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析

合集下载

消渴有什么症状,中医如何辩证治疗

消渴有什么症状,中医如何辩证治疗
且在其研究中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刘春梅不仅证实了中医
治疗的效果,还验证了中医治疗的安全性。 上述研究对中医
治疗消渴均得出了肯定结果,可见该治疗方法值得应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相关知识,中医治疗
疗效好,安全性高,消渴为慢性疾病,长期西药治疗存在低血
糖风险,中医治疗联合西药治疗优势明显。
实际中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会选择西医治疗,例如双胍类降糖
药物、第 4 类胰岛素、第 3 类 α-葡糖苷酶抑制剂等。 许多病
人以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是偏方,其实不然,多数研究认为在
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辅助调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
果,促进胰岛功能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 同时运用中医辩
证思维治疗有对症效果,那么中医如何辩证治疗呢?
健脾益气为原则,予以参苓白术散,方剂组成人参,白术、砂
仁、茯苓、白扁豆、桔梗、莲子肉、山药、薏苡仁、甘草,根据症
状加减治疗。 人参补脾益气,白术健脾益气,同时具有调节
胃肠作用,砂仁温脾止泻,茯苓镇静安神、利尿消肿,白扁豆
健脾益胃,莲子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降血压,山药补脾胃
效果显著,薏苡仁健脾去湿,甘草调和药性。 中成药可选择
单靶点作用的缺陷,降血糖的同时还兼顾了并发症,夏中尚
团队研究了 755 份处方,发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效处方有
196 份,且对神经系统并发症有效处方 253 份,其中黄芪、山
药、地黄等药材使用频率最高,补虚、清热、补气、补阴类药物
在消渴治疗中效果受到肯定。 刘春梅则针对消渴患者予以
滋阴、补气、疏肝等中医治疗手段,治疗有效率高达 87.75% ,
参考文献:
[1] 严静. 糖尿病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 [ J] . 健康前沿,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三消”辨证之要点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三消”辨证之要点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三消”辨证之要点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按“三消”辨证之要点
我国宋元以来,
各医家多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
据此来进行辨证。

简单说:
偏于多饮者为上消,
偏于多食者为中消,
偏于多尿者为下消。

在临床实践中三消症状的出现,
一般有轻重缓急程度的不同,
而以上、中、下三消的名称来进行分类,
对指导临床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但三消之中,症状错综复杂,
并没有明显界限,只是有所侧重。

总而言之,
五志过激化火,心火上炎、燥热灼伤肺津,
或心肾不交,水火不能交融,
心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潮,病属上消;
长期恣食肥甘及醇酒辛辣厚味,
损伤脾胃,酿成内热,积热内蕴,而成中消;
或因房事不节,劳逸失度,
肾阴亏损,虚火上浮,
精微下流,而成下消。

大凡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

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
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
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

就个人经验而言,
总以滋肾为主,兼治肺胃,
往往还要注意到疏肝解郁,以及清心降火。

中医辩证治糖尿(消渴病)

中医辩证治糖尿(消渴病)

中医辩证治糖尿(消渴病)关键词:中医辩证消渴杨银才一、辩证的主要特点1、分别辩病位:消渴证:(糖尿病)首先要辩三消在那个脏腑,要把三消脏腑定位。

隋唐论“消渴”其病位多责于肾,宋元则按三消分别定脏腑。

宋代多认为“消渴”;其病位多责于肾。

宋代多认为消渴属心,消中属脾,消肾属肾。

消渴在心,则胸中烦燥,舌赤唇红,渴而饮常多,小便数而少。

消喝在脾,症见消谷善肌,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渴而不甚烦,但欲饮冷。

消渴在肾,可见腿膝枯细,骨节酸痛,精走髓虚,引水自救,渴而饮水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

金元多认为“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

消渴在肺,肺中坚燥,饮多食不多,大便如正常,溲多而频。

消喝在胃,胃火燔烁,善喝善饥,能食而溲;溺赤便闭,消渴在肾,肾虚火旺,精髓枯竭,引火自救,随即溲下,小便稠浓如膏。

心肺因居上焦,脾胃相连,肝肾属位下焦,故消。

故上消防以心肺多病,中消则脾胃俱殃,下消多在于肾,亦有肝并患者。

本病在某脏为主,某脏次之,亦有肺胃同热,必肾不齐,脾肾两虚等多种因素,上中焦,上下焦,中下焦合病,为消渴者,又有上、中、下三焦阳虚而燥热,盛合为消渴者,一般而论,消渴病久,很传变,方易见合病,如上消不解,阳伤气绥,病传中下,中消不解,上炎薰肺,不灼肝肾,而传及上下,下消不解,阴损及阳,火微及阳而不足。

