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回鹘的宗教及文化
柏孜克里克第18窟“药师经变”十二神王图像文化体现

柏孜克里克第18窟“药师经变”十二神王图像文化体现作者:万慧通李云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6期摘要:五世纪初,道教在高昌地区已经流行,这一时期,佛教弟子运用道教的法术咒语或者道教弟子同时信奉佛教教义,反映出佛道杂糅、相互融合的现象。
这一现象也反映在柏孜克里克第18窟“药师经变”中,从药师佛的十二神王所穿服饰和执笏、驾云形象可见道教神祇的特征,这是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样式。
本文通过图像对比探讨道教对柏孜克里克第18窟“药师经变”中十二神王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柏孜克里克;药师经变;十二神王柏孜克里克石窟也称宁戎寺,第18窟中的“药师经变”图像绘于前室右壁(图1),20世纪初,被德国探险家切割带走,于二战期间被毁。
药师尊像位于画面中央,结跏趺坐在六边形狮子高座上,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坐于台座上。
药师尊像两侧侍立着八位菩萨。
药师尊像左侧菩萨后立有十二神将,面朝主尊,右前方则为九曜。
九横死和十二大愿以长卷故事画形式共绘于图像下方。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神将(图2)形象与常见的身着甲胄的武将形象不同,他们头戴生肖冠,身穿文人服饰,脚踏祥云,分作三行,男女相间,男像拱手执笏,女像拱手。
笏上有回鹘文字书写着生肖动物的突厥语名称[1]。
配列情况如表1所示。
十二神将也称十二神明王(十二神王)、十二药叉大将,即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夜叉大将,源于《药师经》[2]。
十二药叉大将听释迦讲述了药师法门之后,他们及其眷属,脱离恶趣,同时发愿护持药师法门,成为护法善神,亦愿护持经人。
此法门亦名为“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
十二神将逆配于十二地支之说,各种译本的《药师经》中虽未提及,但唐代的一行和尚认为十二药叉即是十二生肖,也是道教十二支神和佛教十二佛菩萨的化身[3]。
无论是佛教十二神还是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又或者是道教十二支神,他们都以“十二”这个序数联系在一起。
“十二”这一神秘数字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如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以十二成系统又以动物做名称,与中国十二生肖不乏相似之处。
新疆吐鲁番导游词

新疆吐鲁番导游词新疆吐鲁番导游词1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
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
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
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
《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高昌故城遗址→ 高昌的对外交流→ 高昌文化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
当时波斯等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
当时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
麴氏高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
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
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
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
可以这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体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和标本。
高昌国的历史介绍

高昌国的历史介绍高昌国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下面是。
高昌国简述高昌国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
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
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
东汉、魏晋沿袭其制。
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
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
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
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
阚伯周死后,儿子阚义成继位。
之后阚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
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
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长史麴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麴氏享国最久。
麴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
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
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丽。
