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2.1.2 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节主要内容有:流水地貌(河谷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四部分。
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通过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树立起他们的人地协调观。
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导学案,自制PPT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探究了它们的成因,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风沙地貌的图片。
师:大家能不能按成因将这些图片结合自己的预习进行一下分类,并分析一下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分组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归纳]风沙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沉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多分布于干旱的沙漠,以及一些河、湖、海边的沙滩。
风力侵蚀地表岩石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了解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水平2:通过图片,总结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水平3:根据资料,能够分析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异同。
水平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地理实践力:观察并模拟地貌的演化。
一、风沙地貌(风成地貌)风沙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1.判断正误。
(1)风成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新月形沙丘形成于农历月初。
(×)2.新月形沙丘的形态( )A.迎风坡缓而凸、背风坡陡而凹B.迎风坡陡而凹、背风坡缓而凸C.迎风坡缓而凹、背风坡陡而凸D.迎风坡陡而凸、背风坡缓而凹答案 A解析新月形沙丘在迎风坡一侧受风力侵蚀,坡度较缓,中部前凸;背风坡重力沉积坡度陡,风因受阻力、继续携带后再沉积形成沙丘的两翼,向内凹进。
3.我国西北地域辽阔,景色奇特。
有碎石满地的戈壁滩,也有细沙涌动的连绵沙漠。
我国西北地区地表物质颗粒大小悬殊性很大,为什么?提示我国西北地区风力强劲,风力搬运走细沙,大块碎石存留在原地形成戈壁;细沙被搬运至另外地区,风速下降后,细沙沉积,形成沙丘。
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岩石的□01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沉淀作用的总和。
在此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1.判断正误。
(1)“喀斯特”是克罗地亚一高原名称;以此命名的地貌分布在较高的地面上。
(×)(2)溶洞内石柱是海水入侵而形成。
(×)2.下列地貌中不属于喀斯特的是( )A.石窝B.石钟乳C.石笋D.石柱答案 A解析石窝是风蚀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都属于喀斯特溶洞中的地貌。
3.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形态。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 2.1.2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形态特征 多呈___钟__乳___状、锥状等 形如竹笋,具有__同__心_圆___的堆积结构 由向下延伸的石钟乳和向上生长的石笋互相对接形 成的
三、地貌的开发利用 1.利用方式:地貌可以作为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例如,平 原可以开垦为___耕_地____,喀斯特地貌区可以开发为__旅_游__区___。 2.开发原则:要_因__地_制__宜__,合理利用,趋利避害。
第2课时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学习目标 1.认识风沙地貌的主 要类型。 2.了解沙丘地貌的 特点与成因。 3.了解主要喀斯特 地貌的特征与成因。
知识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互动释疑解惑
课堂达标检测
新课学前预习
学习新知 一、风沙地貌 1.成因:又称风成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 积而形成的地貌。 2.分类: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3.此类洞穴在北方少见,是因为北方( )
①气候较为寒冷干燥 ②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
③多为深层地下水 ④石灰岩分布极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洞穴为大型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 地貌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此类 洞穴在北方少见,是因为北方气候较为寒冷干燥,且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流水 的溶蚀作用微弱,难以形成溶洞,①②正确。北方地区有浅层地下水,也有深层 地下水,石灰岩分布较多,③④错误。故选A。
P37·思考 参考本书第28页探究点一
P38·作业题 1.a溶洞;b河谷;c海蚀柱;d风蚀柱。 2.(1)中国重庆武隆天坑是流水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形成的喀斯特漏 斗,是垂直的深坑,坑口近乎圆形,坑壁陡峭、光滑,周边还有其他 的规模较小的垂直深坑。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相同点:坑口近似圆形,具有一定深度。 不同点:①中国重庆武隆天坑坑底深,而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坑 底浅; ②中国重庆武隆天坑坑体呈垂直状,是流水垂直向下侵蚀形成,而 美国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坑体呈碗状。 (2)①观察周边地区,找出地貌的主要形成因素; ②观察地貌形态,判断是什么外力作用造成的; ③根据具体的地貌形态,推测发生过程; ④找专业的书籍核对或者请教专家。
2022~2023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2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一、选择题读“某地貌景观图”,回答第1~2题。
1.图示地貌的名称为( )A.风蚀柱B.风蚀城堡C.风蚀蘑菇D.风蚀洼地2.下列省区中,该地貌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 A.新疆B.陕西C.湖南D.河南3.下列地表形态与主导外力作用的搭配正确的是() A.风蚀城堡—风力堆积作用B.戈壁—流水侵蚀作用C.雅丹地貌—流水堆积作用D.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作用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完成第4~5题。
4.该版面景观是()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长白山天池D.黄山5.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冰蚀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
据此,回答第6~7题。
6.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流水溶蚀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7.与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是()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第8~9题。
