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碳钢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及洛氏硬度测定-课件·PPT
碳钢的热处理及组织性能分析实验

碳钢的热处理及组织性能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工艺。
2. 分析含碳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3.了解碳钢热处理后的基本组织。
二、实验原理1.热处理工艺通常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如炉冷。
正火:将钢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
淬火:将钢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快速冷却,如淬入水或油里。
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再加热到A线以下某一温度后冷却。
12.热处理温度的选择亚共析钢:淬火、正火、退火的加热温度在Ac以上30~50℃。
3共析钢,过共析钢:淬火、退火的加热温度,在Ac1以上30~50℃;正火加热温度在Acm以上30~50℃。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淬火,退火温度范围不同(见图1),这是由于如果亚共析钢的淬火温度过低,在Ac1以上30~50℃,这时钢的组织是铁素体和马氏体,使钢件上出现软点。
而过共析钢在两相区加热后淬火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和渗碳体。
由于渗碳体本身硬度很高,不会影响钢的硬度;相反如果过共析钢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淬火,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和大量的残余奥氏体,硬度反而要下降。
图1淬火加热温度范围过共析钢在退火时若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冷却时将在晶介析出网状渗碳体,使钢的塑性,冲击韧性降低。
所以过共析钢退火加热温度不能过高。
过共析钢的正火主要是为了消除已经形成的网状渗碳体,只是加热到Acm 线以上才能使网状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由于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网状渗碳体来不及析出而被消除。
回火温度是根据零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确定的,通常将回火分为低温、中温、高温回火:低温回火:(150~250℃)所得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约为HRC60,目的是降低淬火后的应力,减少钢的脆性,但保持钢的高硬度,这种回火常用于切削刀具和量具。
中温回火;(350~500℃)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约为HRC40,目的是获得高的弹性极限,同时有较好的韧性,主要用于中高碳钢弹簧的热处理。
碳钢热处理后组织观察_图文

45钢若加热到760C°,然后在水中冷却,这 种淬火称为不完全淬火。根据Fe-Fe3C相图可知, 在这个温度加热,部分铁素体未溶入奥氏体中,经 淬火后得到马氏体和铁素体组织。
4.碳钢淬火后的回火组织 淬火钢通常为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
织,经回火转变后,能够获得不同的组织。 低温回火获得回火马氏体,它是由含碳过
低碳钢淬火后的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 体是由许多尺寸大致相同的细马氏体条平行排列 组成的马氏体,各束之间位向不同,且位向差较 大,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个马氏体束。板条 马氏体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同时还具有良好的 塑性和韧性。
含碳量大于1.0%的高碳钢过热淬火后, 得到针片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针片 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大小不一的针 状或片状,针片之间成一定角度。针片状马 氏体的硬度高,韧性差。在针片状马氏体之 间有奥氏体残存,即残余奥氏体(A’)。残 余奥氏体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侵蚀,在显 微镜下呈白亮色,无固定形态。未经回火时 ,残余奥氏体与马氏体很难区别。都呈白亮 色,只有马氏体回火变暗以后,残余奥氏体 才能被辩认。
竹叶、针状 马氏体
闪电状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材 料: 1.3%C
状 态: 1100 °C水淬
组 织: 竹叶、针状、闪电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放大倍数: 400X 侵蚀剂:3-4%硝酸酒精溶液
45钢正火400X
45钢860C°水淬 400X
45钢860C°油淬 400X
45钢860C°水淬400C°回火 400X
竹叶、针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侵蚀剂 3-4%硝酸酒精溶液 3-4%硝酸酒精溶液 3-4%硝酸酒精溶液 3-4%硝酸酒精溶液
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量

因此,适用于成批生产大量检测的机械、冶金热加工过程中以 及半成品或成品的检验。特别适用于刃具、模具、量具、工具 等成品的检测。
第32页,共41页。
2维氏硬度计及其检测方法
2.1硬度计
维氏硬度计一般分为固定式 硬度计及便携式硬度计两种, 其中主要是固定式;
又分为直接加力式及杠杆式硬度计。
基准及标准硬度计为直接加力式; 工作硬度计多为杠杆式。
硬度计由下列部分组成:机体及 工作台、加力机构、压痕测量装置。
维氏硬度计 第33页,共41页。
0.1961
HV30
294.2
HV1
9.807
HV0.025
0.2452
HV50
490.3
HV2
19.61
HV0.05
0.4903
HV100
980.7
HV3
29.42
HV0.1
0.9807
注:1.维氏硬度试验可使用大于980.7N的试验力; 2.显微维氏试验力为推荐值。
试验力的选择要根据试样的厚度和预期的硬度范围而定。在试样或零件 有足够厚度的情况下,宜采用较大试验力,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压痕,便 于对其对角线的测量,减小测量误差,提高试验结果的推确性。
1.箱式电阻炉
2.布氏硬度计
3.洛氏硬度计
4.维氏硬度计
第4页,共41页。
三、实验原理
(一)热处理实验
碳钢经热处理后的组织大都是 不平衡组织,因此,在研究热处 理后的组织时,不但要使用铁碳 相图,而且要用钢的过冷奥氏体 转变曲线(TTT或CCT曲线)来 分析。
碳钢的热处理操作、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

