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影响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移民现象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所面临的挑战。
一、移民对经济的积极影响首先,移民对经济发展能够带来劳动力的流动和改善。
很多发达国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移民的到来可以填补这一空缺。
移民人口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移民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也体现在创业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上。
移民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创业精神,他们为创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
不少移民个体能够在新的国家找到就业机会,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移民对经济发展也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
移民的增加可以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对当地经济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
同时,移民在新的国家定居后,也会成为投资的主体,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的外来资金和技术。
二、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然而,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移民问题往往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
大量的移民涌入一个陌生的社会,与当地居民之间可能存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导致社会对于移民的接纳产生阻力,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其次,移民也给社会的公共服务带来压力。
移民人口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
而有限的公共资源无法满足移民的需求,这给社会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再次,移民问题也可能引发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移民的增加会导致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影响到一部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
这种竞争或许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不稳定、贫富差距加大等。
三、化解移民问题的措施为了更好地应对移民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移民政策和管理。
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明确移民的合法地位和权益,减少非法移民的存在。
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与影响

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与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移民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各国都在积极讨论和处理移民问题。
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与影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移民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首先,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方面。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
移民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劳动力的补充。
他们往往承担着一些人们不愿或者无法从事的劳动工作,比如农业劳动和体力劳动。
移民的到来满足了市场需求,保证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其次,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也表现在创新和创业方面。
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技能和经验,为国家的经济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许多移民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理念,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移民的专业技能和教育背景也对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还体现在消费和税收方面。
移民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他们的消费能力对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消费过程中,移民也会为国家带来税收收入,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然而,移民对国家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与影响。
首先,移民可能增加了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导致本地居民的就业压力增大。
特别是对一些低技能劳动岗位,移民的到来可能导致工资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国内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移民对国家的福利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移民的到来使得国家面临着更多的社会保障支出,比如医疗、教育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开支增加。
这对于国家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移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与影响,各国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
首先,国家需要加强移民监管和管理,确保移民进入国家后能够合法稳定地居住和工作。
其次,国家应该重视移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就业技能,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培训和就业扶持,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生活保障水平。
生态移民政策实践案例及其评估

生态移民政策实践案例及其评估随着人类社会的飞跃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人们可忽略不了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开始重视生态移民政策,通过生态移民政策,向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引导人口迁移,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而且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案例及其评估进行详细探讨。
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案例1. 九寨沟生态移民九寨沟是中国四川省宝兴县的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色优美,独具特色。
