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
新疆古代佛教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_26_30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筑的一种,必然受其经济基础的影响,并且随经济基础的波动而波动。
因此,新疆古代佛教的盛衰与古代新疆地区的绿洲经济是息息相关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2.3寺院经济对古代新疆佛教的影响高昌回鹘国佛教的昌盛,促使佛教寺院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寺院经济成为高昌回鹘国封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院不仅经营农业,生产粮食,种植葡萄、瓜果、棉花、亚麻、芝麻等经济作物,同时还有自己的粮食加工、葡萄酒酿制、牲畜饲养和其它副业、手工加工业系统,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寺院封建经济模式。
寺院经济享有政府给予的免税特权,这是寺院经济得以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
吐鲁番木头沟古遗址发现一份被命名为《佛教寺院免税书》(或称《寺院免税敕令》)的回鹘文经济文书。
这份文书对了解高昌回鹘国佛教寺院经济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文书反映的情况不难看出,当时佛教寺院的确占有相当数量的葡萄园和田地。
文书里出现的诸税目多达十几种,说明寺院经营的农副业也的确很广泛。
这些税种当然不是回鹘国内征收税目的全部,其中就未包含贸易商业等税目,说明这种寺院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生产自养、“用以消费”为主要目的。
文书还强调了村社组织不得强迫居住在该寺的僧侣,不管是孩子还是地位低下的萨里(寺院杂役及仆人)等,去服劳役。
从文书反映的背景来看,如确为公元13~14世纪由寺院所颁布,则说明这时期佛教寺院经济似已开始遭到破坏。
对寺院实行豁免赋税,是高昌回鹘政权为利用宗教、笼络人心而长期奉行的政策。
享有免税特权也是所有寺院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文书指出了寺院“占有的土地和葡萄园,从一开始就没有强行摊派阿勒班税和其它劳役”,而现在“颁令予以长久豁免”,说明寺院经济已经遭到侵犯,地方政权(村社、国库官员、水利官员等)对寺院强行征税,强加劳役,已使寺院不堪重负,难以承受,以至普通僧侣连饮食都成了问题。
这种情况与13世纪以后佛教在高昌地区整体衰落的形势是一致的。
高昌回鹘的宗教及文化

高昌回鹘的宗教及文化摘要:高昌回鹘文化是古代光辉灿烂的西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化是一种沐浴着东风西雨,以游牧与定居共存为显著特征的融合混同性文化。
高昌回鹘时期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无不浸透着这一显著特点,高昌回鹘文化的形成和变化极大影响了后来西域文化的演变和走向,对于近代维吾尔等民族心里的形成以及文化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昌回鹘文化宗教信仰回鹘,是古代活动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高昌回鹘是对公元8世纪从漠北草原迁居到高昌、北庭等地的回鹘人以及回鹘人在此地所建立的政权总称。
自回鹘人于唐末落居高昌地区并创立政权开始,高昌回鹘及其政权已前后延续长达五个世纪之久,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回鹘人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文化底蕴不仅逐渐在高昌诸地扎下根,完成了回鹘社会经济文化的重构整合,并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宗教信仰纵览高昌回鹘四百年的兴衰历史,多元宗教信仰是其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为引人注目。
而这种宗教多元的现象,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文化整合作用尤为重要。
(一)、多深崇拜和萨满教的深远影响萨满教是一种人类原始阶段产生的初级宗教。
它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内容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等。
元人黄缙对此有简略记述:“公讳方辇真,伟吾而人,上世为其国之君长,国中有两树,合而生瘿,剖其树,得五婴儿,四儿死,而第五儿独存,以为神异而敬事之,因妻以女而让其国,约为世婚,而秉其国政。
