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公开课教案_5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学设计

《式微》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运用:理解诗歌大意,能自主查阅资料翻译诗歌。

思维发展: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章法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审美鉴赏: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能自主查阅资料翻译诗歌。

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章法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12课所授《诗经》相关知识,导入课题并板书:《式微》。

二、解题1.简介本首诗的出处:《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2.解题:标题“式微”的意思:天要黑了。

式,句首语气词,无意义,翻译时丢掉不要。

微,阳光微弱,指天快黑了。

邶,地名,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邶风》是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民歌。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借助文中的诗歌注释,积累文言知识。

胡:何,为什么微:(如果)不是君:君主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2.完成对诗歌的翻译,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师归纳:式微式微,胡不归?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译: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三、赏析诗歌1.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诗歌画面。

(1)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跟着诗人,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天快黑了,贫苦的农民还在田野里劳动,他们起早贪黑,脸朝黄土背朝天,耕种的土地不是自己的,种出来的粮食也不是自己的,土地、粮食全是那些剥削阶级的。

他们遭受剥削、遭受压迫,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痛苦。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案

《式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式微》,积累相关诗句。

2.学习《诗经》章法、语言及用韵的特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音韵美。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握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质朴的追求。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含蓄美。

(难点、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1.《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像一条河,从远古流来,荡涤人们心灵的尘埃。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两首诗,对《诗经》有了一些了解,请大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

(积累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2.(引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中最短的一首诗——《式微》,去探究怎样通过想象和联想领略诗歌的意蕴。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强调“乎”作为语气词该如何读,和五言诗断句方式进行比较。

齐读,纠正朗读2.理解重点词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一说“衰微”)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躬:身体3.指名翻译诗歌,感知诗意(提供参考翻译)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三、讲一个故事,体会诗歌的内容美1.齐读诗歌,帮助学生入境: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是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生活的脸。

”,一首诗可能就是一段生活,一个故事。

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式微》一诗的文字背后究竟讲述了一段怎样的生活,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去进行猜测,同学们愿意猜吗?2、先猜诗的作者可能是什么人?(指名到黑板上写)3、结合学生所猜的作者说说诗歌呈现的生活和故事(注意不要被课本上注解禁锢了思维)引导:可从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事件等相关角度展开,适时鼓励。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公开课教案_11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公开课教案_11
悠悠千古情
——《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木瓜》《君子于役》《风雨》 《月出》《采薇》
【课 型】组文阅读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文,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情韵,理解诗人寄寓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兴手法,领会诗歌情感。 【丛书整合】 课文:《关雎》《蒹葭》 课外阅读:《式微》《子衿》 丛书“古风古韵” 中的《木瓜》《君子于役》《风雨》、“经典诵读” 中的《月出》《采薇》等。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关雎” ,激趣导入) 活动一、诗情画意——明诗之意 齐读《关雎》、《蒹葭》,思考: ①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理清发展脉络, 用自己的语 言来描述故事。
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③环境衬托。 这是表达人物心情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其源头就
是《诗经》。
【板书设计】
悠悠千古情 形式

音韵
意境
情感
人, 它才是美好的 ; 如果时间不对 , 就像摘得过早的果子 , 它一定是苦 涩的 ......
活动四:展示交流,增补批注 班级展示交流,补充自己的批注。 活动五:梳理小结,引领提升 ①比兴手法。《诗经》中的诗歌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就是譬喻,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诗歌传达的情感更深沉、绵远、悠 长、强烈、厚重。——(形式美)
( 2) 朗读《子衿》、《木瓜》、《风雨》、《月出》,感受诗歌采用 “重章叠句”的形式传达出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 3)将《蒹葭》的章节稍作调换,学生朗读诗歌,说说你的发 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衿》公开课教案_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衿》公开课教案_0

诗经郑风子衿教学目标1在理解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子衿》。

2品读诗词,体验思念这种情感。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一、温故知新:1、重温经典《式微》a、简介《诗经》b、齐背《式微》c、指生背诵《式微》(3~5生)2、经典再现——式微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二.朗读、背诵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三.译:你那青青的衣领啊,一直在我的心间萦绕。