淬火、回火是钢件的重要热处理工艺。所谓 淬火就是将钢件加热到Ac或Acl以上,保温后放 入放入各种不同的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以获得 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操作。 钢件,特别是高碳钢件经淬火后得到马氏体 组织时,材质硬而脆,并且工件内部存在很大的 内应力,如果直接进行磨削加工往往会出现龟裂; 一些精密的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引起尺寸变化 而失去精度,甚至开裂。因此钢件淬火后必须立 即进行回火处理。
表6—1 碳钢的临界点
类 别 钢 号 临 界 点(℃)
Ac1
Ac3或Accm
Ar1
Ar3
碳 素 结 构 钢
20 30 40 45 50 60
735 732 724 724 725 727 730 730 730 730 730
855 813 790 780 760 766 770 - 800 820 830
(5) 残余奥氏体(Ar) 当奥氏体中含碳量>0.5%时, 淬火时总有一定量的奥氏体不能转变成为马氏体,而保留 到室温,这部分奥氏体就是残余奥氏体,它不易受硝酸酒 精腐蚀剂的浸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分部在马氏体之 间,无固定形态,淬火后来经回火, Ar与马氏体很难区 分,都呈白亮色,只有马氏体回火后才能分辨出马氏体间 的残余奥氏体。 (6) 回火马氏体(Mr) 高碳马氏体经低温回火(150~ 250oC)后,马氏体分解,析出与母相共格的极细小的弥 散一碳化物。这种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由于有极细小的 碳化物析出使回火马氏体易受浸蚀,所以在光学显微镜观 察,回火马氏体仍保持针状马氏体形态,只是颜色比淬火 马氏体深,但极细小的碳化物分辨不清,如照片所示。在 电子显微镜下则可观察到细小的碳化物。 低碳板条状马氏体低温回火以后,马氏体中只发生碳 原子的偏聚,尚未析出碳化物。在光学和电子量微镜下观 察,低碳回火马氏体仍保持条状马氏体形态。中碳钢淬火 以后得到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回火后 其中片状马氏体易受浸蚀,颜色变深。
碳钢的热处理工艺操作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综合实验PPT课件

(碳钢热处理后的组织观察)
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碳钢的热处理操作; (2)研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
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3)观察热处理后钢的组织及其变化;
(4)了解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洛氏硬 度计的使用。
2
3
二、实验原理
1、组织转变规律: (1)加热参数的选择:目的是为了得到奥氏体,
8、 T12钢920 ℃水淬:M粗大+A′
9、 T12钢球化退火:P球状 10、40Cr 860 ℃汕淬: M 11、GCr15 780 ℃油淬: M隐晶+Fe3C
8
材料名称:20钢 处理过程:920℃水淬 金相组织 :M板条 放大倍数:500× 浸蚀剂:3--5%硝酸酒精
9
材料名称:0× 浸蚀剂:3--5%硝酸酒精
因为钢的最终组织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都是 由奥氏体转变来的。(根据Fe---Fe3C相图确定) (2)保温参数的选择:目的是为了使奥氏体均匀 化。 (3)冷却参数的选择:是改变组织与性能的重要 因素。(根据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来确定钢热 处理后的基本组织)。
4
A1
水 冷 Vk 油 冷
空冷
炉冷
放大倍数:500×
浸蚀剂:3--5%硝酸酒精
14
材料名称:45钢
处理过程:780℃水淬
金相组织 :F未溶+M 放大倍数:500×
浸蚀剂:3--5%硝酸酒精 15
材料名称:T12钢
处理过程:780℃水淬
金相组织 :M隐晶+ Fe3C颗粒 放大倍数:500× 浸蚀剂:3--5%硝酸酒精
16
结束语
钢的热处理操作及硬度测试实验

