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与丝绸之路

合集下载

赵汉唐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赵汉唐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赵汉唐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

下面是WTT整理的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供大家参考!“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

因大量中国丝绸经此道西运,“丝绸之路”。

这条大动脉贯通了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亚、欧、非三个大陆,导致黄河流域的中华古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古文明、两河流域的希腊古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古文明以及欧洲大陆的罗马古文明交流融合。

也促进了佛教、袄教、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向东西传播,给人类文明发展史以极大的影响。

因此,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贯通,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不亚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

中国史籍也以“凿空”称赞张蓦开通“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

因对匈奴战争欲结盟大月氏的需要,汉朝廷召募出使西域的使者。

汉中城固人张赛应募,于武帝建元二年(元前139年)执汉节率百余人自汉长安城出发。

途中为匈奴阻隔拘禁达十年之久。

后乘机脱走至大苑、康居、月氏、大夏诸国。

于元朔三年)元前126年)返回长安。

给正与匈奴进行军事斗争的汉朝廷提供了西域诸国的情况。

元鼎二年(元前115年)汉武帝又派遣张赛率领三百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乌孙,成功的与乌孙结盟。

张骞在乌孙又派副使至大宛、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诃诸国,致西域诸国始通于汉。

在与匈奴多次作战胜利后,汉于河西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玉门、阳关二关以西,沿途建烽隧亭障,戌兵屯田,并设立西域都护府,从而保持了自长安西行,经河西,出两关抵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

汉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外运。

西域五十余国通使汉廷,不绝于路,各国商队也将各自的珍奇异物运至长安,汉长安城遂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贸大都会。

汉长安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略呈方形,四面各开三门,城垣面积达三十六平方公里。

人口约达五十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昌盛的城市。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通道:其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从洛阳、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然后通往欧洲,也称为“绿洲丝绸之路”;其二为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其三为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四为西南地区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

其中,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地在内蒙古地区,这里是草原文化分布的集中地,也是中西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显示出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

含义草原丝绸之路,指古代时自中国中原地区向北越过长城入塞外,然后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西去欧洲的陆路商道。

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讹答剌、塔拉斯、托克马克。

路线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阴山道:由关内京畿北上塞上大同云中或中受降域。

参天可汗道:由塞上至回鹘、突厥牙帐哈尔和林。

西段:由哈拉和林往西经阿尔泰山、南俄草原等地,横跨欧亚大陆。

起源与形成“丝绸之路” 是中国历史上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并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

经过多年研究,史学界一般认为有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自长安经青藏高原通向南亚的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自成都经滇西通南亚的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自泉州经台湾海峡通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

各条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贸易对象、贸易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相延成习,以“丝绸之路”命之。

而草原丝绸之路则因其特点还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

丝绸之路的形成必须有二大要素,首先是要有相对稳定的大宗商品交换的需求,其次是要有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的贸易通道。

当然,这种通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形态的,既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或者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另一种是人工修筑而成的路。

两种形态既可以相互衔接,又可以相互演变,如自然形成的路可经人工修筑成为大道通衢,坦途大道也可以因为失修而退化成自然通路甚至废弃。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

回鹘社会文化发展逆演分析史载回鹘为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①的游牧民族(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详后),744年建立漠北回鹘汗国之初,尚处于蒙昧初开的阶段,其后在汉及粟特文化的影响下,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840年,因为天灾人祸,加上来自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的进攻,汗国灭亡,部众西迁至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

其中,迁入新疆的回鹘人,征服当地的吐火罗人、于阗人、汉人,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为中心建立了王国。

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西域回鹘因为受中亚伊斯兰化政权喀喇汗王朝的影响,逐步放弃佛教、摩尼教而皈依了伊斯兰教,进而演变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河西地区的回鹘人,先后于公元10—11世纪以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和沙州(今甘肃敦煌市)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国和沙州回鹘国。

兹后,在蒙古豳王家族的支持下,持续信仰佛教,后于明朝中叶东迁入今河西走廊西端酒泉一带,进而演变为今天的裕固族。

②840年,回鹘西迁西域时,其文化水准要比当地的吐火罗人、于阗人和汉人低得多,而散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长期充任回鹘之师,文化水平更是高下立判。

