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在湿地中的运用
芦苇湿地与环境

芦苇湿地与环境摘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芦苇湿地与区域环境、富积能力、生物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告诫人们保护芦苇湿地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道理。
关键词芦苇;湿地;环境;保护;利用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之一。
湿地环境由湿地水文、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对湿地的适应及改造构成,各种因子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同,共同构建起湿地的整体功能。
湿地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湿地环境自身健康水平和湿地在全球环境长期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两个方面。
一个未受自然异常破坏和人类活动扰动的湿地环境,因其生物种属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整合性和抵抗外力的稳定性完好而处于较好的健康状态中。
当外力扰动超过湿地环境的修复能力时,湿地环境的健康状态就会恶化,功能发生退化,进而对区域乃至全球环境产生影响。
芦苇湿地是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长期自然演替发育而成的生态系统。
它不仅调节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蕴藏着较高的自然生产能力。
在湿地的发育过程中,芦苇对于湿地起到了大量富积、滋育低等植物、浮游生物和软体动物的作用,通过完善的食物链促进湿地鱼类、甲壳类和涉游禽类及鸟类生物圈的稳定。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芦苇湿地既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
它极易受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干扰,所以人类在开发利用芦苇湿地资源的时候,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以保证芦苇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芦苇湿地是经过长期的生物演替形成的生态系统,芦苇是这个生态系统中植物的优势种。
芦苇湿地在生物演替过程中,经过了土壤沉积、土壤微生物及低等植物的入侵、浮游生物的繁衍、湿地环境的富积等过程,直至逐步形成高等植物植被,当发育成芦苇湿地的时候,已达到了自然生产力的最高阶段,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较高的调节能力。
沙家浜芦苇生态湿地的知识

沙家浜芦苇生态湿地的知识
沙家浜芦苇生态湿地位于中国重庆市南岸区,是一处自然湿地。
以下是关于该湿地的知识:
1. 湿地类型:沙家浜芦苇生态湿地是一处沼泽湿地,由于水位较低,也是一处河湖交错的河道洼地。
2. 芦苇资源:该湿地以芦苇资源丰富,芦苇覆盖面积达36公顷,其中还有一些野生的芦苇品种。
芦苇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物种之一,它们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雨水的过滤、水中营养盐的吸收和净化、大气中氧气的供应等功能。
3. 湿地鸟类:沙家浜芦苇生态湿地是一个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有大量的候鸟在这里栖息或停留。
栖息在这里的鸟类有白鹭、紫鸽、黑头鸭、池鹭等。
4. 生态状况:沙家浜芦苇生态湿地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功能良好,具有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和保护地。
5. 人类活动: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湿地面积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但是,沙家浜芦苇生态湿地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不仅作为生态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研究资源。
芦苇的作用与功能主治是什么

芦苇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芦苇概述
芦苇(学名:Phragmites australis)是一种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生长在湿地
和沼泽地带,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水生植物。
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生态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生态修复、食品、建筑材料和医药等领域。
芦苇的功能主治
生态修复功能
1.水质净化:芦苇的根系能够吸收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养分和有机物质,
有效净化水质。
2.减缓水流速度:芦苇的茎秆和根系能有效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流对
岸边土壤的侵蚀。
3.保持生态平衡:芦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通过抑制其他杂草的生长,
维持湿地生态平衡。
生活应用功能
1.建筑材料:芦苇的茎秆可以制作成为建筑材料,如屋顶覆盖、墙面装
饰等,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和透气性能。
2.筏草编织:芦苇的茎秆可以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和饰品,如篮子、帽子、
鞋子等。
医药用途
1.清热利湿:芦苇有清热利湿的药性,可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脾胃湿
热、小便不利等。
2.止血散瘀:芦苇的根和茎具有止血散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伤性出
血、瘀血症等。
3.利尿通淋:芦苇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
症状。
其他功能
1.芦苇既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鸟类、昆虫和其他
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2.芦苇的茎秆可以用于纸浆生产,制作成纸张等用途。
结论
芦苇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水生植物,不仅在生态修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建筑材料和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充分利用芦苇的功能与特点,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活和生产上的便利。
芦苇沼泽湿地的功能与效益分析

