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讲解
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这一认识本可以使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但是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实验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实验过程及现象P43图3-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文字表述如下:(2)艾弗里实验(体外转化实验)P44图3-3实验过程及结果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实验方法: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
旧教材实验过程如下:结论: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即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材料:T2噬菌体实验者: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过程及结果(1)标记噬菌体:(先标记大肠杆菌):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获得分别含35S 和32P的大肠杆菌。
(再标记T2噬菌体):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1)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T2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来遗传的。
实验结论: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注意:1、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2、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3、不能用14C和18O标记噬菌体,因为DNA和蛋白质都含C和O;不能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因为若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则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会具有放射性,无法判断遗传物质的成分。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梳理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梳理单选题1、DNA分子贮存的遗传信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是()A.DNA分子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B.DNA分子的碱基数量比较多C.DNA分子的碱基种类多种多样D.DNA分子的碱基空间结构变化多端答案:A分析:1 .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2 .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A、遗传信息就蕴藏在DNA分子的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故DNA分子贮存的遗传信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A正确;B、DNA分子的碱基数量比较多不是其有多样性的原因,B错误;C、DNA分子的碱基种类只有4种,C错误;D、DNA分子的碱基空间结构为双螺旋结构,D错误。
故选A。
2、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含氮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A.AB.BC.CD.D答案:D分析:1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2 .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2种核酸(DNA和RNA),含有5种碱基,2种五碳糖,8种核苷酸,A错误;B、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2种核酸(DNA和RNA),含有5种碱基,2种五碳糖,8种核苷酸,B错误;C、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含有1种核酸(RNA),含有4种碱基,1种五碳糖,4种核苷酸,C错误;D、小麦的叶肉细胞是真核细胞,含有2种核酸(DNA和RNA),含有5种碱基,2种五碳糖,8种核苷酸,D正确。
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

第三章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第一节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第一节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随着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还有生物进化学,生物物理学以及许多新技术不断引入遗传学,促成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已直接或间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在那些缺乏DNA的某些病毒中,RNA就是遗传物质。
一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每个物种中,不同组织的细胞,无论其大小和功能如何,细胞核中的DNA含量都是恒定的。
而且精子和卵子种的DNA含量正好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多倍体系列的一些物种,细胞中DNA 的含量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也呈倍数性递增。
而细胞中RNA和蛋白质的含量在不同细胞中的变化很大。
2、DNA是所有生物所共有的,从噬菌体(phage),病毒(virus)直到人类的染色体中都含有DNA,而蛋白质则不同,噬菌体和病毒的染色体上不含有的蛋白质不存在于染色体上,而蛋白质只存在于外壳上,细菌的染色体上也没有蛋白质,只有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上才有蛋白质的存在。
3、DNA在代谢上是稳定的。
细胞内的其他分子,如蛋白质,都是一面迅速合成,一面又不断分解,但是若某个元素被DNA分子所吸收,则在细胞健全生长的条件下,它不会离开DNA。
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细菌的转化:肺炎双球菌特征抗原型(稳定)粗糙型(R) 无荚膜、粗糙菌落、无毒IR、IIR光滑型(S) 有荚膜、光滑菌落、有毒IS、IIS、IIIS⑴.格里费斯(Griffith F.,1928):肺炎双球菌定向转化试验:①无毒IIR型小鼠成活重现IIR型②有毒IIIS型小鼠死亡重现IIIS型③有毒IIIS型(65℃杀死)小鼠成活无细菌④无毒IIR型有毒IIIS型(65℃杀死)小鼠死亡重现IIIS型结论:在加热杀死的IIIS型肺炎双球菌中有较耐高温的转化物质能够进入IIR型IIR型转变为IIIS型无毒转变为有毒。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PPT 课件精选全文

有32P标记DNA
无35S标记蛋白质
DNA有32P标记及31P
衣壳蛋白无35S标记
在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实验结论:
二、RNA病毒,RNA是遗传物质
在丙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出现病株,并能从中提取出完整的病毒,结论是RNA是遗传物质。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实验材料:
两种肺炎双球菌
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
有荚膜,菌落光滑, 有毒,可致死
(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R型菌
S型菌
2.实验过程
R型活细菌
S型活细菌
加热杀死S型细菌
R型活细菌+加 热杀死S型细菌
结论: 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A1+G1
T1 +C1
= a
T2 +C2
A2 +G2
= 1/a
例题2、在DNA的一个单链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多少?
