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试卷 几套

合集下载

温病学 试卷 3

温病学 试卷 3

《温病学》期末考试试卷三山东中医药大学专业()年级()《温病学》期末考试试卷(必修)姓名:学号:班级:考试时间:2012.07. 补(重)考:(是、否)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核分人得分----------------------------------------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全试卷共5页,完成答卷时间2小时。

----------------------------------------阅卷人得分(签全名)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 B.《外感温病篇》 C.《湿热病篇》 D.《疫病篇》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 D.王孟英3、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以发热为主症B.均具有传染性C.易化燥伤阴 D.热象偏重4、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自属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5、下列温病中不属于新感温病的是:()A.风温 B.伏暑 C.暑温 D.湿温6、既能化火,又能遏伤阳气的温邪是:()A.湿热B.温毒C.风热 D.燥热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A.刘河间 B.吴鞠通 C.喻嘉言 D.叶天士8、区别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基本要点是:()A.身热躁扰 B.昏狂谵妄 C.斑疹隐隐 D.吐血衄血9、上焦的病变相当于:()A.肺胃病变 B.心肺病变 C.脾胃病变 D.肝肾病变10、下述症状中除哪项外,皆属营分见证?()A.心烦不寐 B.身热夜甚 C.斑疹隐隐 D.舌质紫绛11、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错误的是()A.先犯肺卫 B.易伤肺胃之阴 C.易逆传心包 D.易困遏清阳12、舌纯绛鲜泽为()A.热入心包 B.肾阴枯涸 C.热灼营阴 D.胃阴衰亡13、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A.气营两燔 B.气血两燔 C.卫气同病 D.热入血分14、病孩,女性,2岁,3月2日入院。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7分)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

其治疗处方是()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A.寒B.次寒C.热D.火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微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平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绛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

温病的中医试题及答案

温病的中医试题及答案

温病的中医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温病学中,“温病”一词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温病条辨》D. 《神农本草经》答案:C2. 温病的发病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 传染性B. 发热C. 季节性D. 无传染性答案:D3. 下列哪项不是温病的常见临床表现?A. 头痛B. 咳嗽C. 黄疸D. 心悸答案:C4. 温病的治疗原则中,哪项是错误的?A. 清热解毒B. 活血化瘀C. 滋阴降火D.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答案:B5. 以下哪味中药不常用于温病的治疗?A. 金银花B. 连翘C. 黄连D. 当归答案:D二、判断题1. 温病的预防措施包括隔离患者、消毒环境、增强个人体质等。

(对/错)答案:对2. 温病的传播途径只有空气传播一种。

(对/错)答案:错3. 温病的治疗中,应始终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手段。

(对/错)答案:错4. 中医认为,温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正气”有关,正气充足则不易感染温病。

(对/错)答案:对5. 温病的病程一般较短,病情较轻,不需要特别治疗。

(对/错)答案:错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温病的病因有哪些?答案:中医温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温邪、内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度等。

2. 中医如何根据温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答案:中医根据温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一般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

卫分阶段以解表为主,气分阶段以清热解毒为主,营分阶段以清热凉血为主,血分阶段则以滋阴降火为主。

四、案例分析题患者,男性,35岁,因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口渴喜冷饮等症状就诊。

体温39.5℃,舌红苔黄,脉浮数。

请根据中医温病学理论分析该患者的病情,并给出治疗方案。

答案:该患者表现为典型的温病症状,根据中医温病学理论,可能是外感温邪所致。

治疗方案应以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连翘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如银翘散。

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深入,可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温病试卷 几套

温病试卷 几套

中医学专业《温病学》试题(1)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39 4041 42 43 44 4546 47 48 49 50(一) A型题(共30题)(答题要求: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括号内)1、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刘河间 B .吴鞠通C.叶天士D.喻嘉言E.王孟英2、温病战汗多发生于()A.卫分阶段B.气分阶段C.营分阶段D.血分阶段E.温病后期3、身热心烦,小溲色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治宜()A.王氏清暑益气汤B.东垣清暑益气汤C.生脉散D.白虎加人参汤E.竹叶石膏汤4、低热,干咳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

