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泰斗王国维古代吐火罗人是白人 是大夏后裔
评王欣新著《吐火罗史研究》

当然, 由于作者研究的“吐火罗问题”是举世公认的难题, 涉及多种语言和学科, 本书不可避免还存在某些不足之 处, 作者的一些论断也还可以商榷。 正如本书“后记”所说,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要进一步深入下去, 所以略举数端, 聊 供读者和作者参考。
本书认为“大夏”即“吐火罗”, 但将“月氏”与“吐火罗”联系起来的说法也值得重视, 作者对此已作了考辩, 如能更 充分地吸取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的新成果, 可使其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国外对“吐火罗问题”研究的最新进 展, 请参看 J. P. M a llo ry 和梅维恒 (V icto r H. M a ir) 两位教授合著的《塔里木古尸》(T he T a rim M um m ies) 一书, ③ 特 别是“附录一”及其所附书目。④ 其中涉及的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操吐火罗语和伊朗语民族的关系问题, 特别是伊朗语各 族的起源和迁徙问题, 值得着重研究。作者在《丝绸之路上的原始印欧人》⑤文中讨论了吐火罗人、月氏人、乌孙人的早 期活动及其在东西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希望今后对塞种各部的源流史作更深入的探讨。此外 ,“大 夏”与“吐火罗”勘同的音韵学问题也不能认为已经完全解决, 有待讨论。
约在公元前二千纪末一千纪初, 吐火罗等印欧人群可能到达塔里木盆地。他们在塔里木盆地的迁徙活动, 似乎是 沿盆地南北缘两条路线进行的。南支经且末到达罗布泊地区, 在且末扎洪鲁克和孔雀河古墓沟等地留下了活动踪迹。 这期间可能有部分吐火罗人留居下来, 并在安得悦古城一带形成、发展为一个中心, 即玄奘《大唐西域记》所称“者见货 逻故国”, 而其大部分则又穿过河西走廊, 约在西周时期出现在中国北方。 北支吐火罗人东徙到达焉耆至吐鲁番一线 时, 与向西发展的蒙古人种群体相遇, 其向东发展势头受到遏制, 未能继续东进, 遂逐渐在库车、焉耆、吐鲁番一带绿洲 上留居, 转而从事绿洲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 经数百年发展, 在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随着佛教传入, 他们又借 用一种印度婆罗谜字母斜体拼写自己的语言, 从而留下了在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上极其重要的吐火罗语 (焉耆— 龟兹语) 文献。 作者认为: 焉耆盆地发现的以查吾乎沟口诸墓地为代表的距今 3000- 2400 年内的青铜文化, 是吐火罗 等印欧人群体迁入的结果。 而东徙到罗布泊一带的吐火罗人似有北向发展的迹象, 其表现是哈密发现的焉不拉克文 化, ①出土人骨在第一期墓葬中欧洲人种有一定增长。吐火罗人在东徙过程中, 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如对尼雅所出 卢文书所用语言② 的分析研究, 证明其中有吐火罗语底层存在, 被称为吐火罗语的第三种方言。
中国历史的雅利安人之:吐火罗与大月氏(四)

中国历史的雅利安人之:吐火罗与大月氏(四)简要回顾一下我们过去所说的内容:当在焉耆和龟兹发现的古代未知文字被认为是“吐火罗文”之后,学者就开始为这些文字寻找主人。
于是,古罗马历史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地理》中的记载被人们发现,在公元前200年到100年这个时间段里,有吐火罗等四个部落入侵了希腊人控制的中亚巴克特里亚,赶走了希腊人。
学者认为,吐火罗文的所有者就是这个吐火罗部落。
翻看中国史书,很容易发现这件入侵的起因,就是匈奴杀月氏王,赶走月氏人,而与月氏人有仇的乌孙又在匈奴的帮助下进一步打击月氏,把月氏赶到了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
这件事情因为有张骞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考察,而证据确凿。
那么,一些学者自然而然的把月氏人认为就是吐火罗人。
但是,反对者认为吐火罗人并不是月氏人,主要原因是吐火罗短暂出现之后就迅速被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取代,而消失在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历史记录中长达500年,而大月氏贵霜崩溃之后呢,他们又再次出现在历史中,可见二者绝非一家。
而且,月氏人生活在史记记载的“敦煌祁连间”,距离吐火罗文发现地新疆中部地域遥远,也不可能是一回事。