2、虚实而辩:消渴多为多虚,其中正虚是本,阳虚不能制火,火亢而炎止,阳虚火不能归原,多是虚实而存。

虚火浮越,气虚不运,积而生热,化火均是虚火。

初起体壮,邪热有余为主,实火较少,肺经燥热,上焦内燔,胃火炽盛,中焦坚燥,虽时有所见,伤阴耗气,有虚象,瘀血常存于消渴,痰浊亦偶见,但多是脏腑虚弱不化之结果。

故张景岳说:“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旺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者;以真阴为足也,使消证而不辩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邪火实证,可见大渴引饮,消谷善饥,心烦便硬或便溏,溲频亦,肌肉消瘦,脉数、虚证阴火,则见五心烦热,面目黧瘦,脉数、耳轮焦枯,面亦唇红。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分证论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消渴的分证论治。

消渴的分证论治1.津伤燥热症状: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消谷善饥,小便色黄、次频量多,身形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舌脉:舌红苔少,脉滑数或弦细。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或玉泉丸、玉液汤等。

2.阴精亏虚症状:尿频尿多,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欲饮,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遗精失眠,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

舌脉:舌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3.气阴两虚症状:口干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或口干而不欲饮,或头晕多梦,手足心热,或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腰膝酸软,肢体麻木,或自汗盗汗。

舌脉:舌红或淡红,苔白;脉象: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4.脾胃气虚症状:口渴引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精神不振,纳食减少,四肢乏力。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药方: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

5.阴阳两虚症状:多饮多尿,尿液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畏寒,四肢欠温,面容黧黑,耳轮干枯;乏力自汗,或五更泄泻,或水肿尿少,或阳萎或月经不调。

舌脉: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益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

6.瘀血阻滞症状: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肢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

舌脉: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或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内二科
一、基本情况:
对我科10月——12月9例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如下:平均住院天数5天,阴虚火旺证2例,气阴两虚证1例,阴精亏损证4例,肝阳上亢证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观察口渴多饮、活动饮食指导、尿量增多频率、观察倦怠乏力情况、及多食易饥情况。

应用的主要护理技术:中药熏洗、耳穴贴压、艾灸。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按压,艾灸,其次是中药熏洗。

分析原因:1、耳穴贴压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按压和艾灸、中药熏洗。

分析原因: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按压和艾灸。

分析原因:它能减轻消渴患者症状、尿量增多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三、本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80%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配合消渴病治疗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消渴病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形体逐渐消瘦,多伴尿有甜味的病证,日久常并发心、脑、肾、眼等多脏器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多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过用温燥,或外感六淫、毒邪侵害,致机体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引发。

日久出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或瘀血痰浊内阻的病理机转。

糖尿病近年发病率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也成为患者致死、致盲、致残的重要原因。

西医治疗时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等都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药物肝肾损害、继发性失效和并发症防治等。

因此,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具有重大意义。

1 诊断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皆可诊断为消渴病。

临床上上述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症状明显时口渴多饮,每日总尿量3~5升以上,食欲亢进,体重减轻,面容憔悴,神疲乏力,皮肤瘙痒,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盲等,或出现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因并发症前来就诊者,临证应加以分辨,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试验、尿酮体等明确原发病诊断。

2 症候特征2.1 上消多饮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口涩口苦,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洪数。

2.2 中消多食多食、善饥、嗜食,消谷善饥,一日数餐,尚嫌不足。

若病程中由多食到厌食(突然),多属危候。

2.3 下消多尿便溺不摄,尿多或如胶油,或频数。

尿多,所谓饮一溲二者,病危重。

2.4 肥胖或消瘦及全身其他症群体型多肥胖,肌肉松软,或肌肉枯燥,体型瘦削。

还有精神疲乏,四肢无力,面容憔悴,肌肤麻木,腰腿酸痛,阴痿遗精,月经不调,头昏目暗,大便秘鞭等症。

幼年患此病,影响发育,身材矮小瘦弱。

2.5 脉象舌征脉沉、滑、弦者多,或弦滑或革数,或弦曳,舌质红干或绛,光亮如镜,苔无、少,薄白或薄黄。

3 辨证治疗3.1 肺热津伤型本证为燥热之邪伤肺,津液耗伤。

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中消证的临床分析

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中消证的临床分析

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中消证的临床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消渴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尿频、消瘦等。

在中医理论中,消渴病属于“消渴病”,其病机主要是脾胃失和、津液亏虚所致。

针对这一病机,中医治疗常采用“滋阴清热、养阴生津”的消证方法。

玉女煎是一种具有滋阴清热、养阴生津功效的中药方剂,由人参、玉竹、麦冬、五味子等多种药材组成。

在临床中,玉女煎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消渴病,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对于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玉女煎的组成与作用、消证疗法的理论基础、玉女煎在治疗消渴病中的应用、玉女煎加减方案的临床观察以及消证疗法在治疗消渴病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玉女煎在治疗消渴病中的临床有效性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消渴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玉女煎在治疗消渴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加减方案对消证疗法的临床效果和意义,为提高消渴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玉女煎的组成与作用、消证疗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治疗消渴病中的应用进行综合研究,旨在总结归纳玉女煎加减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和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探讨消证疗法在治疗消渴病中的意义,促进中医药传统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验证玉女煎加减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有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玉女煎的组成与作用玉女煎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由多种药材组成。

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柏、栀子、苦参、生地黄、茯苓、泽泻等。

这些药材各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清利湿热等功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消渴病中的湿热证型。

