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一」前段时间闲来无事走进鄞州书城想去买几本参考书。

走入教育类书籍区一眼就看到了这本很夺目的书。

说它夺目,一是因为它的大红色封面,在众多的书中显得特别突出;二是因为它的标题显示这是一本关注孩子幸福的书。

直觉令我第一时间感觉到这本教育书籍的价值。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连续二周,我一直捧着这本书,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我被书中鲜活的个案所震慑,使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初,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假如鲁迅先生地下有灵的话,看到这本书他定会发出一丝会心的微笑的,虽然微笑之后仍然还是沉重。

这本书解剖了中国教育体系、分析了失败的家庭教育、也分析了国内流行的刘亦婷等育儿招数,同时以大量的鲜活的育儿和教学实例来例示了作者22年来的`作为母亲和美术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探索。

作者深受国际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和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影响,并在自己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和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哲理和启迪意义的教育观点,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

首先,和蒙特梭利教育观类似,作者认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

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其次,作者提出自己关于素质教育的看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是爱的教育。

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爱来爱孩子,同时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的东西,这就是爱的交互,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应培养孩子在不幸的时候找到幸福的感觉的能力。

”看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推荐各位阅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范文李跃儿这个人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认识她来自于她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不同于现有的新型的教育方式,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

作者是一个用真心对待孩子的老师,她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感化,升华那一个个稚嫩却澄澈的心灵。

她的书里列举的是生活中那些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那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另人叹息,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因为父母和社会不恰当的教育体制和价值观承受了太多太多,葬送了自己的童年甚至一生。

看完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思:试问,我的孩子幸福吗?我用在他身上的教育方法正确吗?如果从物质满足的角度来说,他是比以往的我们的时代富足。

要吃有吃,要穿有穿,零食呈大堆,玩具满天飞,音乐,动画,游戏更是玩不累,可是他真正从心理上幸福吗?李跃儿老师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

”孩子也不是得到更多物质他就幸福,如果一些家长以为平常辛苦工作,赚更多的钱,补偿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是幸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

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社会的秩序,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

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就会丧失独立思维能力;成人如果过于干预,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2013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跃儿。

下面是橙子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1 “人的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

”“家长如果不懂教育又没有时间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

”“你内心的慈爱要是一条河,别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会感觉不到给了别人,所以也不会计较别人回报你什么。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话,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了。

”“对于成人来说,最要命的是,每个人都紧紧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李跃儿经典著作。

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阅读这本书就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李跃儿从一个画家,到一个美术教育家,再到儿童教育家,现在更是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以独特教育思想支撑的“巴学园”,给无数茫然失措的家长带来了希望。

一些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们追随者、探索着、发展着她的教育理念。

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严苛和教条,也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开放和自由,她给在中国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条全新的发展尝试,更是给千千万万为教育发愁的家长们一条走向幸福的路径。

给你一个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场景,孩子要吃零食,使尽各种招数,哭闹、打滚、甚至摔东西。

家长就是一句话:不行。

越不行,孩子哭闹越厉害,家长越觉得不能纵容,矛盾越来越大,冲突不断升级。

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真的是那么想吃零食吗?他需要的是物质,还是物质背后的东西?李跃儿教育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这么强烈的欲望实际是在家长不断的限制中激发出来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假期里,受朋友的推荐,读了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这本书给我感触颇深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本书作者李跃也从不同层面讲述了自己的转型。

李跃的糊涂,傻气,可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与年龄阶层的人性本面,更诠释了教育与爱育的本质区别,以平等自由的心态来享受欣赏孩子用生命巨章缔造的童话乐土。

而在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卢勤的著作,卢勤专著中提倡的赏识教育,从解读孩子内心,关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长,到放权让孩子自由支配,树立主人翁的责任与意识,倡导了一种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这种漫长的教育与实践中走的也并不顺畅,大到家长,老师,小到青少年,在经历了太多失败教育后,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临下的威严施教者,而是如何将教育升华成爱,来激励促进自身的成长,我想李跃与卢勤在教育方面应该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李跃的书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经典。

例如《鸡毛掸子》一文,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最近,我班刚转学来的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总喜欢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让小朋友去排队喝水,小家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巩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伙伴赶忙扶起巩翰林并要求他道歉,小家伙却噘起嘴一脸不悦道:"我没错。