8.石林地貌常见于( )A.云南省B.陕西省C.辽宁省D.江苏省9.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第10~11题。
10.图中f和g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11.上图中的数字与下图景观照片相对应的部位是( )A.a B.bC.c D.d泉华地貌是指发育于温泉活动的地区,地下热水携带着大量的矿物质通过构造通道上涌到地表后,经过反复蒸发,使其中所含的矿物质沉积凝结而形成。
下图为新疆某地泉华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风沙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层作业

新月形沙丘是在单一风向作用下形成的风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地区新月 形沙丘发育过程四个阶段的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图示新月形沙丘发育阶段依次为( D )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 正确的是( B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甲→丁→乙→丙 4.该地貌景观的特点是( A ) ①多溶洞、峰林 ②地表崎岖不平 ③岩石呈深红色 ④我国西北地区广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完成第1~2题。 1.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作用 是( A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C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地貌,我国西南 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溶蚀作用强; 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易溶于水,湿热的 气候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石灰岩进行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现在各种 喀斯特地貌。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强,土 壤浅薄,植被不易发育,水土保持作用较差,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植被 发育程度较差,地形坡度较大,土壤迁移速度快,土壤贫瘠,肥力低;喀斯特地 貌岩层多裂隙,地表水易渗漏,农业用水不足;地形崎岖,平地较少,可耕地少,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1节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课件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我国西北地区有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的岩石千 疮百孔。读图,完成(1)~(2)题。
(1)“蜂巢”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
A.河流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波浪侵蚀
(2)下列与“蜂巢”地貌所属地貌类型相同的是( )
A
B
C
D
(1)B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岩石表面千疮百孔, 形如“蜂巢”,结合干旱地区的风力作用显著,可判断“蜂巢”地 貌景观是长期受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第(2)题,由图可知,A 为风 蚀城堡,B 为冲积扇,C 为海蚀拱桥,D 为三角洲,所以 A 与“蜂 巢”地貌同属于风蚀地貌。]
风积 区(例如塔
形成各种风积地貌。风中的沙粒 大的先沉积,
克拉玛干 受阻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如果地
地貌
颗粒小、比重
沙漠、黄土 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风力作用下
小的后沉积
高原的黄 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风中
土)
的黄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地貌
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问题 3 (地理实践力)结合图示填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变 过程。
[提示] 溶沟 → 洼地 → 峰丛 → 峰林 → 孤峰 → 残丘 问题 4 (人地协调观)在广西、贵州等地,当地重要的农耕区多 分布在何种地形区?为什么? [提示] 多分布在面积较大的洼地。因为这些洼地面积较大,底 部平坦,土层较厚,适合农耕。
类型 分布
形成
特点
干旱、半干
风蚀蘑菇上部
旱地区(例 风蚀
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沙 粗大,近地面
如雅丹地 石磨蚀岩石,形成风蚀城堡、风
高中地理新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1 课时2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同步课件 (1)

思考
新月形沙丘的平面形态和风向有什么关系? 答案 新月形沙丘的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呈凸形,背风坡陡而 微凹。
二、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化学 溶蚀 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 沉淀 作 用的总和。 2.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 喀斯特 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2)分类 ①地表喀斯特地貌:
①沙丘陡坡一侧 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 ④沙丘移动
的前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植树造林主要是阻挡沙丘向前移动,故造林地带应在沙丘移动 的前方,即陡坡一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读“我国某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
读“地理景观图〞,答复3~4题。
3.导致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流水
B.冰川
C.海浪
√D.风力
解析 图示景观图为新月形沙丘,它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图示景观照片显示的当地主导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解析 新月形沙丘的特点是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结合图中指 向标可以判断出当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C.岩层挤压
B.河流堆积 D.火山喷发
解析 图示地貌景观为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1节 第2课时 风沙地貌 喀斯特地貌

3.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 东南风(东风)。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对点训练•突破
下图示意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据此完成第1~2题。
提示大窝凼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通过漏斗与地下暗河相连,利于排水。
