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1)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1八、桂林山水课前谈话:课前咱们先来做个小游戏。
(出示)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生十),不对,特别像此刻汉字的十,但这是一个甲骨文,再猜。
(出示)它在篆书里是这么写的。
(生田),特别像,但也不是,再猜。
(出示)它在隶书里是这么写的,这次猜到了吗?恭喜你,答对了。
这就是一个“甲”字。
知道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吗?是指动植物外面坚硬的外壳。
老师考考你,知道乌龟背上的壳叫什么吗?恩龟甲。
后来,人们在战争中为了保护自己就发明了——铠甲。
因为“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记数年月日的时候,人们把甲排在在天干第一名,知道第二位是什么吗?第三位,第四位呢?因为甲排在第一名,因此也就引申为第一的意思。
咱们班念书最好的是谁?恩你念书是甲。
跑步最快的是谁?你跑步是甲?……那你以为咱们桓台的风光哪里属第一。
(生红莲湖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真是红莲湖水甲桓台)(生:芦苇飘荡荷花摇曳马踏湖景甲桓台),那你以为哪里的风光甲山东?()那你又知道哪里的山水风光甲天下吗?(桂林)有句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节课,咱们就去欣赏那里的美景。
上课。
一、检查预习出示第一组:(汹涌彭湃水平如镜峰峦宏伟红叶似火)师:一般这样的词语都是和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搭配利用的,比如,出示:(汹涌彭湃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宏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出示第二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师:这组词语都是形容桂林的山的,比较难理解,谁能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课前检查同窗们作业的时候啊,发现攀登的攀字错得比较多,咱们一路来写一写。
攀要想写好上面的部首必然要写的扁,离横中线要有一段距离,大的撇捺要放开,撑住上面,盖住下面。
同学们在课堂收获一栏里写一写。
二、设境激趣、整体感知师:字词预习的真不错,想不想此刻就起身去欣赏桂林的山水呢?可是有话在先,回来后可要告知我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演示《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讲一说你对桂林山水的感受?生:(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绿如翡翠、波平浪静、晶莹透亮)师:用一句话说。
《桂林山水》的课堂教学实录

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媚,怎样倒映水中。
课文结构相像,幸免重复的讲解。〕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色彩明媚就是颜色鲜亮,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媚?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概很雄伟。这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色彩明媚就是很美。色彩明媚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
生:明媚。
的山(生:甲天下)。
师:丽才是美。“明〞呢?
如今我们看课文最终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艳丽。
生:(念课文)
Hale Waihona Puke 生:明快。师:最终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不断的山),桂林的山似乎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 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 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 情境中,获得鲜亮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样子像什么?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秀丽。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还有---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
生:奇。
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3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3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以及课文的语言美,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并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和运用对比、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策略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2、图文并茂,学习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的妙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的去读,去体会山水的自然之美。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不同的课文彩图、影视彩图及资料。
2、朗读录音。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一谈自己都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学生各自畅谈)教师评价小结:从各位同学的谈论中得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十分优美。
可是,在我国南方有一个游览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它就是桂林。
(播放录音并放映多媒体课件)2、教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玩一番。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坐好了,开车出发!(学生做坐车样子)各位同学,桂林游览胜地到了,请下车!让我们好好游览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谈感受。
a:看啊,景色真美呀!b:真是山青水秀,优美动人!c:有山有水,山水辉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4、教师肯定学生评价并引导,桂林到底有多美,不妨亲身去体会。
二、指导学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句。
学生读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师引导:都说明桂林山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这句话中也知道桂林以山水而闻名。
(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学生:天下第一。
2、教师: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吗?让我们乘木舟来欣赏一下。
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下面是由我共享的《桂林山水》课堂实录,盼望可以关心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巡游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信任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足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美丽的音乐,来观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观赏。
观赏同时老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象山的夜景多漂亮啊!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认真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似乎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漂亮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漂亮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犹如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始终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漂亮,是由于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结合同学回答[板书:(静、清、绿)]同学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方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楚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留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山水》课堂实录师:我给写两个字,谁敢讲?别管我写什么。
那位同学先举手,你起来,看我写什么。
(教师板书“”)请讲。
生:,在中国。
师:(对另一举手的学生)你起来。
生:是我国的一个城市。
师:对,在哪里?生:..师:(对另一生)在哪里?生:在的那边。
师:往西说。
往西到哪里了?生:在XX。
师:对,在XX壮族自治区。
从国家整个方位来看,在我们国家的西南。
知道了吗?谁再来给讲讲这两个字?(教师板书“山水”)你说。
生:山水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师:有山有水才叫山水吗?没山没水能叫山水不能?生:..师:我画了一幅画,上面就一片平地,有小树林有两间小草房,那叫不叫山水?生:不叫。
师:你们答对了吗?生:答对了。
师:错了。
当然光看山是山,光看水是水。
但是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指风景、风光。
“山水”描写的是的什么?生:风光。
师:对,山水画是什么画?生:风景画。
师:有些诗人专爱写山水诗,那么他写诗的容是什么?生:风景。
师:描述风景描述风光。
所以我刚才说有一幅画,画了一片平地,上面有小树林两间茅草房,也许还有两个在下棋。
这也叫什么画?生:风景画。
师:也叫山水画,别看它没山没水。
当然这篇课文主要还是介如的什么和什么?生:山和水师:因为所以作为名胜,它主要是山和水。
知道了吧?读过课文吗?生:读了。
师:现在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最少每人能背会一段,背你最喜欢的一段。
开始(学生各自读文)师:读得差不多了吧?谁来朗诵一段,或背你背会的一段。
生:(读第一段,语气不太好)师:我要求你朗诵。
朗诵和背书的区别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朗诵要求有声有色,什么叫色?“有声”当然是指要有一种很好的声音,“有色”呢?你说。
生:有感情。
师:对了,有感情。