而中国学者林梅村从吐火罗文字中的“klyom”和它的业格“klyomant”中得出结论,这就是中国历史中的“昆仑”和“祁连”山。
而他们所指的都是天山东部,因而月氏人的国土也就包括了从甘肃西部到新疆东部的广大地区。
而这个地区恰恰包含了吐火罗文的发现地。
而根据英国学者亨宁的学说,吐火罗文的拥有者是公元前2000年迁徙到新疆东部的古提人,而这种观点在随后小河墓地的考古发现中获得了印证,“小河美女“的年纪为3800岁,与亨宁的推断相符。
那么中文中出现极早的昆仑山源自吐火罗文的音译时代上也没问题。
到了西汉的时候,月氏人被匈奴所逐,跑到了中亚,剩下一部分老弱走不掉,“保南山羌”。
这些人号“小月氏”。
而小月氏被稍晚出生在西域的高僧鸠摩罗什说成是“吐火罗”,而在敦煌发现的《敦煌遗书》标记为焉耆。
王国维曾考证过:白种人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

王国维曾考证过:白种人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信源:网易历史|编辑:2009-01-25王国维大师早就考证过,大夏就是吐火罗。
而吐火罗人是白种人。
这就证明了,夏族、夏朝,中国的第一个文明是由白种人创造的。
《新历史》杂志发表的改写文本:十九世纪末,在新疆发现大量吐火罗语文献,1931年有德国学者确定吐火罗语是一种已消亡的原始印欧语,讲这种语言的民族自然是一支印欧人。
印欧人,是一种白种人。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新发现,即我国上古时期的辉煌文明是由印欧人创造的。
走进古墓当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殷墟出土后,在其西区发现了大量遗骸,一些人类学家,包括相对权威的威尔斯,认为约有八十具像是黄种人,三十具类似黑种人,还有少数明显具备白种人特征。
点击图片看原图白种人缔造中华文明-historynew-《新历史》杂志无独有偶,以研究北京猿人著名的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也曾经指出山顶洞人老年男人像西欧克罗马农人,青年女人属美拉尼西亚人,中年女人属爱斯基摩人,其中的克罗马农人是更接近白种人的。
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英国人类学家伯克司登在其《中国》一书论证了中国华北人及某些藏人与欧亚草原尚未分化的“原北欧人”体质的相似性。
这些研究说明了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最新的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王沥博士曾对二千五百年前山东半岛临淄墓葬人骨作DNA检验,发现基因片断与现代欧洲白人非常接近,众所周知,临淄为齐国古都,齐鲁大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手段以及现代科技解读,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就是远古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与今日白种人有着更相近的血缘关系。
典籍中的新发现这是个新结论吗?其实,在中国古代丰富的典籍资料中,多处出现过“大夏”这个词:《吕氏春秋・古乐篇》:“伶伦自大夏西,乃至阮 ?之阴。
”《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沉于大夏。
”《管子・小匡》:“逾太行与卑耳之貉,拘大夏,西服流沙、西虞。
”《史记・封禅书》:“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
王国维为什么自杀

王国维为什么自杀王国维之死可以说是备受争议的,目前主要是认为王国维效仿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湖而亡的。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国维自杀的原因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国维自杀的原因分析对于王国维自杀,最广为流传的便是王国维因为清朝灭亡,而王国维作为清朝末期的忠臣,不愿被人折辱而自杀,王国维对于清朝政府的忠诚可以用愚忠来形容都是不为过的,王国维一心报效清王朝,最终也受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重用,因而王国维对于清朝的感情更重,当清王朝彻底灭亡的时候,王国维的心中是百孔千疮的,自杀只是时间迟早的事情。
也有人认为王国维是因为被亲家罗振玉的逼迫,最后不得已只能是一死谢知己,罗振玉对于王国维有知遇之恩,可以说罗振玉是王国维一生之中的贵人,但是在后来两个人同朝为官还是渐生嫌隙,最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而王国维十分看重与罗振玉之间的情谊,王国维的自杀或许与罗振玉有莫大干系。