芦苇沼泽湿地的功能与效益分析作者:- 来源:湿地中国点击量:114 更新时间:$updatetime$--------------------------------------------------------------------------------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全面,生产力高的生态系统,它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面积广大,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
主要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湿地、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湿地面积6594万hm2,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其中天然湿地面积约2594万hm2,包括沼泽1197万hm2,天然湖泊910万hm2,潮间带滩涂217万hm2,浅海水域270万hm2;人工湿地4000万hm2,包括水库面积200万hm2,稻田3800万hm2。
芦苇湿地是重要的自然湿地,在调蓄洪水、防洪排涝、净化污水,提供食物、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围垦和城市建设使湿地面积遭到严重破坏,泥沙淤积也使湿地面积日益缩小等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湿地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因此,对湿地的资源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而且对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要认真的研究,要有科学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措施,使湿地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造纸原料基地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纤维含量高达44%左右,仅次于棉麻,与木材相比,是理想的造纸原料。
在我国的造纸行业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全国17个省、区、市中,有芦苇湿地面积136.7万ha,长苇面积约45.9万ha,年产芦苇245万吨。
其中芦苇主要产区湖南、辽宁、新疆、湖北、黑龙江、江苏、内蒙、吉林等地芦苇生产量约70%用于造纸。
芦苇相关的知识问答

芦苇相关的知识问答芦苇是一种常见的湿地植物,也被称为芦草或苇草。
它们生长在沼泽、湖泊、河流和湿地等水域环境中。
芦苇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好处,还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芦苇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它们的根系能够稳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净化水质。
芦苇的根部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此外,芦苇还为湿地提供了栖息地,为许多水生动物和候鸟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芦苇在人类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芦苇的茎秆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因此可以用来制作纸张、编织材料和建筑材料等。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芦苇制作房屋和船只。
此外,芦苇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和家居用品,如篮子、帽子和地毯等。
芦苇还有许多药用价值。
它的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血等功效。
在传统中医中,芦苇被用来治疗尿路感染、热病、咳嗽等疾病。
此外,芦苇还可以用来制作中药饮片和保健品。
芦苇也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
它的高大挺拔的姿态和婀娜多姿的花穗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在芦苇丛中漫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因此,芦苇常常被用来布置花园和公园,增添自然的景观魅力。
然而,芦苇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其繁殖能力强,芦苇有时会成为湿地的入侵物种,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此外,芦苇的茎叶在干燥后易燃,容易引发火灾。
因此,在一些地区,需要采取措施控制芦苇的生长,以维护湿地的生态平衡。
芦苇作为一种常见的湿地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好处,为湿地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同时,芦苇在人类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制作纸张、编织材料和建筑材料等。
此外,芦苇还具有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然而,芦苇也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总的来说,芦苇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资源,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芦苇治理方案

芦苇治理方案
芦苇的生长与分布
芦苇是一种高达3-5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河岸、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环境中。
芦苇繁殖能力强,一根根顽强的根茎可以长达10米以上,一次疏忽就会导致其迅速侵占湿地势力范围内的空间。
聚焦芦苇治理的两种方式
人工治理
人工治理芦苇的方式主要有割草、深耕、挖掘根茎等。
其中,割草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芦苇是一种高速生长的植物,常规情况下,每年春季和夏季各需要割除一次,以控制其生长速度。
对于那些高度成熟的芦苇块,采用深耕或挖掘根茎的方法将芦苇拔出来也是有效的方式。
此外,为了防止芦苇的生长,防止其侵占更多空间,还可以通过改变芦苇生长环境,比如增加干旱剂,使其失去生长环境,或埋入防根膜,防止其根茎进一步生长,实现对芦苇的有效治理。
生物治理
生物治理是一种依托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方式,主要包括引入天敌和应对种群的控制。
天敌普遍指鸟类、鱼类、嗜客等食肉动物,这些
动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吃灌木或芦苇等草本动植物的习惯,采用天敌吃
芦苇的办法对芦苇进行防治,可以使得芦苇数量得到一定的抑制。
此外,通过对采摘芦苇选择性进行控制,或者加强对芦苇生物控
制剂的研究,并对芦苇进行筛选,也是一直生物治理方式的有效手段。
结语
芦苇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但是,当芦苇过度繁殖时,就会对其他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更为可持续的环保方式,比如采用人工和生物治理等方式,去维护芦苇在湿地环境中的适度生长和均衡,实现湿地环境的正
常运转。
芦苇的形态特征