作为“比较野蛮的征服者”,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在文化上理应被文化更为先进的被征服者所征服。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回鹘在征服西域诸地后,逐渐同化了当地原有各民族而不是被当地民族所同化,这个事实显然属于“绝大多数情况”的一个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呢?当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过去我们有一种通识,几乎都把回鹘人当作纯粹的游牧民族看待,史书即使偶相关于农业的记载,也常常被人忽略。

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有幸亲历漠北回鹘故地进行考察后,发现回鹘从总体上讲属于游牧民族,但并不纯粹,其农业经济还是相当发达的,与我们通常的认知差距甚大。

在汗国都城斡耳朵八里(OrdouBalf q,今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鄂尔浑河西岸的哈喇巴喇哈逊遗址)以及鄂尔浑河畔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唐代即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农业区,灌溉田园的渠道网遗迹比比皆是,而且在很多居所中还发现有台架和磨盘。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回鹘是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其文化对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回鹘佛教是佛教在回鹘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其特色在于融合了回鹘民族的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信仰。

本文将就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进行一番探讨。

一、回鹘佛教的历史背景回鹘是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其居住地区横跨今天的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

回鹘的信仰呈多神教特点,主要是以宗教教师和萨满教士为主的萨满教。

7世纪初期,回鹘地区开始出现了佛教。

尤其是在唐朝统治时期,政府对西域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佛教也随之在回鹘地区得到了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中原文化的传入,佛教在回鹘地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二、回鹘佛教的发展特点1. 佛教与多神教的融合回鹘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佛教传入回鹘地区后,与当地的多神教进行了深度融合。

回鹘佛教在信仰内容上,既保留了佛教传统的信仰体系,又吸收了当地多神教的一些元素。

佛教在回鹘地区的传播中,以灵验的法力和神迹故事吸引了当地人的信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鹘佛教信仰。

2. 艺术风格的形成回鹘佛教在艺术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艺术作品融合了佛教艺术和回鹘民族的艺术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鹘佛教艺术。

回鹘佛教的壁画、石窟、佛像等艺术作品,都展现出了回鹘地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宗教情怀,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3. 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回鹘佛教在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

回鹘地区的宗教活动,多是与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回鹘特色的宗教文化。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回鹘地区的宗教文化,也使得回鹘佛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三、回鹘佛教的现状与影响回鹘佛教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其影响远及中原地区,尤其是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

回鹘佛教在艺术、宗教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贸易述论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贸易述论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贸易述论【摘要】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贸易往来古已有之。

两地之间的贸易路线主要经过丝绸之路,其中途经甘肃地区。

双方在贸易中交换了许多商品,包括丝绸、茶叶、马匹等,对双方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甘州回鹘的贸易影响使中原王朝受益匪浅,同时也促进了双方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

持续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使双方在经济上更加繁荣。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贸易的特点在于互惠互利、相互依存。

这种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也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生活。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贸易往来始终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关键词】甘州回鹘、中原王朝、贸易、路线、商品、影响、发展、特点、重要性、持续性、价值1. 引言1.1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贸易述论概述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古代中国疆域内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州回鹘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地处重要的丝绸之路要道,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关系在古代中原王朝的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原王朝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至关重要。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的贸易关系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流、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等方面。

两地之间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品贸易,不仅推动了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

甘州回鹘通过贸易获得了中原王朝的奢侈品和文化产品,同时也将自己的特产和文化传播到中原地区,双方都从中受益匪浅。

在政治上,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的贸易也起到了一定的调和作用。

通过贸易往来,两地能够建立友好关系,减少战争和摩擦,维护地区稳定。

贸易关系也为中原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和物资补充,从而加强了中原王朝的实力和地位。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古代中国贸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于双方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政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贸易关系的重要性在整个古代中原王朝历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甘肃各民族与丝绸之路

甘肃各民族与丝绸之路

方经 济文 化交 流等方 面作 出 了卓越 的贡 献 。在西北
的少数 民族 中 , 回纥族 对丝 绸之 路 的贡献 最大 。 回纥 之前 , 粟 特 曾经是 丝绸 之路 贸易 的 主宰 , 并 影 响着丝
绸 之 路 。与 此 同 时 , 中原 王 朝 极 力 修 复 、 保 护 丝 绸
绸 之路 上 的突厥 、 回鹘 等 民族 。
作者简介 : 崔星( 1 9 7 8 一) , 男, 甘肃兰州人 , 馆员。研究 方向 : 西北少数民族史 。
4 7
第 1 8卷第 3 期( 2 0 1 3 )