”由此可以看出,萨满教对于回鹘人精神方面的影响既巨大又持久。
其突出表现为:在回鹘人后来改信其他宗教之后,萨满教仍为部分回鹘人所敬仰。
(二)、摩尼教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萨满教在回鹘人中影响很大,但随着回鹘社会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日益统一的回鹘汗国政体急需意识形态一致的高一层的神来巩固其统治,于是出现了摩尼教。
摩尼教诞生于公元 3 世纪中叶的西亚地区,由波斯人摩尼创建。
试析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衍变

试析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衍变作者:秀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4期内容摘要: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西域各少数民族在长期中西方文化的浸染与影响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本文立足于西域少主民族文化特色,讨论中原文化、中亚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西域少数民族文化衍变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同时从开放度、包容度、民族性、土著性、层次性及共享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文化特点,以期对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度的了解。
关键词: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特点文化发展西域少数民族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从西汉至清朝年间世代居住在吐鲁番盆地和环塔里木盆地诸绿洲的各少数民族。
由于地处中西方文化交流要冲,借由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中西方经济交流,西域少数民族也深受中原文化、中亚文化、游牧文化等文化浸染,形成特色的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建立在独特地域环境和民族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文化特点及历史轨迹进行探究,可窥视其深层次的核心价值取向,对现行的和谐社会研究及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文化发展衍变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盛衰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丝绸之路繁荣期间也是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最为丰盈璀璨的时期。
在丝绸之路畅通后,传统的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在吸收不同外来文化后逐步走向繁荣,而其中外来文化中,对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演化变迁产生主要影响的有中原文化、中亚文化以及游牧文化:1. 中原文化的影响一个国家如果的经济实力强盛,其文化实力自然会溢出国外,对周边民族和国家产生辐射式的影响。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其高度发展的农耕文化,文化软实力不断溢出。
从汉朝开始,中原先进的文化成就,包括技术、制度等以及构成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儒家文化不断传入西域,刺激了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同时,从出土的文物、遗址以及壁画,表明中原的道教也曾在西域盛传。
2. 中亚文化的影响从西方传入的物质文化包括香料、器物等,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西域人民的生活,然而西方传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宗教文化的传播。
有关回鹘文的几个问题

有关回鹘文的几个问题回鹘文是香港地区最古老的汉文方言,其特点是其音节组合与现代标准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
在香港,每一个族裔的人都会使用回鹘文,因此回鹘文被誉为香港“万宝之语”。
