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1.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以家庭生产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总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市场机制在全社会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未来的基本经济形式是产品经济.思考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关系?经济类型(形式)经济运行体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思考题: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别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主要的调节作用);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节干预相结合);德国、北欧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一)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在氏族部门共同体和后来的家庭内部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础上,随着共同体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氏族之间交往的发展,这种分工的范围也扩大了。另一方面,不同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并使其产品变成了商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生产条件的氏族从事活动的不同生产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某种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出现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即社会分工由此开始产生。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社会分工只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还不是商品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仅有分工,并不能决定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因而不能决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决定了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这样便必然表现为商品。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不同的产品归属于不同的私有者,非所有者不能直接占有它,而所有者又有权支配它,这才使交换成为可能。商品交换,实质上是产品所有权的转移。由此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才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课件

偶然的商品交换
⑶第二次分工、私有制
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
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从历史角度看,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是同时产生吗?
提示: 不是,先有商品交换,再有商
品生产。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社会分工
私有制Leabharlann 使对商等品交换具有必然要性
前提条件
决定条件
• 三、商品经济 •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 • 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社会分工。 • 第二个条件是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
• 2.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 性和保守性经济
• 3. 自然经济是发展缓慢、规模有限、 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 二、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
•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 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⑴没有剩余产品、共同劳动
没有商品交换
⑵第一次分工、剩余产品
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
• 一、自然经济
• (一)自然经济的形成
• 自然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社会分工很不发展的社会中,为了 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 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 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 (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 1. 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的经济
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
• (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 1. 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 • 2. 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 3. 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
性的经济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习题】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是 指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 行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的规定。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 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属于哪种规则( )。 A.市场准入规则 B.市场交易规则 C.市场竞争规则 D.市场保护规则
(三)市场管理P81 ·市场管理包括市场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市场监管体系两大部分。 • ·市场管理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国家设置的专门 从事市场管理的机构;第二类是有关的技术管理机构;第三类 是社会性及群众性管理机构; • 市场监管体系主要包括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 参与四个方面。
4.特征(与教材略不同) (1)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会出现竞争,就会有商品生产 者在共同市场上的相互较量,优胜劣汰。由上可以推出( )。 A.企业破产是商品经济中的正常现象; B.先有商品经济,后有竞争,竞争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先有竞争,后有商品经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竞争的激烈; D.计划经济中不存在竞争; (2)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 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马克思) (3)商品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的经济;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马克思)
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一节
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 1.含义:P66 2.特征
市场经济
(1)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
(2)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3)发展缓慢,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强;
(二)商品经济
1.含义:P66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条件P66-67
3.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命运 • 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 )和市场经济。P67 • 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导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后,商品经济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 式。当商品经济发展到全社会,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商品经济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 P67 • 历史命运:马克思说未来社会,商品经济会伴随着私有制的 消灭而消灭,这就是马克思预见商品经济的历史命运。
第二章 商品经济(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高帆)PPT课件

09.11.2020
3
第一节 商品
自然经济的三个社会阶段:
自然经济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 共同体是一种自然经济
单位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奴隶主的 庄园经济也是一种自
然经济单位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基本 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 的家庭经济,表现为 “男耕女织”这种耕织 结合型的自然经济
09.11.2020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发展,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要运行有效必须使 社会交易成本的持续下降。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 代
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 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 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 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09.11.2020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10
第一节 商品
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
物的有用性,既可以满足任某种 需要的属性
体现了商品的 自然属性
商 品
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 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 人类劳动
体现了商品的 社会属性
09.11.2020
——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 进行交换的要求。(生产的专业化和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高中历史名词解释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一、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总称。