但由于游客过多等原因,九寨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了保护九寨沟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重新规划了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并实施了生态移民政策。
政府引导当地居民到山区、丘陵、河流等生态良好的地方安家,同时组建旅游企业从事旅游开发,这样不仅使当地居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也保护了九寨沟的生态环境。
现在,九寨沟的旅游开发趋于合理,游客精准定向,九寨沟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深受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2. 广西八步沙漠生态移民广西八步沙漠是中国南方的最大沙漠之一,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几近崩溃。
政府部门实施了生态移民政策,引导当地居民到其他地方移民安置,例如到广西北海市,共有1987户家庭参与了八步沙漠的生态移民工程。
政府部门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为居民提供了工作、住房、医疗等支持与配套服务,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起业中心和服务中心,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的生计。
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八步沙漠的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沙漠化程度也有所减轻,成为了一片新的绿洲。
二、生态移民政策的评估生态移民政策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政策工具,通常由政府倡导、协调和实施。
评估生态移民政策的效果是了解生态移民政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与生计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本身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依据。
因此,在进行生态移民政策的评估时,应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
1.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广西移民的历史影响

论古代移民对于广西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移民浪潮,多是由中原地区向西南或西北地区迁移,其原因多以战争、官方迁移、经济重心转移等为主。
自封建王朝统一岭南地区后,广西成为中央政权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广地区开始与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频繁接触,经济、文化往来愈加密切,其间,外省人口向广西迁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治型移民、军事型移民、经济型移民。
以下就对这三种移民类型做简单介绍并针对古代移民对于广西历史的影响做阐述。
政治型移民:指因官职调任、被贬南迁等政治因素及改朝换代、战争、动乱等原因而滞留并久居广西的外来人口;军事型移民:指以军队士卒身份、或以驻军广西为主要目的的迁移人口;经济型移民:指到广西从事农业生产、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迁移人口。
就第一种类型来说,古代的广西经济水平地下,社会文化落后,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更是蛮荒之地,自然条件恶劣。
在此认知前提下,广西常常被中央统治者视作流放罪犯或贬谪官员的理想场所;而如若遭遇朝代更替或战乱不断,也有部分移民是跟随政治中心南迁或逃避灾祸而来。
接下来谈谈第二种类型,古代的广西远离中央封建政权的中心,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为建立和巩固对广西的统治,历代封建王朝均以重兵镇戍广西,因此便有大量军队及其亲属留居广西。
再看第三种类型,历史上的广西,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手工业、商业衰退,部分外地人口眼见发展机会巨大,便纷纷迁入广西,大多数人就此落籍不归。
据史书记载,元代的广西,隶属于湖广行省的广西两江道宣慰司,治于桂林,设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以蒙古人充任各路行政长官,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人任下属官员,毋庸置疑,当时的广西在任官员大部分为外来者,仅有少数起用当地人任土官。
外来官员进人广西,往往带有幕僚、随从和家属,这实为在各方面对广西影响较大的一批特殊移民,其中亦不乏因各种原因而长久定居者。
明代以前,移居广西的主要移民类型为政治型移民和军事型移民,经济型移民则较少。
从公共政策公平性的角度浅析库区移民问题——以广西岩滩库区移民问题为例

淹没土地 45 8 h 6 . m ,剩余土地资源量少质差。大 6 批的企事业单位 因搬迁投入不足而关闭破产 。生产 门路少,移 民无地可种,经济收入无来源 ,基本上 依靠国家提供 口粮 ,每月人均补助 1. k 2 5 g维持生 2 活,生活困难 。 第 二,交通不便 ,库区移民生产生活要发展举
重 庆 三 峡 掌 院 掌 报
计洪水标准为: 征用土地线按 2年一遇 洪水 回水位 居民迁移线按 1 0年一遇洪水回水位; 三级公路、 军 用长话线 、 1k 10 V输电线和县城按 2 年一遇洪水回 0 水位;林地征用线按 正常蓄水位 ;其余 设施按 l 0 年一遇洪水回水位 。根据上述淹没设计洪水标准 , 库区淹没涉及河池 市的大化 、巴马、东兰 、南丹、
天峨 5个县的 2 个 乡( , 8 6 镇)共 9个村 民委 员会 9 5 0
个村 民小组 , 土地淹 没及搬迁人 口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 1依据设计洪水标准被淹没土地及需搬迁人口统计表 .
名称 水 田 数 据 名 称 数 据 2 18 8 h 6. 7m l 7 7 6 h 旱地 9 . 7m
中图分类号:D 3. 6 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15( 0 0 1 0 1- 4 9 8 3 2 1 )0— 04 0 0
公共政策研究中有许 多基本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公共政策的定义 ,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赞同美国著 名政治学家戴维 ・ 伊斯顿的观点:公共 政策是对全社会 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了对公共政策的定义 】 为 有更明确 的理解,可以把 “ 价值 ”一词直接 改为 “ 利益 ” ,即公共 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作权威性的分 配 ,而且利益分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同时,我们还 必须探究何为公共政策 的本质 ,即政府 为什么要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 ,这个问题最主要 的原因是市场的失灵 。因为市场只解决私人产 品的供求,不提供公共产 品,也不能解决经济中各种外部性 问题 ,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决定了政府必然要介入。【 2 】 市场立足 于效率 ,那么公共政策就应 立足 于公平 。 罗尔斯著名的 “ 正义原则” - 第- -N: 社会 和经济 的不平等被调解, “ 使得人们有理指望它们对每个人 都有利 , 并且它们所设置的职务和 岗位对 所有人开放 ”也就 是说要求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 的不平等分配应 该对处于 , 社会最不利地位 的最有利 。这条原则实质是要求国家应对社会成员 的社会经济差别予 以调节,使之最大 限 度地改善最差者 的地位,也就是说政府最能发挥巨大作用 的是在 “ 公平 ”上。 毫无疑问,政府通过政策对 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 ,这确实是它要承担 的一个重要功能。然而还有一
移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移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移民是指个体或群体跨越国界,移居到新的地方定居的行为。
这种迁移不仅在人类历史上是常见的,而且在当今世界中依然存在着。
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将分析这些影响。