治宜()A.沙参麦冬汤B.清燥救肺汤C.竹叶石膏汤D.生脉散E.清络饮5、发热,面赤,汗多口渴,烦躁气粗,身重脘痞,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A.葛根黄芩黄连汤 B .枳实导滞汤C.王氏连朴饮D.白虎加苍术汤E.桂苓甘露饮6、温病中心营热极的舌象为()A.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型B.舌焦紫起刺C.舌绛而干燥D.舌尖红赤起刺E.舌淡红而干7、白苔如碱状是哪种征象()A.邪热迅速化燥入胃B.胃气衰败C.湿热秽浊D.湿遏热伏E.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8、舌绛不鲜,干枯而萎的舌象为()A.邪热入营,营阴耗伤B.热入心包C.热毒乘心D.肾阴耗竭E.胃阴衰败9、湿温病后期湿胜阳微,转化为寒湿之证的舌象()A.舌黑干燥,甚至焦枯B.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C.黑苔滑湿而舌淡不红D.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E.遍舌黑润,舌紫红10、温病中的“分消走泄”法属于()A.泄卫透表法B.通下法C.和解表里法D.清解气热法E.祛湿清热法11、温病出现口噤不开,目睛上视,其治法是()A.清心开窍B.豁痰开窍C.芳香开窍D.祛风通窍E.以上都不是12、在清营泄热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本法适用于热入营分邪未动血的营分证B.邪在气分而未入营者,不宜早用C.邪初入营者,仍用清气泄热,透邪外出D.兼神昏痉厥者,宜配合开窍、熄风法E.热邪已耗血动血者,不宜再用本法13、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苔腻,脉濡数。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温病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病症不属于中医温病学范畴?A.流感B.肺炎C.腹泻D.痢疾答案:C2.中医温病学中的温病主要发生在哪个季节?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A3.中医认为,温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A.寒邪B.湿邪C.阳邪D.热邪答案:D4.下面哪个症状不属于温病的常见表现?A.高热B.咳嗽C.腹痛D.胸闷答案:C5.中医温病学中,以下哪个治则主要用于治疗温病?A.解表B.清热C.散寒D.涌吐答案:B二、简答题1.请简述中医温病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温病的发病规律、病因病机、诊断鉴别及治疗方略等。

其基本理论包括温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热邪入侵,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热邪与正气的斗争,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等症状,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解毒。

2.请简述中医温病的诊断要点。

中医温病的诊断要点包括四诊合参。

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信息;闻诊主要辨别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主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切诊主要通过脉搏的变化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论述题中医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温病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于温病学试题的答案解析:1.答案选C,腹泻不属于中医温病学的范畴。

温病主要指热邪入侵人体所致的疾病,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发热、咳嗽等,与腹泻无直接关系。

2.答案选A,中医温病主要发生在春季。

春季天气转暖,阳气上升,为病邪易侵入人体,故温病在春季发病率较高。

3.答案选D,温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热邪。

中医认为,温病是由外邪入侵,主要是热邪侵入人体,引起病变。

4.答案选C,腹痛不是温病的常见表现。

温病的常见表现主要是高热、咳嗽、胸闷等症状,与腹痛无直接关系。

5.答案选B,清热是中医治疗温病的主要治则之一。

温病主要是热邪侵入人体,故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解毒,以排除体内的热邪。

综上所述,中医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温病学的基本理论、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模拟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7分)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 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A.寒B.次寒C.热D.火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 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平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绛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doc资料

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doc资料

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温病学模拟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7分)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A.朱肱 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 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 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卫分 B.气分 C.营分 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 B.胃阴大伤 C.肾阴耗竭 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 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

其治疗处方是()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 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 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 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喻嘉言 B.吴鞠通C.刘河间 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A.寒B.次寒C.热D.火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A.昏蒙 B.脘痞C.痉厥 D.舌白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 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吴鞠通 B.王孟英C.叶天士 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 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平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A.肺卫B.卫气 C.阳明 D.肺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 C.吐血衄血D.舌质红绛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

《温病学》复习试题(1_ 9套,附答案)51935

《温病学》复习试题(1_ 9套,附答案)51935

温病学模拟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7分)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

其治疗处方是()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A.寒B.次寒C.热D.火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微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平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绛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专业《温病学》试题(1)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39 4041 42 43 44 4546 47 48 49 50(一) A型题(共30题)(答题要求: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括号内)1、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刘河间 B .吴鞠通C.叶天士D.喻嘉言E.王孟英2、温病战汗多发生于()A.卫分阶段B.气分阶段C.营分阶段D.血分阶段E.温病后期3、身热心烦,小溲色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治宜()A.王氏清暑益气汤B.东垣清暑益气汤C.生脉散D.白虎加人参汤E.竹叶石膏汤4、低热,干咳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