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即某社会的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例如,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从而也决定了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
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生产力不断发展便和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这就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以便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即经济基础的改变,使整个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由一种社会制度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同一含义的范畴,列宁说:“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
在这里,经济制度就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另外,经济制度也指一定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具体制度,如工业经济制度、农业经济制度等。
三、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就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总是要求一定的经济体制与其性质相适应,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了,经济体制也会随之发展变化以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
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限制作用,都是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生产关系也会发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一种完善的经济体制,它就能够较好地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从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巩固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如果一种经济体制存在着某种弊端或缺陷,那么它就会形成限制生产关系本身优越性发挥作用的因素,从而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它作用于生产力并反映着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要求。
因此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要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四、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直接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获取产品或使用价值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人们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来看,经历着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
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以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一)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的直接目的是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氏族、奴隶主、封建主庄园)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自然经济自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已出现了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仍处于从属地位,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地土崩瓦解,并最后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代替。
自然经济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异常薄弱,甚至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在自然经济形式下,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利用自身的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这种排斥社会分工的“小而全”的经济形式,使生产力被封闭在一个个零散的独立的家庭或经济单位。
他们虽然也有分工,但都是家庭成员或经济单位成员之间内部的劳动分工。
中国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就是这种分工的真实写照。
第二,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前提。
自然经济不仅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也阻碍了产业体系的完善。
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以农业生产部门占绝对优势,然后才是手工业部门,而其他部门都是这两个部门的补充。
即使在农业部门和手工业部门之间,手工业部门也仅仅是农业部门的补充形式。
因为,农业劳动受自然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生产者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从事手工劳动为主的各种副业。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在家庭这一经济单位内部有机结合的基本形式,为自然经济的存在提供了前提条件。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答案----37741688-715f-11ec-84d6-7cb59b590d7d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解释以下概念:自然分工:人们在劳动中按性别、年龄进行的分工。
出现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分工的起点。
如成年男子从事捕猎等劳动,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种植等劳动,老年人指导生产,小孩帮助妇女劳动。
在近代农业和手工业中,也存在自然分工。
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的一对范畴。
这种最简单的分工形式,发挥个人的身体特长,使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
它在近代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家庭中依然存在。
自然分工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和多样化的劳动中实行,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失去意义。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从事各种劳动的人的社会分工、独立性和专业化。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就没有市场经济。
社会分工的好处是让那些擅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的人,这大大缩短了平均社会劳动时间。
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只有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劳动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
最深刻的意义来自社会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这三种社会分化发生在东部大陆原始社会晚期,即游牧部落与其他野蛮人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人阶层的出现。
自然经济:它是一种基于极低生产力和自然分工的经济形式,生产只是为了满足工人和劳动单位的生存需要。
它也被称为自给自足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根据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既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的产 物,又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概念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 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 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 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 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
二是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
及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 地域分工。这是由于各个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
所处的地域不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劳 动产品也不尽相同的结果。
自然分工产生的背景
1、需要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
类的需要也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大体 可分为三部分内容: 一是生存资料的需要; 二是享受资料的需要; 三是发展资料的需要。
自然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经济形式。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中,人们只能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结成原始群体,按性别和年龄实行自 然分工。他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由于生产 力极为低下,人们的劳动成果很少,只能用来 维护最低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因而, 在原始群体内部只能平均分配食物和其他劳动 产品,以保证大家能共同生活下去,否则就会 削弱这个群体。
自然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的自然经济,不仅 在原始社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也占据着统治地位, 成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主要形式。
1.1.3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特征是: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
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第一,自然经济只限于自然分工,排斥 劳动的社会分工和协作,限制和延缓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 工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分工的 发展,使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 提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第二,自然经济中各经济单位分散生产、 互不往来,具有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 特性,束缚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商 品经济中各经济单位互相依赖、密切联 系,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特征。各个 商品生产经营者在经济交往中发展自己, 在互相竞争中改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 力迅速发展。