一、经济影响1. 劳动力增加移民对多数经济体来说,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劳动力的减少可能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而移民提供了额外的劳动力,可以填补劳动市场的空缺,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 创新与创业移民群体往往具有新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许多专业人才和企业家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他们的技术和商业知识可以在新的国家带来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和产业发展。
3. 跨国贸易移民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他们往往保持与原国家的联系,在经济和贸易方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他们可以帮助开展国际业务,并促进跨国企业的合作,推动国际市场的发展。
4. 消费和需求增长移民增加了人口数量,从而刺激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移民群体购买商品和服务,增加了消费支出。
这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经济增长。
二、社会影响1. 文化交流与多样性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这种多样性可以丰富社会,加强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通过接触不同文化的人,一个社会可以变得更加开放和宽容。
2. 教育水平提高移民对接受国的教育系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移民家庭有时会更加重视教育并鼓励子女努力学习。
这种教育观念可以促使教育水平提高,不仅对移民自身有益,也为接受国家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资源。
3. 劳动力市场的变动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
尽管移民可以填补劳动市场的空缺,但他们也可能竞争本地劳动力资源。
这可能导致一些本地居民面临失业和工资竞争的压力。
因此,移民对劳动力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管理和规划。
4. 社会福利和服务压力移民也可能对接收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系统带来一定的压力。
移民群体的增加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
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研究

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研究孟建升(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古代史 2009010718)【摘要】:明清时期大批外来移民相继进入广西,他们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互杂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既有交流又有冲突。
这些外来移民有多种来源,不同时期他们的移民类型及其移民规模都有所不同。
这些移民与土著居民共同生活,促进了广西民族关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明清;广西;外来移民;影响明清时期大批外来移民相继进入广西,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居相处,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对广西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时期广西外来移民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明清时期广西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的关系明清时期,大批移民(包括流民)涌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新的生存因子。
他们由于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政治身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引起这一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外来移民(即客民)在和当地土著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冲突与矛盾,使土客之间的交流产生了重重阻碍,甚至演化为大规模的械斗。
流民为了避难而四处转徙,为了生存而寻觅安身之处。
当他们已经找到了一方乐土,以客民的身份准备暂时住一阵子,或已经安下了身。
然而,他们所安身的地方不是荒郊僻野,也不是深山老林,毫无人迹之处,这里已经开发,并住着不少自以为或他人称之为是“土著”的居民。
土著客民开始接触、交流,并非一定要相互敌视,也不是没有友好相处的时候。
然而较多的,随着客民的进入,土著客民之间却发生了矛盾,演绎成冲突,激化为争斗。
“流民垦荒,必与土著之民错壤而处。
土著者,挟有余之势,以虐使流民,流民怀攘利之心,以阴伺土著。
其弊也,弱者屈伏而受其害,强者念起而与为难,流民不安。
”其结果势必就会造成土客矛盾激化,进而发展为暴力冲突和血淋淋的屠杀。
这种土客相斗的情况每个时期都有。
在清时,也有广东的土著“杀掠客民,客民起而报复,遂相寻衅,焚掠屠戮”,械斗至十数年之久。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黄震【摘要】江西客家人从宋代开始移民广西,是移民广西最早的客家民系。
其移民主体主要集中在宋元时期,明清后逐渐减少,移民性质突出表现为政治性移民。
移民迁出地以赣南地区为主,迁入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东北地区。
江西客家移民的到来,为广西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采茶戏的传播和桂东北地区商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Jiangxi hakka , as the earliest hakka migrants to Guangxi , began the migration since Song dynasty.The main process of migration with political property , happened in Song and Yuan dynasyies , decreas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south of Jiangxi was the main emigrating area and the north east of Guangxi was the main immi -grating area.The hakka from Jiangxi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for the form of Guangxi hakka language , the spread of hakka's traditional opera : picking tea , and the boom of business in the north east of Guangxi.【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移民;江西客家人;广西【作者】黄震【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广东深圳 5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0广西有着800 多万客家人,是全国第三大客家人聚居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民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时期,外地移民的大量进人,对广西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使广西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及民族地理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秦汉以来,即有内地移民陆续进人广西,但元代以前数量有限,在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小,且主要分布于城镇及交通方便地区;从元代开始特别是明清两代,随着中央政权统治的深人,内迁人口源源不断,进人广西的外地移民人数众多,涉及地域广阔,除城镇及交通要道外,不少偏僻地区也有进人,使壮、汉杂居局面不断扩大。