思维建模 塌陷天坑是由地下暗河强烈的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向上达到地表 而成。其发展经历地下暗河、地下坍塌大厅、天坑等几个主要阶段。下 图示意重庆小寨天坑发育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第1~2题。 1.小寨天坑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C ) A.冰川侵蚀 B.海浪侵蚀 C.流水溶蚀 D.火山喷发 2.塌陷天坑形成过程中,地下大厅的 主要发育方向为( B ) A.由地表到地下 B.由地下到地表 C.由上游向下游 D.由四周向中心
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西北风强劲。故选C。
第4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和凸坡,图中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
任务二 明确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及类型
必备知识•落实
1.概念
主要指石灰岩
(1)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 化学溶蚀 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
沉淀 作用的总和。
(2)喀斯特地貌:在 喀斯特 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平塘县大窝凼工程建设前后对比
(1)(区域认知)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提示气候特点:全年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雨水丰沛,夏季降水 稍多。 地貌特点:中间为洼地,周围峰丛围绕。 (2)(综合思维)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提示大窝凼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符合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要求。 基建工程量小。大窝凼是漏斗状洼地,底部连通暗河,符合射电望远镜底部 排水通畅的要求,可节省工程费用。 (3)(综合思维)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水对岩石的化学 溶蚀 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 物质的 沉淀 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可分为 地表 喀斯特地貌和 _地__下__喀斯特地貌。 2.类型 读下图,填出常见的喀斯特地貌。
(1)地表喀斯特地貌: 1 是 峰林 ,2 是洼地,3 是 孤峰 ,4 是落水洞。
(2)地下喀斯特地貌: 5 是地下河,溶洞内的 6 是石钟乳 ,7 是石笋,8 是石柱。
[同学回答示例]
同学甲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退化,风沙活动强烈 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接近
同学乙 冬季风源地,大风频繁,土质疏松,导致风沙活动 强烈,吞噬楼兰古城 气候干旱,人口众多,导致水资源短缺;接近冬季 风源地,大风日数多,过度砍伐树木,导致风沙活
同学丙 动强烈;古代战争导致人口死亡或被迫迁移,进而 导致楼兰古城消亡
[误区警示] 风沙地貌并非全部分布在干旱地区,湿润、 半湿润地区也有分布。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
(1)风蚀地貌:是风沙对地表吹蚀、磨蚀而形成的地貌。 其主要类型有石窝、 风蚀蘑菇 、风蚀柱和 雅丹 等。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力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 堆积 形成的沙丘地貌。 沙丘因其形态的差异有新月形沙丘、长垄 状沙丘和蜂窝状沙丘。如图 B 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_缓 ___而 呈凸形,背风坡__陡___而微凹。
提示:月牙泉处在盆地地形中,为沙丘阻塞古河道形成 的残留湖。月牙泉不断得到周边河水的下渗补给,因此长久 不枯。
3.一支科考队在敦煌西北部发现了一处“魔鬼城”。从 “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探讨,这里可能有哪些地貌形态?属 于哪类地貌类型?并探究该地被称为“魔鬼城”的原因。
提示: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属风蚀地貌。由于 该地风蚀地貌形态多种多样,在夜晚刮大风时会发出各种尖 厉的叫声,故称“魔鬼城”。
[你的评价及思维完善] 同学甲的回答属于多点结构,但仅仅是对教材知识的罗 列,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同学乙的回答属于关联结构,思路 比较清晰,但漏掉“人为原因”这一答题角度;同学丙的回 答属于关联结构,能够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这两 个角度分析,但条理不清晰,知识积淀不足,答不出丝绸之 路北道的开辟这一要点。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
解析:第 4 题,读图分析可知,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对; 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地面支离破碎,③对; 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对。D 对。第 5 题,雅 丹地貌是风蚀作用而形成,说明雅丹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 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地 区是塔里木盆地,C 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黄 土高原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B、D 错, 故选 C。 答案:4.D 5.C
提示:①②③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④属于地下喀斯特 地貌;④图指的是溶洞,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 形态各异,故称地下“神宫”。
[系统认知] 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其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
→孤峰→残丘
地表喀斯特 地貌
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分别是
()
A.风力侵蚀、岩浆岩
B.流水侵蚀、沉积岩
C.冰川侵蚀、变质岩
D.海浪侵蚀、沉积岩
解析:路南石林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容易被外力作用流水
侵蚀或溶蚀,石灰岩属于沉积岩,B 项正确。
答案:B
4.下图为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⑤________。 (2)图示地貌在我国________地区分布广泛,形成该地貌的 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 (3)桂林地区该地貌“甲天下”,试述桂林地区该地貌发育 的气候条件。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 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
溶洞、地下河
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
成因
溶蚀
溶蚀 淀积
[集训冲关] 1.读图,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主要位于
()
A.石灰岩分布地区
B.花岗岩分布地区
C.玄武岩分布地区
D.片麻岩分布地区
解析:该图为桂林山水风光,属于喀斯特地貌。它形成和发
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
答案:A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气温年较差小