多年来回鹘文一直被认为是香港人身份和文化的象征,但它在近年来遭受着暗涌的威胁。
本文就回鹘文而言,从历史、教育、文化等角度探讨回鹘文的起源、地位、发展、教育以及将来的展望等问题。
一、回鹘文的起源及发展回鹘文最早出现在香港地区,在16、17世纪也被称为“沙洲语”。
回鹘文最早是由上海的潮州人所发展的方言,19世纪中期,大量的广东、福建、浙江人移民到香港,这些移民们带来了各自的汉语方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回鹘文地方口音,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方言。
二、回鹘文的认知以及香港地区的使用回鹘文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方言,字汇和语法口音都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极具文化内涵。
它替换了语言的复杂性,使用者可以更轻松地表达情感和表达思想。
因此,回鹘文在香港地区广泛使用,甚至被用来撰写文学作品和翻译英文书籍。
除此之外,电影、电视、网络媒体以及其他传统媒体制作的栏目中也使用回鹘文作为原始语言。
三、回鹘文在教育中的使用如今,回鹘文在香港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受到质疑,但不可否认,它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在教育方面,回鹘文只能在小学水平上被教授,且仅能作为非官方语言被用于教学。
另外,回鹘文在书面语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语言不符合一般的书写规范,因此在报章、期刊等官方出版物中几乎不能看到回鹘文文章。
四、回鹘文的未来尽管回鹘文存在着一定的使用限制,但它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香港政府鼓励回鹘文的应用,推行多种措施来推广使用回鹘文,如回鹘文博物馆和回鹘文教育课程等。
此外,相关政策和法律也屡屡出现,规定把回鹘文作为一种官方语言在各种公共场合使用,并将其列入香港的官方语言之一。
综上所述,回鹘文是香港的一种本地文化,它的发展也受到政府的不断支持和鼓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在香港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回 纥(维吾尔族)

回纥(维吾尔族)回纥又作回鹘,中国古代民族名,维吾尔族祖先,后亦为以回纥族为核心建立于漠北的游牧汗国名。
西汉前,回纥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
隋至唐初,居住在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河)侧。
隋大业元年(605)实行君长世袭制,势力渐强。
隋末唐初,役属于突厥。
唐贞观四年(630),唐灭东突厥前汗国后,回纥遂与薛延陀族并称雄于漠北,势力逐渐向南发展,与唐接触较多。
贞观二十年(646),助唐灭薛延陀,并其部落,兼有其地。
次年,唐册封回纥可汗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8世纪中期,其君长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自为可汗,受唐册封,号“怀仁可汗”,控制着东到黑龙江上游,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一直到开成五年(840)前后,回鹘(788年更名)可汗被黠戛斯所杀,汗国瓦解,诸部离散,其中一部分南下降唐,其余西迁。
西迁的一支迁到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带,一支迁到葱岭及其以西的地方。
唐安史之乱时,回纥曾两次派兵助唐平乱,唐先后三次把公主嫁与回纥可汗为妻。
唐后期与回纥贸易往来较多,以绢茶易回纥的马匹与皮毛。
不少回纥人滞留内地经商,仅长安城就有千余人。
在唐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回纥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他们已从事农耕,并创制了回鹘文。
回纥即今之维吾尔族祖先。
隋末,药罗葛时健俟斤被回纥部众推为君长,时健死后,其子善萨继立。
647年,唐朝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纥酋长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但吐迷度在部落联盟内部却称可汗,署官吏,建立起汗国来。
后突厥汗国时,攻占了铁勒族的住地,回纥等部经唐朝允许,迁徙甘、凉间居住,受唐朝保护。
后突厥政权衰落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摆脱了后突厥的控制,并在744年称可汗。
