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建设以 “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
教育学专业教育文化学概论

教育学专业教育文化学概论教育文化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教育学的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共同构建了教育学专业的理论框架。
教育文化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旨在介绍教育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学专业中的文化维度以及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1.1 教育文化的定义教育文化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特定文化体系,包括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要素。
1.2 教育文化的内涵教育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的历史文化、教育的现实文化和教育的理想文化。
历史文化反映了教育的传统和历史发展过程,现实文化指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理想文化则是对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追求。
1.3 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教育文化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石之一,它是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本质和教育改革的认识,促进教育思想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与教育学专业的关系2.1 文化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文化学是教育学与人文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探索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文化因素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影响。
2.2 教育文化与教育学专业的相互影响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受制于教育文化的变迁,而教育文化的研究也离不开教育学的理论支持。
教育文化借鉴了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为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范式。
三、教育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挑战3.1 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创新当今社会,文化多样性日益突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也不同。
教育文化需要关注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教育创新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3.2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但同时也引发了对本土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注。
教育学专业应该关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促进本土教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3.3 科技与教育变革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对传统教育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学科教育文化学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学科教育文化学教育学专业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学科之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旨在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教育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学科内涵、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分析教育文化学的重要性和现状。
一、历史背景教育文化学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其诞生与现代化进程和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世界各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文化学逐渐受到重视。
在中国,教育文化学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由传统的教育学向文化学的转变,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科内涵教育文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包含了教育学和文化学两个学科的内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本身的学科,而文化学则关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文化学旨在探讨教育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剖析文化对教育的塑造作用以及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作用,进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1.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文化学研究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分析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探讨教育如何传承和发展文化。
通过研究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促进教育的多元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创新。
2. 教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育文化学探讨教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包括教育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教育性。
研究教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加强教育文化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教育文化的评价与创新:教育文化学研究如何评价和创新教育文化,通过对教育文化评价体系和创新机制的建立与探索,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质和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四、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文化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教育文化学将更加注重教育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加强对教育文化的评价和创新,推动教育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同时,教育文化学还将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当代教育学[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当代教育学[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f7bf0047cd184254b353573.png)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1.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2)文化的构成①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文化常常可以划.分为“文化特质”的基本单位来考察。
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
一组相关的文化特质称为“文化模式”。
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稳定和发展既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
③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显形文化是指寓于文学、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能够直接描述出来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式样。
隐形文化是指隐含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能用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来的某个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
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称为观念文化,处于文化体中的核心位置。