贞观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
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安史之乱时高昌为回鹘侵占。
宋建隆中,高昌回鹘遣使朝贡。
明朝永乐年间,国号火州。
永乐七年、十一年遣使来朝。
永乐十二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火州。
明英宗年间,被吐鲁番并吞。
具资治通鉴的记载,高昌毁于一场大的天灾之中。
高昌人以今吐鲁番盆地为地理涵义的高昌,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高昌壁时期西汉初元元年前48至晋咸和二年327;高昌郡时期晋咸和二年327至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高昌国时期太平真君四年443至贞观十四年640。
高昌国简介 该国家现在在什么地方

高昌国简介该国家现在在什么地方本文导读: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高昌国大事记历史沿革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
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
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
东汉、魏晋沿袭其制。
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
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
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
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
阚伯周死后,儿子阚义成继位。
之后阚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
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
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长史麴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麴氏享国最久。
麴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
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
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贞观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
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安史之乱时高昌国为回鹘侵占。
宋建隆中,高昌回鹘遣使朝贡。
明朝永乐年间,国号火州;永乐七年、十一年遣使来朝;永乐十二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火州。
明英宗年间,被吐鲁番吞并。
资治通鉴记载,高昌毁于一场大的天灾之中。
鸡娄鼓,高昌龟兹掘万金

我的2004年第一场雪,落在天山。
这里常年积雪,又称雪山,在成都难见大雪的我不仅向往雪山,新疆的天池、草地、沙漠、戈壁、羊肉串、胡杨树、石窟壁画和独特的西域音乐、舞蹈,对我同样眼馋。
而从天山山脉降落且落不完的雪花,如同古代的高昌人、龟兹人、疏勒人一次次穿过烽烟与沙尘,从各自故乡寄来的一封封家书,每封家书的名字都叫《乐舞抵万金》。
这一年,影视豪杰云集新疆天山脚下,拿到英雄帖的人都在这里忙于拍摄,根据梁羽生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徐克和张鑫炎(《少林寺》导演)侠客一样出现,令人潮涌动。
我走出宾馆透气,以天山为支点,在纷飞的雪花中打开想象力:东南方向吐鲁番一带的高昌古国,西南方向库车一带的龟兹古国,以及西南方向直抵连接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边境线的喀什一带的疏勒古国。
此行,除了探班武侠剧《七剑下天山》,我还有一个目的:探寻罕见的鸡娄鼓——一种流行于唐朝的宫廷乐器,为何出自高昌、龟兹、疏勒三国乐舞。
那是我第一次去乌鲁木齐和天山,街头巷尾不时会响起刀郎苍凉的歌声。
他的歌曲多从新疆音乐中提取旋律和音符,加上自己沙哑的唱腔,形成音域辽阔的刀郎式音乐,有一种不可抵挡的穿透力。
刀郎2004年发行的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跟高耸而绵延的天山一样,成为2004年一座音乐高峰。
直到八年之后,我去香港促成梁羽生儿子陈心宇和金庸女儿查传讷的首次会面,出租车上的司机还在不停地播放着刀郎的《驼铃》《新疆好》《冲动的惩罚》《2002年的第一场雪》……2004年,我基本上就是跟随着刀郎的雄峻歌声,咀嚼着吐鲁番葡萄干的柔软浓香,穿越天山东部南坡的吐鲁番盆地,到达神秘的高昌故城。
因为成都永陵博物馆的石刻鸡娄鼓留下的史料太少,太多关于鸡娄鼓的历史空白需要补笔。
天山以南的高昌故城、库车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以及古高昌国和古龟兹国的乐舞疆域,皆是我可以提笔浸润的墨。
鸡娄鼓,高昌龟兹掘万金彭志强病死,其弟沮渠安周继位。
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中的“风神、雷神”形象浅识——兼议柏孜克里克第40窟新见“风雷神”

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中的“风神、雷神”形象浅识——兼议柏孜克里克第40窟新见“风雷神”李国摘要风神、雷神这一形象在佛经典籍及雕刻绘塑中屡见不鲜,由于史乘文献记载该神灵形象不够明确,导致具象化地表现也不尽相同。
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艺术中风神、雷神的出现,当与佛教有一定的关联。
