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分析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

02
区域一体化程度低,内部合作不够
产业结构趋同、工业老化和产业配套条件较弱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趋于雷同化 专业化产品结构相似
正文 . 第五章
ZJ
案例
NO. 5
01
简介 优势
02
03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挑战 06 经济转型
文化观念问题阻碍融合 规划和协调机制不够统一
第 26 页
第 19 页
02
03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问题 06 经济转型
02
举例分析—旅游业
正文 . 第四章
ZJ
NO. 5
01
简介 优势
旅游业的区位比较优势
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区域 内其中北京、大连、青岛、
02
03
发展现状
沈阳、天津、济南等城市的
旅游业都最为发达。 北京作为这一地区的首 位城市,旅游业发展遥遥领 先于其他城市,区域内旅游 业发展极不均衡。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问题 06 经济转型
第 15 页
正文 . 第四章
ZJ
NO. 5
01
简介 优势
02
03
第四章
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
发展现状
04 产业结构 05 潜在问题 06 经济转型
01
产业结构概述
02
举例分析
03
问题分析
第 16 页
01
产业结构概述
辽东半岛产业带: 以重型机械、造 船、化工等为主 体的重型工业基 地
第9 页
正文 . 第二章
ZJ
点评
NO. 5
01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分析

▪ 1、环渤海经济区概况 ▪ 2、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 3、环渤海经济区的比较优势 ▪ 4、环渤海经济区的相对不足 ▪ 5、环渤海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环渤海经济区概况
▪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 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 经济区域。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 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 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 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 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面积 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 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 占全国28.2%。
▪ 五、区域壁垒、各自为政较为严重
▪ 六、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型和重型化, 附加值相对不高
环渤海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方
向
▪ 一、环渤海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科技创 新为重点的战略取向
▪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人 才信息等优势资源的最密集的地区,科研 力量雄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一。科 研和人才的优势决定了环渤海区域无论在 科技的投入产出还是开发应用方面均居全 国首位。因此,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应进一步发挥环渤海的智力优势。
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 一、经济引擎
▪ 二、交通建设
▪ 三、经济特征 ▪ 四、经济增长源泉 ▪ 五、产业结构
环渤海经济区 - 比较优势
▪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 较优势:
▪ 一、地理区位十分优越
▪ 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 三、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 ▪ 四、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
▪ 三、在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发展中推动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环渤海经济区内各地的区位优势不同,因 而在产业布局上应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以利于区域内各地集中资源培育出优势产 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如环渤 海经济区的天津市应将高端装备制造、新 材料、现代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北京应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 物等战略性产业做大做强。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contents•环渤海地区概述•经济发展现状目录•经济发展优势与挑战•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结论与建议环渤海地区涵盖了渤海、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51.5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与范围范围地理位置水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这些水资源对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都非常重要。
自然环境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合人类居住和经济发展。
海洋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等。
其中,渤海和黄海的渔业资源尤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矿产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油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自然环境与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概况人口经济概况总体经济状况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优势。
近年来,该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国内外投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经济总量:环渤海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均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增长速度: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存在波动和不稳定因素。
产业结构与特点01020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和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区域合作框架和协议,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
这些合作机制为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协同发展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环渤海地区应加强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建设。
特别是在环保、能源、交通等领域,应加强跨地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政策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
投资优惠该地区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投资,政府提供了投资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分析

2009-3-25 全球品牌网?陈柳钦我要评论环渤海经济圈,是从全国、东北亚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更大视角提出来的。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环渤海经济圈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有漫长的渤海、黄海海岸线,海洋资源、区位优势突出,港口星罗棋布,有天津、大连、青岛等大开放港口,并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科技、旅游、经济资源,沿海分布着众多的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具备了形成大区域经济圈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
一、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状况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可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5个阶段。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上海、广州、深圳、宁波、珠海、苏州、无锡、东莞等市已经开始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迈进,而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还很不平衡,5省市只有北京市的“后工业化”特征明显,因而使得总体平均值降低,其余4省市的工业份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还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
