11至13世纪间,欧洲基督教国家对伊斯兰教圣地的一次宗教战争。
这次东征得到了教宗和欧洲贵族的支持,他们希望通过夺取圣地来扩大基督教在东方的势力。
然而,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其目标,但对欧洲和东方地区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地各奴隶制国家纷纷向埃及纳贡。
他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地跨西亚北非的军事帝国,因此而被誉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
7、古埃及太阳历古埃及人制定的历法。
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365天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或长出五谷季)和“收割季”。
每季分为四个月,一年共12个月,每月30天,共计365日。
8、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国王。
他在位时期实行宗教改革。
封闭阿孟神庙,没收其财产;自己改名为埃赫那吞;在底比斯以北另建新都。
改革沉重地打击了阿孟神侣集团的势力,提高了新兴军事贵族和新的阿吞神侣的地位,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9、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
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
它由意符(表意符号)、音符(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700个符号。
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属器和木器上,或写在神庙墙壁和纸草纸上,但大多原文保留在石头上,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成功解读了埃及象形文字。
10、罗塞达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
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民书体(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
法国学者商博良在1822年读通了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找到了打开古埃及文字之谜的钥匙,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二)古代西亚之两河流域1、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陷耶路撒冷,把该城全体居民及犹太国王掳至巴比伦城。
这些被俘的犹太人被称为“巴比伦之囚”。
他们在巴比伦聚族而居,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
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推翻,这些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
在巴比伦之囚被囚禁之间,犹太人内部产生了犹太教。
2、穆什根努意为“屈从者”,是古巴比伦王国居民构成的一种,其身份是非全权自由民。
他们主要是王室的依附民,其身份是自由民,但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是不充分的,其社会地位比阿维鲁低。
3、阿维鲁意为“丈夫之子”,是古巴比伦的全权自由民,包括僧侣、贵族、高级官吏、商业高利贷者,包括一部分自耕农、佃农及独立的手工业者,在法律上享有充分权利。
4、尼布甲尼撒二世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
(1分)他曾与与米底的结盟。
586 B.C.他出兵巴勒斯坦,攻陷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
他还在巴比伦尼亚北部兴筑了一道跨越两河平原的长城,扩建都城巴比伦,并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
(3分)5、《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
它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于伊朗苏萨古城。
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各方面,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
法典在债务、奴隶、契约、家庭及刑法等方面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6、亚述帝国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实力日渐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埃及与两河流域南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了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公元前629年,巴比伦尼亚的驻军那波帕拉沙尔宣告独立,并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与位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7、居鲁士波斯帝国的开创者,他继续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曾与领吕底亚过、新巴比伦过、巴克特里亚、花剌子模等,最后与马萨太人斗争中死亡。
8、大流士一世改革BC518年开始,大流士一世对波斯原有统治结构、古老军事组织以适应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需要。
主要内容有:(1)建立国王专制统治。
(2)建立军事、政治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3)军事改革,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4)对各行省规定贡赋制度。
(5)统一货币制度。
(6)修筑驿道。
(7)尊奉琐罗亚斯教为国教。
改革加强了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军政分权制度与军区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9、《旧约全书》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为《圣经》,基督教兴起后改称《旧约全书》。
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志(圣录)三部分。
《旧约全书》是宗教贵族对希伯莱人自古以来的文献、传说。
根据犹太教的教义逐步编纂出来的。
形成于BC5世纪到BC2世纪,到BC1世纪末期圣经文本才定型。
(三)古代罗马1、尼西亚大会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尼西亚城召集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主教会议,史称尼西亚大会。
又被称为第一次公会议。
大会制定了繁琐的宗教信条和三位一体原则,并把不同意上述信条的阿利乌派宣布为异端。
大会还确定了复活节的计算方法。
2、布匿战争这是迦太基与罗马争夺地中海霸权的战争,发生在BC264年——146年,战争共分三次,前两次是双方争霸战争。
第三次是罗马人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
迦太基战败,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的建立者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历史上成为布匿战争。
3、后三头政治同盟这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由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所结成的公开的政治同盟,得到罗马元老院的认可,三人瓜分了罗马政治权力5年。
BC36年,屋大维剥夺了雷必达的军权,指位雷必达大教长这一虚衔,“后三头政治同盟”开始瓦解。
BC30年,安东尼在埃及自杀身亡,屋大维成为唯一巨头,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4、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制定于公元前451年。
由于这部成文法的条文刻在十二个铜表上而得名,是后世罗马法典及欧洲法学的渊源。
罗马共和国初期制定的成文法,它保留了氏族复仇法,承认家长权,保护私有财产,承认债权制,竭力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保护富有平民的利益,但它对高利贷作了一点限制;明文规定了刑法、诉讼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
因而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5、米兰敕令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兰城颁布了一道教令,历史上称为“米兰敕令”。
该敕令宣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转为利用。
6、元首政治罗马帝国前期一的种政治形式,始于奥古斯都当政时期。
它保留了共和制的国家机器,如元老院、公民大会和高级长官等,实际上元首操纵国家大权。
它实际上是君主专制。
至三世纪后半叶,这种披着共和制外衣的独裁政治终于演变为公开的君主专制。
7、马略军事改革后期罗马共和国马略任执政官时期,国家为保证必要的兵源和加强武装力量进行的改革。
马略将旧的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增设工兵,增加机械兵;公民骑兵由行省和同盟者的骑兵代替;建立了加强军事训练和严格纪律的制度。
改革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土地问题得到了缓和。
但改革也为以后的军事独裁准备了条件。
8、隶农制古代罗马的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
隶农最初是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
他们都是享有公民权和其他法律权利的自由民。
他们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土地。
公元3世纪危机,使隶农在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导致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民。
9、卢克莱修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
他著有《物性论》(六卷)一书。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是由唯一真实的物质——原子所构成的,包括人的“灵魂”也是物质的。
他反对宗教迷信,还有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在政治上,卢克莱修是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但又教训奴隶必须俯首听命。
10、七丘同盟公元前8世纪前后,拉丁人居住于台伯河出海口的拉丁姆平原。
拉丁人在平原的山丘上建立了许多村落,有七个山丘曾陆续有人居住。
七个山丘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罗马城。
这种联合实质上是原始村社的联合。
它反映了罗马城和罗马国家建立的过程。
11、塞维·图里乌改革古罗马王政时代的第六王。
他当政时期进行改革。
他把全体罗马居民,不论贵族和平民,均按财产多寡划分为五个等级;设百人队会议(也称森都里亚会议);把原来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十个部落。
改革使罗马氏族制瓦解,国家建立起来。
12、王政时代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即军事民主制时代,在时间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
这一段历史共经历了七个“王”。
拉丁人虽然还是公社生活,但氏族制已走向解体。
13、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8月2日,罗马和迦太基爆发了坎尼之战。
这是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所发动的布匿战争的第三次战争。
这是罗马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罗马是非正义的,迦太基是正义的。
8月2日,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率军到达坎尼平原;罗马执政官包路斯和包罗前来会战,汉尼拔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歼敌7万,成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