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案例

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案例

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案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关注也越来越多。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以此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以下是几个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案例:一、诗词歌赋大赛诗词歌赋大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统文化德育活动,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比赛现场,学生可以通过背诵、朗诵、演唱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二、书法比赛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表达方式。

在书法比赛中,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书法技巧和艺术水平,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和博大精深。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三、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手工艺制作是一种非常有趣和有益的德育活动,通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韵。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技巧和工具使用方法,同时也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以上是几个弘扬传统文化德育案例,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帮助,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充实和丰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的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的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岁月的淬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更融入到了中国人的骨髓之中,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小学德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完善和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提升。

一、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习俗、历史传统等诸多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思想,更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比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道家注重自然和平,佛家追求涅槃解脱,这些都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倡导君子之道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社会风貌,是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基石。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

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学校可以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舞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的影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

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讲故事活动,让学生从专业人员那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道德修养。

因此,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首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学生应当对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辉煌的文化成就,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文化自信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孝道”、“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启示,培养品德修养。

比如,通过学习孝道,学生能够了解到对家人的尊重和关怀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仁爱,学生能够发扬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精神等。

再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尚礼讲廉、重义守信、勤俭节约等。

通过学习这些行为规范,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学生通过学习尚礼讲廉的观念,能够培养出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习惯;学生通过学习勤俭节约的观念,能够培养出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等。

最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而深邃的审美情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欣赏到古人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陶冶情操,开阔思维,培养美的鉴赏力。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审美情操。

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德育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德育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德育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传统价值观、文化观念、生活习俗和艺术观念等形成的历史性文化积淀。

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石。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传统文化,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当前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学生要从孔子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念。

孔子有“礼义廉耻”的思想,他主张礼仪敬业、尊重师长,并以节操拒绝贪婪、求荣。

此外,“五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即仁、义、礼、智、信。

除了这些基本观念以外,还有诸多传统文化思想,比如“尽职尽责”、“诚实守信”、“行善积德”等,都是学生应该掌握和遵守的精神。

其次,要按照传统文化观念来进行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行为观念的培养。

比如,要引导学生崇尚礼仪,尊重他人,懂得以“礼”增进友谊,依法行事,尊重社会公德;要培养学生的节俭习惯,引导他们节约资源,珍惜物品;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此外,还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同时,可以建设各种传统文化教育场所,如博物馆,举办书法比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以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在当今社会,学生德育工作始终处在突出的重要地位。

学校要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体现良好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从而巩固正确的道德素质。

只有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做好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才能助学生们成长为具有正确道德观念、优秀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担当者。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高职德育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高职德育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职德育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高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代表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和智慧思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特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形成对中华民族特色的深度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高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崇德向善、孝悌忠信、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道德观念,符合现代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需要。

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下,青少年往往易受外界各种信息和冲击的影响,传统文化有助于强调和传承良好的文化传统,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高职德育教育需要注重以下方面。

要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去。

可以在文化课程中加入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故事、作品等形式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地,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职德育教育。

学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俱乐部,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展演、研讨、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通过参与社区、社团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高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促进他们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就这一话题进行阐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强调“仁”的观念,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这种仁爱之心的观念,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尊重老师和长辈,学会团结友爱。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小学生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良好心态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诚信、孝道、礼仪等重要的道德准则。

孩子们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会了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尊重祖先的传统价值观念。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孝道和礼仪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小学生中,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诚信品质,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尊敬老师、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成为有情怀、有责任感和有礼貌的好孩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注重心灵修养和精神追求。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和道家的“内圣外王”理念,都是对人性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阐述。

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知行合一”的品格,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心社会、在学习中锻炼意志和坚毅的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强调了福祸因果、善恶有报的道理。

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小学生可以明白“行善积德、为人正直”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增强忍耐力和担当责任的能力。

这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做好事、做好人的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心灵更加纯净,远离犯罪和不良行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和积淀的精神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塑造我们民族精神特质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的德育教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先贤们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实践所积累而成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可以给孩子们传递许多重要的德育教育价值,如:1. 善良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弘扬美德和正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与帮助。