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745年,怀仁可汗灭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强国。
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
可汗的子弟称特勒,别部领兵者称设,大臣有叶护、俟利发、达干、吐屯等,这是突厥制度。
吐火罗与回鹘文化

。
经 过 长 期 的 探 索 辩论 近 期 学 界 有 一 种 倾 向 将 吐 火 罗 与 大 月 氏
,
,
人联 系 起 来 进 行考 虑
。
这 应 该说 是 一 种 有 益 的 新 思 路
。
首 先提 出 吐 火 罗 就 是 大 月 氏 这 一 观 点 的 是 英 国 语 言 学 家 亨 宁
教授
。
他 通 过对 阿 姆 河 流 域 出 土 粟 特 钱 币 的 研 究 认
回鹊 成为高 昌 回鹊 境 内之 大都会 之 一
,
、
。
— 宋 史 》 昌传 》 外 在《高 但《 之
,
,
高 昌 回鹊 王 国 龟 兹 人 于
,
甲 城 耐 鲜 谕 燃 多 价 凳 键 礁 破 您
土 回 鹊 文《弥 勒 会 见 记
,
根据 吐鲁番 出
》 本 的 跋 文 中讲 到 回 鹊 文 本 译 自 写
文本 认为 其 中 的
,
语 其实 就 是古 代东 西 方文 献 中提 到 的 吐
,
火罗 语
,
。
①因 为 缪 勒 的 定 名
依 据 的 主 要是二者在 语音上 的 近
,
似 而 且 在 论述 时 对 文 献 本 身 也 存 在 着 一 些 误 解 故 并 未 得 到 学 术 界
,
、
。
然 而 将 龟 兹 焉 首 一 带 的 语 言 称 作 吐 火 罗 语 有 违 于 玄 奖 著《大
的 唐 西 域记 》 有 关记 载
。
,
《大 唐 西 域 记 》 两 次 提 到 睹 货 逻 吐 火 罗 曾
,
,
其一 为 卷一提 到 的 睹 货 逻 国
有关回鹘文的几个问题

有关回鹘文的几个问题
回鹘文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至今仍占据着地中海海岸东部许多重要国家的文化地位。
它源自阿拉伯文,但却囊括了最古老的希腊文字,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相互融合的历史文化。
它也被认为是北非地区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许多历史记录的消失,回鹘文的完整性不可考。
有许多关于回鹘文的问题,而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是回鹘文的起源和演变。
它似乎与古希腊文有很大的关系,有些阿拉伯文的字母也被用作回鹘文的字母,这表明它是很古老的文字。
它也与拉丁文有所不同,这说明它经过了历史演变,有可能源自古希腊文。
其次,回鹘文的特点是什么?回鹘文以阿拉伯文为基础,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许多特征,如使用阿拉伯文字母但又使用不同的语音,使用回鹘文译文等。
它具有某种独特的复杂性,以至于古代的意大利人很难理解它。
最后,回鹘文如今的状况如何?回鹘文现在的使用已经显著减少,现在大部分居民使用现代意大利文或其他语言。
虽然回鹘文似乎不复存在,但它仍被一小部分人使用,而且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它仍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因此,尽管回鹘文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但仍有一些保留其文化特色的研究工作在进行,也许还有机会恢复它的原始复杂结构。
总之,回鹘文是地中海一带历史悠久且复杂结构的文字,它的起源、特点和目前的情况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能帮助我
们更好地了解回鹘文的真实本质,为当地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北宋时期西州回鹘相关史实考述

北宋时期西州回鹘相关史实考述来源《西域研究》发布时间2011-04-02从唐朝末年至宋以前,中原地区对于西域回鹘各部的认识程度十分有限,其原因除当时天山南北诸地回鹘政权割据、内地对之分布变化不甚了解外,还与同时期中原地区本身的政局动荡不定有很大关系。
此外,宋人记史,喜欢议论阐微,这一学风对后人之研究也带来一些认识上的负面影响,如《旧唐书•回纥传》里庞特勤“后嗣”在西迁过程中所谓“居甘州”的问题,到了宋人笔下,则将其发展到《宋会要辑稿》里“庞勒乃自称可汗,居甘、沙、西州,无复昔日之盛”。
不过,宋人的这一记事方式同时也对我们有所帮助,例如,关于龟兹回鹘(亦即安西回鹘政权)与西州回鹘政权的关系,宋以前诸资料中零星的不时见到“龟兹国”至中原王朝入贡的记载,以致后来一些学者得出龟兹国一直存在、龟兹国同西州回鹘政权是双王关系的观点。
实际上,宋代文人已将其明确分开,《宋会要辑稿》中记曰:“龟兹,回鹘之别种也,其国主自称狮子王……西至大食国两月程,东至夏州三月程,或称西州回鹘,或称西州龟兹,又称龟兹回鹘,其实一也。
