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合集下载

中考阅读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中考阅读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中考阅读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 通过对比: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我却总是垫底。

”这句话通过对比两个人物的成绩,突显了他们在学业上的差距。

2. 使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排比等,可以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语言的美感。

例如:“夜幕降临,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黑色面纱。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夜幕比喻为黑色面纱,赋予了夜晚神秘的氛围。

3. 设问句:通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呢?”这句话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学习的意义。

4. 反问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这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珍惜时间的强烈呼吁。

5. 引用名言警句: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可以使句子更具权威性,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引用了古人的名言,强调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6. 使用排比句:通过列举一系列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可以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进步,努力拼搏。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句,强调了我们要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7. 使用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可以使句子更具形象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他的心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坚硬。

”这句话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坚定的意志。

8. 使用象征意义:通过对某个具体事物的描绘,暗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如:“那一片金黄的麦田象征着希望。

”这句话通过象征意义,表达了麦田代表着希望的深层含义。

专题01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1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1: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各省中考卷的常考题,考试概率高达百分之70以上,虽然在全卷中占分不大,但在阅读题中分值占很大一份子且易拿分,所以这一专题是一个拿分大题。

二、2019年各省中考此类考题〔※号是各省出现频率较多〕:※1.理解文中*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角度分析以下句子表达效果?※4.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5.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

7.请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妙处。

三、综合以上各省关于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出现的考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题型:〔一〕直接解含义题1.理解文中*划线句含义2.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二〕以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入手赏析题:1.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请简要分析选文*划线句的表达作用3.结合上下文,从*角度分析以下句子表达效果?4.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5.请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妙处常考形式一、直接解含义题:此种题属于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此专题的最直接的题型,一般题目简单明了,指明答复句子的含义,且在题目下方给出句子,便于分析答题。

【分析思路】1.先找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提取出来2.再看句子中是否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3.在文中找出此划线句4.结合句子所处位置,联系上下文,具体知道此句是写了什么,怎么样,蕴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5.整合答案。

【答题模板】由分析直接点明此句深层含义。

【真题分析】〔2019年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原题〕小铁锤中杰"呯!〞随着儿子猛烈的关上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啊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

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

有一次儿子眼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

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惜春小札李国文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

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

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无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牡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

“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

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

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

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

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

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

“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在高寒地带,只在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一、课标法则: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解说: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初中阅读理解精讲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初中阅读理解精讲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第六讲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与表达效果一、考点解析(一)句子含义题1. 常规题型A. 文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怎样的深意。

B. 文中画线句子应该如何理解。

2. 一般解题方法:抓住句子中有暗含义、引申义的词语来理解(代词、形容词、动词),找出它们在原文中所指代的内容,再解释此句话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公式:关键词理解+内容解释+情感/主旨注:个别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或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来理解。

(二)句子赏析题1. 常规题型A. 赏析划线句子。

B. 说一说所给句子的表达效果。

C. 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 解题方法:A. 结合修辞手法赏析(答题格式:手法+内容+作用+情感)B. 结合人物描写赏析(答题格式:画线句子写出了人或物……动作、样子,体现出人或物... 的特征(心理、性格、精神品质、形象等),表达了作者感情)C. 结合关键字词赏析(参考第六讲)D. 环境描写的赏析二、课堂实战生日里的康乃馨有一次,我去老家沈阳出差,早晨,母亲用毛巾包着几个煮鸡蛋进来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来,妈给你滚滚运。

”我犹若回到童年,转过身去,让母亲给滚运。

小时候,不论家里多么窘迫,每当过生日的时候,母亲都要给我们煮一个红皮鸡蛋。

然后,母亲手握温热的鸡蛋给我们滚运,让鸡蛋在我们的头顶、后背、四肢和手心统统滚一遍。

母亲说,这是滚红运,滚过运之后,这一年也就顺畅了。

少不谙事,母亲滚运时,我往往会感到不耐烦。

母亲滚完运,把鸡蛋交给我时,我急忙磕破,剥皮,吃掉,似乎滚运是母亲的事,鸡蛋是属于我的。

鸡蛋从我白发斑驳的头顶缓缓滚下时,突然一股暖流流过我的后颈、脊背,又流上肩膀、手臂……我想回头看看,瘦小的母亲已年过古稀,背驼了,腿弯了,是怎样够到我的头顶,又怎样让鸡蛋有力地在我的躯体上滚动的。

我想弯一下腰,让母亲不那么吃力,可是不能弯下,站着滚运不仅流畅,而且如同奔流的江水一泻千里。

我知道,只有昂首挺胸地站着才不辜负母亲的这份厚爱。

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阅读指导)

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阅读指导)

•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 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 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 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 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 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 灵魂安宁。 • …… •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 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 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 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缕月,俱往矣!山 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 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 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答题方法步骤:】
• 1.标明问题出处。 •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 即可。
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 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 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 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 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 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 • 下面请看《父亲不写信》中的一道题:
•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 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 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 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 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 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 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 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 到处借学费去了。 •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 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 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 了。 •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 (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 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 “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 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 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作者:杨爱珍来源:《课外语文》2024年第02期文学就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有人、有物、有事、有理,让我们窥见另一个时空的美好和黑暗,感受到另一个时空的快乐和感伤,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而这些美好和黑暗、快乐和感伤都隐藏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句子也能让文章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从而获得阅读文本美的认识和体验。

这也是语文中考当中常见的文学类文本题型之一,它对强化个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课标和中考语文考查要点,以鲁迅的《故乡》为例理解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含义。