"一边拿起水杯向指责他的小朋友泼去。

站在旁边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两下,没想到小家伙一脸不服气委屈的大哭起来,大叫道:"你们人多欺负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

"小家伙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形中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精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0篇精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篇1曾经,我对听报告有一种逆反应,报告精英们据典引证,滔滔不绝,而我却哈欠连天,为了尊重老师的辛苦成果,为每次都强迫自己,勤记笔记,哪怕一言半辞我都不放弃。

但是,今天我却例外,我深深地被李跃儿的文章感动,与其说文夺其心,而不如说,小巫和莲子的两篇序言的解说更声势夺人,扣人心弦,我摒弃杂音,致知阅读之。

李跃儿的思想超越前卫,她把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大气,母爱共存。

而把爱和智慧唤醒孩子懵懂的世界,用天使之爱引领感化孩子作为自己思想的先导,把棍捧教育视为一种残暴的开始,一种内心不调和的见证,严教是家长没有智慧,思想单纯的显现。

把貌似爱深的母爱,做了一个剖开分析,这样,把家庭教育的误处直抵每一个母亲的心底的隐私区,让家长们无以逃遁自己教育失败的残酷现实。

作者从孩子的角度慢慢地深化,把心中的千千爱付诸真挚的家庭教育引导,她从为爱搭起平台,引领孩子发现爱,让孩子感悟爱三个方面出发,以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家长细细的回味个中的寓意,从而反思自己的行动准则,理解孩子,爱护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理想中的人。

我们静默着,我们聆听着遥远的孩子的呐喊,老师也许在某个环节,为着不值得名和利,也起着帮凶的作用,让孩子看不到曙光的灿烂。

家长也许在整个过程中,披着爱孩子的鲜红外衣,在错误中剥夺着孩子的幸福。

天才们在困难中艰难的爬行着,天才在寒夜里,不停地颤抖着,虽然他们展示的是荣耀和魅力,但是,他们吃的却是人间的苦果。

他们挣扎着,他们奋斗着,希望通过努力摆脱乌云的缠绕,获得心与灵的完全自由和快乐,让幸福的种子装满小篮子,让风景中没有陌生和阴影。

第三部分的展开,让我的心也随之打开,教育的真实含义浮出水面,孩子的幸福来自与家长走出误处,孩子的快乐是教师走出职业的惯性,成人必须为孩子构建快乐平台,教育的绽放异彩来自于教育者素养的提高。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_1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_1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学校分发给每一位老师,刚拿到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是谁,只好细细品味看看书中的内容如何,看完了之后我发现。

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

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多时:“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

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

”没错,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应当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灵关心却是越来越少的,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大多是孩子的进步,孩子的退步等等。

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却无人问津。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

就如李跃儿老师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

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跃儿老师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做到这一点,相信这样孩子们的明天会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是学校分发给每一位老师,刚拿到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是谁,只好细细品味看看书中的内容如何,看完了之后我发现。

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禅宗的方式】传统的老师是不让孩子胡诌的,我允许。

就像孩子学游泳,我是让孩子先大胆下到游泳池里扑腾。

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家长会说:你怎么不先教会孩子游泳的技术就让下去扑腾?我说如果不先下去扑腾,孩子怎么能够通过认识到的困难而萌生出学习的愿望呢?只有当他因为不会游,并且萌生出了很强的学习愿望时,才能把拉他上来,再根据出现的问题教他所需要的技术,这就是中国古代禅学的学习方式。

在禅宗里,当一个弟子向师父请教的时候,师父一般不会告诉他问题的答案,而是先让他自己参悟。

参呀参呀,参的痛苦万分了,实在参不出来,再去找师父,稍加点拨就会迎刃而解。

那是真正的解决,不止在认识上,更是在行为里。

因为禅宗的弟子首先得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他调动了全身的能量、注意力,在心里聚集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没有愿望的人与有愿望的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是不一样的。

要是先把答案告诉他,下一次就会条件反射地等待现成的答案。

我认为,许多孩子没有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知识的获取必须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再给刺激,使他产生对于知识的渴求,通过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有认知参与其中,是活的知识,是智慧。