”①显然二者只是前后沿袭,名称有别,并无对等关系。
再如《宋史•高昌传》对于宋以前西域回鹘诸割据政权之分布曾作了准确概括:“初,回鹘西奔,族种散处,故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韩王、新复州有黑韩王,皆其后焉。
”②这一记述无疑还是比较准确地映现了唐宋之际我国西北地区回鹘诸政权分裂的政治局面。
从上面所述的几个例证,可以窥见研究宋辽时期西州回鹘政权历史的困难,资料之辨析应是研究这一段回鹘史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关于西州回鹘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关于西州回鹘同宋朝之间的关系,乃系高昌回鹘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③。
以往诸前辈学者对此虽然已有不少成果面世,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渐进展,依然有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史载回鹘为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①的游牧民族(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详后),744年建立漠北回鹘汗国之初,尚处于蒙昧初开的阶段,其后在汉及粟特文化的影响下,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840年,因为天灾人祸,加上来自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的进攻,汗国灭亡,部众西迁至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
其中,迁入新疆的回鹘人,征服当地的吐火罗人、于阗人、汉人,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为中心建立了王国。
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西域回鹘因为受中亚伊斯兰化政权喀喇汗王朝的影响,逐步放弃佛教、摩尼教而皈依了伊斯兰教,进而演变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河西地区的回鹘人,先后于公元10—11世纪以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和沙州(今甘肃敦煌市)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国和沙州回鹘国。
兹后,在蒙古豳王家族的支持下,持续信仰佛教,后于明朝中叶东迁入今河西走廊西端酒泉一带,进而演变为今天的裕固族。
②840年,回鹘西迁西域时,其文化水准要比当地的吐火罗人、于阗人和汉人低得多,而散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长期充任回鹘之师,文化水平更是高下立判。
作为“比较野蛮的征服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在文化上理应被文化更为先进的被征服者所征服。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回鹘在征服西域诸地后,逐渐同化了当地原有各民族而不是被当地民族所同化,这个事实显然属于“绝大多数情况”的一个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呢?当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过去我们有一种通识,几乎都把回鹘人当作纯粹的游牧民族看待,史书即使偶相关于农业的记载,也常常被人忽略。
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有幸亲历漠北回鹘故地进行考察后,发现回鹘从总体上讲属于游牧民族,但并不纯粹,其农业经济还是相当发达的,与我们通常的认知差距甚大。
在汗国都城斡耳朵八里(OrdouBalf q,今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鄂尔浑河西岸的哈喇巴喇哈逊遗址)以及鄂尔浑河畔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唐代即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农业区,灌溉田园的渠道网遗迹比比皆是,而且在很多居所中还发现有台架和磨盘。
④哈喇巴喇哈逊故城附近的蒙古牧民将散落当地的来自唐朝的旧磨盘遗物收集在一起,堆积成敖包,用于祭祀(图1)。
1957年,蒙古杭爱山西北发现了著名的突厥卢尼文碑铭———《铁尔浑碑》,又称《默延啜第二碑》,其中也有回鹘农业的记载:在八[条河流]之间,那里有我的草场和耕地。
色楞格、鄂尔浑、土拉等八[条河流]使我愉快。
在那里,在Qar龋岷停拢酰颦龋趿教鹾又间,我居住着和游牧着。