在地理分布上,水陆交通方便而又近邻人口密度较高省份湖南、广东、江西的桂东和桂东南,成为接纳移民最多而汉族人口最集中之地,这些地区汉族大量迁人及部分壮族融合到汉族之中,使得“民”多“蛮”少,汉族人口超过了当地原住民族;桂西土司地区,尽管明清时移民增加,但壮族仍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一直成为主体民族;介于桂东、桂西二者间的桂中地区,中心城镇及其附近平坝为汉族移民集中之地,多数地方仍为壮族所聚居。
直至清末,总体上广西全省虽仍是少数民族占多数,但当时的一些记载,仍反映了汉族人口不断增多的事实。
如:明初广西建
省,“摇憧多于汉人十倍”;明中期嘉靖时,广西一省,“狼人(指壮族)居其半,其三谣人,其二居民”;明末,广西“腹地数郡”即桂东地区,“民四蛮六”;清中期嘉庆间,广西流官地区各府县已是“民七蛮三”。
“民”、“蛮”比例的变化,与相当部分的“蛮”转化
为“民”有关,同时也是外地人口大量迁人的结果。
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及东部大批难民迁往广西、云南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迁入不少汉人,如20世纪50年代的“支边”等。
而不同时期中迁人的蒙古族、回族、满族等,虽然人数不多,却增添了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进一步丰富了广西民族关系的内容。
其次,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及民族融合。
外地移民多来自发达地区,他们的迁入不仅为广西各地补充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且在手工业、农业等方面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新的作物品种,对促进当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宋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随移民进入广西,促进了广西农
业生产力的提高。
明清时广西耕地面积扩大,不少偏僻地区改进水利及灌溉设施,习用牛耕及各类铁制农具,流行施肥育秧,栽种玉米、红薯、马铃薯、烟叶、花生等,都与内地移民丰富的生产经验交流分不开。
另外移民中大量的官吏、文人、军士、工匠、商人及其后代基本素质较高,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优势,大力推行汉化教育,促使了当地风气的改变。
如明嘉靖时,广西提学黄佐督促省内各地学校,“择摇憧子弟教之,风化大行’;清康熙间,阳朔县人朱若爽“所居与憧近,每于朔望召集,教以孝弟忠信,憧人由是感化者多”。
当地民族在汉文化薰陶下产生了大批知识分子,清乾隆时的贺县憧人,即“敦书悦礼所在皆有,身列胶库者后先相望,由明经孝廉人仕籍者且相接踵;其余耕凿相安,皆知教子弟读书识字”。
在不少壮、汉杂处地区,双方交往密切,互通婚姻,汉族的一些习俗渐被当地民族模仿和吸收。
史载乾隆时桂平一带,“狼谣多散处村落,其起居、服饰与齐民齿’;清末民初,荔浦县憧人“与外族通婚蜡,起居服食进化,无异齐民”。
广西一些地方的汉族群体,大部分是以外来汉族移民为主,同时吸收一部分当地民族人口所形成,因而另一方面,壮族的某些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近代,广西有的汉族中仍存在若干明显为壮族习俗的特点,如喜食槟榔、好歌、多妻、人死捡骨葬、饮食喜腌炒、男逸女劳、多禁忌、女子婚后不落夫家等。
这种现象既是大量壮族融合于汉族后对某些原有习俗的保留,也是汉壮两族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伶恳的结果。
第三,促进了广西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外地移民中不少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的迁入不仅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也促进了广西当地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的开化,并进一步发展壮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相融合。
如柳宗元在柳州的改革措施:释放奴婢;破除迷信陋俗;修整城墙街道,倡导植树造林;兴办学堂,提倡教育,发展文化。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名人云集,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被誉为“文化城”。
桂林的进步文化团体多达三四十个。
这些团体开展的各种抗战文化活动,规模大,影响广。
再次,报纸杂志猛增,出版事业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共有书店出版社79家,印刷厂109家。
当时有影响的文化供应社、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等深受社会广泛欢迎。
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文化人有1000多名,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
使得当时的桂林成为抗
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西南大后方的阵地。
这种文化繁荣的景象不仅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也推动了广西文化社会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的“支边”时期,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的工厂迁到了广西,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广西人的成分,丰富了广西历史文化的内容。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出广西的发展历史。
第四,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
不少移民属于“政府移民”,总体上以军事戍守为主,这不仅有效地防止外国的入侵,也稳定了当地的社会治安。
如明代广西共设有10卫、22千户所,其卫所设立的过程,也就是外地军事移民进人广西的过程。
洪武元年,杨璨、朱亮祖等分头率兵从湖广、广东进攻广西,不久广西平定,陆续于其地设置卫所,所率军队即大部成为当地卫所驻军。
此后,仍不断从内地调军人桂。
洪武二十八年,龙州、奉议、南丹、向武等地“叛蛮梗化”,朝命都督杨文为总兵官,都指挥韩观为左将军,都督金事宋晨为右将军,分别率湖广、江西所属卫所马步军6万余人及京卫马步军3万余人至广西,配合广西都司卫所军队征讨。
事平之后,置南丹、奉议、庆远3卫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贺县等处守御千户所,“设官军镇守”。
这批从省外人桂的军队,除韩观所部因当
时“岭南盛署,官军多病瘴”而奉命班师外,其余相当部分成为了留驻新设卫所的镇守官兵,或被充实到原已设立各卫所之中。
成为广西卫所军士的重要补充来源,也为广西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强大的兵力,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广西的社会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总之,唐宋元明清,尤其是抗日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时期,外地移民进人广西,与当地人民交往密切,使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加强广西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和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时期数百年间,广西经济文化发展与内地差距不断缩小,此为重要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大量移民进人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封建性糟粕,具有对当地产生消极作用和破坏性的一面,一些外来者占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兼并土地,霸占水利、矿产资源,剥削和奴役人民,使一些地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等,而这是广西民族关系发展史中的支流,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实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