星, 史淑琴 : 甘肃各民族与丝绸之路
V 0 1 . 1 8 N o . 3 ( 2 0 1 3 )
以 蜜食 口中 , 以胶 置 于手 中 , 欲 其成 长 口尝 甘 言 , 持
的地 位 。
关键词 : 丝绸之路 ; 少数 民族 ; 甘肃 ; 敦煌文献 中图分类号 : K 2 8 1 / 2 8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9 0 2 0 ( 2 0 1 3 ) 0 3 — 0 4 7 — 0 6
丝绸 之 路是 以丝 绸织 品为 主 要 商 品 。 从 内地 经 过 河西 走 廊及 中亚 . 至西 亚 、 欧洲及 北 非 的陆路 贸易 通道。 丝 绸之 路贯 通 中西 。 其 战 略地位 十分 重要 。 尤

之 路 。汉 文 帝 时 期 ( 公元前 1 7 9年 一 前 1 5 7年 ) , 匈
奴势力扩张至西域 , 阻 断 西 域 与 中原 之 间 的 联 系 。

粟特 与 丝绸之 路 的畅通
汉 唐期 间 , 由于粟 特地 区战乱 , 在 商业 利益 的驱

西夏文献中的回鹘——丝绸之路背景下西夏与回鹘关系补证

西夏文献中的回鹘——丝绸之路背景下西夏与回鹘关系补证
聂鸿音先生曾就西夏译无垢净光总持的一个抄本里存在西夏语不送气清声母字和汉语浊声母字对音的特殊现象指出这恰好是回鹘文音译汉语的特点佐证了传统史书所载的回鹘僧译经111e西夏早期翻译佛经有回鹘僧人参与辽史卷二十二道宗本纪载
2 0 1 8 年1 月
宁夏社会科 学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i n Ni n
为盗贼 。党项 自同光 以后 ,大姓 之 强者 各 自来朝 贡 。
其境的商人实行重税政策 。洪皓 《 松漠纪闻》载 :
回鹘 自唐 末浸微 ……甘 、 凉、 瓜、 沙 旧 皆有族 帐 。
尚武 ,其 人 多寿 ,至 百五十 、六十 岁 ,不事生 业 ,好 后 悉羁縻 于 西夏… … 多为 商 贾于燕。载 以橐 它, 过 夏
执 其使 者 ,卖之 他 族 以易牛 马 。Ⅲ
争夺外 ,西夏与甘州回鹘争夺的另一重点城市是回
可见 , 当时回鹘控制丝绸之路河西段贸易 , 西夏 鹘都城甘州。 从现有史料来 , 看双方先后就此发生过 劫掠 了甘州 回鹘人 中原 的贡 使 ,由此 受 到后 唐 明宗 三次大的激烈战役 。 随着甘州的陷落 , 甘州 回鹘政权 的打 击 。 西 夏是 回鹘 在 丝绸 之 路 上遇到 的一 个劲 敌 , 也就倾覆 。 甘州回鹘政权灭亡 以后, 其遗民除部分外
作 出 了积 极 重 大 的贡 献 。
关键词 :回纥; 回鹘 ;西夏;丝绸之路 ;补证 中图分类号 : K 2 4 6 . 3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0 2 9 2 ( 2 0 1 8 ) 0 1 —0 2 2 5—0 6
党 项 与 回鹘 两 个 民族对 西 北历 史 影 响深 远 ,早 双方争夺 的主要地区 ,则是丝绸东段的西端——河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在西域丝绸之路上,曾经是丝绸、香料、玛瑙等商品的贸易通道,也是不同文化、宗教之间交流的桥梁。

在这条古老的商路上,佛教在唐朝时期传入回鹘国(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并在这里得到了蓬勃发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回鹘佛教。

回鹘,又称回纥、回唐,是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主要居住在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

他们信奉的是佛教,而这种佛教传入回鹘地区却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历史。

唐代,中国佛教传入回鹘国,对回鹘国有较大的影响。

回鹘佛教受到了印度佛教、波斯祆教、突厥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回鹘佛教。

回鹘佛教是以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为中心的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解脱者。