有声有色,开始。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师:这个大海不够壮阔,(师有感情地示此句)这才算怎样?生(齐):大。
生:(读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静的西湖..”师: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教师示读此句)一个要高昂,一个要柔美。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优秀9篇】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优秀9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
整体感知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
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
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
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四语下册《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1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教材简析】《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也是一篇情景并茂的佳作。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句句精彩。
作者对事物能够仔细观察,能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具特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
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录像片让学生看,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眼所见,再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深层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对于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的。
仿写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引导和评价。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玩赏、无瑕、波澜壮阔、形态万千”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
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录像片让学生看,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眼所见,再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更深层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对于文中的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的。
仿写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际加以引导和评价。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课件(2)课文朗读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欣赏美景,激情导入1.学生欣赏各地风景图片。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_1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愉快的暑假刚刚过去,假期中爸爸妈妈一定带着你游览了很多美丽的地方,谁愿意为大家描述一下?生:描述自己到大连、北京等地游览看到的美景.师:下面老师也要带你们到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游览一番.播放课件:桂林风光.知道这是哪吗?生:桂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的文章叫《桂林山水》.师: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赞美桂林的话,你也想到了吗?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对,就是这句话.看到这七个字,你都想知道些什么?生:甲是什么意思?师:谁能帮他解释一下?生:甲就是最好的意思.师:对,就是最好的,第一的.那么谁知道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生:天下第一师:对,谁还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天下最美的?师:是呀,为什么?你们想知道吗?那就带着这个问题赶快读读课文吧,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生:读课文.师:读了课文现在知道桂林到底美在哪了吧?生:桂林的水特别美生:桂林的山特别美师:看来桂林真的是水美山也美,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欣赏桂林的山水.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描写水的这部分?生:读第二段师:你们觉得这段写得怎么样?生1:我觉得这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清生2:我觉得这段写得很好,因为作者还运用了排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漓江的水的三个特点.师: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生:静、清、绿师:请你把这三个特点写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桂林的水?生:想!(异口同声)师:播放表现漓江的水三个特点的几幅图片.师:(看完后)真的像书上写的那样又静又清又绿,那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水的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生1读第二段.师:不错,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生2读.师:真好,谁敢向他挑战,说我读得比他还好呢.生3读.师:太棒了,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真的看到了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谁听出来了,她读的好在哪?生:她把三个特点都重读了.师:是一样重吗?生:一个比一个重.师:对一个比一个高昂.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一个比一个高,就是要表达出三种不同层次的感情,谁知道是哪三种感情?生:欣慰、惊喜、赞叹.师:下面你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能不能表达出这三种感情.生练读.师:老师也很想读,下面我们一块读,好不好?师生齐读.师:还想不想读了?生:想师: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这次这样读,女同学读每个特点的前半句,男同学读每个特点的后半句.生读.师:下面大家休息一下嗓子,睁大眼睛观察一下我们刚才读的这三句话.(出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三句话)这三句话都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生:前面总写水的特点,后面具体地写.师:对,前面概括地写出水的特点,后面对这个特点进行具体的描述.下面我们也练习着这样说话,好不好?出示一组句子:青天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场上真热闹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室里真安静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练习补充后半句.师:刚才我们发现描写水的这段后半部分,作者用了先概括说明再具体描述的方法,把漓江水的特点生动地再现出来,写得很好,可是这段的开头我觉得有点多余,你们看,这段话主要是写漓江水的特点,为什么开头还要去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呢?这不是多余吗?生: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漓江比大海和西湖更美.师:你们也这样认为吗?生:我觉得是想突出漓江的水和它们不同.师:哦,我明白了,原来作者是想通过与大海西湖比较,突出漓江的水的独特的美.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是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那么桂林的山呢?又美在哪?这段你们准备怎样学?生1:我准备先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把重要的句子划下来,写上自己的体会.师:你真会学习.生2:我想把桂林的山画下来师:这个方法不错,不过在画之前,你还应该做好一项什么工作?生:读.师:对,只有读懂了,才能画得更像.谁还有别的方法?生3:我们准备小组合作学习.师:怎样合作?生3:先读,再一块讨论问题师:你们准备讨论什么问题?生: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师:真会学习.是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谁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同学一块讨论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的最后还可以提出来,全班同学一块帮你解决.看来同学们真的是很会学习,那就采取你喜欢的方式,赶快开始吧.生:自学本段.师: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你学习的效果,谁先来?生: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了这段开头和上一段一样也是通过和泰山、香山比较突出桂林的山的特点.师:真聪明,能够举一反三.生:我知道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师:请你把这三个特点也写到黑板上,谢谢.生:我把桂林的山画了下来.师:上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的大作.生:展示.师:能不能为大家解说一下?生指图解说.师:看出来没有,他画的是桂林的山的哪个特点?生:奇师:画的像不像?生:像!师:真像,看来你不但课文读懂了,还很有绘画的天赋.谢谢你.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真正的桂林的山是什么样的?生:想!师:(出示表现桂林山的特点的图片)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又奇又秀又险?生:是.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桂林山的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喜欢哪个特点就读哪个特点.生1读奇这一特点的句子.师:听他读,你们觉得桂林的山奇不奇?生:不奇.师:(范读这句话)读的时候想象着你就在桂林,看见了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你的心中越来越惊喜,就要读出这种感情.生:再读.师:这次大有进步.谁还喜欢山的哪个特点?生2读:秀这一特点的句子.生3读表示险的句子.师:听了他的朗读,你害不害怕?生:害怕.师:读得真好,仿佛险山就在我们面前.