治宜()A.沙参麦冬汤B.清燥救肺汤C.竹叶石膏汤D.生脉散E.清络饮5、发热,面赤,汗多口渴,烦躁气粗,身重脘痞,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A.葛根黄芩黄连汤 B .枳实导滞汤C.王氏连朴饮D.白虎加苍术汤E.桂苓甘露饮6、温病中心营热极的舌象为()A.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型B.舌焦紫起刺C.舌绛而干燥D.舌尖红赤起刺E.舌淡红而干7、白苔如碱状是哪种征象()A.邪热迅速化燥入胃B.胃气衰败C.湿热秽浊D.湿遏热伏E.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8、舌绛不鲜,干枯而萎的舌象为()A.邪热入营,营阴耗伤B.热入心包C.热毒乘心D.肾阴耗竭E.胃阴衰败9、湿温病后期湿胜阳微,转化为寒湿之证的舌象()A.舌黑干燥,甚至焦枯B.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C.黑苔滑湿而舌淡不红D.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E.遍舌黑润,舌紫红10、温病中的“分消走泄”法属于()A.泄卫透表法B.通下法C.和解表里法D.清解气热法E.祛湿清热法11、温病出现口噤不开,目睛上视,其治法是()A.清心开窍B.豁痰开窍C.芳香开窍D.祛风通窍E.以上都不是12、在清营泄热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本法适用于热入营分邪未动血的营分证B.邪在气分而未入营者,不宜早用C.邪初入营者,仍用清气泄热,透邪外出D.兼神昏痉厥者,宜配合开窍、熄风法E.热邪已耗血动血者,不宜再用本法13、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苔腻,脉濡数。

治宜()A.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方B.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C.银翘散加黄芩、葛根、豆豉、玄参方D.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E.银翘散14、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A.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B.栀子豉汤C.凉膈散D.蒿芩清胆汤E.导赤清心汤15、发热,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四肢逆冷,头汗如雨,舌淡红,苔白,脉沉伏。

治宜()A.玉枢丹B.甘露消毒丹C.胃苓汤D.蚕矢汤E.葛根黄芩黄连汤16、“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指哪一时期()A.战国---晋唐B.战国----宋代C.唐代-----宋代D.宋代----金元E.明代----清代17、《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叶天士B.薛生白C.王孟英D.刘河间E.余师愚18、风温、暑温、湿温的命名,主要依据是()A.一定的季节性B.温病的性质C.发病初起的类型D.临床特点E.四时主气19、温病身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细数。

治宜()A.青蒿鳖甲汤B.黄连阿胶汤C.连梅汤D.加减复脉汤E.大定风珠20、三石汤中的“三石”为哪些药物()A.滑石、生石膏、寒水石B.滑石、生石膏、石决明C.滑石、石菖蒲、寒水石D.滑石、生石膏、磁石E.滑石、石斛、寒水石21、治疗伏暑邪在少阳证的最合适的方剂是()A.温胆汤B.三仁汤C.小柴胡汤D.蒿芩清胆汤E.王氏连朴饮22、下列何证不属于气分发热()A.壮热B.身热不扬C.寒热起伏D.日晡潮热E.身热夜甚23、春温的致病因素是()A.温毒病邪B.风热病邪C.疠气D.温热病邪E.湿热病邪24、下列哪项不属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发自阳明B.易陷厥阴C.易挟湿邪D.易耗气伤阴E.易伤阳气25、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心烦,头痛如劈,舌红苔黄,脉浮滑,属于()A.卫分证B.气分证C.营分证D.卫气同病E.气营同病26、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头面焮肿疼痛,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数实。

治宜()A.清咽栀豉汤B.清瘟败毒饮C.通圣消毒散D.普济消毒饮E.甘露消毒丹2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吴鞠通所述的白虎四禁()A.脉浮弦而细B.脉沉C.面赤D.不渴E.汗不出28、斑疹“不宜多见”是因为斑疹多发提示()A.热不易退 B .热毒深重,病情重C.用药不易掌握D.邪热外透太快E.邪热彻底外透29、叶氏《温热论》中指出“温邪流连气分,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

其“益胃”一法是指()A.和胃降逆B.补益胃气C.清养胃阴,清气生津D.辛寒清气E.补中益气30、温病常见兼挟证有如下几种,除了()A.兼寒湿B.兼食滞C.兼痰饮D.兼瘀血E.兼气郁(二)B型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共10分)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E.温毒病邪31、既能化燥伤阴,又可耗伤阳气的温邪是()32、先犯上焦肺卫,又易逆传心包的温邪是()A.谓胃承气汤 B .增液承气汤C.导赤承气汤D.新加香薷饮E.宣白承气汤33、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治宜()34、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腹胀满硬痛,苔老黄而燥,脉沉有力。

