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
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案例

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案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关注也越来越多。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以此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以下是几个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案例:一、诗词歌赋大赛诗词歌赋大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统文化德育活动,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比赛现场,学生可以通过背诵、朗诵、演唱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二、书法比赛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表达方式。
在书法比赛中,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书法技巧和艺术水平,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和博大精深。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三、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手工艺制作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益的德育活动,通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韵。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技巧和工具使用方法,同时也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以上是几个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案例,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帮助,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充实和丰富。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
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
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2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
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
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
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的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岁月的淬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更融入到了中国人的骨髓之中,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小学德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完善和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提升。
一、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习俗、历史传统等诸多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思想,更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比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道家注重自然和平,佛家追求涅槃解脱,这些都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倡导君子之道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社会风貌,是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基石。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
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学校可以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舞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的影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
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讲故事活动,让学生从专业人员那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采取有效措施,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的道德素质;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更好地融汇贯通;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途径德育教育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更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2.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是成功的必然前提;“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也总归是有限的,要想成就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尊老其实是和爱幼连在一起的,这里的“爱幼”并不只是“爱护幼儿”,而是和尊老相对应的年轻人;尊老爱幼所构成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须知,尊老和爱幼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中,培养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是重中之重,所以正确指引青少年的行为准则;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例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就学校而言,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事实证明,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学校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着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进校园对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和途径的研究

传统文化进校园对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和途径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重视起来。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进校园对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持久有效。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传统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1. 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很多挑战。
传统文化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品德修养,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提升道德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如“仁爱”、“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以及孔子、孟子等圣贤的言行,都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来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文化修养,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传统文化是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崇高追求,如“报效国家”、“忧国忧民”、“报效社会”等思想。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明白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使命和责任,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懂得为他人着想,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1. 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
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德育工作中的两个核心要素。
文化传承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而创新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德育工作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提出一些实践方法。
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它涉及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根脉和文化传统,培养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继承。
同时,文化传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2. 文化传承的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承文化,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学、诗词、传统音乐等,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艺术表现形式。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传统乐器演奏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者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3. 创新的意义与方法创新是德育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并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教育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竞赛、创业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
4.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可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而创新又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
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弘扬传统文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实践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德育工作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下面将介绍一个实际案例。
某中学团队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培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孝顺、礼貌、谦虚等美德。
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德育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例如,在学校中可以通过讲解古人的故事、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开展孝敬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孝敬的重要性;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他人及服务意识。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价值,将它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经典著作、诗词文化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闻名于世。
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美术、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文学名著等,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节、展览等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探讨

关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探讨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成为了当前需要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文精神,可以为中职学校打造一种新的德育模式,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传统文化对中职德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礼仪文化和优秀品质,是中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参照物。
通过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生可以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增强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格。
三、利用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的路径1. 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中职学校应该充分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资源,例如通过邀请社会名人、家长代表和学校老师等,来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2.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中职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中,不仅仅是在国学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贯穿到其他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各种学习和生活的场景中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3. 引导传统文化情感中职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情感认同和情感依恋,例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赏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参观历史文物展览等,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重之情。
1. 开设国学课程某中职学校将国学课程作为学校必修课程,并通过邀请专业老师和行业专家来讲授国学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国学活动,组织国学比赛和论坛等,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国学教育中,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2. 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某中职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体验周"活动,引导学生去实地感受传统文化,如参观名胜古迹、绘制传统国画、学习传统乐器演奏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
作者:黄秋云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07期
【摘要】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有重大积极意义。
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学生提出德育教育要求,针对要求浅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开展道德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此同时,德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很好的传承作用。
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强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
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但是,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精华和糟粕。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味抹杀、全盘否定是不客观的。
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其实并不科学。
时下,一些专家认为传统文化在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上“包治百病”的看法也有些言过其实。
我们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持客观、冷静、理性、辩证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四个方面: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学为主的文化,是在提出并努力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时应遵循的总的原则。
二、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一)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受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中华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