师:刚才在学习这段的时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吗?生:老师,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的山不像桂林的山那么奇怪?师: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是呀,老师在备课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就上网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出示资料: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海水深达2000米.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到距今几百万年前,才形成了目前的水陆形势.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样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为天下少有的奇观.)生:老师,我不明白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师:我告诉你危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1、不安全的.2、高.3、损害.你认为在这个词中危当什么讲?生:高师:对,那么你现在明白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吗?生:高高的山峰耸立着.师:真聪明,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没有师:刚才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桂林的水和山,下面我们来看看沿途还有哪些景物.发现了的同学可以直接站起来说.生:云雾、绿树红花、小船.师:作者用十个字概括了他游览桂林的感受,就是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没有走进画中,看着画面,再来一遍.生有感情地再读.师:下面我们把课文最后一段完整地读一遍,回味一下画中游的感觉.生齐读最后一段.师:桂林的山水美,作者的文章写得美,同学们读的更美,我想本课这些优美的句子一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上这组图,由这些图你都想起了书上的哪些句子?生看图背句子.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生:桂林太美了.生:我将来一定要到桂林去看看师:是啊,老师也真想到桂林去看看,不过现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不能去,不过我向大家推荐两个网站,在这两个网站上你可以看到桂林每个景点的照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就能立即摸索到很多与桂林相关的网站,通过这些网站你可以对桂林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师:其实,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无数的奇山秀水,名山大川,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如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嵋之秀,课后请同学们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名山到图书馆或上网研究一下它的特点,并依照课文第三段的写法具体地描述一下.(《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李吉林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
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
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
(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生:(齐答)喜欢。
师:好。
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
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
(生自学课文)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
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
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
它像美丽的图画。
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
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
还可以用什么词?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
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
(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
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
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
为什么?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
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
先看图,再读读书。
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
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
(生自学。
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
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漓江的水静、清、绿。
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生:对的。
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
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生:漓江的水真静啊!生: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漓江的水真绿啊!〔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
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
(示范)生:(再念)师:好多了。
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
“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
(师范念)生:(齐念第二句)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师:很好。
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
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
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
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
(略)(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
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
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
(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
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
是玉石。
这种玉石是很绿的。
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
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
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
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
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
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生:(齐念)〔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
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
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
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
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生:(念第二小节)师:这节写什么?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
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
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句。
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
这节就学到这里。
下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
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
请大家读两遍。
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
第二遍要抓住重点。
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
”,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
(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
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
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
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
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生:在饮水。
师:对。
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
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
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生:不是奇怪。
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
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
这里的山就是奇特。
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生:散开的。
师:对。
“罗”是散开,“列”是排列。
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
(生齐念)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