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国简介 该国家现在在什么地方

合集下载

高昌古国探秘:追溯曲氏的族源,曾经的显赫,如今的千里残垣

高昌古国探秘:追溯曲氏的族源,曾经的显赫,如今的千里残垣

高昌古国探秘:追溯曲氏的族源,曾经的显赫,如今的千里残垣在丝绸之路上曾经有一个佛教国家——高昌,是丝路北道上至关重要的要冲,也是古代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而这个古国在公园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先后经历了四个家族的统治,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曲氏高昌。

高昌古城直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被大唐所灭,设置高昌县,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后来又被回鹘侵占。

今天,就从一些出土的文物和现存史籍记载来追溯最后统治高昌的曲氏的族源。

一、关于曲氏的文物1973年8月,在甘肃省榆中县城向西四公里的朱家湾村旁边,发现了一处唐代的石棺墓。

石棺保存完好,四周雕刻着四大神兽中三个的浮雕。

前为朱雀,雀首向左、左翅前展、右翅贴身;右为矫龙,一足前扑、三足踏云、龙口喷水、背鳍如齿,形象生动;左为巨虎,耳贴于后,四足奔走、挺拔有力,后面这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兽头,巨口排牙、突目大耳,并不像玄武的形象。

发现的时候,这个古墓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墓主人尸骨被抛在一旁,除了发现马骨、马鞍饰品、龙纹金牌等,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破碎成数块的墓志铭,这就为揭开墓主人的身份。

《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是用端庄凝重的规范唐人楷书书写的,写道:「”夫人讳仪(碑上是双人旁义,是仪的异体字),字辅贤,昌黎人也。

”说明,墓主人是被封为交河郡夫人的慕容仪。

再究其墓志的内容,会发现墓主人跟唐代吐谷浑王国和曲氏高昌有着必然的联系。

「”其先□汗青海国□□□超”可能就是「”可汗青海国慕容宣超”,据《新唐书·西域传》中的《吐谷浑传》记载,这个慕容宣超是唐朝所封青海国王慕容诺曷钵的孙子,武则天久视元年宣超被封为乌地也拨勤忠可汗,而墓主人慕容仪应该就是慕容宣超的女儿。

墓主人的娘家算是显赫的,但是她的夫家又是谁?又有着这样的背景呢?根据「”交河郡夫人”这个封号以及死后葬于进程郡这样的地望来看,她的夫家应该就是西域曲氏高昌的后裔曲崇裕。

交河故城《资治通鉴》里记载:「”九月,丙辰,命左豹韬大将军曲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将兵十万以讨之”,这描述的是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八月唐宗室越王贞割据蔡州谋反,大将曲崇裕率领大军前往平叛。

高昌国_中文百科

高昌国_中文百科

高昌国_中文百科高昌王朝是金城榆中人(今甘肃榆中)麴嘉建立的。

历史在十六国后期,北凉国高昌太守阚爽就据高昌实行军事割据,建元龙兴,建都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堡)。

公元439年,北魏王朝灭北凉国,北凉国主沮渠无讳率部西逃,投奔占据鄯善的弟弟沮渠安周。

公元442年,沮渠无讳驱逐阚爽,占领其地,自立为凉王,建元承平。

公元444年,沮渠无讳死,沮渠安周继位。

公元450年,沮渠安周灭车师国,兼并其地。

公元460年,柔然部灭沮渠氏,立汉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阚伯周遂以高昌为国号,开始了高昌王朝时代。

十六国时期,不少汉族士民被迫外迁,迁来高昌的达万户以上。

由于汉族在高昌势力较大,柔然只能采取羁縻役属的政策,立汉族人为王。

高昌处于柔然、高车、厌哒(西域古国名)三大势力之间,地域虽不广,却可作为缓冲国而存在,但也是各方争夺的要地,高昌王朝的政局也就受各国势力消长的影响。

阚伯周死后,其子阚又成继位,一年后被其堂兄阚首归所杀,阚首归自立为高昌王。

公元481年,高车国王阿伏至罗攻破高昌,杀死阚首归,灭阚氏高昌王朝,立敦煌人张孟明为高昌王,旋即被国人所杀,柔然又立马儒为王。

马儒以顾礼、麴嘉为左右长史。

公元497年,马儒派司马王体玄到北魏王朝,要求内迁,但高昌国人依恋故土,不愿东迁,将马儒杀死另立麴嘉为高昌王,马氏高昌王朝灭亡。

麴嘉最初臣属于柔然,后又转投高车,这时焉耆王国已被厌哒所灭,国人请麴嘉就焉耆王位。

麴嘉遣次子为焉耆王,高昌地域扩大,并由此开始强大,强盛时疆域南接河南(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境),东连敦煌,西次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北临敕勒(今天山北麓)。