但在我国的教育中,老师一般不给孩子这样的过程。

老师在教给孩子知识时,要先让孩子自己按照要求摸索,等孩子被“折腾”到一定时候,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便产生了技术需求,对于技术的渴望,他们便会主动请教老师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为老师,就应该制造这种技术的渴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有效地技术输入。

【转型的窍门】绘画有个转型期,就是素质教育向技能教育的转变。

转型很重要,我国的少儿美术教育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论孩子多小都直接教给技术,把大学那一套让小孩子来学,这种教法当然用不着转型了,因为一开始学的就是技术,与智慧不沾边。

另一种是探索新式教育的,先进行指挥的培养,到了一定的年龄再往过转,转向技术教育。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精选9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精选9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精选9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篇1“人的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

”“家长如果不懂教育又没有时间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

”“你内心的慈爱要是一条河,别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会感觉不到给了别人,所以也不会计较别人回报你什么。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话,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了。

”“对于成人来说,最要命的是,每个人都紧紧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李跃儿经典著作。

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阅读这本书就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李跃儿从一个画家,到一个美术教育家,再到儿童教育家,现在更是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以独特教育思想支撑的“巴学园”,给无数茫然失措的家长带来了希望。

一些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们追随者、探索着、发展着她的教育理念。

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严苛和教条,也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开放和自由,她给在中国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条全新的发展尝试,更是给千千万万为教育发愁的家长们一条走向幸福的路径。

给你一个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场景,孩子要吃零食,使尽各种招数,哭闹、打滚、甚至摔东西。

家长就是一句话:不行。

越不行,孩子哭闹越厉害,家长越觉得不能纵容,矛盾越来越大,冲突不断升级。

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真的是那么想吃零食吗?他需要的是物质,还是物质背后的东西?李跃儿教育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这么强烈的欲望实际是在家长不断的限制中激发出来的。

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中尤其突出,精神层面的缺失,只能从物质世界寻找补偿,而这时家长的限制就会将情绪逼到死胡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李跃儿老师所著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

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多时:“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

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

”没错,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应当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灵关心却是越来越少的,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大多是孩子的进步,孩子的退步等等。

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却无人问津。

书中提到李跃儿老师在对5岁的杨一凡的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她。

从孩子的各个方面着手,仔细观察着孩子的每一个点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实想法。

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观察孩子,观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从而进行适当的活动。

很多孩子是内向的,他们的表达能力常常会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只是看着你。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不会与人沟通,和教师、同伴之前完全没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怎么同他说,都无法改善这样的情况。


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世界,不接受别人,只有自己。

这就是他,会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却让你无奈的只能发笑。

面对这样特殊的孩子,有改如何是好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的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

于是我开始关注这个不讲话的孩子。

经过几次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很想玩游戏,但是他根本就不会玩,完全没有理解游戏规则,这样就使得他在游戏中无法正常的介入。

于是再一次角色游戏时我说:“今天,我和你一起玩游戏,我牵着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妈妈,我带你玩,你好好看看妈妈是怎么玩的,今后你也那么玩,好吗?”他对妈妈这个词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为这个词,他愿意和我接近。

我带着他一个一个的玩,他很高兴,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

第一次用别的眼神看着我,这也让我的心头涌起阵阵的暖风。

我们来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么水果啊?妈妈买给你好不好啊?”“是挂”也?什么声音?“是挂”再一次的声音,让我知道我并不是在做梦,他开口讲话了。

“什么?刚刚妈妈没有听清楚,再说一遍好吗?”“是挂”想了半天,没有明白这“是挂”是什么。

“对不起,妈妈听不太懂,你能指给我看吗?”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原来是西瓜。

“跟妈妈说:西瓜”于是我开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语言交流。

虽然只是短短的言语,但是他愿意和你交谈了,这是那么久以来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这让我的心激动不已,孩子的成长要靠温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说,只是说,他一点也感受不到什么,
似乎我只是简单的在和他说而已。

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了问题,于是我用行动温暖了他的心,同时的他也用他小小的举动来回报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简单的几次观察、温柔的一次交流,让我和这个孩子慢慢的靠近。

短短的几个音节让我明白,什么是从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教育孩子。

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我们能够平等地宽容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

就如李跃儿老师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

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跃儿老师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做到这一点,相信这样孩子们的明天会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