商品经济篇
人类相互交往的经济形式经历着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 程,从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 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 逾越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是当今世界两种基本的社 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共同的经济活动方式或交往方式。这里,主要研究 商品经济一般规定性,即通过对商品、货币等因素的 具体分析,揭示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商 品经济条件下的两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经济运 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准备。
生存资料等名词的概念
生存资料:是指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生存、延 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本人及其 家属衣、食、住、行等方面所需要的基本生活 资料。
享受资料:是指劳动者在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 满足之外,为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最新科学 技术和艺术成果等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发展资料:是指为了满足劳动者全面发展体力 和智力,提高自身素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
3、社会化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是以 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特征的 发达的商品经济。这一阶段包括资本主 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商品 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 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 价值,使价值增殖。
背景资料: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交换过程的完成意味着私人劳动转 化为社会劳动。
1.2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1.2.1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概念 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
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 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 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值业、 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的过程
背景资料:经济现代化和发展商
品经济的必要性
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 大作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是沿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的顺序前进的,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 但因其手工劳动、规模狭小、孤立和封闭等特点未能推动生产力的巨大 发展。商品经济从产生至今也已有很长的历史,可由于在资本主义以前 的社会经济形态中都没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而未能起到它推 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在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资 本主义社会中,它因具有竞争、开放、广泛的市场联系和与生产者利益 联系紧密等特点,推动着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完成了生产 的社会化、工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人类社会必须经过商 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后,才能进入产 品经济的时代。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不可逾越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的那 样:“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 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那种逾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从自 然经济直接向产品经济过渡的企图因违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一,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 力有关。
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 物,同时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 更高阶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逾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是超越社 会生产力发展阶段。
第二,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 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 展的客观规律性。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在氏族部落共同体和后来的家 庭内部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础上,随着 共同体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各 氏族之间交往的发展,这种分工的范围 也扩大了;
另一方面,在不同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 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接触时引 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并使产品变成了商 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条件的氏族从事 活动的不同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 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 社会分工由此开始产生。
北朝在北魏王朝时,洛阳的繁荣达到新的水平。《洛阳伽兰记》记载说: 城南,“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赐宅慕化里。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 宅慕义里。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 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别立市于乐(洛)水南,号曰四通 市,民间谓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城西,“出西阳门外四 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 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 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 业,赁丧为车”。“别有准时,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诸 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遁交通,迭相 临望”。城北闻义里则“瓦器出焉”。这里可以看出洛阳商业的繁荣, 包括了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贩运而来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以及 生活必需品(酒、鱼)的交换。洛阳之外,长安的商业也有一度的繁荣, 集中了许多西域商人。黄河下游地区则以汴州、邺都堪称都会。(郑学 檬等:《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需要的多样化的满足与劳动分工
需要的多样化是个人无法靠自己的独立活动来 满足的,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劳动和产品,于是 便产生了分工。
分工也可称为劳动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 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 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 间的个别分工。这些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 历史发展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3.1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 性
商品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来考察,商品经 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 它以直接的物物交换为特征,是原始部
落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形式。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它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处于从属地 位的商品经济。其经济是在狭小规模的 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 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的目的是获取对 自己有用的使用价值。
支配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通过市场调节的机制, 以其客观的经济强制的推动力,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 克思在描述价值规律这种功能时曾说:“这个规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资产 阶级的生产甩出原先的轨道,并迫使资本加强劳动生产力,因为它以前 加强过劳动生产力;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身边催 促说:前进!前进!”(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第375页。)正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的 客观强制作用推动着手工技术生产发展到机器化大生产,使生产日益社 会化、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制度性矛盾所决定的周期性的经济危 机和衰退中依然还能获得经济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巨大 推动力。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
益主体所有。
1.2.3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1.3 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1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1.1.1 自然分工 自然分工的概念 自然分工是分工发展的第一阶段。
自然分工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
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内部,氏族成员之 间就是按性别和年龄实行自然分工。例如成年 男子从事狩猎、捕鱼、建筑房屋、制造工具等; 老人和孩子们则帮助制造工具或料理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