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四十七课》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2)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2)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是一本介绍中华文化的书籍,全书由福建师范大学的陈嘉映与林文峰合著,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本书不仅涵盖了中华文化的众多方面,也蕴含着诸多思考和启发。

作为读者,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始于小时候,那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中华文化课。

那个老师很善于讲故事,通过讲述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传奇故事和少数民族文化等来激发我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而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文化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在本书中,作者以点带面、因果推理等方式来传达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精髓。

通过对诗词、书画、哲学、历史、文艺、音乐等方面的讲解,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内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于一些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在读书之前,我对于中华文化的一些传统礼仪和风俗,只是停留在了表层的认知,而在读书之后,我才发现这些传统礼仪和风俗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方式。

它既可以作为一本入门书来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作为一本进阶书来深入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本书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也思考到了一些创新的想法。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来普及中华文化,并且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文化和时代同步前行,推动中华文化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应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创新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多中华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助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真正让世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总之,通过阅读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也思考到了一些创新的想法和观点。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传承中华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出新的光彩。

北大授课读后感

北大授课读后感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读后感《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以历史发展为顺序,从中华文化最初的记忆——神话传说开始,历经了不同的朝代和时期,以余秋雨教授讲解,其学生讨论、发表观点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为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读完《北大授课》后,我颇有感想。

首先是老子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老子崇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用即是大用”这些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争无争”,争取做到没有任何刻意的争取,顺应自然的发展,不去做过多的干涉。

老子的思想主张追求原始的美,不去刻意改变世间的自然之美——这是一种无与世争的态度,但这放到社会中,要求大多数人追求“无为”,显然不切实际,也是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

但我们也可以学习老子的学说积极的地方。

过度地追求或是强调某件事物的时候,就会偏离本意,甚至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这就叫做“物极必反”。

譬如说,许多女生为了追求“美”,每天在自己的脸上涂抹,涂抹成虚假而又雷同的形象,这就是走向了不美。

因此,在追求某种事物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度”,更加注重它的本质,同时也要应该留一些空间给它原始、自然的一面。

不过度张扬、也不要“无为”,不走两个极端,这才是真正能做好一件事应有的态度。

反对极端主义和单边主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成果“中庸之道”的核心。

事实证明,“中庸”在大多数时候能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值得我们认真得领悟和学习。

《北大授课》向我们剖析了历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合各种因素,我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包容”。

包容,包含了宽容与接受,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其理解为:促进共同繁荣。

包容,不仅体现在领导者的包容,放宽文化交流的限制,也在于社会中的个体乐于文化的交流。

这一点,历史上许多时期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景象。

中庸第47课读后感

中庸第47课读后感

中庸第47课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庸的第47小节,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首先学习原文的含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句就是说:因此君子既由内而外开发天赋德性,又由外而内勤学好问。

这里的“道”字是动词,是讲求努力的意思。

“致广大而尽精微”,就是既宽广博大又精细入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既高明至极又行于中道。

“温故而知新”,既温习过往知识又获得新鲜见解。

“敦厚以崇礼”,既为人厚道又崇奉礼节。

这段原文用极其优美而精准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君子的风采,呈现了道的博大精深。

既要有内心品德的修养,又要有外在知识的学习。

既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要入于细微体会事物本质。

既要有高远的追求,又要落实在平凡的细节。

既要传承过去的经典,又要开拓未来新知。

既要为人朴实,又要坦然面对他人的礼节。

阳明先生教诲我们: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

原来背后的道只有一个,不必体现在大事还是小事上,都只有这一个道。

那么阳明先生所言的道究竟是什么呢?举一个小例子来初步体会道为何物?我们在中学课本上都学习过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会自然产生引力,质量越大,相互的引力就越大。

例如我们和地球之间就产生了这样的引力,所以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克服地球的引力。

就算是宇航员进入太空之中,所谓的失重状态,是因为绕地球旋转的离心力与地球的引力大小相当给了我们一个暂时脱离引力的错觉,所以万有引力无处不在。

星球与星球之间的引力,灰尘与灰尘之间的引力,都没有逃离万有引力的定律。

因此可以说万有引力形成了一个场,没人逃得开。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例子,我们可以初步体会道什么是“致广大而尽精微”,万有引力不仅能够影响庞大天体的运行轨迹,也能影响精微的细菌、微生物,从大到小,无处不在。