黄柏能清热燥湿、止血解毒,对于湿热积滞引起的消渴病有一定的疗效。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可以归纳为“消渴”范畴,即与身体阴虚、肾阳虚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改善体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消渴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和方法。

一、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糖尿病首先需要明确病因,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痰热互结等。

不同的辨证类型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药组合。

1. 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是糖尿病的常见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滋阴养气、补脾生津。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养阴清热汤等。

2. 痰瘀互结型痰瘀互结型是糖尿病的较为复杂的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痰喘、痞块、乳头破溃等。

治疗原则是祛痰化瘀、调理脾胃。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二婚汤、葛根芩连汤等。

3. 痰热互结型痰热互结型是糖尿病的另一种复杂辨证类型。

患者常伴有痰多、尿黄、口苦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解毒利水。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百合固金汤、五苓散加味等。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在糖尿病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太溪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三、中药煎煮中药煎煮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煎煮的方式提取有效成分,增强药效。

常用的煎煮方法有水煎法、加热法等。

通过合理的煎煮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四、饮食调理中医治疗糖尿病还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应该遵循“平衡饮食,少油少盐,多蔬果,适量粗粮”的原则。

选择低糖、低脂、低盐的食物,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同时保证膳食营养的均衡。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还注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起居规律,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帮助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析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疗法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方法和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与研究组(n=5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资料,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

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7.3%)明显高于对照组(69.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MBG、MAGE、C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MBG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G、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AGE、CV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MB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消渴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标签:消渴病;中医辩证;糖尿病
糖尿病,又称“消渴病”,指的是一种高血脂、高血糖、高粘倾向的慢性疾病。

在医学中,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包括自由基毒素、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和精神因素等[1]。

在临床治疗中,传统西药治疗虽然在短时间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若长期服用,则可能会损害人体肝肾功能。

有研究者提出,中医辩证疗法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

现将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经相关诊断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按照随机数表,将该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55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29例,年龄为35~72岁,均龄为(53.41.34)岁,病程为10个月~12年;研究组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为34~73岁,均龄为(54.51.27)岁,病程为9个月~10年。

据了解,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两组患者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糖尿病治疗,并应接受相关健康教育。

给予对照组口服0.25 g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为辽宁一成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1024375),一天3次,一次2片。

若口服该药的效果不理想,可给予患者适当的皮下注射胰岛素(生产厂家为长春海悦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为国药准字H22021244)。

给予研究组中医辩证治疗。

(1)对于肾阴亏虚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滋补肾阴方。

药用:山药、丹皮、山芋肉、茯苓、熟地、黄柏、泽泻和知母分别15 g;沙参、枸杞、龟板和麦冬各10 g。

(2)对于燥热伤肺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生津止渴、清热润肺的治疗方法。

药用:沙参、知母、麦冬、花粉各15 g;玉竹、竹叶、黄岑、葛根各10 g;黄连、人参各6 g;生地30 g;甘草5 g。

(3)对于胃燥津伤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清热补虚的的方法。

药用:黄连、花粉、黄岑、葛根各12 g;丹皮、五味子、石斛、玉竹、党参各10 g;知母、麦冬、生地和天冬各15 g。

(4)对于阴虚阳浮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

药用:丹参、赤芍、沙参各15 g;生地、川楝子、郁金、白芍、地龙、枸杞各10 g;首乌20 g;生草5 g;当归9 g。

(5)对于阴阳两虚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温阳滋肾固摄的方法。

药用:泽泻、熟地、丹皮、茯苓、山芋肉、山药各15 g;肉桂、知母、蛤壳、附子、金樱子、黄芪、桑螵蛸、覆盆子各10 g。

上述药房均为煎服,一天一剂,分两次服用。

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关于糖尿病疗效的评价标准[3],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证候积分减少不小于70%为“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有好转,且证候积分减少不小于30%为“有效”;中医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且证候积分减少小于30%为“无效”。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血糖仪对两组患者的FBG、2h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进行监测,同时对其24 h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1d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Average blood sugar fluctuation range,MAGE)、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进行记录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統计分析。

用%表示本次研究所有计数资料,并用卡方x2进行检验。

用P表示检验结果。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3个月后,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1%(38/55)、87.3%(48/55)。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BG、MAGE、CV变化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MBG、MAGE、C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MBG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MAGE、CV 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G、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AGE、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但两组患者的MB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其致病因素较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在中医《黄帝内经》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的范畴[4]。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表现各部相同,古代医院典籍中对其也有多种不同的名称。

就目前来讲,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仍无法治愈。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压力的增大,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因此,研究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有研究者提出,中医辩证疗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

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月后,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1%、87.3%。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由此可知,中医辩证疗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中医辩证疗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持患者的身体健康。

与传统西药治疗相比,中医辩证疗法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因此,中医辩证疗法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恒.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57-58.
[2] 江楠,刘坤,杨玲.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93-94.
[3] 李国栋.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3(17):60-61.
[4] 杨庆霞.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4):116-118.
[5] 李丽,李伟.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7):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