芦苇的形态特征芦苇(学名:Phragmites australis)是一种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常见于世界各地的湿地和河流边缘。
它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并且被广泛用于环境修复和景观设计。
本文将详细介绍芦苇的形态特征,包括其根茎、叶片、花序等方面。
根茎芦苇具有发达的根茎系统,这是它适应湿地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根茎呈匍匐状,能够迅速扩张并占据新的领域。
它们通常生长在水下或浅水区域,起到固定植物身体和吸收养分的作用。
根茎表面呈灰褐色或棕色,质地坚韧,具有一定的抗风能力。
叶片芦苇的叶片呈线状,长而狭窄,平均长度为30-100厘米。
叶片表面光滑而有光泽,颜色通常为深绿色或灰绿色。
叶片边缘有锯齿状的纤维,使其具有一定的刚性和韧性。
叶片排列紧密,形成了茂密的叶冠,有助于保持植物的稳定性和防止水分蒸发。
茎芦苇的茎呈圆柱状,中空而坚韧。
茎高度可达2-6米,直立生长,通常呈淡黄色或棕色。
茎表面光滑而有纵向条纹,质地柔软但富有弹性。
茎内部含有丰富的维管束,提供水分和养分的输送。
花序芦苇的花序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花序通常呈线状或锥状,并位于茎顶部。
每个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小花之间紧密排列形成了一个整体。
花序颜色多为淡棕色或暗棕色,给人一种朴素而雅致的感觉。
繁殖方式芦苇主要通过根茎扩张和种子繁殖两种方式进行繁殖。
根茎扩张是其主要的繁殖方式,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迅速形成茂密的芦苇丛。
而种子繁殖相对较少见,通常发生在根茎扩张受限或破坏的情况下。
生态功能芦苇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它们能够稳定湿地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河岸侵蚀。
其次,芦苇丛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遮蔽,为许多水生和陆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此外,芦苇还能吸收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应用价值由于其优良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芦苇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景观设计和农业领域。
在环境修复方面,芦苇被用来治理湿地污染、河流污染和废弃矿山等问题。
芦苇对湿地的情义

