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观刈麦》完
《观刈麦》课文解析

《观刈麦》课文解析《观割麦》课文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观割麦》这篇课文进行详细解析。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意义,并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对《观割麦》的整体结构进行梳理。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引子文章一开始,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活动引入了整个故事。
这一部分内容旨在营造出沉静宁谧的氛围,为后文的故事展开做铺垫。
二、主体部分接下来,作者开始描述观察到的割麦的情景。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农村的农忙场景。
他描述了一位老农割麦的动作、他与刀的配合、麦芒在阳光下闪烁的景象,以及麦田中迎风摇曳的黄金麦浪。
这一部分的描写生动而质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割麦的艰辛和劳动的美。
同时,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农民劳动的敬意和对农村生活的思考。
三、思考与感悟在主体部分之后,作者进行了一番思考和感悟。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割麦虽然是一项艰苦的劳作,但却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作者认为这主要源于农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通过观察和思考,作者引发了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对自然的感悟。
四、结尾文章的结尾简洁明了,作者用简单的几句话总结了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并通过反问句来引导读者对这篇文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对《观割麦》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主题和意义。
作者通过对割麦场景的描写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传达了对农村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他以割麦为切入点,将自然景物和农民的劳作融入到故事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悟,表达了对劳动美和生活美的追求。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阅读理解方面,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描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传递的信息和主题。
在写作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方式,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和细节描写能力。
总而言之,《观割麦》这篇课文通过对割麦场景的细腻描写和对劳动的赞美,传达了对农村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释义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释义赏析(2)白居易《观刈麦》原文释义赏析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赏: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观刈(yì,割)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同“垄”,田埂)黄。
妇姑荷(hè,肩挑)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只)惜(盼望)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拿着)遗穗,左臂悬敝(破旧)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缴纳)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竟然)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整天,终日)不能忘。
【译文1】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竟然不用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译文2】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观刈麦(白居易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标签初中古诗、生活、夏天、古诗里的十二个月、农民、讽喻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但:只。
惜:盼望。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
悬:挎着。
敝筐:破篮子。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输税: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我:指作者自己。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篇1:《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观刈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古诗简介《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篇2:《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互相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困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绩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
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
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
精神。
下面小编整理了观刈麦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观刈麦》译文及注释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幺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
【初中诗歌阅读】《观刈麦 白居易》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观刈麦白居易》阅读答案【初中诗歌阅读】《观刈麦白居易》阅读答案看着割麦子,白居易和田家的空闲时间减少了,人们在5月份忙了两次。
晚上,南风吹起,麦子上长满了龙黄。
傅固和他正在吃饭,佟志拿着水壶和他一起去了付款场。
丁庄在南港。
脚蒸夏天的土壤气体,背烧天光。
我不知道有多热,但我珍惜漫长的夏天。
双视图割草白居易田家没有几个空闲的月份,人们在五月份忙了两次。
晚上,南风吹起,麦子上长满了龙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脚蒸夏天的土壤气体,背烧天光。
我不知道有多热,但我珍惜漫长的夏天。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他的话,听到的人是悲伤的。
家里的税都用完了,所以我饿了。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我为读到这篇文章感到羞愧。
我不能每天都忘记它。
6“夜幕降临,南风起,麦田盖龙荒”这两行诗是什么样的画面?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3(分钟)7根据这首诗的标题,整首诗的重点应该放在丁庄的“割麦”场景上,但这首诗的重点是一个拾起耳朵的穷女人的形象。
诗人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4(分钟)8除了“悲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诗人“看割麦子”后的心情?本文结合相关诗歌,简要分析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5(分钟)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六.夜里吹起了南风,田间的小麦似乎一夜间成熟了,密密地覆盖着田垄,一片金黄。
(三分)七.从“家田输税尽”一句可知,贫妇以前家里也有田地,是繁重的税收使她失去了田地,落得“拾此充饥肠”的下场。
正在田间辛苦劳作的丁壮们,将来极有可能也会像贫妇一样,失掉自己的田地。
(二分)诗人塑造贫妇人的形象,深刻揭示了繁重的税收对百姓的伤害之深。
(二分)W8“羞耻”。
(1看着农民辛勤劳作,但他们仍然贫穷,贫穷的妇女拿起耳朵来满足他们的饥饿,诗人认为他“从未在农业和桑树上工作过”,但他可以“三百石官,三百石,燕时有剩余的食物”。
白居易诗作《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诗作《观刈麦》赏析白居易诗作《观刈麦》赏析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guī)人,唐代诗人。
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县尉、左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题解:《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贫妇人抱子秉遗穗悬敝筐”的原因是: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也感慨万千,请写 出作者感慨的句子: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 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所写的三个场景: • 一、农人忙收割,二、贫妇诉苦,三、诗 人自愧。
• 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属于 描 写。 • 6、说说诗人写作此时的目的是什么: • 对劳动人名的同情
读《月夜》,完成以下各题
• 1、全诗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 对 、对 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 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和独特的审美视觉, 特别是一个“ ”字,写出了“感觉”,可谓 传神。 • 春天、生命 透 •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含义的月夜为背景,从 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 的萌动,从几声虫叫中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 好联想。饱含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 新,又有欣悦之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