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古诗文《登岳阳楼》赏析

古诗文《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唐朝: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译文及注释【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鉴赏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初中古诗《登岳阳楼》

初中古诗《登岳阳楼》《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意思: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古诗登岳阳楼翻译赏析

古诗登岳阳楼翻译赏析《登岳阳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
其古诗全文如下: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鉴赏】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
“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鉴赏详细答案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鉴赏详细答案《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翻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
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杜甫《登岳阳楼》(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甫《登岳阳楼》(带拼音、注释、译文)《登dēng岳yuè阳yáng楼lóu》作zuò者zhě:杜dù甫fǔ昔xī闻wén洞dòng庭tíng水shuǐ,今jīn上shàng岳yuè阳yáng楼lóu。
吴wú楚chǔ东dōng南nán坼chè,乾qián坤kūn日rì夜yè浮fú。
亲qīn朋péng无wú一yī字zì,老lǎo病bìng有yǒu孤gū舟zhōu。
戎róng马mǎ关guān山shān北běi,凭píng轩xuān涕tì泗sì流liú。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指书信完全断绝。
老病:年老多病。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译文:早就听说过洞庭湖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浩瀚的洞庭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日月星辰好像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已经音信全无,我年事已高,常年漂泊与孤舟相伴。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我只好倚着围栏默默地流眼泪。
《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一、原文。
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二、注释。
《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
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於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三、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四、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陈与义生于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于1138年(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他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原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朝代作者)
2.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
一是“”出自孟浩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6.赏析颔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12、《登岳阳楼》中的“,”是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13.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登岳阳楼记》中诗人抒发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15.《登岳阳楼》中描写登楼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16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表现因音信断绝而处境孤苦的诗句: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