钢的热处理操作和硬度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钢的几种基本的热处理操作(退火、正火、淬火、回火)2、了解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等主要因素对45钢热处理后性能(硬度)的影响3、了解热处理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二、实验原理:1、钢的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范围内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内部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的一种操作工艺。
2、退火:加热温度——亚共析钢加热至Ac3+(20-30)°C(完全退火),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20-30)°C(球化退火);冷却方式——炉冷;得到组织——接近平衡状态的珠光体组织。
3、正火:加热温度——亚共析钢加热至Ac3+(30-50)°C,共析钢加热至Ac1+(30-50)°C,过共析钢加热至Accm+(30-50)°C,即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冷却方式——空冷;得到组织——细片状珠光体,即索氏体(冷却速度慢不会有马氏体,看双C曲线,空冷经过珠光体区,转变完全,不能发生贝氏体转变)。
4、淬火:亚共析钢加热至Ac3+(30-50)°C,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30-50)°C;冷却方式——水冷,以大于淬火临界冷却速度快冷;得到组织——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
5、回火: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冷却到室温。
45钢低温回火——150°C -250°C (选200°C),组织回火马氏体,硬度约54-60HRC;中温回火——350°C -500°C (选400°C),组织回火屈氏体,硬度约40-48HRC;高温回火——500°C -650°C (选600°C),组织回火索氏体,硬度约25-35HRC。
冷却方式——空冷到50、60°C后用水冲一下。
6、20钢Ac1-735°C,Ac3-855°C,45钢Ac1-724°C,Ac3-780°C,T10 Ac1-730°C,Accm-800°C,T12 Ac1-730°C,Accm-820°C。
碳钢的热处理后组织观察(PPT30页)

碳钢的热处理后组织观察(PPT30页)
与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得到的屈氏体、 索氏体相比,在强度、硬度相同的同时,回 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的塑性和韧性更好, 原因是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的渗碳体是 粒状的而后者为片状。
• 材料:经过不同热处理后金相试样一套
PPT文档演模板
碳钢的热处理后组织观察(PPT30页)
什么是碳钢的热处理?
➢ 热处理: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
间,然后以预定的方式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加工工艺。包含有 “四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PPT文档演模板
碳钢的热处理后组织观察(PPT30页)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0
PPT文档演模板
碳钢的热处理后组织观察(PPT30页)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
温度
A1~650℃ 650~600℃ 600~550℃ 550~350℃ 350 ℃ ~MS
Ms~MF
显微组织
性能
珠 光 体是 P 索氏体 S
片层间距:0. 3μm 片层间距:0.1~0. 3μm
碳钢的热处理后组织观 察(PPT30页)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30
碳钢的热处理后组织观察(PPT30页)
• 实验目的
• 观察和研究碳钢经不同热处理后显 微组织的特点;
• 了解热处理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 影响
PPT文档演模板
碳钢的热处理后组织观察(PPT30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仪器: XJP-3A( 双目 ) 金相显微镜; XJP-3C( 双目 ) 金相显微镜;
碳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试实验报告

碳钢的热处理及硬度测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碳钢热处理的原理及方法,并通过硬度测试来评估不同处理方式对碳钢硬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 碳钢热处理碳钢是一种含有较高量碳元素的合金钢,其硬度和强度与碳含量成正比。
碳钢的热处理主要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个步骤。
2. 硬度测试硬度是材料抵抗划痕或压入的能力,通常用Vickers硬度测试法来评估材料硬度。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选择不同直径和长度的碳钢棒作为样品。
2. 退火:将样品放入电炉中,加热至800℃左右保温1小时后慢冷至室温。
3. 正火:将样品放入电炉中,加热至900℃左右保温3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
4. 淬火:将样品放入水中快速冷却。
5. 回火:将淬火后的样品放入电炉中,加热至400℃左右保温2小时后冷却至室温。
6. 硬度测试:使用Vickers硬度测试仪对不同处理方式的样品进行硬度测试。
四、实验结果经过退火处理后,碳钢的硬度降低,表现出较好的韧性;正火处理能够提高碳钢的硬度和强度;淬火处理能够使碳钢达到最大的硬度和强度,但同时也会使其变得脆性增加;回火处理可以减轻淬火后碳钢的脆性,但会降低其硬度和强度。
通过Vickers硬度测试仪测量,退火后样品的硬度为150HV,正火后为200HV,淬火后为350HV,回火后为250HV。
五、实验分析通过本实验可知,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碳钢的性质有着显著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式来满足需求。
六、实验结论1. 碳钢经过不同热处理方式后其性质有显著差异。
2. 淬火能够使碳钢达到最大的硬度和强度,但同时也会使其变得脆性增加。
3. 回火处理可以减轻淬火后碳钢的脆性,但会降低其硬度和强度。
4.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式来满足需求。
七、实验注意事项1. 热处理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或其他意外事故。
2. 硬度测试时需要保证测试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实验结束后需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