佛教传入中原后,在继承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神仙思想和表现技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而风神、雷神形象大量出现在丝绸之路沿线石窟佛寺古遗址各个时期佛教题材的绘画中,是中原文化与佛教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此时的风雨雷电诸神不再是“自然神”,已然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了。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40窟新见“风雷神”,似融风、雷两神于一身,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在西域众多石窟,乃至存世石窟佛寺古遗址中都是极为少见的,弥足珍贵。
关键词西域石窟佛寺古遗址摩醯首罗天风神雷神引言中外文化的交流,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传入中原的外来文化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直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壬寅虎年初,笔者随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杨富学部长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一行赴楼兰考察。
我们沿高僧玄奘西行取经路线,于2月21-22日途经吐鲁番,得挚友陈爱峰副院长盛情诚待,相陪专程考察了吐峪沟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和胜金口石窟,使我四次来吐鲁番未能达成考察全部石窟夙愿得以实现。
在考察至柏孜克里克第40窟时,与爱峰及同行得见正壁(西壁)火焰状浅龛南侧一幅“风雷神”图。
乍一看,此图与敦煌莫高窟北朝第249、285窟西披和初唐第329窟西壁龛顶风、雷神相同,但仔细观察,画风及表现形式迥异。
兴趣使然,本想撰个短篇,限于对西域古道丝路石窟佛寺古遗址中的“风神、雷神”概念知之甚少,故而未曾动笔。
今得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筹办“吐鲁番113学学术研讨会”,幸缘能与业界专家有学习交流之机会,草成《西域风神、雷神形象浅识》短文,立论、认知可能多有偏差谬误。
高昌故城

开放时间
高昌故城开放时间:4月21日—10月20日(旺季)08:00-21:00;10月21日—次年4月20日(淡季)10: 00-18:30。
门票
高昌故城门票:70元/人。
谢谢观看
1961年3月4日,高昌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国家 文物局正式将高昌故城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2021年,名列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 “十四五”专项规划》。
遗址简介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约30公里的二堡乡古城村,发源自博格达峰的木头沟河在火焰山南麓滋养了一片 绿洲,高昌城就生于这片绿洲之上。这里曾是晋时的戊己校尉治所,是南北朝至唐时的高昌郡和高昌政权驻地, 唐时它还有个动听的名字——西州。直到公元14世纪,在战火毁坏下,高昌城逐渐被废弃,留存至今保存较好的 遗迹是外城西南角的寺院。现在的高昌故城对研究汉唐时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极高价值,它的建筑及文 物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提供了珍贵的物证。高昌故城列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 四五”专项规划》。
高昌故城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可汗堡)3重城,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宫殿遗址。寺院建筑内 有摩尼教壁画和佛教壁画、塑像等。城内遗物丰富,出土有不同文字的文书和经典。宫城在最北面,保留较好的 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2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1座不规则的方形宫城,俗称“可汗堡”。高昌故城在13世 纪末的战乱中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吐鲁番市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 ,地处胜金 口南二堡和三堡的中间。从胜金口流出的木头沟水,经过二堡流入故城中 。高昌故城西距吐鲁番市约30千米, 东距鄯善县城约55千米,西约1.5千米为三堡乡乡政府所在地,北约2千米为二堡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北约2.2千 米为阿斯塔那古墓群。其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89°31′7.51″、北纬42°51′01.43″,海拔高程约-51米 (大佛寺) 。
河西回鹘摩尼教稽考

河西回鹘摩尼教稽考
杨富学
【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32)3
【摘要】自763年始,摩尼教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840年,回鹘汗国崩溃以后,部众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今河西走廊地区,以甘州、沙州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由于受河西地区长期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佛教,但回鹘王室仍以摩尼教为奉,如同漠北回鹘一样,河西回鹘的统治者非常敬重摩尼教,任用摩尼教高僧作为使臣出使中原王朝.对摩尼教在河西的流行情况,汉文史书记载鲜少,但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汉文对此却有不少反映,波斯文史料也有一定记载,可填补汉文史籍的空白.从中可以看出,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期,摩尼教在河西回鹘中是相当流行的.