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特点,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比例最大;区域结构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板块;工业结构上,重、化工业比重大;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比重高,是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和集中的地方。
从近 10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
在产业分布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产业带。
京津冀产业带是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电子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带,,工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
辽东半岛产业带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
山东半岛产业带是以电子、机械、石化、轻纺、食品等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带。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如今正加速崛起,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中国经济第三极,被业界认为10年内“最后机会之地”的黄金地段。
2010年,环渤海经济圈GDP为8.7万亿,经济增长率达13.86%,中小企业户数300万以上(全国1023万户)。
环渤海经济圈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的27.5%,出口额占全国的18.7%,其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的45.3%,珠江三角洲的90%,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分布:环渤海地区以半导体、造船、汽车、家电和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同时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此外,环渤海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其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中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
同时,农业发展稳定,产值保持稳定增加,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
其中,北京是金融、科技、文化中心;天津滨海新区是物流、通信中心;河北一带已成为生态农业、制造中心;大连为服装与国际交流的中心;辽中南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中心。
中小企业优势: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已定位并打造成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航运中心、金融试验区、国际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中心、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等七大区域功能中心。
此外,国家相关部委、环渤海地区当地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措施优惠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允许在该区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试先行;二是在基础建设、科教文化、智力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扩及到环渤海经济区所有省区,并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巨额资金兴建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在内的基础设施;三是国家给投资渤海经济区的企业较大税收优惠,如“三免一减”税政。
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现代经济信息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主要特点姚腾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北京 100101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环渤海经济圈指包括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在内的环渤海区域所形成的经济地带,包括三省两市:即北京市、天津市两直辖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三省。
环渤海区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强大的科技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密集的城市群和优越的人力资源条件等优势。
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发展迅速。
从1995年到2008年13年时间里,环渤海区域的GDP 总量由1.3万亿元增加到7.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4.4%,占全国GDP 的比重也由21.40%提高到25.79%。
一、环渤海区域产业总体布局情况(一)环渤海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快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
环渤海区域三省两市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77564.65亿元。
环渤海第一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6574.64亿元,第二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40505.92亿元,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30484.08亿元。
2008年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8.48%,第二产业占52.22%,第三产业占39.30%。
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呈现出“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最近八年来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一产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三产所占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的良好态势。
(二)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分布状况环渤海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
其中山东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突出,200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三千亿元大关,达到3002.6亿元。
河北省第一产业也发展较好,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两千亿元,达到2034.6亿元。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算 不 同 区域 间 的 “ 业 结 构 相 似 系数 ” 产 ,可 以
分析 区域 间海 洋 产 业 结 构 的 同 构程 度 。产 业 结
1 2 模 型应 用 . 根 据公 式 ( ) 1 ,计 算 辽 宁 、河 北 、天 津 和
构相 似 系数 的计算 公 式如 下 。
成 长为 中国经 济的 “ 第三极” ,海洋 经济成 为带动环 渤 海地 区经 济发展 的重要 内容。文 章运
用 区位商 、产业 结构相 似系 数等 方法 ,对环 渤 海地 区的 产业 同构 问题进 行 了定 量分 析 。研
究发 现 ,环 渤海地 区三省一 市存 在 一定 程度 的海洋 产 业 同构 现象 ,其 中辽 宁 省和 山东 省 的 产业 同构现 象较为 明显 。各地 区在 优化 海 洋经 济产 业结 构 战 略 时,应 注 意结 合 自身特 点 和
0 403 . 8 O 632 . 1
O 5 31 . 2
O 4 42 . 1 0 4 67 . 6
第 5期
徐
胜 ,等 :环 渤 海 经 济 区 海 洋 产 业 结 构 问题 分 析
8 5
河 北 一 山东
0 7 32 . 1
0 7 98 . 3
0 7 81 . 9
8 4
海 洋 开发 与 管 理
2 1 年 01
第5 期
环 渤 海 经 济 区海 洋 产 业 结 构 问题 分 析
徐 胜 ,王 晓 惠 , 宋 维 玲 , 李 巧 稚
( 国家 海 洋 信息 中心 天 津
3O7) O l 1
摘
要 :近年来 ,环渤 海地 区凭借得 天独 厚 的地 理 区位优 势 和政 策 优 势,正 逐 渐
优化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对策分析

第三产 业 占3 .O 93 %。
第三 产业 2 0 年 实现 增加 值3 4 4O 亿元 。2 0 年环 渤海 区域 三 括 :华北 油 田 、大港 油气 田 、冀东 油 田、渤 海油气 田等重要 石油 生 08 0 8 8 08
要 问题之 一 ,需 要进 行研 究 ,提 出对 策建议 。
一
辽 宁省 有沈 阳煤 业 集团 、阜新 矿业 集 团等大 型煤 炭企 业 。山东 省有
兖 矿集 团、新 汶矿 业集 团 、枣庄矿 业 集 团、淄博 矿业 集 团等大 型煤 炭 企业 。
3 石油化 工
、
环 渤海 区域产业总体布局状况
2 煤炭 工业 .