2.5 1 ;
A 1
T 2
T 1
A2
C 1
G 2
G 1
C 2
DNA双链
T +C
A +G
= 1
④ 、一种碱基在两条链中所占的比例等于这种碱基在每条单链中所占的比例之和的一半
35S
35S噬菌体
离心
细菌培养液
搅拌器
32P噬菌体
32P
噬菌体与细菌相分离
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 基因的本质

T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A
T
C
G
G
C
A
T
G
C
A
T
C
G
A
T
A
T
C
G
G
C
A
T
G
C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 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 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在内侧。
A
T
C
G
碱基对 碱基对 氢键
嘌呤和嘧啶之间通过氢键配对,形成碱基对,且 A只和T配对、C只和G配对,这种碱基之间的一一对 应的关系就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主要元素 ——C、H、O、N、P
磷酸
C5 O
C4 脱氧 C1 核糖
C3
C2
脱氧核苷酸
A 含氮碱基 T
C G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A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G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T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A
T
氢键
T
A
磷酸二酯键
G
C
C
G
平面结构
立体结构
5
A
3
C
A
T
3 5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G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是在亲代噬菌体的DNA作用下, 利用细菌的原料等条件在细菌 体内的增殖的。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 怎样形成的?
子代噬菌体的DNA是亲代噬菌体DNA自 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亲代噬菌 体DNA指导下合成的。
必修二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新课改自主命题近几年在本章呈现以下特 点: 1.所考查内容在本章教材中属于Ⅱ级能 力要求,属于遗传学基础知识。 2.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不再是单纯概念 的记忆,而更加注重理解和应用,这部分内 容常设置于基因工程科研成果的材料情境中 进行考查。
1.线索指导 (1)复习本部分内容围绕“基因的本质—结 构—复制—功能”这一主线展开。
(2)复习基因结构时要与必修1第2章、第3 章相联系。 Nhomakorabea
2.重点关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过程及各组实验结果分析 用实验流程图解法来理解两大经典实验的过 程,对比分析各实验组的结果及得出的结论, 深刻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与体现的原则。 (2)DNA结构特点及复制过程 采用图文结合方法理解记忆DNA的组成部分、 结构特点以及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用具体的实例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而在 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相关公式。 (4)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运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体会DNA中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多样性特点。
科学家们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 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 验,证明了核酸(DNA或RNA)在传宗接代中 具有连续性,蛋白质不具连续性,得出了核 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的正确结论,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在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 都能“精确”复制自己,再通过细胞分裂方 式传递下去,使子代(或体细胞)含有与亲代 相似的遗传物质。从分子结构特点来看,组 成DNA的含氮碱基只有4种,但碱基排列顺 序是极其多样的,这是遗传物质具有储存巨 大数量遗传信息潜在能力的基础。DNA分子 具有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的特点。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孟德尔提出的 遗传因子即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它位于染色体上。
第3章 基因的本质(复习课件)-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必修2)

T2 噬菌体增殖需要的条件 模板
合成 T2 噬菌体 DNA 的原料 合成 T2 噬菌体蛋白质
原料 场所
内容
T2 噬菌体的 DNA 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大肠杆菌的氨基酸
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5.过程及结果:
(1)实验过程:
标记大肠杆菌 → 标记 T2 噬菌体 →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 搅拌离心 → 观察
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
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确实发生了转化
结果观察
小鼠是否死亡
培养基中菌落类型
实验结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DNA 是 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联系
①所用的材料相同:都巧妙选用 R 型和 S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②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仅说明 S 型细菌体内有“转
酯
R型+S型 注意:这个实验证明了DNA是
DNA
R型
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及其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实验,如下表所示。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物质
A.①~④均会出现S型活细菌 B.②③④⑤利用了酶的专一性
①
R型
-
S型细
②
R型
蛋白酶
菌的细
③
R型
RNA酶
胞提取
4.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是 主 要 的
1.谁做的实验? 2.选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噬菌体的结构成分?噬菌体侵染 细菌的过程?
高考生物基因的本质梳理汇总(新教材答案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P42问题探讨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依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在这两种物质中,完竞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这个问题曾引起生畅学界激烈的争论。
讨论:(1)你认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提示:遗传物质应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可以准确地复制,并传递给下一代,结构比较稳定,等等。
(2)你认为证明某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行方法有哪些?提示;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答案并不唯一,只要提出正确的思路即可。
例如,将特定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其他生物,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等等。
2.P46思考.讨论:证明DNA是遗传遗传物质的实验(1)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选用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以细菌或病每作为实验材科具有哪些优点?提示: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以下优点: (1) 个体很小,结构简单,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易于观察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2) 繁殖快,细菌20~ 30 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艾弗里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提示: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艾弗里在每个实验组中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然后观察在没有这种物质的情况下,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彻底去除细胞中含有的某种物质(如糖类、脂质、蛋白质等)。
(3)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都分别采用了哪些技术手段来实现他们的实验设计?这对于你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什么启示?提示: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
赫尔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等(学生可能回答出其他技术,但只要回答出上述主要技术即可)。