麴氏高昌王朝建国时间很长,历南北朝、隋朝至于唐朝初期。

高昌王朝在地理位置上是最靠近内陆的西域国家,因是汉族人所建立的政权,因此与中原王朝关系最为密切,境内又多是自汉、魏以来屯戍西域的汉族人后裔,所以,在语言、风俗、制度伤与中原大同小异,甚至连都城的建筑形式也模仿长安。

西域高昌从高昌故城到北庭都护府

西域高昌从高昌故城到北庭都护府

西域高昌从高昌故城到北庭都护府四代政权—吐鲁番高昌故城无法想象古代那些常年生活在战争边缘的人拥有怎样的心态。

一曲羌笛,几缕孤烟,陪伴着那支精锐骁勇的屯田部队,远征于戈壁荒漠,在一片空寂的土地上,在无数个不可能的瞬间,用坚强的臂膀和辛勤的汗水,将惊人的智慧和满身的热情倾注在对故城的情感上,把一个名为高昌的城,托举在西域之上。

时光回到西汉中期,大将军李广利占领这片土地,并在此地屯兵屯粮,那是高昌最初的名字“高昌壁”,到了327年,高昌壁被设立为“郡”。

公元450年,车师国国王战败弃城而逃,车师国的领地交河城也被划入高昌,这使得高昌一时间变得昌盛起来,成为了当时吐鲁番一带的中心城市。

十年后,车师国彻底灭亡,柔然立阚氏伯周为国王,自此一代名城高昌王国的历史真正拉开了序幕。

荒漠寂静无声,千古不再开口,历史中的高昌,一共经历了四代政权。

高昌国建国后虽由阚氏家族传承王位,但是阚氏家族兄弟间,为了权利引发了一系列的篡位之争,后来王位被张孟明、马儒继承,这分别就是马氏高昌和张氏高昌,这两百年间最后由汉族血统的麴氏家族传袭王位,麴氏家族担任国王期间,高昌国的发展最为昌盛,势力也在此时期一步步壮大。

可惜的是,这样的和平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隋唐时期,汉人开始转守为攻,一举打破汉朝时对匈奴的妥协忍让,从隋文帝杨坚派窦荣定攻打突厥人开始,一路过兵斩将曾攻入高昌国,在经过议和之后,高昌国开始向隋朝进贡并派兵协助朝廷军队攻打高丽人。

到了唐代,唐太宗在位时,高昌国国王还上朝议事,但是由于野心不改随后与西突厥合作,唐太宗得知后大怒,派出大将数名前去征讨高昌国,末代国王麴文泰在大唐重兵压境时惊惧而亡,高昌王国灭,自此划为唐朝疆土上的一个县。

遗址北侧“可汗堡”的旁边有座残塔,醒目孤寂,如同一个茕然的背影,然而这却是玄奘当年讲经的“讲经塔”。

彼时不到而立之年的玄奘,孑然一身来到高昌,只带着一个不到天竺绝不东归的誓言。

崇尚佛法的高昌国王麴文泰,费尽心机想将玄奘留在高昌,甚至不惜以“送回长安”相威胁,但最终还是败给了这位年轻僧侣的执著,玄奘绝食明志,麴文泰终于答应放他西去,只是勉强留他在高昌讲了一月的经。

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怎样写

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怎样写

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怎样写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范文1:高昌故城遗址坐落在吐鲁番市东面约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乡所在地附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约55公里,属吐鲁番文物局管辖。

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

高昌故城的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因为此城为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故名。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

被誉为“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曾经有一位考古学家这样说“如果想知道盛唐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就来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吧,它就是唐时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时光已逝千年,但当时的繁盛仍依稀可见。

高昌故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

《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

《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

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

公元320__年,前凉张骏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初学记》卷八引顾野三《舆地志》)。

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奏、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

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率领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权。

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

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以阚伯周为高昌王。

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周书。

高昌传》)。

此后张、马、麴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达一百四十余年(499-640)。

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麴伯雅还曾到隋朝长安朝觐,并娶隋华容公主为妻。

640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

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国户籍档案统计,当时有人口三万七千。

八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

九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

榆中籍高昌王

榆中籍高昌王

榆中籍高昌王隋唐时期,被称为西域列国中的高昌国,其版图就在今天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在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