极 ,极具 成长 潜力和 较大 的后 发优 势。
环 渤海 区域 区内煤 炭资 源丰 富 ,在 辽 宁省 、河北 省 和 山东省都
目前 ,在 环渤 海产 业布 局方 面 ,仍存 在各 自为战 ,一体 化程 度 有 大 型煤 田分 布 。 目前 ,环 渤海 区域 有 全 国煤炭 前 1 0 企业 超过 O强 低 等 问题 。产 业布 局 问题 已经成 为影 响环 渤海 区域经 济 发展 的最 重 2 家。 河北 省有 开滦 集 团、金 能集 团 、峰 峰集 团等 大型煤 炭企 业。 O
此 外 辽 宁 、河 北 、天 津 、山东还 是我 国北 方海 盐 的主要 产 区。 环渤 海沿 岸现 有 盐 田47 万公 顷。 主要盐 区有 :东 北 盐区 、长 芦盐 . 9 4 机械 工 业 环 渤 海 区域是 我 国重要 的 装备 制造业 基地 之一 。在 重型 机械 、 冶金矿 山设备 、化 工设 备 、发 电设备 等行 业具 有较 强优 势 。辽宁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3-25 全球品牌网?陈柳钦我要评论环渤海经济圈,是从全国、东北亚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更大视角提出来的。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环渤海经济圈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有漫长的渤海、黄海海岸线,海洋资源、区位优势突出,港口星罗棋布,有天津、大连、青岛等大开放港口,并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科技、旅游、经济资源,沿海分布着众多的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具备了形成大区域经济圈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
一、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状况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可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5个阶段。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上海、广州、深圳、宁波、珠海、苏州、无锡、东莞等市已经开始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迈进,而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还很不平衡,5省市只有北京市的“后工业化”特征明显,因而使得总体平均值降低,其余4省市的工业份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还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
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特点,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比例最大;区域结构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板块;工业结构上,重、化工业比重大;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比重高,是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和集中的地方。
从近 10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
在产业分布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产业带。
京津冀产业带是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电子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带,,工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
辽东半岛产业带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
山东半岛产业带是以电子、机械、石化、轻纺、食品等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带。
下面从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海洋化工产业、金融业、物流产业和旅游产业等几大产业谈谈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情况。
1、汽车产业。
从目前已经存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三个较大的经济区来看,汽车产业发展差异程度较大。
长江三角洲的汽车产业发展最快,以上海和湖北的汽车产业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六省汽车产值几乎占了全国汽车产值的半壁江山。
以广东和福建为首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的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与环渤海地区汽车产业产值相当,但由于其底子较差,其发展速度显然高于环渤海地区。
总之,从全国范围来看,环渤海地区汽车产业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仅就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来看,各个省市都将汽车产业列作重点产业发展,但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相互之间也少有合作。
2、电子信息产业。
从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来看,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包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和以成都和武汉为主的华中地区几部分。
其中最有竞争力、最有规模的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
伴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力量的释放,作为该地区支柱产业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凸显。
专家指出,环渤海地区在未来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潜力不可小视。
京津冀作为环渤海的核心地区和联系最为紧密的三个省市将率先取得快速发展,作为两翼的以青岛、烟台为龙头的山东半岛以及以沈阳、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也将迅速崛起。
而以京津为核心、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环渤海经济圈则在近年来形成了我国软件、移动通信和家电产品制造基地,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断的增加。
3、海洋化工产业。
近年来以海盐,溴素,钾,镁以及海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海洋化工产业成为了环渤海地区相关省市发展的重点行业。
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以氯化钠为主体的海水盐类系列。
海水盐度、海岸气候条件和海岸下垫面条件是决定海水化学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的主要因素。
在环渤海地区中,除去北京市以外,其他三省一市都有一定的海盐资源。
环海地区主要包括了三大盐区:(1)长芦盐区:长芦盐区的盐场主要分布在乐亭、滦南、唐海、汉沽、塘沽、黄骅、海兴等县区内。
其生产规模(包括盐田面积、原盐生产能力和盐业产值等)占全国海盐的25%~35%。
(2)辽东湾盐区:辽东湾盐区有复州湾、营口、金州、锦州和旅顺5大盐场,其盐田面积和原盐生产能力占辽宁盐区的70%以上。
(3)莱州湾盐区:该区是山东省海盐的主要产地,包括烟台、潍坊、东营、惠民等地区的盐场。
4、金融业。
从目前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第一,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
第二,各省市金融保险发展各自为政,未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合作格局,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制约了金融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第三,没有建立起功能完备、实力较强的区域金融中心,以发挥其服务于全区域的较强的集结资金、融通资金、联结与辐射功能,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快速发展。