作为“极高明而道中庸”,往精细里挖掘,万有引力需要通过精密的仪器加以测量,而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又依赖万有引力才能平稳的走在大地上。

观中华颂的读后感优质6篇

观中华颂的读后感优质6篇

观中华颂的读后感优质6篇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开阔视野,看待世界的角度也会因此而不同,读后感是对作品的再次品味和思考,让我们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中华颂的读后感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中华颂的读后感篇1寒假里,我读了《中华美德故事》,其中的《曾子杀猪》一文令我感触很深。

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上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回来我就让你吃猪肉。

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

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

而曾子却坚定的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我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以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

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

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观中华颂的读后感篇2断断续续阅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顺着先生的思维脉络,接受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

打开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或悲壮、或辉煌,洋洋洒洒扑面而来;合上书,形如“百家争鸣”的问答犹在耳畔激荡。

秋雨先生双脚丈量丝绸古道,穿越历史文化的时空长河,亲眼目睹并感受过中亚文化、欧罗巴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古罗马等等人类文明的伟大遗迹,写下了《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文采斐然、微言大义的作品。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代表着主流价值观,深深影响着当今世界。

我喜爱传统文化,也热爱人类文明。

不论是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上,还是社会生活的文化场所,只要与诗书典故、断壁残垣、陶艺碑文、建筑桥梁有关,不管懂与不懂,都会予以关注,以现有的学识认识她,解读她。

通过博物馆、书本、历史资料了解过人类文明的缩影后,会为那些潜心记录历史、收藏古今者致敬。

北大授课47讲读书笔记

北大授课47讲读书笔记

北大授课47讲读书笔记求《北大授课》读后感一种好自卑的感觉袭来,这本书里向我展示了太宏大的文化场面,这是一本目前为止,给我最大广度袭击的文化风暴。

由余秋雨老师制造。

好久前,也许是十多年前了吧,看过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这在当时是一本畅销书,没能看完,对里面道士塔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对余秋雨这个人倒是印象不深。

多年后,再一次看《文化苦旅》,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余秋雨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佩。

这本书还放在床边,看完后再写读后感。

这本《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是在看《文化苦旅》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后挑来的一本书,一看就爱不释手,让我暂且抛下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花费近2周的时间读完。

我想自己是很有必要再根据书里关于中华文化的脉络,去更系统地选择一些书来读了。

也许,先把余秋雨的书集先浏览一遍吧。

全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余秋雨答大陆和台湾学生问。

就是这些精彩的问答吸引到了我。

《文化苦旅》里余秋雨的文字很华丽,让我感觉他是不是有些做作,有些卖弄。

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

同时,特别是大陆同学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实录。

再一次惊叹于那些北大学子的文化素养,就一两个字可以形容。

牛,牛逼。

哈哈。

这本书余秋雨基本是沿历史脉络一路讲下来的。

但是主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讲解,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开讲。

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

这么薄薄地一本书,将长长的中华文明脉络分明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有吃了一顿大餐的感觉。

俗一点,也许可以用享用了一顿饕餮文化大餐来形容。

讲到先秦文明,孔老儒道,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再讲佛教,讲佛教与中华传统儒道文化的融合;讲汉武帝攻击匈奴对中华文化保全的意义;讲唐诗,讲大唐盛世文化,讲龙门石窟,给唐代诗人排序;讲书法、绘画;讲宋词,宋代的经济发展,文官制度;讲元曲,明清文化,小说,清朝文字狱,对文化的禁锢。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精选9篇)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精选9篇)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精选9篇)《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篇1历时三年读完了这本书,最终也没有买。

其实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三年前在尔雅书店初读,两个多小时没有感觉就过完了;两年前在理工大学图书馆又看到,读到屈原;昨天,还是在尔雅书店看完全书。