在回鹘佛教中,信徒通过研读《大般若经》、《金刚经》、《法华经》等经典,来追求个人的解脱和觉悟。

回鹘佛教还强调修行和苦行,信徒们会到山中修行,通过忏悔、礼佛、持咒等方式来净化心灵,达到解脱的目的。

回鹘佛教在回鹘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回鹘国,佛教寺庙遍地开花,信徒们虔诚地礼佛、修行。

回鹘佛教还与突厥的石窟寺相结合,形成了石窟佛教艺术。

石窟佛教艺术是以石窟为载体,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来表现佛教的教义和神话。

这些石窟寺以其精湛的雕刻和壁画艺术闻名于世,成为了回鹘佛教文化的一大亮点。

在回鹘国,佛经的翻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回鹘佛教很早就开始翻译佛经,将印度梵文佛经翻译成回鹘文、突厥文等本地语言,以方便信徒们的学习和传播。

这些翻译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回鹘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带动了回鹘国的文化交流和繁荣。

回鹘佛教还对回鹘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回鹘国,佛教作为国教,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回鹘佛教提倡慈悲、善行、舍己等精神,对回鹘国的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影响。

回鹘佛教也在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与回鹘国的文化相融合,丰富了回鹘国的文化内涵。

尽管回鹘佛教在回鹘国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但在后来的历史中却逐渐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鹘与丝绸之路时间:2014.12.24.PM.3:00地点: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主讲人:富学一、回鹘路:文明种子的播撒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其先民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丁零、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车、敕勒、铁勒,唐代始称回纥。

公元744年建国,788年其可汗上书唐朝,要求改名成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教授:回纥含有贬义,不建议再使用此名称—一波备注)。

回鹘的壮大与安史之乱息息相关,安史之乱后,维系唐与西域的丝绸之路中断,不得不绕道回鹘,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开通的“参天可汗道”。

参天可汗道为唐长安通漠北之道。

647年,漠北铁勒诸部酋长尊太宗为“天可汗”,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通道,称之为“参天可汗道”。

参天可汗道大致沿时直道到达天德军,再至回鹘牙帐(即唐安北都护府,今哈拉和林),然后入伊州(今哈密),至高昌(今吐鲁番),通往西域。

参天可汗道全程设68个驿站,由回鹘牙帐直达长安,成为北方草原诸部落聘使朝贡的通道。

汉代光禄塞城障向西延伸,与居延泽城障连接形成通道。

由居延海往西域可不走河西走廊,而是转入阿尔泰山南麓西行,抵达哈密、吐鲁番,是草原丝路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中原安定时期基本走长安-一线,被称为沙漠路或绿洲路,若遇战乱或不安定因素,即需绕道草原路。

《新唐书.德裕传》记载:“承平时向西,路自河西,陇右出玉门……自艰难以后,河陇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须取回鹘路去”。

当时回鹘路大体可分为南段和西段,南段从长安出发,经蒲关、、振武(今和林格尔西北)、中受降城(约在贾格尔庙旗附近),越阴山,经鹈鹕泉(今河套西北部)至回鹘牙帐斡耳朵八里。

西段由回鹘牙帐沿杭爱北行,越阿尔泰山,循准格尔盆地东南而下,再折而天山北麓西去,达于北庭。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途程全长三千里。

△现位于蒙古国境的回鹘牙帐城遗址(图片来自网络)回鹘路开通后,唐与西域的交通得到了恢复。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悟空由印度返国,即经由回鹘路而至长安。

元代时,回鹘路还在继续使用,真人丘处机、耶律楚材、等人,皆经由回鹘路往来东西。

回鹘路的开通,促进了回鹘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后,传统路线受阻,丝路北移,回鹘凭借地处要冲之优势,控制了东西方交通的命脉。

