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高危孕产妇管理方案

合集下载

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

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

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高危孕产妇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评估、管理和救治工作。

第三条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分类管理、全程监控、及时救治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高危孕产妇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第二章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分级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制度,对首次就诊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

第六条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内容包括: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孕产史等。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对筛查结果进行记录,并按照风险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别为绿色(低风险)、黄色(较高风险)、橙色(中等风险)、红色(高风险)和紫色(传染病风险)。

第八条对筛查结果为黄色、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医疗机构应当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三章高危孕产妇信息报告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高危孕产妇信息报告制度,对筛查结果为黄色、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进行信息报告。

第十条高危孕产妇信息报告内容包括:孕产妇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住址、婚姻状况、孕产史、既往史、家族史、筛查结果、评估结果、管理措施等。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向辖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上报高危孕产妇信息。

第四章高危孕产妇妊娠风险管理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筛查结果为黄色、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管理,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并提供全程指导。

第十三条高危孕产妇妊娠风险管理内容包括:定期产检、特殊情况下的转诊、分娩地点的选择、分娩过程中的监测和救治等。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为高危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医疗资源和专业技术支持,确保母婴安全。

妇幼保健院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妇幼保健院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妇幼保健院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一、首诊医疗机构应当对首次检测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筛查未见异常的孕妇,应当在其《母子健康手册》上标注绿色标识,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二、基层医疗机构对于筛查阳性的孕妇,在其《母子健康手册》上标注阳性,填写《妊娠风险筛查阳性孕产妇转诊单》电子版每天下午4:00前发送XXX邮箱,并告知筛查孕妇在2周内携带转诊单至上级医疗机构接受妊娠风险评估,接诊机构完成风险评估并填写转诊单后,反馈筛查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落实后续随访。

三、助产机构对风险评估分级为“橙色”“红色”的孕产妇,填写《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分级报告单》报送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橙色”报告单在3日内报送,“红色”报告单24小时内报送。

四、高危孕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各助产机构对妊娠分
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作为重点人群纳入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

凡高危孕妇应住院分娩,需要转诊、转院应填写转诊单,高危孕妇转诊必须有医护人员陪护。

五、医疗机构在进行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时,再次对孕产妇进行风险评估,发现阳性症状和体征,及时进行干预。

六、市妇幼保健院作为全市高危妊娠管理中心,定期对全市高危妊娠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提出工作建议,落实干预措施。

高危孕产妇管理方案

高危孕产妇管理方案

高危孕产妇管理方案
高危孕产妇是指在妊娠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如基础疾病、孕期并发症或并存疾
病等,使孕妇及其胎儿在孕期、分娩及产褥期出现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因此,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就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工作至关重要。

孕妇在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通过对孕妇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及时干预和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孕产妇和胎儿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其次,高危孕产妇的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在孕期,产科医生、内科医生、
心血管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需要共同参与,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确保高危孕产妇得到全方位的关怀和治疗。

另外,对于高危孕产妇的分娩方式也需要特别注意。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如顺产、剖宫产等,以减少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

此外,高危孕产妇在产褥期的护理也至关重要。

产褥期是孕妇产后恢复期,需
要医护人员给予细致的护理,包括对产褥期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关注。

最后,对于高危孕产妇的随访和复查工作也不能忽视。

产后需要定期复查,及
时发现和处理产后并发症,保障产妇及其胎儿的健康。

综上所述,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方案需要从孕期的筛查、多学科的协作、分娩方
式的选择、产褥期的护理以及产后的随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实施,以确保高危孕产妇及其胎儿的健康。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减少高危孕产妇的发生,降低孕产妇及胎儿的死亡率,为母婴健康贡献力量。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制定本制度。

二、定义本制度所称高危孕产妇,是指在孕期、分娩期和产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的孕产妇。

三、组织机构1.成立高危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制度实施的领导和监督。

2.设立高危孕产妇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协调工作。

四、工作流程1.筛查与评估(1)各级医疗机构对首次就诊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了解孕产妇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填写《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表》。

(2)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填写《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表》。

2.信息报告(1)各级医疗机构应将高危孕产妇的信息及时上报高危孕产妇管理办公室。

(2)高危孕产妇管理办公室对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各级医疗机构。

3.妊娠风险管理(1)对低风险孕产妇,提供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

(2)对较高风险孕产妇,加强监测和随访,必要时转诊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

(3)对高风险孕产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急救预案,确保母婴安全。

4.产后风险评估与管理(1)对产后孕产妇进行常规访视,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填写《孕产妇产后风险评估表》。