还有许多人认为王国维作为中国古代的文人,身上有很强的文人气节,而面对着国破家亡的命运,只能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同样也有一些认为王国维自杀是因为害怕自己头上的辫子被减掉,情愿一死也不让自己的辫子被人轻易地剪掉,从王国维的生平而言,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至于王国维为什么自杀,目前而言仍旧是争论不休的,或许是因为国家而死,或许是因为知己而死,或许是因为气节而死,或许是由于多种因素,他的死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王国维墓志铭是什么王国维墓志铭指的是其纪念碑上面的铭文,根据相关历史的记载,王国维的墓志铭是由著名的大学者陈寅恪所撰写的,可以说这篇墓志铭是对王国维的一生中的主要事迹的一个十分可观而又褒美的评价,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界的才子们对于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离去的深切悼念以及哀婉之情。
王国维墓志铭是立于公元1928年的时候,而众所周知的是,王国维去世的时间是公元1927年,而王国维的墓志铭则是由清华大学特意为王国维树立的王国维的纪念碑而起草书写的,可以说,王国维的墓志铭问世的时间远比王国维去世的时间要迟一年。
王国维为什么选择自杀

王国维为什么选择自杀中国近代杰出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死可以说是备受争议的,目前主要是认为王国是投湖而亡的。
但是关于王国维为什么自杀却是有很多的争执的,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国维选择自杀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国维选择自杀的原因对于王国维自杀,最广为流传的便是王国维因为清朝灭亡,而王国维作为清朝末期的忠臣,不愿被人折辱而自杀,王国维对于清朝政府的忠诚可以用愚忠来形容都是不为过的,王国维一心报效清王朝,最终也受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重用,因而王国维对于清朝的感情更重,当清王朝彻底灭亡的时候,王国维的心中是百孔千疮的,自杀只是时间迟早的事情。
也有人认为王国维是因为被亲家罗振玉的逼迫,最后不得已只能是一死谢知己,罗振玉对于王国维有知遇之恩,可以说罗振玉是王国维一生之中的贵人,但是在后来两个人同朝为官还是渐生嫌隙,最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而王国维十分看重与罗振玉之间的情谊,王国维的自杀或许与罗振玉有莫大干系。
还有许多人认为王国维作为中国古代的文人,身上有很强的文人气节,而面对着国破家亡的命运,只能以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同样也有一些认为王国维自杀是因为害怕自己头上的辫子被减掉,情愿一死也不让自己的辫子被人轻易地剪掉,从王国维的生平而言,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至于王国维自杀,目前而言仍旧是争论不休的,或许是因为国家而死,或许是因为知己而死,或许是因为气节而死,或许是由于多种因素,他的死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王国维简介王国维出生于公元1877年,他是浙江嘉兴人,原名为王国桢,由于王国维的家中一直以来都是注重儒学和国学精粹的,可以说王国维在年幼的时候便已经受到了良好家风的熏陶,并且,王国维一生中在国学上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成就,王国维编纂的《人间词话》,一度为人成为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之作。
同时王国维还精通多国语言,可以说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但是王国维最终却因为时运所逼迫,以至于走投无路而自杀身亡。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著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学上面的不可多得的瑰宝。
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吐火罗人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况,一直是令众多中外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
有文字记载以来,东西方各种文献中有关吐火罗人的记录时隐时现,且多语焉不详,矛盾抵牾之处比比皆是。