依稀记着每次阅读此书,都会不知不觉的流泪。

有同情、有感动、有激动、有说不出的感觉。

这种课堂氛围让我依稀见到稷下学宫的影子,但要有这种课堂,也只能是北大台达这样一流学府基础知识一定扎实的学生。

纵贯中国文化史,那些当仁不让的思想先师,那些拯救中华文明于危难之中的前辈。

都让我深深的对他们作揖。

读此书,才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这句话被我们的课本说烂了,但是真正理解了,却又是那样的充满敬意。

曾经的辉煌,战乱,百家争鸣。

那些被忽略被重视的历史创造者,才构成了我们的今天。

儒墨道法、屈原、曹操、李杜、白刘、岳飞、陆秀夫、朱熹、曹雪芹……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在用艺术构建这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

中华文明无疑是优秀的,虽不完美。

但却是我之爱。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篇2古记载了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悲与苦,蕴涵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含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

本书采用新颖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文字,还能够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手绘图,以图解文,图文并茂,辅之以朗诵艺术家配乐朗诵,音,画,文三位一体,生动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投桃报李,高山流水,杨柳依依,东望故园,心怀天下,抚今追昔,冰清玉洁。

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品其味为苦,愉快时品其味为甜。

假如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尽情尽心,细细品尝。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书读得越多,便越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们沐浴着父母的恩泽而来,所以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当然友情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情自古以来就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故乡是海外游子永远的牵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
第34章中国历史上最 奇特的一群文人
01
第35章一 座默默无声 的高峰
02
第36章光 耀千古的三 百二十四个 字
03
第37章第 一个知名画 家
04
第38章因 谦恭而参与 伟大
05
第39章凉 州风范
06
第40章中 华文化为什 么会接纳佛 教
01
第41章文 明的制高点
02
第42章盛 唐是一种心 态
03
第43章诗 人排序
04
第44章顶 峰对弈
06
第46章多 记一个名字
05
第45章没 有人救他们
01
第47章夕 阳下的诗意
02
第48群疲惫的文 学大师
04
第50章九 十年的尘埃
06
第52章五 百年斯文所 寄
05
第51章文 化专制下的 沉闷
第54章太不容易了
第53章远方的目光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生
评论家

台北
胎记
第章
世界性

先生
文化 文学

中华文化
名字
高峰
诗人
千古
目光
默默无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畅销海峡两岸,成为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 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文化史家潘之刚教授说:“此 为平生所见有高度、有裁断,又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环顾身旁,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本书前半部 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 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 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中华文化四十四堂课》内容简介: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为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中华文化四十四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

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中华文化四十四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

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造化安顿了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中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

这是余秋雨心中一本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一个系列中华文化史。

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儒者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四大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的中华文化,敲响世界文明之钟。

《中华文化四十四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繁体版2021年在台湾出版,在华语世界风行一时。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才书店的网友: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总结:中国思维的一大弊病,就是喜欢凭着局部印象作的判断,自始至终缺少理智判断,而理性控制的宽容前提是宏观比较。

这本书很好也很可观的艺术总结和阐述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说实话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余秋雨真的是一位心存大爱而优秀品质又十分可爱的文化大师。

他的那些谆谆教导,就算让我听这个叛逆的摇滚少年听了,都会产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既然是课堂,那么内容就是师生之间的讨论。

余秋雨,自不必说了,跟他深入探讨的几个国内的学生,都是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或者研究生之类的,不论男女,大都才貌双全。

书首有录像和介绍。

而与其宜兰讨论文化课题的台湾的几名高材生,却仅仅有几行即席的介绍,照片也无的。

书还没看完,只看了前四章。

从讨论商朝开始,到老子、孔子,后面的还没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
------读《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有感
一开始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看这本书的,但是不得不感谢有这样一个任务,因为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静下心来看书真的是一种享受,因为忙忙碌碌近半年,这是上大学以后第一次认真看一本书,认真的尝试静下心来。

避开书本身的内容,我的感受有两点:首先,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解读文化的方式,即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通过提问和答问的形式来阐释文化的要点,使书不那么枯燥;然后,不得不说北大的学生是真的牛,对于博大精深的各种文化总能解读一二,语言表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很清晰,在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文化人的气质,看到这些我只能掩面自羞然后在那一瞬燃起奋发图强的热情。