一、理解语句效果和含义的前提在实际的中考题型中,如果离开文本去贸然地谈句子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单个句子、词语并不能代表整体,反而陷入了“断章取义”的境地,为此,阅读文本中有一个前提不能去掉,那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我们知道,作者写一篇文章肯定有自己的目的,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点,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也就是说作者是想通过故事中的人或者事,反映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

比方说在鲁迅的《故乡》当中,文中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三个部分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以杨二嫂和闰土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下层人民生活悲惨现状,他们经济上破产,于是在生活上难以为继;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还遭受到封建时代旧观念、旧思想的迫害,始终难以抽出身来,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加深,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为了达到这样的写作目的,鲁迅精心构思了很多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描写了生动形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散文阅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散文阅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例《带伤的美丽》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 方面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内涵。(6分) (1)而是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 (2)她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乌梁素海 水质恶化的程度。 (2)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化地表现了生态 严重恶化的乌梁素海仍被严重透支的现状。 注意: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转化为概括性 的直白的语言。
四、从相邻的句子入手

在语段中间的句子,要结合这个句子 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 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例《听朗诵》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 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 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 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 很远了。
答案: 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 久远了
五、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 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 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后来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 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 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 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 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 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 谁都可 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 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 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 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 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茨威格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惜春小札李国文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

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

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无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牡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

“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

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

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

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

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

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

“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在高寒地带,只在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

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力量。

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

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

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

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

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

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

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

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

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南柳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

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

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

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

树无言,风有语。

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

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

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

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

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

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

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一城春色一城絮。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

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

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

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

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

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

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品析下面句子: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磨镇的微笑(11分)文/范宇四川盆地是一个多雨的地方,特别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

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到达水磨镇时,绵绵的细雨正好如一层薄薄的面纱,把小镇朦胧得像一个温婉的梦。

白脊青瓦,雕梁画栋,青石长街……这一切都太美丽了,美得让我以为是不是走岔了路,乘错了车,误闯入了王剑冰先生笔下那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周庄。

只是寻了很久都没有见到周庄的乌篷船,这才让我清醒过来,这里不是江南的周庄,这里是汶川的水磨。

唐宋的街道、明代的台阶、清代的灯笼……没有哪一样能够让我们把眼前这个小镇与地震、与废墟联系在一起。

越是温婉的梦,越容易让人迷失,走进烟雨中的水磨,谁还会记得三年前的那场地崩山摧的大地震呢?可是那些破败的废墟以及废墟之前的那些迷烟,又与水磨镇无法分开。

虽然细雨朦胧,但是蜿蜒的禅寿老街上依然是游客不绝。

大多都像我一样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长长的街道上悠悠的徘徊。

从繁华的现代缓慢走向静谧的古代,却又在似浓度不高的高粱小酒的雨中,我们都醉了。

融合了羌、藏、汉三民族精髓的建筑风情,更是让我们不自然地想到了援建者们的良苦用心。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如江南周庄那样的小镇,而更多的是民族间的和谐乐章与当地居民们一个温暖的梦。

我想,游客们醉在其中终究还是会醒的,而当地的居民却不会醒来,也不再愿意醒来,因为这已经是他们永远的梦,永远的家。

走得累了,收好油纸伞,小心翼翼地走进一家茶铺。

一看就知道,迎上来的是一脸微笑的老板,不,应该是一脸微笑的掌柜。

虽然他没有称我们为客官,也没有着上一套唐宋元明清的服装,但是古色古香的桌凳、宋元的柜台和那些挂着的清朝的灯笼,不得不让我把他和“掌柜”这个遥远的词汇联系起来。

我不懂茶,也不会品茶,只是慕名要了一碗这里的名茶“高山羌牙”。

我是品不出茶的神韵,只是觉得茶水进到舌尖时很舒服,让我情不自禁地吟出那句关于茶的广告词:“天堂甘露山里来,九寨神茶雾中生。

”正好今天有些雨雾,又喝了此“神茶”,这水磨小镇也算得上是人间天堂了。

据茶铺的老板说,这里的居民都把新水磨镇叫做“乡巴啦”,而“乡巴啦”在他们的语言词汇中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之意。

你看,不只是匆匆路过的游客们视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为天堂,就连当地的居民也毫不谦虚地称它为“乡巴啦”。

所以,今日的水磨镇的确很难与从前的那个污染重镇联系起来,你看,就连那臭水横流的寿溪河也都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

那么,2010年全球人居论坛把“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荣誉称号授予水磨镇,也就毫无一点夸张的成分了。

对于这一世界级的荣誉称号,水磨镇没有感到丝毫的惶恐,而是从从容容地接受了。

今日的水磨镇,也绝对有这个资格。

春季的细雨总是难以停息,水磨镇的雨雾是越来越朦胧了。

越是朦胧越是像一个清远而温婉的梦,越是像梦也就越是让人联想到烟雨中的江南,联想到江南,就让人联想到了泼墨的山水画。

流水潺潺的寿溪湖畔,黄墙青瓦、雕廊飞檐的吊脚楼,怎么不是一幅掩映在烟雨朦朦中的泼墨山水呢?雨在画中下,人在画中行,而画中的水磨古镇就变成了一个梦,一个愿意永恒的梦。

我觉得水磨镇,也可以是“水墨”镇,亦真亦幻,梦与现实就在水磨与水墨之间来回,而烟雨还在继续。

每每走进一家店铺,接待的老板或是服务员都是面带着微笑。

我已经看不出,面带着微笑的他们就是三年前从废墟里走出来的幸存者。

灾难中的忧伤已经隐没在了水磨的烟雨之中,这里流淌着的是一派祥和的生命气息。

水磨镇的居民们都在微笑,烟雨中的水磨镇也在微笑,这微笑就是水磨镇真真实实的幸福写照。

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简略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棵小桃树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