精神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知识系统等,其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更具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也更为人们和社会所关注。
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处于文化体的中间层次和外部层次,是精神文化在社会组织制度和物质形态上的凝聚和体现。
(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教师文化建设方案

教师文化建设方案一、引言教师文化建设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职业能力,以促进教师个体和整体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目标和具体措施,并总结其影响和作用。
二、重要性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教师素养:教师文化建设可以帮助教师从知识、道德和技能三方面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教育思想,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
2.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师文化建设,可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育人工作。
3. 构建和谐校园:教师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良好相互关系和团队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进而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目标教师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1. 提高教师素质: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师品质和修养。
2. 增强教师的道德观念: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
3. 加强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各类交流和合作活动,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良好相互关系和团队凝聚力。
四、措施教师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1. 培训和学习: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研讨会和学习交流活动,提供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素养。
2. 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先进、激励优秀,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师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3. 引导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组织科研项目和论文征集,促进教师的学术交流和创新思维,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4. 心理健康辅导:设立心理健康辅导机构,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和压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幸福感。
5. 文化活动: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书画展、朗诵比赛、原创作品征集等,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培养教师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育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文化性、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路径…

教育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文化性2、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路径3、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评述4、构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思考5、建立老年教育学的思考建议全文总字数:34885 字篇一: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文化性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文化性【摘要】教育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教育理想及个性化的重要途径,重视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融入,有利于增强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创造力,不断增强教学的文化底蕴,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注意科学性,文化性也应纳入思考中,如何凸显其文化性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学课堂教学文化性一、教育学课程文化性的研究背景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自进入到近现代社会之后,教育学研究方向体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融合,因此教育学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讲述,由于这一学科与自然科学及实证科学不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教育学研究的方向、层次也发生了改变,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密切契合,更体现了教育学历史文化变迁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由此可见,在教育学融入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仅仅将教育学当成是基础教育知识构成的静态系统,在课程中讲授不变的基本原理、原则,不仅难以适应日益更新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不能正确运用教学理论处理教育问题等现象。
为进一步完善教育理论体系及解决这一冲突性教育问题,应当将教育学的文化性作用凸显出来,将教育学理解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知识体系,把教育学更多地和教育实践相互联系起来,着力文化内涵建设与学习,丰富教育学文化底蕴,加强逻辑思维的辩证性[1]。
二、教育学教学需要凸显文化性的原因(一)能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理想从教育学教学目标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教育学文化融入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教育学文化不仅承载静态教育学逻辑体系的综合、归纳、传授,还承担历史背景分析的植入、理性分析。
用心培育幼儿教师的“家国情怀”

用心培育幼儿教师的“家国情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其实,不仅中国学生发展有核心素养体系,幼儿园教师也有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师资质量提升的关键与重要抓手。
通过十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立场,初步确定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五大核心素养。
这五大核心素养涉及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对话倾听,这需要涵养教师的“仁爱之心”,所以是培育“以善致善”的教师。
二是教师与自我的关系:意识唤醒,这需要激励教师的“自由之性”,所以是培育“静待花开”的教师。
三是教师与自然的关系:美学意境,这需要陶冶教师的“审美之情”,所以是培育“美育熏陶”的教师。
四是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人文之旅,这需要经营教师的“文化之品”,所以是培育“人文情怀”的教师。
五是教师与家园的关系:忠诚热爱,这需要砥砺教师的“家国情怀”,所以是培育“赤子之心”的教师。
详见下图。
在这五大核心素养之中,“家国情怀”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幼儿园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
“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什么是“家国情怀”?我们认为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故土、社群、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之爱、赤子之爱、忠诚之爱,是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古以来,歌诵“家国情怀”的诗文比比皆是,近的如当代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句,“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亦如时年19岁的周恩来1917年赴日途中所作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远的则有宋朝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明朝于谦的“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清朝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教师文化建设与教育方案