所以,仅靠文献记载复原完整的吐火罗人的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吐火罗人在古代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所处的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却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可以说,所谓的吐火罗人问题(Tocharian Problem),是研究印欧文明起源、东西民族文化交流、中亚西域文明的学者所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国际上对吐火罗历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迄今已近百年,其背景则是吐火罗语文献的发现与成功解读。
吐火罗语文献主要发现于中国新疆库车、焉耆、吐鲁番一带,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吐火罗语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印欧语的一支,这暗示着操吐火罗语的古代库车(龟兹)、焉耆、吐鲁番(车师)的早期居民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原始印欧人。
由于新疆所出卢文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古鄯善王国(从精绝至楼兰一带)的土著语言亦为吐火罗语,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诸绿洲上的早期居民很可能也是原始印欧人。
问题在于,西方文献中所指称的吐火罗(Tochari)最早却出现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他们以灭亡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而著称,这一地区也因之被后世称为吐火罗斯坦。
这一点与汉文文献的奘有关记载完全一致。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其地为“ 货逻国故地”。
然而这里却并未发现任何所谓的吐火罗语文献。
此外,东西方各种古代文献亦从未明确指称龟兹、焉耆地区的古代居民为吐火罗人,这就使得文献中的吐火罗人与所谓的吐火罗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相互脱离,似乎又互不相关的奇特现象。
由于希腊文献和汉文文献最早都曾提到吐火罗人早期在河西走廊及中国北部活动的某些迹象,加之吐火罗人余部在河西一带的活动又为9世纪的于阗塞语文献所证实,这就使得吐火罗人的历史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什么自杀

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什么自杀?【核心提示】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云:“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近代国学大师,与 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甲骨四堂之一。
中国新学 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 就卓著,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流沙坠简》等。
1927 、 、 、 年6月2日,初夏时节,颐和园内碧水青山,郁郁葱葱。
上午十点左右,一辆黄包车停在颐和1园门口,车上坐的是位男子,五十多岁年纪,身上着长袍马褂,神情平静肃穆,肤色黧黑, 颌上留两撇八字胡须,脑后拖着一条发辫。
他给完车钱,又嘱咐车夫在园门口等候,随后径 直走进颐和园。
因为临近中午,园内游人稀少。
这位男子漫步穿过长廊,来到昆明湖石舫前 独坐沉思, 约有半个小时的光景,然后进入鱼藻轩, 点燃一支纸烟, 慢慢地抽完,掐灭烟头, 然后出人意料地, 他突然纵身跃入湖中。
距鱼藻轩十几米处, 正好有一个园工, 见有人跳水, 立即奔来相救,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当园工们将这位男子从水中救出时,他的内衣还未湿 透,鱼藻轩前的湖水虽然深不过二尺,但湖底却全是松软的淤泥,这位男子死意坚决,自沉 时头先入水,使得口鼻都被泥土塞住,闻声而来的园工们又不懂急救之法,以致延误了抢救 的时机,这位男子最终因窒息而死。
历史就这样被定格在了这一天。
这位自沉而死的男子就是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 导师”之一的著名学者王国维。