在粟特人的帮助下,回鹘把从唐朝换回的丝绸大量运销中亚和欧洲,获取厚利△撒马尔罕壁画中的中国使团,手捧成捆丝绸与西方的接触,产生了最早的文字-回鹘文。

回鹘文形成于8世纪中叶,是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而创制的。

遗憾的是,回鹘文在漠北回鹘汗国中行用的证据却甚为稀见,惟一的证据就是20世纪50年代于蒙古国乌布省图尔根木发现的回鹘文碑铭《乌兰浩木碑》。

该碑的时代无法确定,仅知为840年回鹘迁徙之前的遗物,差强可证回鹘文在漠北回鹘汗国时代的使用。

二、回鹘文化的催生与丝路霸主地位的确立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部众西迁至西域及河西走廊一带。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在回鹘未西迁之前,这里就是经济繁荣、贸易发达之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体系,在东西方各种民族穿梭往来、不断迁徙流动的同时,各种风格的文化也在这里传播交流。

回鹘人迁入这里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与中原、、西夏及东北的契丹、女真交往频繁,而且也与西方的波斯、印度、大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商业交往,进而取代其师粟特人而成为丝路贸易的主宰△位于吐鲁番的佛教石窟寺院(图片来源:哲学社科网)《松漠纪闻》:回鹘尤能别珍宝,番汉为市者,非其人为侩,则不能售价(意为回鹘人善识珍宝,少数民族商人与汉人经商,如果没有回鹘商人的从中撮合,就很难成交。

一波备注)。

辽朝与回鹘关系密切,专门为之设“回鹘营”以款待回鹘商贩,另置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

不难看出回鹘人的特殊待遇。

回鹘在文化上非常善于向周边民族学习,除了接受来自当地吐火罗文化、于阗塞种文化、粟特文化和中原汉文化和印度佛教外,更有来自希腊、阿拉伯、波斯的文化,使初到此地的回鹘人迅速改变了自己的文化结构,形成了具有多种文明兼收并蓄之合成特色的新文化。

大凡丝绸之路沿线流行过的,都曾经为回鹘所信奉。

如下:l萨满教(狼、鹰鹘、树木)l摩尼教(763年-12世纪末,国教,晚唐至今一直流行不辍的摩尼教也是由回鹘传入的)l佛教(7世纪初至16世纪初;河区的裕固族一直流行于今)l景教(宋元时代)l祆教(宋元时代)l道教(宋元时代)l伊斯兰教(10世纪以后)△石窟中的摩尼教壁画(图片来自网络)回鹘统治者对任何都不抱什么偏见,听任流行。

自己信奉摩尼教,但对佛教加以奖掖,对景教、祆教也给以优容。

这可以说是高昌回鹘信仰的一大特色。

11世纪中叶印度旅行家加尔迪齐《纪闻花絮(Zayn-al-akhbār)》对回鹘状况记载:“九姓乌古斯可汗传统上信仰摩尼教(Dīnāvarī),然而,在九姓乌古斯的首都(Šahr)和疆域(welyāyat),还有基督教(tarsā)、二神教(Oanawī,即拜火教)和佛教(Šomanī/Šamanī)……每天有三四百个选民聚集在当地统治者之宫殿门口,高声诵读摩尼的著作”。

丝路沿线流行的文字一般都为回鹘所用。

有:l回鹘文(来自粟特文)l吐蕃文(佛教)l梵文(佛教)l八思巴文(佛教,仅流行1个世纪)l叙利亚文(景教)l福音体文(景教)l粟特文(摩尼教、佛教)l摩尼文(摩尼教)l阿拉伯文(伊斯兰教、社会)△回鹘文《弥勒会见记》(一波翻拍)三、回鹘文化:星耀丝路照亚欧回鹘奉行拿来主义,一切为我所用,以海纳百川之气势,借鉴中原、印度、波斯和阿拉伯文化之优秀成果,以充实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丝路沿线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回鹘文化出现质的飞跃,由漠北时代的草昧初开而成为丝路地区文化昌盛的民族之一。

丝路沿线强族林立,东有中原王朝,南有吐蕃,西有波斯、印度、大食,北有西夏,除西夏外,文化都高于回鹘。

但回鹘善于融摄周边的民族之长以发展自己,或许这就是回鹘文化何以在强大文化的包围圈中能够突出重围而保持特立独行的原因所在。

宋元时代臻至极盛的回鹘文化反过来又对丝路沿线诸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则始于宋代,由毕昇发明,为泥活字,木活字是由人王祯于13世纪末发明的,曾在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试印过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