(2)对产后出现并发症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母婴安全。

五、质量控制1.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高危孕产妇管理办公室应定期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督查,确保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各级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高危孕产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高危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

附件:1.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表2.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表3.孕产妇产后风险评估表4.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记录5.高危孕产妇随访登记表6.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流程图七、工作职责1.高危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制度实施的领导和监督,定期对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妇幼保健院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妇幼保健院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妇幼保健院高危妊娠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我院高危妊娠的管理,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成立高危妊娠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产科、新生儿科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高危妊娠管理制度,组织实施高危妊娠的筛查、评估、干预和随访工作,协调解决高危妊娠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三、高危妊娠的定义与分类1.高危妊娠是指在妊娠期间存在可能对母亲或胎儿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感染等。

2.根据危险程度,将高危妊娠分为三级:(1)一级高危:存在可能对母亲或胎儿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如严重心脏病、重度贫血、重度子痫前期等。

(2)二级高危:存在可能对母亲或胎儿造成一定危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感染等。

(3)三级高危:存在可能对母亲或胎儿造成较小危害的疾病,如轻度贫血、轻度子痫前期等。

四、高危妊娠的筛查与评估1.筛查(1)初筛:在孕早期进行初筛,了解孕妇的一般情况、家族史、病史等,评估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2)定期筛查:在孕中期和孕晚期进行定期筛查,评估孕妇的血压、血糖、尿蛋白等指标,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

2.评估(1)根据筛查结果,对高危孕妇进行综合评估,确定高危妊娠的级别。

(2)对一级高危孕妇,应立即进行干预,并制定详细的产前、产时、产后管理计划。

(3)对二级和三级高危孕妇,应加强监测,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五、高危妊娠的干预与随访1.干预(1)对一级高危孕妇,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干预措施。

(2)对二级和三级高危孕妇,应根据病情需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干预措施。

2.随访(1)对所有高危孕妇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2)对一级高危孕妇,应增加随访频率,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高危孕产妇管理

高危孕产妇管理
身体检查。包括测量血压、体质量,计算BMI,评估孕期体重管理目标; 常规妇科检查(孕前3个月未做者); 胎心率测定。 评估处理:可以继续妊娠 治疗与妊娠 终止妊娠
超声检查与筛查 在早孕期行超声检查:确定宫内妊娠和孕周,胎儿是否存活,胎儿数 目或双胎绒毛膜性质,子宫附件情况。 在妊娠11— 13+6周“超声检查测量胎儿颈后透明层厚度NT” ,再 次核定孕周。 必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血型(ABO和Rh); (4)肝功能; (5) 肾功能; (6)空腹血糖; (7)HBsAg; (8) 梅毒螺旋体; (9)HIV (10)筛查地中海贫血筛查(四川、重庆等地) (注:孕前6个月已查的项目,可以不重复检查)。 备查项目 (1)丙型肝炎病毒(HCV)筛查 。(2)抗D滴度检查(Rh阴性者) 。 (3)75 gOGTT(高危孕妇或有症状者) 。(4) 甲状腺功能检测。(5) 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105 g/L者) 。(6)结核菌素(PPD)试验(高 危孕妇) 。(7)宫颈 细胞学检查(孕前12个,未检查者) 。(8)宫颈分 泌物检测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高危孕妇或有症状者) 。 (9) 心电图。 (10)NT值。(11)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早孕期母体血清学筛 查。 (12)绒毛活检(妊娠 10-12周,主要针对高危孕妇) 。(13)心 电图检查。
子痫预防方案 预防:
体重控制 补钙:对于低钙摄入(<600mg/天)人群 1g/天
钙的生物利用度 阿司匹林:
子痫高风险人群 妊娠12-16周 剂量:50-150mg/天 预防使用:妊娠26-28周(指南推荐) 临床使用:适应症、剂量、时间
孕期管理 基层发现后,及时转诊到有条件治疗的医院,保证母儿安全
(二)妊娠风险评估分级

高风险孕产妇管理制度

高风险孕产妇管理制度

高风险孕产妇管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为了保障高风险孕产妇在医院得到科学、安全、高质量的产科护理服务,保证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的产科部门,包含全部孕妇及其家属,以及医院相关的医护人员。

三、管理流程3.1 评估和筛查1.孕产妇初次来院就诊时,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孕产妇评估和筛查,推断是否属于高风险孕产妇范畴。