高昌国国王?L 嘉是西域诸国中惟一的汉族人,他的祖籍就在甘肃省的榆中县。

史称“?L 嘉为金城郡榆中人,金城即今之兰州。

又其百姓,亦多来自内郡,其立国垂百四十余年之久,不可谓非为中国历史上值得留意之事”。

高昌国的汉文化既然?L 嘉来自金城郡的榆中,并带去了一批“内郡百姓”,相应地也带去了汉文化,这在西域列国中是很独特的。

首先看看该国首都的几个城门名字,如东面的两个门分别叫青阳门和建阳门,西面的两个门是金章门和金福门,北面的叫玄德门和武城门,南面只有一个城门称横城门。

显然,这七个城门的取名,完全是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透出浓浓的汉文化味儿。

国都城门的名字如此,城中执掌政权的国王之崇尚推崇汉文化就不待说了。

第一代高昌王?L嘉就搜求五经、诸史,并请学者刘燮任博士,教授学生。

第三代高昌王?L坚还在自己住的宫里,绘“鲁哀公向政于孔子之像”。

就这样,高昌国的语言、文字基本上是汉语言汉文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也是掌权者的主导思想,不仅公文用语使用汉文,甚至连文书格式、用词也都仿照中原模式。

当时,高昌国不仅有《毛诗》、《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还有各种史书和文集。

在阿斯塔那古墓中,还发现了《毛诗郑笺》、《孝经解》、《三国志?吴志》、《晋阳秋》,甚至还有儿童学习汉文时所写的《千字文》、《乘法诀》和《急就章》等,这足以说明汉文化在该国的普及与盛行。

除了文化方面的完全汉化,连宗教方面也是如此,像中原固有的道教也乘间传入了高昌国,证据是在一个将军的墓中就殉葬有一纸道教的符。

?L文泰和唐僧?L 氏高昌国存在的时间相当长。

他们传了九世十王,历时130多年。

开头的几代国王标榜儒学,推崇道教,后来的几代国王就逐渐转而信佛。

到第七代高昌王?L乾固就开始信佛而且虔诚,他的孙子―――第九代高昌王?L文泰就达到了佞佛的程度。

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怎样写

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怎样写

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怎样写吐鲁番高昌故城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新疆的吐鲁番市,今天我们将带您一起探索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南50公里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都城,曾是西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

现在,它已成为新疆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座古城,我们将为您介绍其历史、文化和建筑。

一、历史高昌故城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60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城内还有残留的汉、唐、元时期的建筑遗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代的宫殿建筑,是西域古代都城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池建筑。

二、文化高昌故城古文明深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现存的建筑遗址和壁画艺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繁荣发展的西域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古城里,您可以欣赏到当时西域的独特文化,由此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三、建筑高昌故城的城墙长达5.5公里,周围被群山环绕,气势雄伟。

城中保存的建筑主要是唐代的宫殿建筑,包括三殿五院和九宫十八院等建筑群。

这些建筑群在当时的西域乃至世界都是十分独特的建筑,建筑结构、装饰、雕刻等方面均显示出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四、旅游体验在高昌故城,您可以尽情品味古代西域的历史,更可以欣赏到古代建筑、壁画艺术的魅力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与现代这两个时空的碰撞。

游客可以感受到此旅游景点的人文与历史价值,也可以在如此古老的文化城里留下自己的足迹。

最后,希望本次的高昌故城之旅给大家带来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旅行体验,谢谢大家的耐心聆听!五、未来高昌故城的保存和保护已成为国家文化方针的一部分,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未来,我们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保护和展示高昌故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将其打造成为更为鲜明的旅游品牌和文化名片。

六、注意事项在参观高昌故城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 请勿在建筑物上攀爬、涂鸦等损坏古迹。

2. 请勿随意触摸古建筑、壁画等文物,以免对其造成永久性损坏。

高昌郡名词解释

高昌郡名词解释

高昌郡名词解释高昌郡是指位于今天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一个重要古代郡县。

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下面将对高昌郡进行详细解释。

高昌郡是指汉朝时期设立于西域的一个行政区域,其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吐鲁番地区。

据历史记载,高昌郡是西域诸国中最大、最重要的郡县之一。

它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是东西交通的重要节点,也是中亚与中国之间的重要贸易中心。