【总页数】7页(P21-27)
【作者】杨富学
【作者单位】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89.1
【相关文献】
1.有关摩尼教开教回鹘的一件新史料 [J], 茨默;王丁
2.高昌回鹘摩尼教稽考 [J], 杨富学
3.高昌α寺遗址所出摩尼教、佛教寺院回鹘文账历研究 [J], 松井太
4.诠释信仰:回鹘与摩尼教关系的多维透视——杨富学著《回鹘摩尼教研究》评介[J], 彭晓静
5.回鹘摩尼教诸神之名考 [J], 木再帕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昌回鹘的宗教及文化
摘 要
:
高昌回鹘文化是古代光辉灿烂的西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是
一种沐浴着东风西雨,以游牧与定居共存为显著特征的融合混同性文化。高昌回鹘时期的宗
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无不浸透着这一显著特点,高昌回鹘文化的形成和变化
极大影响了后来西域文化的演变和走向,对于近代维吾尔等民族心里的形成以及文化的重构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高昌回鹘 文化 宗教信仰
回鹘,是古代活动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高昌回鹘是对公元8
世纪从漠北草原迁居到高昌、北庭等地的回鹘人以及回鹘人在此地所建立的政权
总称。
自回鹘人于唐末落居高昌地区并创立政权开始,高昌回鹘及其政权已前后延
续长达五个世纪之久,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回鹘人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
文化底蕴不仅逐渐在高昌诸地扎下根,完成了回鹘社会经济文化的重构整合,并
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宗教信仰
纵览高昌回鹘四百年的兴衰历史,多元宗教信仰是其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
风景线,尤为引人注目。而这种宗教多元的现象,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文
化整合作用尤为重要。
(一)、多深崇拜和萨满教的深远影响
萨满教是一种人类原始阶段产生的初级宗教。它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
论”,内容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等。元人黄缙对此有简略记述:
“公讳方辇真,伟吾而人,上世为其国之君长,国中有两树,合而生瘿,剖其树,
得五婴儿,四儿死,而第五儿独存,以为神异而敬事之,因妻以女而让其国,约
为世婚,而秉其国政。”由此可以看出,萨满教对于回鹘人精神方面的影响既巨
大又持久。其突出表现为:在回鹘人后来改信其他宗教之后,萨满教仍为部分回
鹘人所敬仰。
(二)、摩尼教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萨满教在回鹘人中影响很大,但随着回鹘社会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
日益统一的回鹘汗国政体急需意识形态一致的高一层的神来巩固其统治,于是出
现了摩尼教。
摩尼教诞生于公元3 世纪中叶的西亚地区,由波斯人摩尼创建。此教先在
波斯境内传播,后在亚、非、欧很多地区流行,约在唐代传入中原地区。而回鹘
人从对萨满教的多神崇拜到皈依统一的摩尼教这一转变,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回鹘
社会和文化的演进,而且加速回鹘统一国家和民族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
程。
(三)、
二次改宗,尊信佛教
佛教是高昌回鹘继摩尼教之后朝野上下尊信的第二个外来宗教,这一局面的
形成除了摩尼教本身的缺陷,更重要的因素则在于:西迁后回鹘内部政治经济文
化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佛教在高昌回鹘呢传播广大的需要。
唐代,高昌地区的佛教大有发展。《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西行
途径高昌地区,高昌国王迎玄奘入宫中,并言道:“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
眠,读经敬待。”此外,高昌地区佛教徒众多,寺院林立的区域文化也使西迁至
此的回鹘人深受熏染。显然,作为一个外来的征服者若不迁就当地人的宗教信仰,
势必将自己置于孤立的地位。因此,西迁后的回鹘人改信佛教也就成了情理中事。
上述论证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回鹘王室当时对佛教的信仰程度已达到很深
的境地。
(四)、景教遗存
“景教”一名是我国唐代对基督教聂脱里派的称呼。它由西东传至中原,以
及唐朝初年的繁兴,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对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具有一定的辐射作
用。从目前比较清晰的资料分析,回鹘人信奉景教应当在宋朝前后。在吐鲁番地
区高昌故城的国代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一处反映景教教徒在圣枝节欢迎耶稣进入
耶路撒冷的壁画,这些都说明了景教在当时尤为兴盛。但好景不长,唐武宗会昌
五年,唐朝禁佛,景教被认为是邪法。遭受沉重打击,自此一蹶不振。
(五)、伊斯兰教在畏兀儿地区的传播