①这些记载表明,在回鹘帝国的中心地区,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都存有着农业。
尤有进者,在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南逃的乌介可汗还曾致书唐朝,乞请种粮等物。
唐朝回复说,一定满足他的请求:“所求种粮及安存摩尼……并当应接处置,必遣得宜。
”既然需要种粮,自必为农耕所需,足证当时回鹘农业确有一定发展,而且在汗国的社会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否则,回鹘可汗就不会将之与国教———摩尼教相提并论了。
农业的发展,势必促成一部分回鹘人的定居,于是,农业居民点也就应运而生了,其遗址在回鹘汗国的中心地区也有所发现。
考古人员在斡耳朵八里遗址还发现有工匠住宅,宅中残存有松香、铜片、铜镜等,说明定居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回鹘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③9世纪时,阿拉伯旅行家塔米姆伊本巴赫尔(TamimIbnBahr)曾行至回鹘地区,在所撰游记中称回鹘首府是个大城镇,农业兴盛,周围布满乡村。
这个城镇有十二扇巨型铁门,人口众多,聚落稠密,有集市经营各种商业。
④商业是回鹘汗国兴起后在九姓胡,即粟特人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回鹘初兴,不擅理财,故其可汗很重视在这方面有特长的粟特商人。
⑤粟特原居河中地区,自古以来即以善于经商、理财而闻名于世。
利至所在,无远弗届。
远在突厥汗国时代就已有大批粟特人定居漠北,7世纪至8世纪间,粟特故国被大食帝国占领,失去了家园的粟特人更是云集漠北,以贾求售。
丝绸贸易一直是粟特人经营的主要项目之一,虽然早在唐初中原地区的养蚕制丝技术早已传播于西域地区,但唐土输送到漠北的丝绸,经粟特—回鹘之手转贩至中亚一带,瞬间利增十倍,成为回鹘汗国的滚滚财源。
⑥回鹘汗国之所以接受来自粟特地区的摩尼教,经济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不太重视城市建设,但回鹘却是例外。
8世纪中叶,回鹘第二代可汗磨延啜(747—759年在位)即于色楞格河畔筑有富贵城,事见古突厥卢尼文《葛勒可汗碑》:“我让粟特人和中国人在色楞格河处建立了富贵城。
”①今天的富贵城遗址呈方形,边长260米,现存城墙高3~6米不等,墙角有蛲塔,城内有三处用土石材料砌成的庙宇平台。
②磨延啜子移地健(牟羽可汗,759~780年在位)继之在鄂尔浑河流域建造了卜古可汗城、斡耳朵八里以及很多宫殿。
还有《辽史》卷37《地理志》所载位于今鄂尔浑河的河董城(可敦城)和《宋史》卷490《高昌传》中位处合罗川(额济纳河)一带的回鹘公主城。
另外,见于记载的还有鹈泉北的公主城和眉间城。
③均为回鹘城镇发展的历史见证。
斡耳朵八里为回鹘汗国的牙帐所在地,兴建于751年,后来长期充任回鹘汗国的首都,成为漠北的政治与文化中心,直到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摧毁为止。
从现存的遗址看,全城呈不规则方形,北城墙长424米,西城墙长335米,南城墙长413米,东城墙长337米,城墙由土坯垒成,墙高10米(图2)。
南、西、北三面城墙外都有护城壕。
在保存较好的北侧护城壕的内侧,还能看到另有一列较矮的短墙,似乎是某种军事设施。
整个城墙与城堡、要塞连为一体,被称作中世纪中亚地区最完美的军事工程之一。
城东西各有一门,西门还有很大的瓮城,瓮城外似乎有低矮的城墙。
城内有明显的坊墙遗迹,看得出城内街区规划齐整有序。
苏联学者在城内做过发掘,据说找到有唐代风格的莲花纹瓦当。
城内东南角有一片明显高出城内地基四五米的高台,其规模应相当于一座大型建筑,地面散布的残砖碎瓦确证这里以前有建筑存有。
从这个高台俯瞰全城,地理形势非常优越,其建置堪与中古洛阳的金墉城相媲美。
推而论之,当为可汗宫帐之所在。
在东城墙以外,还有明显的街区遗迹,坊墙格局与城内相近,这也许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区。
在南城墙以外,有相当规模的田垄或矮墙的遗迹,很可能是灌溉农业的痕迹。
在城的南、北距城墙约50米处可见一字排开的15个夯土建筑基址(图3),南八北七,用途不明。
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应为摩尼教的建筑遗存,⑤但未提供任何证据。
此说曾为部分学者所接受。
⑥但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摩尼教作为回鹘汗国的国教,应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将摩尼教寺院置于偌大的汗城之外,匪夷所思,而且也不便于回鹘皇室家族成员的朝拜;其次,作为寺院,应有一定规制,建筑物遗址应集中于某一地,不可能呈一字形排开,其散落长度几乎与城墙相同。
作者看来,与其称之为摩尼教寺院遗址,毋宁视之为皇城的屏障建筑遗址显得更合理一些。