前面都是因为读书所产生的一些附加的感受,也算是一点点的成长吧,现在才是看完这本书以后真正的感受。

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似乎是一个不太陌生的词汇,但是其实真正的对文化的本质我们的了解少之又少,关于它的起源,关于它的发展历程,关于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特色和亮点,真正可以说真的理解透彻的恐怕只有那些文学大师了吧,所以在看到第一章中,余秋雨将文化的起源比作是童年的歌声时,我就觉得可能跟着这本书我会和它一起成长了吧。

看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章《童年的歌声》和第
七章《世界性的老子》。

在第一章中余秋雨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记忆,最好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应该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开始,因为中华文化是在诸子百家的背景下展开的;有人说应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因为对于文化的记忆来自于生产生活,而物质是记忆的基础;还有人说美丽的神话传说才应该是文化的开端……余秋雨先生说文化的开端是一个文化被唤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充溢的是文化童年的歌声,而这歌声来自于甲骨文。

在这个有关于甲骨文的探索的故事中,我记得这样一段让人内心一热的话“牺牲的形态可能是悲壮的,比如像王懿荣;可能是窝囊的,比如像刘鹗;可能是无奈的,比如像王国维;也可能是怪诞的,比如像罗振玉。

这些中国现代学者的生命,成了一种祭坛前的供奉,而中华文化的童年歌声,却被大家听到了。

”或许就像第二章的标题一样,文明在冥冥之中是一种诅咒,它的神秘莫测就像是埃及金字塔前面的狮身人面像的微笑一样,神秘也让人敬畏,也正如同惠特曼所说的一样“文学的魅力是把昨天、今天和明天连在一起。

”至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或许不是靠已经获得的结论,而是靠永远的悬念。

但是不得不说那些为了文化而献身的人是多么的伟大,他们用倒在血泊的巨响谱出一曲文化童年的歌声,唤醒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记忆。

关于文化的记忆或许现在说的最多的就是先秦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庄子等,但是余秋雨先生最最尊崇的
是老子,对于老子这个人物,先生提出了两个问题:“老子仅仅写了五千字,为什么就能成为诸子百家中极重要的一家?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低于孔子的老子,却享有很高的世界威望?”这两个问题也正呼应了这一课的标题“世界性的老子”。

看到这个问题后,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中的“清净五为”以及他的“无为而治”这些思想,这个“无为”的思想境界应该是最高的哲学境界吧,所以他在中国和世界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余秋雨先生说:“我们暂且撇开内容不管,光在表述方式上,老子就展现了一种让人仰望的简约和神秘。

在生活中,寡言和简言是别具魅力的,这对思想家来说更是这样。

任何思想如果需要滔滔不绝地说,证明还处于论证阶段,而如果到了可以做结论的境界,就不会讲太多话了。

而且,也没有什么表情了。

请大家想一想,一种学说,能够简约、宏伟、神秘,它会多么吸引人。

就像在一群聪明人的唇枪舌战中,一个白髯老人出现了,只用男低音说几句大家仿佛听得懂又仿佛听不懂的话,这是一种多么震撼人心的情景。

”的确,就像是来两个互相了解的人,不需要多说什么,只是一个眼神就可以明白想说的是什么,一种成熟的思想说多了就是一种牺牲,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更需要通过那些似懂非懂给自己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

时光不会老,而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淀,所以文化的发展会继续,它的成长过程不会停顿;而对于每个创造文化的人类来说,成长也是人应该用一生去完成的事情。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希望自己的感触和收获不仅仅只是所写的这么多,也许以后的生活依旧和之前的生活一样忙且盲,但是我想对自己说如果真的觉得那种忙且盲的生活让你得不到成长,那么就静下心来认真看会儿书吧,也许那些书你不一定完全懂,但是至少尝试一下让心静下来的感觉,或许,在那一瞬间也许你会顿悟,或许会比没有目的的忙碌收获更大,期待自己因为书的一段大学成长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