纵然我不前往与你相会,你难道就不捎个音信给我吗?你所佩戴的那绿色的宝石,一直在我的脑海徘徊。

纵然我不前往与你见面,你难道就不主动前来?走来走去望眼欲穿啊,在高高的城楼上啊!一天没有见到你,仿佛像三个月一般,如此漫长。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玉佩,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四.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叙事对象使用第二人称你,在感情表达上更加直接。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痴情的女子,一个热情奔放的女子,一个感性的女子。

她没有太多的矜持,勇敢追求爱情。

诗经 式微 教案

诗经 式微 教案

诗经式微教案教案标题:诗经《式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诗经》中的《式微》篇,并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式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式微》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3. 探究《式微》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式微》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式微》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式微》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诗经《式微》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阅读材料和讨论问题的指导。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了解《诗经》的整体结构和特点。

核心内容:1. 分发《式微》的原文和翻译版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式微》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讨论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分析《式微》中的意象运用,如春秋、山川、古代乐器等,探究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4. 引导学生将《式微》与当代社会进行联系,探讨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诗歌朗诵,让他们通过朗诵体验《式微》的情感表达和韵律之美。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以《式微》为灵感,表达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式微》中的某个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并撰写讨论总结。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对《式微》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启示和价值,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式微》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文学的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公开课教案_5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公开课教案_5

《式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内容及其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该诗;(重点)(二)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难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诗——《式微》。

(二)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2、《诗经》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3、《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朗读全诗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2、补充解释(可结合书下注解):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3、翻译全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4、再次朗读全诗,注意情感(四)赏析全诗1、重点赏析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进入诗词的意境。
-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诗人的生平趣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精讲精练,深入理解
-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的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填空、改写句子等,帮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早发白帝城》三首古诗词,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汇。
2.学生能够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并领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3.学生能够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尚需加强。
2.学生在诗词创作背景、诗人情感把握等方面存在认知差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把握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登鹳雀楼》中的壮阔景象以及《早发白帝城》中的旅途感慨。
2.诗词中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对仗、夸张、拟人等。
3.学生在创意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式微》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式微》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鼓励继续探索和学习
பைடு நூலகம்
0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和学习古诗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
文学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表 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楚辞·离骚》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 闷和忧愤之情,展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 崇高精神。
汉代无名氏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河畔青 草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之情。
05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讨 论

通过提问答疑环节,检验学生对课程内 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
性的指导。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重点知识点梳理
《式微》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了解《诗经》及作者的生活背景,探 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分析《式微》中的自然意象,如“式 微,式微,胡不归?”等,感受诗歌 所营造的深邃意境。
文本主题思想探讨
诗歌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式微》一诗的创作背景, 包括作者、时代、社会背景等,为学 生理解诗歌主题提供背景知识。
诗歌意象解析
详细解析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如“式 微”、“胡不归”等,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的深层含义。
主题思想阐释
深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 思乡之情、归隐之愿等,引导学生体 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李白,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著名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04
让学生了解《式微》的背景、 作者及诗歌风格。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 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 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 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 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 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 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 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 粗心人卤莽读过。”
3、齐读诗歌 三、小组合作,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微君: ( 如果 ) 不是君主。微: ( 如果 ) 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四、主旨内容
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 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 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写作手法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 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 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 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 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 同时也引人注意, 启人 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七、板书:一、读诗
二、品诗
三、悟诗:式微: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苦不堪言,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
八、作业:背诵并默写
《式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诗歌,了解有关《式微》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内容。 2、分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3、背诵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读诗歌,了解有关《式微》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内容。 2、分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背诵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一首诗歌《式微》。 二、自学检测 1、作品介绍: 《式微》出自《诗经 . 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邶风》,邶国之风也。 周灭殷商后, 周武王“以商治商” ,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邶城村, 号邶国。 《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 弦的诗篇。 2、听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 “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五、重点赏析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 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 32 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