根据伊斯兰作家伊本·阿西尔《全史》记载,大致在公元10世纪,也就是
喀喇汗王朝统治时期,伊斯兰教已经传入新疆。由此不难看出,公元10世纪初,
在高昌回鹘境内,已经有穆斯林教徒在活动,不过,鉴于当时回鹘人以摩尼教为
主导教派,因此伊斯兰教此时不占主流。但到了公元15世纪中叶,高昌地区的
居民,包括未随都护东迁永昌的畏兀儿人都皈依了伊斯兰教。
从上述文字对高昌回鹘社会里多种宗教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论述不难
看出,外族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和回鹘社会本身发展的需要是回鹘上层统治者不断
调整其宗教政策的两个主要原因。不同宗教信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促进了回鹘民
族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素质的整合重构,都对高昌回鹘社会生产生活产生
了是深远的影响。
二.语言文字
高昌一带地区位居东西交通要塞,一直就是一个多民族、多种语言文字流行
的地区。高昌回鹘时期,在回鹘文逐渐成为主导地位的同时,该地区使用多种语
言文字的局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高昌回鹘时期文化开放宽容的显著标
志。
(一)、
回鹘文的起源
回鹘文是回鹘人于公元8—15世纪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现代维吾尔族采用
阿拉伯字母以前,使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文字。
(二)、
回鹘文的影响
这种文字在中亚,西亚诸地已经广为流传,并对邻近众多民族、部落文化的
发展有极大影响。其中蒙古人使用回鹘文就是一个显例,蒙古族勃兴于漠北草原,
初以游牧为生,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由于军事上已十分强盛,并即将成为大漠
南北主宰的蒙古皇族迫切的需要一种便于掌握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日益丰富多彩
的情感和生活。当时已与蒙古族关系十分密切的畏兀儿人使用的回鹘文便适时地
顺应了蒙古族的这种需求。
回鹘文的使用对于入主中华大地的蒙古族文化的进步发展无疑是一个质的
飞跃,对于元朝社会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不能否认,回鹘语言文字的
通行使用在导致以回鹘为其名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十分巨大大的
作用。
三.文学艺术
回鹘迁居到高昌地区以后,受当地土著居民比较发达的艺术的感染影响,广
泛吸收和容纳西域地区其他民族文化成果。经过漫长的消融和渗透过程,逐渐形
成一种以佛教为主体的独特的混同文化艺术形态。
(一)、
文学、诗歌
回鹘人的文学史尚可追溯到漠北回鹘汗国时期,当时因为回鹘人政治上归附
于突厥人,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同突厥人的密切联系,回鹘文学深受突厥文化传统
的影响。高昌回鹘时期的文学类型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类是宗教文学作品;一
类是民间诗歌。民间文学作品的出现和内容的丰富多彩是这一时期回鹘文学的鲜
明特征,也是高昌回鹘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外探险家在吐鲁番地区出土
发现了一批回鹘文民歌的残卷,他们极形象地反映了回鹘人的社会状况和当时的
文学素养。
(二)、
音乐、舞蹈
高昌地区素有颇为发达的音乐艺术,唐代曾有“高昌乐”流入中原,引起宫
廷音乐的革命,使内地人们对此刮目相看。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称龟兹“管
弦伎乐,特善诸国。”这些都充分证明了西域地区,特别是高昌、龟兹诸地当时
音乐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在高昌、北庭和龟兹回鹘王族寺院壁画中,可以见到
大量的“伎乐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回鹘人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生活。
总之,高昌回鹘是古代诸突厥语族群中文化最为发达的一支。之所以如此,
既与其所处的地域有关,亦更与其居民的构成成分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点密切相
关。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个绿洲的传统多么富于国际性,也即五湖四海成一家。
羽田亨博士则更为直截了当地说:“这种融合混成就是回鹘文化的特征。”可以
说,从西汉时开始并绵延不断的开放性文化特点,是该地区能成为丝绸古道上一
颗璀璨明珠的根本所在,亦是高昌回鹘之所以会成为古代诸突厥语族群中文化最
为发达的一支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
[1]《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
[2] 玄奘:《大唐西域记》,季羡林等校注本,1985年,第48-54页
[3]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4]田卫疆:《高昌回鹘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1-256页
[5]羽田亨:《西域文化史》,耿世民中译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