教师文化建设与教育方案教育是社会的基础,而教师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文化建设和教育方案紧密相连,共同促进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理念、素养、专业发展、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理念教师文化建设的理念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教育观。
教师应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注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理念。
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素养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
首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做到廉洁奉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学科知识,保持持续的学习和专业发展。
最后,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三、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学科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享,通过教学反思和教师集体备课等方式促进专业成长。
四、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引导、实践等多种方式。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教师应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图书馆等。
同时,教师还应在工作中积极争取和利用各类教育机会,拓宽自己的教育资源。
六、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根据学科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评价方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七、协作与沟通教师文化建设强调教师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教育理论基础的多元文化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的多元文化教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代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它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共存而提出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原则和实践方法。
一、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而传统的教育体制往往只强调主流文化的传承,忽视了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基础在于承认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倡导在教育中融合各种文化元素,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包容、平等和民主。
首先,教育者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特点,不以主流文化为标准评价学生的表现。
其次,教育应该是包容性的,接纳各种文化元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自我认同。
平等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者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潜力。
最后,多元文化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学生应该参与教育决策过程,发挥积极主动性。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多元文化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首先,教育者可以设计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包括不同文化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
其次,教育者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
再次,教育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最后,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教育理论基础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它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教育者应该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积极探索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创新思考:培育大国良师需要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一要求,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在导语部分明确提出“从源头培养造就更多‘大国良师’”。
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并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调整与改革,师范院校不仅要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更要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特别是用优雅、美好、求真、崇善的文化滋养师范生美好的心灵。
纵观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变迁,我们自豪地发现科学性从未淡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视野。
严密的结构体系、严谨的逻辑架构、规范的课程安排、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导向的见实习制度与模式,这些都是我们多年来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表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史就是一部不断加强和推进科学性的历史。
[1]伴随着师范院校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伴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伴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课程标准的建立与推广,伴随着师范院校从原先的纯粹师范性到逐渐关注与重视学术性,突出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共同发展,师范生对科学、前沿、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掌握得到了大幅提升,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了明显进步,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获得显著增强。
当然,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追求科学性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遗忘了师范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师范生形成美好而优雅的心灵。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
虽然现代性所追求的科学、有效、实用是这么多年来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特征,但仅有科学性还远远不够,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培养教学优良、教法娴熟的优秀教师,但可能难以培育具有优雅心灵、懂得以善至善、擅长立德树人的“大国良师”。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许多哲学家就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相联。
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张教育的魅力主要在于它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与优渥的审美品性。
然而,我们在追求师范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的同时,或多或少忽视了教师教育课程“精神性”的这一面,即对人生意义、生命世界、终极价值等充满人文、审美与艺术精神的寻绎。
教师教育课程应具备“精神指引”的力量,这种“精神指引”的力量与“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并不对立,而是互补与共融的。
我们在为师范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喝彩的同时,也应重新审视与褒扬教师教育课程应蕴含的人类历史上丰富的精神性力量,这种精神性力量的课程常常来自可以影响后世人类心灵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1959年5月,物理学家出身的查里斯·帕希·斯诺(Charles Percy Snow)勋爵在英国剑桥大学做了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
[2]在这个著名的讲演中,斯诺讨论了西方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分裂。
这就是引发学界热议的“斯诺命题”。