目前区内各省市已经意识到金融业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各地单独规划金融中心的倾向比较突出,由于区际间及内部资金流动路径仍然散乱,因此这种多中心竞争格局难以提升区域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
京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双核”各有优势。
北京作为全国金融管理、决策和信息中心,发展金融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
天津历史上是中国北方的经济金融中心,已有上百年的金融积淀,而且目前的金融业也较发达。
但由于近些年其内部都还缺乏健全的发挥经济金融中心作用的功能,特别是没有像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那样的独自发挥较大经济金融中心作用的强有力的经济金融实力,而又不能在联合中实现优势互补和京津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从而也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一个较大的经济金融中心,既影响了各自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又制约了“双核”功能的发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5、物流产业。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拥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雄厚基础。
从国际范围看,环渤海地区处在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方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全世界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突出;从国内范围看,环渤海地区处在中国华北、东北和华东三大区的结合部,是中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纽带。
可以说,环渤海地区是东北亚地区中最有潜力、辐射力最强的区域,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需要与之适应,并适度超前的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6、旅游产业。
环渤海地区旅游业的区位比较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类:如一宫两陵、故宫、孔府文化等旅游产品集中的地区;以及自然景观旅游群落:如:青岛、大连、秦皇岛、天津海滨水风景,京津内长城、泰山、燕山的山景观。
区域内其中北京、大连、青岛、沈阳、天津、济南等城市的旅游业都最为发达。
将环渤海地区区域内的城市按旅游业发展程度可以分为4级,环渤海地区的一级旅游城市是北京;二级城市为天津;三级旅游城市包括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丹东、唐山、潍坊、威海;葫芦岛、营口、盘锦、沧州、滨州和东营为四级旅游城市。
环渤海区域内的城市旅游业发展首位度很大,北京作为这一地区的首位城市,旅游业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极不均衡。
二、当前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当初规划环渤海的主中心有两个,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天津;副中心也有两个,一个是青岛,一个是大连。
环渤海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较大,行政干预经济的力量还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还相对较弱。
环渤海经济圈尽管存在着许多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有利条件,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横向经济联系局面,经济圈内相互协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环渤海经济圈实际上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港口——腹地”经济区域构成:一块是辽东半岛经济区,以大连为主要出海口,腹地是东北地区;一块是京津冀北经济区,以天津为主要出海口,腹地主要是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第三块是山东半岛经济区,以青岛为主要出海口,腹地是山东半岛和华东部分地区。
这三个区域从幅员和人口规模,都可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都市经济区,相互间经济联系没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内部城市间那样紧密。
环渤海地区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结构方向差距大,使得出口加工区难以迅速发展,无法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改革伊始就已明显老化,技术装备落后状况比较严重。
从三省二市的产业结构看,北京为“三二一”结构,其他四省市为“二三一”结构,而且只有天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二产业中主要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比重较小,而且传统产业偏重资源型,附加值相对不高。
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小,不符合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环渤海地区产业同构性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关联少,区域内产业链残缺、不完整。
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
以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京津冀为例,其各自确定的支柱产业大体上是雷同的。
如北京的支柱产业是汽车、电子、建材;天津是机械装备、电子新技术、化工、冶金;河北也是化工(医药)、机械(汽车)、电子、冶金、建材。
这种区域性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破坏了环渤海经济的互补性,阻碍了区内经济的扩散与关联程度,影响了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倾向依然存在。
区内各省市及各城市经济圈产业自成体系,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和经济联系,特别是区内在对外经贸关系上不能形成一股合力。
这种状况使得区内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科技人才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削弱了区域竞争力。
三、加强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优化产业结构近二十年来,地域分工越来越复杂,许多的生产过程都成为了一个一个的断片,全球规模的地理区位移动迅速发展。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致力于发展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而那些资源、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等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环渤海是日本和韩国向外转移重型产业如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的理想输出地。
在日韩的产业转移中,环渤海完全可以成为受益地区。
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经济增长重心出现北移趋势,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重心也正在北移。
这些都有助于环渤海经济圈依靠区位、港口和制造业基础优势,引进、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型制造业,加快产业与国际接轨,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