除了碑铭和历史文献记载外,考古工作者在漠北回鹘汗国故地还发现了磨延啜时期的城堡和城墙,回鹘人用长方形砖坯,从萨彦岭南麓向叶尼塞和赫姆奇科河流域,一个城堡接着一个城堡,连成一条长达230公里的黏土墙,城墙相当于回鹘汗国的北部边界线,①表明这些工事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防御北方黠戛斯的进攻。
近期,俄罗斯考古工作者对图瓦境内切列霍尔地区的波尔巴珍(Пор—Бажын)城堡进行了发掘,获突厥卢尼文碑石一方,但内容尚不明确。
“波尔巴珍”,图瓦语意为“粘土房子”。
古堡坐落在切列霍尔湖水中的小岛上,在首府克孜勒市的东南方,相距250公里(图4)。
波尔巴珍城堡遗址于1891年被俄罗斯著名东方学家德米特里克列姆涅茨发现,1995年被列入俄罗斯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依据这些考古成果,俄罗斯学者确定该城为磨延啜时期兴建的“古回鹘城堡”。
除上述之外,考古学者在漠北回鹘汗国故地还发现了很多回鹘汗国时期的其他城市,如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现已发现15座回鹘人建造的古城遗址和一个规模较大的居民点遗址。
这些城市全都是四方形的,周围有城墙,城墙外围设有很深的积水壕沟。
城市面积各有所不同,一般为0保倒顷到5公顷。
其中最大的两座城市是位于巴尔里克河沿岸的兹里杰特科里特城(面积12保倒顷)和位于恰旦河沿岸的巴恩—阿拉克城(面积18保补顷)。
这15座城市遗址均坐落在河流沿岸和有沼泽的地方,换言之,全都处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段。
所有这些古城遗址都曾是农业和商业中心。
城市都曾留有驻军,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在城内及其周围都有冶炼、制陶、纺织、制磨等各种手工业作坊和农业的遗址遗物。
城的四周都有墓地①。
另外,在唐朝退出西域后,回鹘还接管了北庭和裴罗将军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还有沿途其他一些城镇。
现在已知的由回鹘人建造和居住的城址就有24处之多②。
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在漠北时代,回鹘汗国的经济虽以游牧为主,但定居的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充分发展,这是北方诸多草原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西夏、蒙古等所完全不具备的。
回鹘西迁入西域以后,当地高度发展的定居农业经济对他们来说毫不陌生。
回鹘人很快适应了特殊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绿洲农业,在掌握绿洲农业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而创造出全新的社会经济模式。
首先,吐鲁番一带“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③,自古以来即为农业发达的区域。
回鹘注意学习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他们将天山金沙岭雪水引导到城郭周围,灌溉田园,在河渠上安置“水”,加工粮食,又“以橐驼耕而种”。
除粮食作物外,还栽培棉花。
棉花一称白叠,在高昌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史载当地“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馭,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④。
回鹘人迁居高昌后,也很快掌握了植棉技术。
在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中,棉花是最常见的物产之一,写作kpz。
及至元代,回鹘地区的植棉技术向东传到了中原地区,广为种植。
元代农书《农桑衣食撮要》载:“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
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二方之民,深荷其利。
”此木棉盖指棉花,殆无疑义。
元代蒲道源更是明言:“原陕西西乡人民不知种植木棉之利,畏兀儿人燕立帖木儿自兴元求籽给社户,且教以种之法,至今民得其利,而生理稍裕”⑤。
是知,经由回鹘人燕立帖木儿的引介,回鹘地区的棉花种植技术及至元初已移植到陕西等地,且得到广泛种植。
葡萄种植更是遍布吐鲁番地区,宋元回鹘文文书中对此多有记载⑥。
当地所产西瓜“其重及秤,甘瓜如枕许,其香味盖中国未有也”⑦。
这些说明,西迁后的回鹘,已完全掌握了西域,尤其是吐鲁番地区传统的绿洲农耕技术,并推而广之。
其次,高昌一带矿藏丰富,有多种矿物,如玉、硇砂、金刚石、砺石等,回鹘人善加利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