高昌郡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西域的边防,汉朝开始派遣大量官员和军队进驻该地。

高昌郡成为了汉朝对西域地区实施统治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郡治设立的官府中,汉朝设置了巡抚、刺史等高级官员,以管理和控制该地区的政务。

除了行政管理外,高昌郡还发展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

在经济方面,高昌郡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各种来自中亚的商品通过高昌郡进入中国内地,而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则通过高昌郡出口到中亚地区。

这使得高昌郡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

在文化方面,高昌郡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高昌郡汇聚了来自中亚、西域、中国内地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汇。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高昌郡在文化上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在高昌郡的遗址中,可以发现大量的文化遗产,如建筑物、壁画、文物等,这些都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之,高昌郡作为一个古代的行政区域,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是汉朝对西域地区实施统治的重要基地,也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通过对高昌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和互动,丰富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

各位游客: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

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

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

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

《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据历史记载,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

当时称为“高昌壁”或“高昌垒”,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

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

高昌建国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车师国灭亡,柔然立阐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从而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

南北朝时期,这里诸王争霸,但国号仍为“高昌”。

公元604年,唐贞观年间,高昌王勾结西突厥截断丝绸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国,将高昌改称“西州”。

公元9世纪末,由漠北西迁到此的回鹘人建立了回鹘高昌国,仍臣属中原王朝,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

1208年,高昌回鹘则顺成吉思汗,称“畏兀儿王国”。

1283年,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王国灭亡,至此,高昌城被废。

纵观高昌故城的历史演变,历经1500多年,其间由盛及衰,演绎了一部西域部族的兴亡史。

高昌故城遗址→高昌的对外交流→高昌文化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高昌故城遗址。

只见残破的城墙全用黄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昌国简介该国家现在在什么地方
本文导读:
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高昌国大事记
历史沿革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

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

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

东汉、魏晋沿袭其制。

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

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

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

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

阚伯周死后,儿子阚义成继位。

之后阚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

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

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长史麴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麴氏享国最久。

麴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

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

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贞观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

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安史之乱时高昌国为回鹘侵占。

宋建隆中,高昌回鹘遣使朝贡。

明朝永乐年间,国号火州;永乐七年、十一年遣使来朝;永乐十二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火州。

明英宗年间,被吐鲁番吞并。

资治通鉴记载,高昌毁于一场大的天灾之中。

阚氏高昌
高昌国,阚氏为主,其后为河西王沮渠茂虔弟无讳袭破之,其王阚爽奔于芮芮。

无讳据之称王,一世而灭。

国人又立麹氏为王,名嘉,元魏授车骑将军、司空公、都督秦州诸
军事、秦州刺史、金城郡开国公。

在位二十四年卒,谥曰昭武王。

子子坚,使持节、骠骑大将军、散骑常侍、都督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河西郡开国公、仪同三司、高昌王嗣位。

其国盖车师之故地也。

南接河南,东连炖煌,西次龟兹,北邻敕勒。

置四十六镇,交河、田地、高宁、临川、横截、柳婆、洿林、新兴、由宁、始昌、笃进、白力等,皆其镇名。

官有四镇将军及杂号将军、长史、司马、门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通事令史、谘议、校尉、主簿。

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

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

面貌类高骊,辫发垂之于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袴。

女子头发辫而不垂,著锦缬缨珞环钏。

姻有六礼。

其地高燥,筑土为城,架木为屋,土覆其上。

寒暑与益州相似。

备植九谷,人多啖罝及羊牛肉。

出良马、蒲陶酒、石盐。

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有朝乌者,旦旦集王殿前,为行列,不畏人,日出然后散去。

大同中,子坚遣使献鸣盐枕、蒲陶、良马、氍毹等物。

高昌,在今吐鲁番市东南大约40公里处的高昌故城。

汉代以来,这里一直是内地士兵进行屯田的重要场所,两汉时期的戊己校尉就驻扎在此地。

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大批汉人向西迁徙到了高昌,加上以前由内地和敦煌等地来这里躲避战乱的汉人,高昌很快成了汉人
云集的地方,并先后出现了阚爽、阚伯周、张孟明、马儒等汉人为王的依附政权。

公元499年,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迁来的麴(音“屈”)嘉被任为高昌王,此后140多年,高昌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汉人政权,历史上称作“麴氏高昌”。

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

王以下,有相当于宰相的令尹;下面设立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等许多行政部门。

高昌境内共设4个郡和18个县。

各城也仿照内地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业集中经营,防火、防盗设施齐备,城门由禁卫军把守,各郡、县也分别由司马领兵守卫。