治宜()A.犀角、阿胶B.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C.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D.赤芍、羚羊角E.丹皮、羚羊角35、《温热论》中认为透热转气可选用()36、《温热论》中认为凉血散血可选用()A.太阴B.阳明C.太阳D.少阴E.厥阴37、《湿热病篇》中指出:中气实则病在()38、《湿热病篇》中指出:中气虚则病在()A.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时有谵语,舌绛B.身热,躁扰,口噤不开,苔黄C.潮热,时有谵语,苔黄燥D.身热,神志如狂,舌有瘀斑E.灼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蹇,脉细数39、清营汤证中可见()40、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证中可见()(三)X型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共10分)41、蒿芩清胆汤有哪些药物()A.黄芩B.柴胡C.青蒿D.法夏E.山栀子F.枳壳G.陈皮H.淡竹叶I.赤苓J.碧玉散K.淡竹茹42、青蒿鳖甲汤中有哪些药物()A.青蒿B.鳖甲C.生地D.丹参E.知母F.地骨皮G.丹皮H.沙参43、银翘散除了银花、连翘外,还有哪些药物()A.桔梗B.竹叶C.薄荷D.防风E.杏仁F.荆芥穗G.淡豆豉H.牛蒡子I.苍耳子44、白(pei) 多见于()A.颈B.胸C.头面D.腹E.四肢45、滋阴生津法应分为如下哪些几种()A.滋阴息风B.滋养肺胃C.增液通下D.增液润肠E.益气敛阴F.滋补真阴46、秋燥,肺燥肠闭证临床可见()A.咳嗽不爽而多痰B.大便秘结C.咽干鼻燥D.胸满腹胀E.舌红而干F.苔白腻47、湿温病与暑温挟湿的鉴别依据是()A.发病季节B.起病缓急C.初起证候D.传变快慢E.有无白(pei)48、在温病发病过程中,热结肠腑的舌象有()A.苔黄干燥B.灰燥苔C.黄腻苔D.苔老黄燥裂E.苔白厚而干燥F.黑苔焦燥起刺49、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A.温毒B.风温C.春温D.暑温E.秋燥50、邪在上焦,其病变部位主要包括()A.手太阴肺B.足阳明胃C.足太阴脾D.足厥阴肝E.手厥阴心包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2、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是。

3、清解气热法包括、、。

4、《温热论》指出:“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两阳相劫也。

”5、《湿热病篇》指出:“湿热证,寒热如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等味”。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暑厥:2、热深厥深:3、日晡潮热:4、干霍乱:5、懊农:四、问答题(15分)1、风温与春温如何鉴别?(7分)2、实风与虚风如何鉴别?其原因及治疗如何?(8分)五、病案分析:(共10分)患者张X X ,男,30岁,1996年8月20日入院。

患者8月12日下午冒雨回家后,即觉疲乏,纳差,当晚即出现发热伴恶寒,头身疼痛,胸闷欲呕等,自服感冒药物未见好转即就医。

就诊时患者发热,午后为甚T39.6℃,汗出,头痛,神疲,四肢倦困,胸闷脘痞,口干不欲饮,恶心纳呆,便溏不爽,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写出病名、辨证,证候分析,治法、处方)中医学专业《温病学》试题(4)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 7 38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 6 5758 59 60(一)A型题(共46题)(答题要求:在每个题干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挑选1个最佳的答案)1、A1型题(单个肯定的最佳选择题)(1)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A.叶天士《温热论》B.吴鞠通《温病条辨》C.薛生白《湿热病篇》D.吴有性《温疫论》E.陈平伯《外感温病篇》(2)温病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治宜:A.三甲复脉汤B.羚角钩藤汤C.大定风珠D.清营汤E.清宫汤加羚角、钩藤(3)温病逆传是指:A.由肺传入心包B.由肺卫传入心包C.由肺传入营分D.由血分传气分E.由营分传气分(4)温病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表示:A.温病夹痰湿B.温病后期、肝肾阴伤C.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D.湿温化燥、深入营血、下血过多E.湿胜阳微(5)温病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苔象是:A.白厚而滑B.白厚而干燥C.白如碱状D.黄厚而干燥E.灰而干燥(6)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苔象是:A.白厚腻B.白砂苔C.白霉苔D.白厚腻如积粉E.灰腻滑(7)温病发热,汗出、口渴,咳喘,胸闷胸痛,痰黄,舌红,苔黄,脉数。

其辨证为:A.痰热结胸B.燥热伤肺C.肺热壅盛D.热郁胸膈E.邪袭肺卫(8)温病身热,心烦,口苦而渴,胸胁满闷不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A.白虎汤B.白虎汤加玄参、麦冬、石斛、芦根C.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D.黄连解毒汤E.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9)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朱肱C.刘河间D.王安道E.王叔和(10)在中医学中,最先论述卫气营血概念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温疫论》D.《温热论》E.《温病条辨》(11)温病发热口渴,咽肿、胸痞腹胀,身目发黄,尿黄,苔黄腻,脉滑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