科学与人文属于两种不同境界的文化,前者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追求外在、客观、绝对、唯一的真理,即所谓“观乎自然,以察时变”;后者关注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希望回归的是人类之所以安身立命的幸福家园,即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同样,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追求科学性,更应注重其内在的精神品性。
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狄尔泰(Dilthey)明确反对孔德(Comte)、涂尔干(Durkheim)等社会学家一味运用自然科学的原理、概念、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的实证主义思路,而主张精神科学是一个独立、自主、追求主观真理的理论体系。
深受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Droysen)的启发,狄尔泰用“说明”(explanation)和“理解”(understanding)这两个概念来界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精神,其名言便是:“我们说明自然,但我们理解精神生命。
”[3]可见,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精神性在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里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认识到以往的教师教育课程对师范生的精神成长重视不够,因而于2014年推出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卓越教师的培养策略和方案,教育部在2014年8月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特别指出要“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
2018年10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进一步推进有卓越精神的“大国良师”的培育。
然而遗憾的是,有的院校在推进“卓越”计划的过程中,仍仅仅关注师范生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与学术训练,而对师范生之所以卓越的“内在精神”缺乏深度研究。
“浏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院校的实施方案,不管是‘叠加式’模式(卓越班学生周一至周五在本专业与原班级同学一起学习本专业课程,周末学习卓越班课程),还是本硕连读模式,抑或是交流访学模式,走的都是学术精进的路子。
在这些模式的设计者看来,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与学术。
”[4]“卓越”计划推出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强调师范生对学科知识与教育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从内在精神层面砥砺师范生真正成为一名“大国良师”,拥有“灵魂”或者说“精神”的卓越。
无独有偶,曾在哈佛大学执教长达30年的哈瑞·刘易斯(Harry Lewis)教授所推崇的“美好的教育”也是这种“拥有精神的卓越”。
他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里特别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哈佛都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哈佛逐渐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年轻人培养成拥有灵魂、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5]哈佛在保持世界知名度和最高排行榜的过程中,格外注重“术”的层面,即有着强烈的学术追求、一流的学术成果、优秀的学术项目。
然而,正如刘易斯教授所批评的,过度追求这些在学术排行上非常重视的方面,反而使哈佛大学遗忘了教育的本质在于“灵魂”或者说心灵的塑造。
哈佛大学在建校的最初一个半世纪中,其体制主要仿照欧洲古典大学。
因为欧洲古典大学非常注重“心灵”“精神”“生命”的培育与熏陶,因而在效仿的过程中,哈佛大学声名鹊起。
然而,此后的哈佛大学虽造就了一批批各领域的一流“人才”和“匠师”,但却渐渐忘记了欧洲古典大学的教育宗旨,即教育本身所应具有的“心灵”“精神”“生命”的唤醒。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外铄,而是对于生命自觉的唤醒”[6],“要以爱来唤醒个体生命的自觉,以哲学教育促成个体人格的完成,最终回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人类恒久的主题”[7]。
同样,卓越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应该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及其培育,应该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
02理论视角:教师教育课程要实现卓越需要以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为视角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要克服以往对师范生的专业精神、人文精神与自主精神关注不够的问题,就必须回到教师教育的原点,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拥有灵魂的卓越”?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是一种从文化的视角去思索和追寻个体精神成长的理论,它既关注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又关心如何通过人文化育的教育方法激励、培育、提升师范生的精神成长,此外,它还十分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师范生精神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好的教育应该遵循四个重要的原则。
其一,好的教育是触及师生的心灵的,只有当教育真正触及到了师生的内在心灵时,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浸润心灵的、刻骨铭心的、不因世易时移的。
著名圣歌《奇异恩典》的词作家、英国18世纪伟大的牧师约翰·牛顿(Jonh Newton)晚年回顾其坎坷一生时,感慨地道出了“心灵”转向的力量:“我没有成为我应当成为的人,我没有成为我想成为的人,我没有成为我希望成为的人,但通过奇异的恩典——我不是昔日的人。
”[8]其二,教育是一场师生共同建构的幸福旅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历程。
“相遇”什么样的教师,是影响和决定着儿童当下及未来幸福人生的最为重要的“关键事件”。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要注重培养具有优雅的心灵、优良的道德的教师,因为唯有精神卓越的教师,才能给予孩子们自由、公平、公正、无私、博大的爱和无条件的尊重。
“任何精神活动的本质就在于人们之间心灵的自由交流,如果割断了人类精神自由沟通的桥梁,精神就必定枯萎下去。
”[9]其三,教育应当注重“关系”的积极营造。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不仅主张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的精神、心灵、生命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孤寂的、单子式的、远离人群的。
每一个儿童的“存在”都是扎根在群体的“关系”之中的,是“关系”孕育了个体,是“关系”成就了个体。
其四,教育必须关注文化在陶冶与浸润个体内在心灵中的重要价值。
著名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什么是自由教育”中就提到了人的成长主要是文化的精心“耕作”的影响。
“人文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
它的成品是一个文化的人。
文化首先意味着农作:对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对土壤的照料,以及按其本性对土壤品质的提升。
”[10]具体到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立场出发,应该特别关注以下三方面。
(一)从注重师范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继承了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也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派)的思想,十分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
“它是将人理解为人之精神性存在,抑或是将其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人……对人的研究显然就不应当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人学,而应当给它一个更适当的名称。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与人的自然属性相区别的人之本质,假如只能够选取一个名称的话,那么,就只能够是人的精神性。
”[11]人是有意识、有精神世界的存在物。
人的这种属性,决定了精神是人所特有的,并且“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12]。
正是因为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对精神生活有着本能的追求,师范生也同样如此。
精神属性决定了师范生需要开展教育的意义世界的构建,这既是追求卓越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求真(Truth)、向善(Goodness)、崇美(Sublime)的德性的自我超越与体验。
师范生若没有精神生活,其存在就变成了单纯的物的存在,只是知识的传声筒,而非有意识、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改造社会发展能力的教育者。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曾发人深省地说:“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