此后,该法未见再用,一直到1322年左右才由奉化马称德再次使用,以刊印《大学衍义》等书。

这要比西夏人用活字印刷的时代要晚得多。

通过对黑城及河西走廊诸地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印本的研究不难看出,其实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仅一百年左右,西夏地区就已经在熟练地应用木活字印刷书籍了,比王祯使用木活字要早一百多年。

△位于今额济纳旗的黑水城,俄国人从这里盗走了大量西夏文刊本和写本达8000余种,还有大量的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书籍和经卷,以及器、铁器、织品、雕塑品和绘画等珍贵文物。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第181窟(464窟)发现了一桶回鹘文木活字,计有960枚之多。

后来,奥登堡又于北区发现了130枚。

加上敦煌研究所旧藏与最近的发现,共有活字1118枚△敦煌莫高窟北区发现的回鹘文木活字(图片来自网络)回鹘文木活字的创制,应受到中原胶泥活字的影响,进而推出新,进一步发展了木活字印刷技术。

他们还把自己所掌握的印刷技术进一步传向西方。

在古今维吾尔语中,有这么一个词:bas,意为“印刷”,此外又有“复制”、“刊登”、“盖章”、“压制”等多种含义。

有意思的是,在今天的波斯语中,与印刷术有关的语词,大多都借自维吾尔语的basma。

可证,波斯印刷术是由回鹘传播过去的。

宋元时代,回鹘医学发达,敦煌文献s.1366《归义军宴设司面油破历》记载太平兴国六年甘州回鹘向沙州归义军纳波斯药。

印度著名医典《医理精华》13世纪以前被译为回鹘文,吐鲁番出土有很多残片。

《辽史》载统和十九年“回鹘进梵僧、名医”。

《元史》载回鹘人答理麻,“授御药院达鲁花赤,迁回回药物院。

”义坚亚礼在发生瘟疫时,由前来,“备医药……由是军民全活者众”。

元代著名军医月举连赤海牙,曾在合州(今省合川)钓鱼山采用回鹘医方配药,以治疗当时军中流行的传染病。

蒙元时代,大批畏兀儿人入居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或出任元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或从事文化活动,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贡献颇多。

当时的回鹘,“凡有一材一艺者毕效于朝。

”回鹘文在宋元时代发展成为的国际通用语,东起河西走廊,西至欧洲,无不所用,故而在阿拉伯世界形成这样一句谚语:“谁懂回鹘文,谁就不愁饭吃。

”在当时的西夏国境,专门形成一种职业,叫做“回鹘译语”。

1204年,成吉思汗灭乃蛮俘获回鹘人塔塔统阿,命其以回鹘文为基础而创制出蒙古文,被称为“国字”,今天一般称为“回鹘式蒙古文”。

13世纪中叶出使蒙古的鲁布鲁克言:畏兀儿居住在南面的山中,蒙古人使用了他们的文字,于是,他们便成了蒙古人的主要书记官,几乎所有的景教徒都懂得他们的文字。

过去,学术界长期认为中国遣使欧洲诸国始于19世纪后半叶,后来又把雍正七年(1729)清朝派遣使臣前往俄国祝贺沙皇继位,定为最早。

其实早在元代,畏兀儿景教徒拉班.扫马和马古斯即受忽必烈之遣,于1276年由大都出发前往西亚伊尔汗国,又作为伊尔汗国的使者,出访了罗马教廷和英法等国,以加强元朝中央政府与伊尔汗国及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联系。

△土耳其欧亚大陆桥(一波摄影)同样,第一个下西洋的中国航海家也是元代的回鹘人。

1272年,忽必烈委派回鹘人亦黑迷失出使八罗勃国(即马八儿国,是印度南部的古国),历时两年。

此后,他又于1275年、1287年二度奉派出使该国,并于1284年出使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参拜佛钵舍利。

1293年,亦黑迷失为水军统帅,出征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

在东北丝绸之路上,也同样有回鹘使者在频繁地跋涉。

回鹘人偰长寿于元末随父入居高丽,并考取进士,官至宰相。

一生曾七次出使明朝。

同一家族的偰斯,受朱元璋派遣,曾于1368年、1369年二度出使高丽。

自宋至元,回鹘还长期充当着汉文化向北方民族传播的媒介。

党项(西夏)、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等对汉文化的接受,无不受惠于回鹘人。

这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