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云:“凡一种文化值 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 甚„„”曾经透彻地将人生的事业和学问解析为三种境界的静安先生, 终于没有跳出自己人生的 迷局,曾经轻易地出入于中学与西学,美学、文学与史学的一代大家,竟然如此轻易地跨越 了死生的界限„„这是时代的创痛,学者的悲歌,亦是曾经的文化转身离去时,留下的一抹 悲怆的背影。
王国维

还有一篇“读书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 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 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 涨、寝食不安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 —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 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 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 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王国维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 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王国维还进一步论说文艺创作必有 取舍,有主观理想的注入;而虚构或理想,总离不开客观的材 料和基本法则。所以,"理想"与"写实"二者的结合有充分的客 观根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也有其客观 可能性。
第一种境界:
谢 谢
Thank
You
界“ 之不 所独 有为 之中 学国 人所 。有 ”而 为 全 世
• 评价: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 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 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 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 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 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 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 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泰斗王国维古代吐火罗人是白人是大夏后裔2011年01月21日 15:08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王国维核心提示:窣利、睹货逻既同出东方,则其同语系之种族,若印度、若波斯、若大秦,当无一不出自东方,特其迁徙,当远在有史以前。
此前说之结论必归于是,又与民族西徙之事实相符合也。
虽然,侵略者自东往,贸易者自西来,二者皆史实也。
本文摘自《观堂集林》卷十三作者:王国维出版社:中华书局原题为:西胡考、西胡考续汉人谓西域诸国为西胡,本对匈奴与东胡言之。
《海外东经》云: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
又云:昆仑山在西胡西。
白玉山及昆仑山,即今之喀喇昆仑。
是前汉人谓葱岭以东之国曰西胡也。
(《山海经》此篇中多汉郡县名,是汉人所附益。
然在建平元年刘歆所进十三篇中,是犹出前汉人手也)《说文解字》玉部,石之有光者,璧也。
西胡中。
又邑部,鄯善,西胡国也。
又糹部,,西胡牦布也。
鄯善在葱岭东,牦布,葱岭东西皆产之,璧则专出葱岭以西月氏、罽宾、大秦诸国。
是后汉人于葱岭东西诸国,皆谓之西胡也。
魏晋六朝犹袭此名。
《后汉书·西域传赞》云:逖矣西胡,天之奥区。
宋云《行记》云:鄯善城主,是吐谷浑第二息。
宁西将军统部落三千以御西胡。
又云: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具录。
是南北朝人亦并谓葱岭东西诸国为西胡也。
西胡亦单呼为胡,《汉书·西域传》:西夜与胡,异其种类。
氐羌行国,逐水草往来。
是其所谓胡,乃指西域城郭诸国,非谓游牧之匈奴。
后汉以降,匈奴浸微,西域诸国,遂专是号。
罗布泊畔所出之魏晋间木简,所云胡浮窟、胡犁支者,皆西域人名。
而鄯善、龟兹所产铁,谓之胡铁;所作臿头金,谓之胡臿金。
又魏晋以来,凡草木之名冠以胡字者,其实皆西域物也。
六朝以后,史传释典所用胡字,皆不以之斥北狄而以之斥西戎。
释道宣《释迦方志》所谓此土,又指西蕃,例为胡国者也。