如孔子的“仁爱”思想,以及“慈爱教育”的思想理念等,这些文化内涵都是培养孩子们善良美德的重要素材。

2. 诚信守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而有信”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强调信任和诚信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诚信守信意识、为人处世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 尊重长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儒家文化”的影响,尊重长辈、遵从长辈的教诲受到中华民族的传承和肯定,这种传承跨越数千年,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强调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教化人”的传统,这种教化包含多种层面,不仅包括家庭或者亲师的教育,还有通过诗词歌赋、剧本等艺术形式传播道德主张,这些教化都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极有帮助。

1. 培养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通过讲故事、课余活动等方式进行。

培养孩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文化自信。

2. 感悟中华文化的内涵:让孩子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美德和道德观念,从而学会尊重长辈、为人处世、诚信守信等美德品质。

3. 种植中华文化的底蕴:让孩子通过诵读经典名著、练习书法、绘画、民族舞蹈等活动,从形式上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幼师德育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幼师德育教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幼师德育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人文精神。

在幼儿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也能够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因此,幼师们要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首先,幼师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写春联、画年画、制作剪纸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在日常活动中灌输传统文化知识,让幼儿从小养成尊重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其次,幼师还应该通过故事、童谣等方式,向幼儿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

例如,讲述《孔子的故事》、《愚公移山》等传统故事,引导幼儿树立正义、勤劳、尊重长辈等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引导幼儿学唱经典儿歌、童谣,让幼儿从小就能感知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再次,幼师还应该引导幼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例如,让幼儿学习诗词经典,可以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审美意识。

同时,通过学习古代文献和历史事件,让幼儿感受中国5,000年文化传承的历史厚重感,激发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幼师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幼师们不仅应该在教育中引导幼儿学习和认识传统文化,还要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历经几千年得社会变革与发展而形成得一种思想与知识系统。

其中得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得积
极得借鉴意义。

在现阶段开展得德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得优秀内涵,采取有效措施,弘扬优秀得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得道德素质。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
化与德育教育更好地融汇贯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途径德育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得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得组成部分,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得重要精神财富,为加强学生
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得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
1、爱国主义得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就是道德得标准或价值,爱国就就是对祖国得忠诚与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得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
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得精神,使
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得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伟大得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
代得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更有益于国家得进步。

我国已经步入新得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得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
挑战并存,我们面临越来越多得新情况、新问题。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得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
爱国主义得优良传统。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必须加强
青少年得爱国主义教育。

2.以德为本得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得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得地位与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得高度。

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

”(《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

”从孔子得论述中,我们瞧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得品质、品德;另一方面,就是个体对个体
与群体得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得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与社会,
即个人得德与国家得德就是一致得。

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与造就德才兼备得合格人才具有重要得现实意义。

3、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得伦理规范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得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与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培养团结互助得精神,对于青少年得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得意义。

拥有强烈得团结协作意识就是成功得必然前提。

“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也总归就是有限得,要想成就惊天动地得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得力量达成自己得目标。


尊老其实就是与爱幼连在一起得,这里得“爱幼”并不只就是“爱护幼儿”,而就是与尊老相对应得年轻人。

尊老爱幼所构成得就是一种老人与年轻人相互交融得辩证关系。

须知,尊老与爱幼就是相互得,不就是单向得。

在建设与谐社会得步伐中,培养青少年得传统美德就是重中之重,所以正确指引青少年得行为准则。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得有效途径与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各学科尤其就是在人文学科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得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得发展历程;政治
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得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得历史使命感,能让
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得主动性。

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与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得舆论环境。

就学校而言,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得电影、电视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失为一种很好得尝试。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瞧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得于丹《论语》心得与《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瞧一定数量得反映历史题材得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

事实证明,学生观瞧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得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得审美观与价值观。

增强自身得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得道德境界。

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得校园活动中
丰富多彩得主题活动就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得有效
途径。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就是靠知识得传播与认识就能获得,更重要得就是通过活动与习惯逐步养成得。

因此,在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学校可以进行丰富完整得校园文化教育,将传统文
化寓于形式多样得校园活动中,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著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

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得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得
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人得身上得到内化与升华。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得作用,加强对学生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得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得品德美,用优秀得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得才能美,用优秀得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得行为美。

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得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得影响。

其积极得层面都为历代得仁人志士所继承与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得巨大力量。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得生命力与积极得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得凝聚力所在。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得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培养良好得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她们形成中华民族得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

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得养成与情操得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得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得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得主阵地就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得重要内容, 就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得核心内容, 就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与学风建设得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得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得开展多样得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与继承中华民族得传统美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