芦苇对湿地的情义作者:杨雪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14年第06期5月的初夏,在微风的吹拂下,脆嫩的苇子弯下腰去,用刚抽出的新芽拨动一池清水,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成群的野鸭在水面上逍遥地游弋,显得悠闲自在;三三两两的鱼儿摆脱水草的纠缠,欢快地跃出水面。
栖息在苇荡深处的水鸟被惊醒了。
一只雪白的海鸥箭一般地冲上天空,在经过一个漂亮的盘旋之后又一个迅疾的俯冲扎向水面,敏捷地叼起一条光闪闪的鱼儿。
苇荡里顿时沸腾起来,几十只大雁扑啦啦地振翅飞向碧蓝的天空……一个摄影爱好者在频频按动相机快门之后,被眼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深深陶醉了。
他向一位背着渔具经过这里的当地人感慨:“老哥,这里简直就是鸟类的天堂啊!你们住在这里,比城市人幸福多了!”那位当地人停下脚步,咧嘴一笑:“不敢说比城市人幸福,咱这儿就是个农村。
但说句良心话,这块湿地能有今天,多亏了李老师!”“李老师是谁呀?”摄影爱好者不解地眨眨眼。
“我们屯子的,李启文。
” 当地人挥挥手,走了。
20年前,随着一场农业大开发的热潮兴起,萝北苇场湿地被划为“五荒”之列。
很快,2万公顷湿地就有1.6万公顷以“宜农”荒地的名义对外承包,剩余的4000公顷湿地也被排干了水。
随着拓荒大机械的推进,湿地群鸟悲鸣,一片狼藉景象。
见此情景,苇场学校教师李启文的心也仿佛被划出道道伤痕。
从小生长在湿地的李启文最看不得湿地“受委屈”。
那些日子里,他满脑子都是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湿地。
和他一样难受的,还有那些视湿地为家的孩子们。
课堂上,当李启文难过地说出这片湿地很快就要消失的消息后,好多孩子忍不住哭了。
一个孩子边哭边问他:“老师,要是小鱼、小鸟都没有家了,它们去哪儿住啊!”李启文不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才好。
看到孩子们那期待的眼神,一个念头如同松明一般被迅速点燃了:“要给子孙后代留住这片资源!”村民王永福听说李启文要带头抗拒湿地造田,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是真傻,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偏给自己找麻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苇在湿地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芦苇这一水生植物在湿地中的运用及作用,通过对这一品种的详细介绍让人们从水生植物这一角度更好的理解湿地并深入了解湿地的作用及湿地修复改造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湿地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湿地保护与重建日益明确。
而水生植物的运用在湿地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乎每个湿地的水生植物设计中都不会缺少芦苇这种适应性强应用广泛又美观的水生植物。
因此,对芦苇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对湿地进行设计。
1湿地的定义与作用
1)湿地的定义。
《湿地公约》定义湿地为人工或天然、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咸淡水或咸水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因此,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如:沼泽地、滩涂、池塘等均属湿地范畴。
2)湿地的作用。
湿地是由水所主宰的独特生境,他们储存水、净化水,保护海岸为我们提供天然的资源,亦是繁多野生生物的家园。
因此,蓄水防旱,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湿地的主要功能。
2芦苇在湿地中的应用
1)湿地植物的选择。
湿地植物的选择对湿地的景观性和功能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仅具有美观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应具有对水质的改善力,能为其他生物的栖息提供场所。
若在海边滩涂地应具有耐盐碱及对土壤的降盐碱功能,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在设定水位下生存。
芦苇几乎具有以上的所有功能,所以本文以芦苇为水生植物的代表着重介绍。
2)芦苇的生态习性。
①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长于海滩、池沼、河岸等湿润地区。
②习性:多年生挺水草本,植株高大,杆高100~130cm,根状茎横走,叶鞘圆筒形,叶舌有毛,也长15~45cm,圆锥花序顶生,长10~40cm,花期7~11月。
抗寒性强,能在-10℃以下的泥中越冬。
具有抗盐碱的能力。
3)芦苇在湿地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芦苇喜光、喜水湿、耐干旱、耐寒性及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等习性,是很好的植物设计素材,在湿地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
①局部点景。
芦苇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可用于局部点景,小面积使用,多用于面积不大的湿地区域如小区水景设计,配以千屈菜、黄菖蒲等水生植物,体现湿地景观的丰富性,将建筑小品原本生硬的线条融入自然环境中。
②大面积片植。
芦苇的大面积片植无疑是湿地设计时最常用的设计手法,尤其在大型湿地公园,滩涂区域多会大面积的芦苇片植,形成浩浩荡荡的芦苇荡,营造出一种原始生态的湿地景观。
配以曲折的木栈道,让人穿游其中,别有风味,有“一声柔橹不知处,刺入芦花潜水中”的意境。
大面积片植的芦苇荡除了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之外,同时也为野生动物尤其是昆虫及雀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芦苇具有粗壮的匍匐根茎,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湿地区域大片种植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还可固沙固堤、净化水质、清除细菌及污染物。
3芦苇床的作用
芦苇床由大面积的芦苇构成,在设计中也时常使用,而它的作用也不得不提一下。
芦苇床的作用除了吸引雀类昆虫,更重要的是它对水的净化作用,芦苇的根系具有吸收、分解泥土中污染物的作用,同时能将被土壤吸收的污染物转化为其生长所需的能量,芦苇把氧气通过茎、叶及根茎输向其根部系统,使区域内形成带氧、缺氧及厌氧的条件同时存在,这可以令多种微生物得以繁衍,当污水缓慢的流过芦苇床的根部时,各类微生物便将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当作食物,并加速有害物质的分解,因而具有净化水质的效果。
4芦苇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斑块效果。
在大面积芦苇荡的设计时应注意将其设计为斑块状的效果,忌整片种植,一方面可以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观,另一方面更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实验证明,具有斑块状明水面芦苇群落比大面积不透气芦苇荡具有更高的栖息地价值,更能吸引雀类及昆虫。
2)生物入侵。
芦苇属于生物入侵品种,生物物种具有入侵性并不等于具有毁灭性的生态后果,只要合理、科学的应用,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月见草、千屈菜、银合欢等均属于生物入侵品种,通过科学使用,同样可以为美化环境做贡献。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丰富群落功能或合理管控即可很好的控制生物入侵。
因此,我们可以在小区域使用时利用丰富群落的方式来防止其过度蔓延,大面积种植时可通过不同时节喷洒除草剂并燃烧来控制其长势,防止入侵开放水域。
因此,通过合理的设计配合适当的养护一定能更好的发挥芦苇的优势。
综上所述,通过对芦苇这一特色水生植物的详细介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湿地、利用湿地、改造湿地和保护湿地。
参考文献
[1]赵家荣,等.水生植物.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周洪义,等.园林景观植物图鉴.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张庆费.绿化建设和生物入侵.园林,2008,2.
[4]陈慧聪,等.湿地物语.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5]崔丽娟,等.湿地恢复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