隋僧彦琮始分别胡、梵,(《续高僧传》一)唐人皆祖其说。
(道宣《释迦方志》、智广悉昙《字记》、慧琳《一切经音义》皆然)然除印度外,凡西域诸国皆谓之胡,玄奘《大唐西域记》,又由其文字分胡为三种,其于葱岭以东诸国,但云文字语言取则印度而已,不别为之立名;至葱岭以西,分为二种,一曰窣利,自素叶水城以西至羯霜那(火国),地名窣利,人亦谓焉。
文字语言,即随称矣。
字源简略,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浸广。
粗有书记,竖读其文。
递相传授,师资无替。
二曰睹货逻,此铁门以南、雪山以北之地,分为二十七国。
语言去就,稍异诸国。
字源二十五言,转而相生,用之备物。
书以横读,自左而右。
文记浸多,逾广窣利。
此外如梵衍那、迦毕试、尸弃尼、商弥等国,皆云文字同睹货逻国,语言稍异,则亦睹货逻之一支。
案奘师此言,盖本印度旧说。
《大智度论》(二十五),谓敝生处者,安陀罗、舍婆罗(原注:裸国也)、兜佉罗(原注:小月氏)、修利、安息、大秦等。
考安陀罗即《西域记》之案达罗国,与裸国俱在印度之南;安息、大秦在印度之西,则兜佉罗、修利当在印度之北。
兜佉罗即睹货逻,修利即窣利,审矣。
唐僧利言梵语杂,名胡之梵言,形为SuLi,声曰苏哩,苏哩亦即窣利,但利言专以苏哩为胡,玄奘则但以窣利为胡之一种,故又云自黑岭以来并为胡俗。
则葱岭东西与妫水南北,虽非窣利,仍是胡国。
慧超《行记[传]》与慧琳《西域记·音义》说略同,道宣《释迦方志》并谓雪山以西至于西海名宝主也。
偏饶异珍,而轻礼重货,是为胡国。
则波斯、大秦,亦入其中。
故西域诸国,自六朝人言之,则梵亦为胡;自唐人言之,则除梵皆胡。
断可识矣。
是故以形貌言,则《汉书》言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北史》言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又言康国人深目高鼻、多须髯,颜师古《汉书注》言乌孙青眼赤须,《西域记》及《唐书》皆言疏勒护蜜人并碧瞳,均与波斯,大秦相似。
以言语言,则《汉书》言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又近曰西人于新疆南北路发见三种古文字,一粟特语,二睹货逻语,三东伊兰语。
睹货逻语与玄奘所称名同,粟特当玄奘之所谓窣利,东伊兰语则当其所谓葱岭以东诸国语也。
三者皆属阿利安语系,与印度、波斯、大秦语族类相同,而粟特语与东伊兰语,尤与波斯语近。
以风俗言,则《汉书》言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人善贾市,争分铢,贵女子。
《西域记》言宝主之乡,无礼义,重财贿,短制左衽,断发长髭。
有城郭之居,务货殖之利。
又言黑岭以来莫非胡俗。
大率土著,建城郭,务田畜。
性重财贿,俗轻仁义,嫁娶无礼,尊卑无次,妇言是用,男位居下。
吉乃素服,凶则皂衣。
亦与大秦、波斯俗尚略同。
是故言乎称号,则同被胡名,言乎形貌、言语、风俗,则虽有小异,无害大同。
于是此种胡人种族之疑问起,即此种胡人果从东方往,抑从西方来之疑问是也。
自来西域之地,凡征伐者自东往,贸易者自西来,此事实也。
太古之事不可知,若有史以来,侵入西域者,惟古之希腊、大食,近世之俄罗斯,来自西土;其余若乌孙之徙、塞种之徙、大夏之徙、大月氏之徙、匈奴之徙、哒之徙、九姓昭武之徙、突厥之徙、回鹘之徙、蒙古之徙,莫不自东而西。
即如玄奘所称窣利、睹货逻二种,亦有西徙之迹。
玄奘谓自素叶水城以西,至羯霜那,地名窣利。
是窣利之地,东尽康居故境,西尽九姓昭武之地。
诸国之中,康为宗国,《北史》谓康本康居之后。
又谓其王本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
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
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
其称九姓昭武,亦如三姓葛禄、九姓回鹘、十姓突厥、卅姓突厥、姓拔悉蜜,为北方游牧人种之名称。
是窣利之人,本出东方,文字竖读,尤近汉法。
至睹货逻,则西徙之迹尤历历可指。
考睹货逻之名,源出大夏,(嘉兴沈乙庵先生并西人马括德等并创是说)大夏本东方古国,《逸周书·王会解》云:禺氏騊駼大夏兹白牛犬戎文马。
又《伊尹献令》云:正北空桐大夏,空桐与禺氏(即月氏)犬戎,皆在近塞。
则大夏一国,明非远夷。
《史记·封禅书》云:齐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
此本《管子》佚文。
《吕氏春秋·古乐篇》伶伦自大夏之西,乃至阮隃之阴。
《汉书·律历志》、《说苑·修文》篇、《风俗通·音声篇》同纪此事,阮隃皆作昆仑。
昆之为阮,声之近(《说文》部,阮读若昆)仑之为隃,字之误也。
综此二说,则大夏当在流沙之内,昆仑之东,较周初王会时已稍西徙。
《穆天子传》云: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又四百里。
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