解析:第 1 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沙地貌,主要发 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故 D 正确。第 2 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 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冬冷夏热, 气温年较差大。故 C 正确。第 3 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 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因此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 中地貌为风蚀蘑菇。故 C 正确。 答案:1.D 2.C 3.C
岩石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 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
的可
喀斯特作用强;
溶性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 透 水性强
反之则弱
水的 溶蚀 能力
水体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 溶蚀力强
有机酸含量多,溶 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 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 碳、有机酸、无 机酸数量越多, 水的溶蚀能力越 强;反之则越弱
[知识勾连·成体系]
问题探究一 风沙地貌的类型及成因是什么 [思考探究]
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 最西端。一提起敦煌,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 起敦煌莫高窟,想起鸣沙山和月牙泉。月牙泉 位于敦煌高地南部,为古河道一部分,其形成 与存在和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
重难考点
[问题设计]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鸣沙山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形 成该地貌类型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提示:沙丘。风力堆积作用。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月牙泉处在干旱地区却千年不 枯的原因。
[探究]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非常典型,请分析中国南方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气候条件。
提示:喀斯特地貌不仅需要石灰岩广布,而且还要高温 多雨的气候条件。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南方地区, 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系统认知]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 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问题探究二 怎样正确认识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形成的气候条件
探究点(一)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
基础考点
[思考探究] 桂林山水是对广西桂林地区旅游资源的总称,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典型的喀斯 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山青、水秀、 洞奇、石美”,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2014 年 6 月 23 日,第三十八届 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桂林为首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 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荣登《世界遗产 名录》。
选考选做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 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完 成 4~5 题。
4.下列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
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第二课时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一பைடு நூலகம்风沙地貌
[自读教材·填要点]
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又称 风成 地貌,是因 风力 对地表物质进行侵 蚀、搬运和 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 风蚀 地貌和 _风__积__地貌。如图 A 属于 风蚀 地貌,图 B 属于 风积 地貌。
[思维完善示例]
自然原因: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接近冬季风源地,大风频繁;
人为原因:人口众多,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水资源短 缺;过度砍伐树木、修建宫殿等致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致 使风沙活动频繁;战争导致部分人口迁移或者死亡;丝绸之 路北道的开辟,经济衰落,楼兰古城逐渐消亡。
谢谢 观 看
[系统认知] 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集训冲关] 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 1~3 题。
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准噶尔盆地
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形成条件,据图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峰林 洼地 地下河 (2)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 (3)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思维结构性评价——楼兰古城的变迁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公元 2 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 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公元 3 世纪 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流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 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 4 世纪,楼兰的名 字突然从文献中消失了。如今,人们看 到距塔里木河尾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 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 昔日的辉煌与沧桑。请同学们探讨楼兰 古城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2.中外联合科考队曾考察过著名的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获
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大石围天坑是
()
A.大的陨星坑
B.很深的凹陷盆地
C.火山口
D.一种岩溶漏斗
解析:广西乐业地区是石灰岩分布地区,广泛发育着岩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