南朝宋大明四年(460)十一月,柔然灭沮渠氏,以阚伯周为高昌王。

阚氏是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汉族大姓,十六国末期其首领阚爽在柔然帮助下占据高昌,自任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统治。

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重占高昌,阚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难。

次年,沮渠无讳自立为凉王,此为高昌地区建国之始。

460年,柔然国势比较强盛,处罗可汗决定帮助阚氏复国。

十一月,柔然派遣大军南下攻克高昌,杀死沮渠无讳的继承人沮渠安周,帮助高昌阚氏重返家园。

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以高昌
为国号,亦称"阚氏高昌"。

阚伯周建立“阚氏高昌”后,对外彻底继绝与中原王朝的官方关系,而以柔然为其保护国,并长期使用受罗部真可汗的“永康”年号;对内发展地方经济,崇尚汉族文化传统,信奉佛教。

“阚氏高昌”自阚伯周开始,中经阚义成,最后传至阚首归,共传3世,计31年,于491年被高车所灭。

世系
阚氏高昌
阚伯周(460年—约477年在位)
(伯周子)阚义成(约477年—约478年在位)
(义成兄)阚首归(约478年—约488年或491年在位)
张氏高昌
张孟明(约488年或491年—约496年在位)
马氏高昌
马儒(约496年—在位—约501年在位)
麴氏高昌
原来姓名出身和关系统治时间年号
麴嘉出自春秋燕王族支系,先祖汉代西迁,501或502—约525年承平义熙
麴光麴嘉子约525年—约530年甘露
麴坚麴嘉子、麴光弟531年—548年章和麴玄喜麴坚子549年—550年永平
麴(佚名) 麴玄喜子551年—554年和平
麴宝茂麴(佚名)子555年—560年建昌
麴干固麴宝茂子561年—601年延昌
麴伯雅麴干固子602—613年620—623年延和重光麴(佚名) 不详,政变登位614年—619年义和
麴文泰麴伯雅子624年—640年延寿
麴智盛麴文泰子640年无
640年,唐朝灭麴氏高昌。

麴氏现称“鞠”。

而今发展甚广,鞠氏族谱有记载。

高昌人
以今吐鲁番盆地为地理涵义的高昌,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高昌壁时期(西汉初元元年前48至晋咸和二年327);高昌郡时期(晋咸和二年327至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高昌
国时期(太平真君四年443至贞观十四年640)。

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时限内,以交河城、高昌城为中心,日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汉人为主体的生活区域。

高昌本车师人故国,汉代凿空西域,因其地理之要,设戊己校尉屯戍于此,汉人始大规模进驻该地。

前凉于是处置郡,前秦、诸凉袭之,汉人迁聚繁衍益盛,更如高昌国,显系汉族在西域的分立政权,故史称高昌人“本汉魏遗黎”,意指由屯田士卒肇端。

《魏书·高昌传》记录一段北魏孝明帝对高昌的诏书,称:“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

”(《魏书·高昌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4页)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对高昌人下诏说:“尔等并旧是中国之人,因晋乱陷彼。

”在另一封诏书也说:“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甿,咸出中国。

”(许敬宗:《文馆词林校证》卷六六四“贞观年中巡抚高昌诏一首”,中华书局,2001年,第249页)。

高昌社会汉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也是与魏晋以降河西及陇右乃至内地汉人为躲避战火而大规模向西迁移和中原政权向西移民密不可分,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后来融入了高昌人口。

除此而外,高昌居民中确也杂混有相当数量的西域及北方民族人等。

从十六国到唐代,许多名籍、户籍和其他出土文书中,都记有不少属于古代非汉人族体的姓氏,如车师的车氏、鄯善的鄯氏、焉耆的龙氏、龟兹的帛氏或白氏、匈奴的沮渠氏、氐族的强氏、鲜卑族的秃发氏等,十六国时期《按赀配马帐》中“亡马”的煎苏獦,《分配乘马文书》中的思头幕、阿贤提亦肯定不是汉人,诸如此类姓氏在文书中时有所见。

从麴氏高昌时期开始,昭武九姓中的曹、何、史、康、安、石、米等姓迁来的日益增多,有一件与重光元年(公元520)随葬衣物疏共出的高昌时期名籍,残存人名四十五个,皆非汉族。

同时,高昌曾先后臣服于高车、柔然、突厥等北方强族,且地理相毗,居民中也必定浸入这些民族成份,他们的习俗与汉人传统生活习惯彼此吸纳,以致出现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