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
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春山珠泽昆仑之邱,七百里。
是西夏氏西距昆仑二千又二百里,与《管子》、《吕览》所记大夏地望正合,惟《海外东经》云: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又云: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与周秦间故书不合。
此出汉通西域后所附益,非其本文矣。
《大唐西域记》(十二)云:于阗国尼壤城东四百余里,至睹货逻故国。
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宋于阗国姓,实为尉迟,而画家之尉迟乙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于阗人,朱景元《唐朝名画录》云吐火罗人,二者皆唐人所记,是于阗与吐火罗同族,亦吐火罗人曾居于阗之证。
又今和阗以东大沙碛,《唐书》谓之图伦碛,(《唐书·西域吐谷浑传》,李靖等军且末之西,伏允走图伦碛,将托于阗。
是图伦碛在且末、于阗间)今谓之塔哈尔马干碛,皆睹货罗碛之讹变。
是睹货逻故国在且末、于阗间,与周秦间书所记大夏地位,若合符节。
《唐书·西域传》云:大夏即吐火罗,其言信矣。
大夏之国,自西逾葱岭后,即以音行。
除《史记》《汉书》尚仍其故号外,《后汉书》谓之兜勒《和帝纪》及《西域传·序》),六朝译经者谓之兜佉勒、(《婆沙论》卷九,世尊极知兜佉勒语,胜生兜佉勒中者。
)兜佉罗,《大智度论》卷二十五,见上)《魏书》谓之吐呼罗,隋唐以下谓之吐火罗,《西域记》谓之睹货逻,皆大夏之对音。
其徙葱岭以西,盖秦汉间之事。
希腊地理学家斯德拉仆所著书,记西历纪元前百五十五年时,睹货逻等四蛮族,侵入希腊人所建之拔底延王国。
是大夏之入妫水流域,前乎大月氏者仅二十年,故大夏居妫水南,而大月氏居其北。
此其侵略先后之次序也。
此事,中国、印度、希腊古籍全相符合,则睹货逻一族,与月氏同出东方,可断言矣。
窣利、睹货逻既同出东方,则其同语系之种族,若印度、若波斯、若大秦,当无一不出自东方,特其迁徙,当远在有史以前。
此前说之结论必归于是,又与民族西徙之事实相符合也。
虽然,侵略者自东往,贸易者自西来,二者皆史实也。
凡西徙之种族,于其所征服之国,不过得其政权及兵权,而自成统治者之一级,其时人民之生活仍如故也。
慧超《行传》于西域诸国,屡言土人是胡,王是突厥;或言土人是胡,王及兵马俱是突厥。
凡东方民族侵入西域者,殆无不然。
且西域人民,以国居东西之冲,数被侵略,亦遂专心职业,不复措意政治之事。
是故希腊来则臣希腊,大夏、月氏来则巨大夏、月氏,哒来则臣哒,九姓昭武来则臣九姓昭武,突厥来则臣突厥,大食来则臣大食。
虽屡易其主,而人民之营其生活也如故。
当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言语风俗,固有不同,而统治一级,人数较少,或武力虽优而文化较劣。
狎居既久,往往与被治者相融合。
故此土之言语风俗,非统治者之言语风俗,实被治者之言语风俗也。
世或以统治者之名呼其种族及言语,如大月氏人、睹货逻语之类,盖非尽当。
考古书所载,此土人民,本与波斯、大秦同是一族,《汉书》言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善贾市,争分铢,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
是其形貌、言语、风俗本同西方,自汉讫唐,蝉嫣未变。
《北史》言康国人善商贾,粟特人多诣凉土贩货,大月氏人商贩京师。
《唐书》言康国人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
利所在,无不至。
玄奘、慧超所记胡俗无不同贯。
又西域记于素叶水城及怛罗斯城,皆云各国商胡杂居,于飒秣建及迦毕试国,云异方奇货,皆聚此国。
是大食未兴以前,东西贸易,悉在此种胡人之手。
故自汉以来,人民颇复东向。
《北史》言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
是汉时此族,以大宛为东界者,至南北朝已越葱岭,而以高昌为其东界。
虽此种人民,或于有史以前本居东土,然于有史以后自西徂东,亦为事实。
故高昌以西,语言、文字与波斯、大秦同属一系。
后魏以来,总呼为胡,深合事理。
然则论西胡之事,当分别统治者与被治者二级观之,否则鲜不窒阂矣。
王国维:西胡续考自《汉书·西域传》言自苑以西至安息,其人多深目须髯,后世所记胡人容貌,如《世说新语》(六)记康僧渊,《太平广记》(二百四十八)引《启颜录记》隋三藏法师,又(四百三十五)引《朝野佥载》记宋蔡事,无不如是。
《北史·于阗传》,言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惟此一国(于阗)貌不甚胡。
《唐书·突厥传》,言颉利族人思摩,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故但为夹毕特勒而不得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