2.评估内容包含孕妇的年龄、妊娠期并发症、病史、家族遗传史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和分析。

3.筛查结果依据科学评估标准,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孕产妇三个级别。

3.2 高风险孕产妇管理方案订立1.高风险孕产妇管理方案应依据孕产妇的具体情况订立,包含医疗处理、护理要点、营养引导等内容。

2.专业护士和医生应对高风险孕产妇进行医疗计划的订立和落实,确保孕产妇得到全方位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3.3 专家会诊与团队共识1.对于高风险孕产妇,医院应成立专家组进行会诊,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订立最佳的治疗方案。

2.孕产妇的家属也应被邀请参加会诊,全面了解孕产妇的情况,并供应必需的支持和帮助。

3.4 重点定期随访1.高风险孕产妇应定期进行医疗察看和随访,监测妊娠进展和胎儿情况。

2.医务人员应认真记录孕产妇的体征、检查结果、专科医生会诊看法等内容,确保信息的完整和连贯性。

3.5 产房临产管理1.高风险孕产妇进入产房后,应有特地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临产管理,确保安全顺利分娩。

2.产房医务人员应紧密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生命体征,采取必需的处理措施,以应对突发情况。

3.6 术前准备和手术安全1.对于高风险孕产妇需要进行手术的情况,医院应认真评估妇婴安全风险和手术可行性。

2.手术前需要进行必需的术前准备,包含血液和影像学检查、麻醉评估、手术风险告知等。

3.手术过程中,应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严密监护,防止并发症和意外发生。

3.7 产后管理和病愈引导1.高风险孕产妇分娩后,医院应及时进行产后管理和病愈引导。

产科高危孕妇管理制度

产科高危孕妇管理制度

产科高危孕妇管理制度一、产科高危孕妇管理的基本原则1. 综合评估:对产科高危孕妇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孕妇的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孕妇患病的程度和对胎儿的影响。

2. 个体化管理:根据产科高危孕妇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管理,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3. 多学科合作:产科高危孕妇的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产科医生、内科医生、心脏科医生、肾脏科医生等,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 重点监测:对产科高危孕妇进行重点监测,包括血压、血糖、心电图、肾功能、胎心监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5. 及时干预:一旦发现产科高危孕妇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

6. 安全分娩:对于有条件的产科高危孕妇,应尽量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以确保母婴安全。

7. 产后护理:产科高危孕妇生产后仍需进行密切监测和护理,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产科高危孕妇管理的具体内容1. 高血压疾病:对于孕妇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情况,应密切监测血压,并根据血压的情况调整药物治疗,如ACEI、ARB等药物在孕期禁用,应选择安全的降压药物。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早产或剖宫产。

2. 糖尿病:对于孕妇患有糖尿病的情况,应密切监测血糖,并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以确保母婴健康。

孕期糖尿病容易诱发巨大胎儿和胎儿宫内缺氧,需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3. 心血管疾病:对于孕妇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心肌酶等指标,并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治疗,以预防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4. 肾脏疾病:对于孕妇患有肾脏疾病的情况,应密切监测肾功能,并根据肾功能的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以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严重的肾脏疾病可能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5. 感染:对于孕妇患有感染的情况,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预防感染对胎儿的影响。

对于孕妇患有严重感染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紧急分娩或切除子宫以挽救母婴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危孕产妇管理实施方案
高危孕产妇是指“凡妊娠期因某种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与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

现代医学认为:高危妊娠除病理因素外应该扩大到社会、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高危因素。

为提高围产期保健水平,降低高危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孕产妇抢救小组。

小组成员由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急诊科、麻醉科、检验科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承担危重孕产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

高危孕产妇抢救小组成员:
二、措施
1、设立孕产妇急危重症接诊及出诊登记本、孕产妇急危重症抢救登记本,转诊登记本、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业务培训登记本等。

2、实行孕期首诊负责制,开展早、中、晚期高危妊娠评分筛查,指导孕期产前检查。

在产前检查中,对高危孕妇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并实行专案管理。

查出高危孕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凡高危孕妇应增加产前检查次数,根据存在的高危因素给予治疗监护;
3、做好孕妇孕期保健知识宣传、使孕妇和家属明白高危妊娠对母亲和婴儿的危害,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

4、病情危重,本院无法处理,需要转诊的孕产妇,须认真填写“洪雅县危重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转诊单”一式两联。

由医护人员陪护,转到上级医院治疗。

5、对每例抢救病人均应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