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作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时间、人物1928年英国科学家①________1944年美国科学家⑨________和他的同事实验材料R型细菌________R型活菌,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荚膜S型细菌________实验过程Ⅰ将R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④________R型活菌和SDNA混合培养→________________Ⅱ将S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⑤______R型活菌和S蛋白质混合培养→⑪________Ⅲ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⑥________R型活菌和S多糖荚膜混合培养→⑫________Ⅳ将R型活菌和S型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⑦________R型活菌与用DNA酶处理的S DNA混合培养→⑬_____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⑧________S DNA是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即⑭___知识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知识点三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总结生物的遗传物质:非细胞结构:DNA或RNA生物细胞结构:原核生物(如细菌)和真核生物均为DNA综上所述: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所以说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2009·江苏)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①R 蛋白质R型②R 荚膜多糖R型③R DNA R型、S型④R DNA(经DNA酶处理) R型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的为()。
A.实验一B.实验二C.实验三D.实验一和三4、(2011·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5、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6、(10·海南)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实验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序号子代表现型甲的DNA+乙的蛋白质1 与甲种一致2 与乙种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3 与甲种一致4 与乙种一致A.1、3 B.1、4 C.2、3 D.2、47、(10·上海)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只有35S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只有32P8、有人试图通过实验了解H5N1型禽流感病毒入侵家禽的一般过程,设计实验如下: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
下表对结果的预测,最可能发选项放射性S元素P元素A. 全部病毒无全部是32S 全部是31PB. 全部病毒有全部是35S 少数是32P,多数是31PC. 少数病毒有全部是32S 少数是32P,多数是31PD. 全部病毒有全部是35S 多数是32P,少数是31P 某实验小组做了两组实验,甲组用S标记的大肠杆菌T2噬菌体去侵染P标记的细菌;乙组用32P标记的大肠杆菌T2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甲乙两组新产生的众多噬菌体中的元素情况分别为:A.甲:全部含有32P和35S;乙:部分含有32P和35SB.甲:部分含有32P,全部含有35S;乙:全部含有32P,全部不含35SC.甲:全部含有32P,全部不含35S;乙:部分不含32P,全部含有35SD.甲:部分含有32P,全部不含35S;乙:全部含有32P,全部含有35S9.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10.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在R型细菌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 后,培养一段时间,结果发现培养基中( )A.既有R型细菌,也有S型细菌B.只有R型细菌C.只有S型细菌 D.既无R型细菌,也没有S型细菌11.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12、(2009·广东)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13.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实验是在_____________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________的化学成分。
(2)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上面图解的实验,可以作出______________的假设。
(4)为验证上面的假设,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该实验中加DNA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上面两步实验,仍然不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1)上图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培养的生物是________。
(2)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
(3)图中噬菌体被放射性物质标记的成分是________。
(4)在理论上,沉淀物的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让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则获得该实验中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沃森、克里克(1953年)2.DNA双螺旋结构特点:(1)两条链____________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_______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腺嘌呤)一定与________________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________配对。
思考DNA分子的结构可用“五、四、三、二、一”五个数字加以概括,这些数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判断】①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②如有T无U,则此核酸为;③如有T且A=T,则此核酸为;④如有T且A≠T,则此核酸为;⑤如U和T都有,则处于阶段。
【思考】写出下列酶作用部位①DNA聚合酶;②限制酶;③DNA连接酶;④解旋酶;⑤DNA水解酶;记忆窍门借图记忆“3”→三种物质:○、、▭“4”→四种碱基对应四种脱氧核苷酸“5”→五种元素:含C、H、O;○一定含P;▭一定含N4、考点集锦①每个DNA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有2个。
②○,,▭之间的数量关系是1∶1∶1。
③○和之间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可切断,用DNA连接酶处理可连接。
④碱基对之间的化学键为氢键,可用解旋酶断裂,也可加热断裂。
⑤每个脱氧核糖连接着2个磷酸,分别在3号、5号碳原子上相连接。
⑥若碱基对为n,则氢键数为2n~3n之间,若已知A有m个,则氢键数为3n-m。
⑦每个脱氧核苷酸中,脱氧核糖中1号碳与碱基相连接,5号碳与磷酸相连接,3号碳与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相连接,如图。
5.相关计算(1)A=T C=G(2)(A+ C)/(T+G )= 1或A+G / T+C = 1(3)如果(A1+C1)/(T1+G1)=b那么(A2+C2)/(T2+G2)=1/b(4)(A+ T)/(C +G)=(A1+ T1)/(C1 +G1)= (A2 + T2)/(C2+G2)= a思考:1.已知双链DNA中某一种碱基数量,占碱基总数的比例,求其它各种碱基的数量?2.已知在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中某种碱基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比例,求该单链DNA中该碱基占整个双链DNA的比例?3.已知在一个双链DNA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总数,求该DNA中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各有多少个?4.已知在某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G)/(C+T)的值,这种比例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多少?5.已知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全部碱基的比例,求在两条单链中G+C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在单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比例?6.已知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的脱氧核苷酸总数和其中一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求该DNA中的氢键有多少个?7.已知DNA分子一条链中T的含量X%,另一条链中T的含量Y%,求T在DNA分子双链中的含量?8.已知双链DNA中的碱基对总数,求该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有多少种?在每一条单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有多少种?9.已知某DNA的4种碱基的比例,判断该DNA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巩固练习:1、现有四种DNA样品,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C.含腺嘌呤30%的样品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2.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