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遗传学(第3版)第3章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以上的测交中,一对基因的杂种,总是与其隐性亲本(rr)
进行杂交,这种杂交方式也叫做回交(backcross)。 4-15
2、自交验证(selfed/selfing) 通过自交后代的类型和数目来推论亲本的情况。
基本方法:以F2分别自交产生F3,然后根据F3的表型类型及 比例,验证所设想的F2基因型,从而推知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 基因是否分离。
黄416粒=315粒 黄圆+101粒 黄皱
绿140粒=108粒 绿圆+32粒 绿皱 所以 从颜色上看 黄色:绿色=416:140=2.97:1=3:1 再考察种子的形状: 圆:423粒=315粒黄圆+108粒绿圆 皱:133粒=101粒黄皱+32绿皱 所以 圆形:皱形=423:133=3.18:1≈3:1
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当今的遗传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 核心。谈家桢先生曾生动而形象地将遗传学比喻为一棵根深叶 茂的大树,孟德尔定律便是具有顽强生命的种子,由摩尔根等 人建立起来的细胞遗传学则是这棵巨树的主干。 本章的主要内容:孟德尔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扩展。
要点:孟德尔遗传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基因在动物、 植物乃至人类的繁衍过程中的表现及其传递规律。
↓
皱豌豆
↓
圆豌豆(吸水性强)4-10
3.1.2 分离定律 ( principle of segregation)
Mendel’s First law The two members of a gene pair (alleles) segregate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in the formation of gametes; half the gametes carry one allele, and the other half carry the o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
遗传学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和独立分配定律

YR F2 Yr yR yr 图4-6
yyRr 绿圆 yyrr 绿皱
豌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的F2分离图解
两对同源染色体及其载荷基因的独立分配示意图
三、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1、测交法 用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当 F1形成配子时,不论雌配子或 雄配子,都有四种类型,即YR 、Yr、yR、yr,而且出现的比 例相等,即1:1:1:1
第四节 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一、显性性状的表现
• ● 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 • 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 亲的性状。例如:豌豆的花色遗传。豌豆开红花的植株和开白花的植 株杂交,F1植株开红花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 or semidominance) • 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正常人的红血球是碟 形 SS
镰形红血球贫血病患者的 红血球细胞呈是镰刀形 ss
镰形红血球贫血病患者和 正常人结婚所生的子女Ss ,他们的红血球细胞,即 有碟形又有镰刀形 这种人平时不表现病症, 在缺氧时才发病。
二、显性性状与环境的关系
( 一) ss 隐性患者贫血严重,发育不良,关节 、腹部和肌肉疼痛,多在幼年死亡; Ss 杂合者在氧气充分的条件下正常,缺 氧时发病; 在有氧时S对s为显性,缺氧时s对S为 显性。 ss为全部镰刀型; Ss同时具有镰刀形和碟形。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CC、Cc、cc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红花、白花 纯合基因型 :等位基因一样 CC、cc – 纯合体 杂合基因型 :等位基因不同 Cc、- 杂合体
三、分离规律的验证
实质:成对的基因 ( 等位基因 ) 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 互不干扰,因而配子中只具有 成对基因的一个
医学遗传学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定律总论

注意力; 而孟德尔在科学界是一 个籍籍无名之辈; 他的研究表明遗传因子 与性状在世代间的稳定 传递,与当时进化论强
维等都超出了同时代学 者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遗传因子仅仅是一个抽 象概念。当时对生物有 性生殖过程及其机制知
调的生物界广泛变异的 之基少,连染色体也是
思想也似乎并不相吻合。 1888年才命名的。
6
孟德尔规律长期不被接受的原因
孟德尔本人对其理论普遍适用性的研究遇到挫折。
由于他在材料选择上的不幸,结果他并不能用遗传因 子假说来解释蜜蜂、山柳菊属植物等的遗传现象。
而在材料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一个当时的学 术权威慕尼黑大学植物学教授耐格里的影响。
可能连他自己都怀疑期理论的正确性或适用范围;尽 管对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的试验是完全能够自圆其说。
2020 12:37:36 PM12:37:36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2:37 PM12/12/2020 12:37 PM20.12.1220.12.12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算其类型间的比例(坚实的数理科学基础)。
独特的思维方式:
由简到繁、先易后难,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假设—推 理—论证”科学思维方法的充分应用。
5
孟德尔规律长期不被接受的原因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 孟德尔思想的超前性。
自然选择学说及其所引 颗粒遗传观念、统计分
第三章 孟德尔规律---遗传学课件

四、分离规律的验证
遗传因子仅是一个理论的、抽象的概念。当时孟
德尔不知道遗传因子的物质实体是什么,如何实现 分离。 遗传因子分离行为仅仅是孟德尔基于豌豆7对相 对性状杂交试验中所观察到的F1 、F2个体表现型及 F2性状分离现象作出的一种假设。 正因为如此,从孟德尔杂交试验到遗传因子假说 是一个高度理论抽象过程。所以当时几乎没有人能 够理解。如何对这一假说进行验证呢?
(1/4)表现隐性性状F2个体基 因型为隐性纯合,如白花F2 为cc; 2) (3/4)表现显性性状F2个体中: 1/3是纯合体(CC)、2/3是杂合 体(Cc); 推测:在显性(红花)F2中: 1/3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 离,其F3均开红花; 2/3自交后代将发生性状
F2 基因型及其自交后代表现推测
淀粉粒性状的花粉鉴定法
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
而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支链淀粉: Wx直链淀粉(稀碘液) 蓝黑色 wx支链淀粉(稀碘液) 红棕色 用稀碘液处理玉米(糯性×非糯 性)F1(Wxwx)植株花粉,在显微镜下 观察,结果表明: 花粉粒呈两种不同颜色的反应; 蓝黑色:红棕色≈1:1。 结论:分离规律对F1基因型及基因 分离行为的推测是正确的
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
如果两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而两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等于各个事件单独发生概率的乘积(概率定律); 因此在F2代中,黄圆、黄皱、绿圆、绿皱四种类型的理
论比例 (概率)应该如下图所示;
实际试验结果与理论比例的比较。
3 1 黄色 : 绿色 4 4 3 1 圆粒 : 皱粒 4 4 9 3 3 1 黄圆 : 黄皱 : 绿圆 : 绿皱 16 16 16 16
豌豆花色分离现象解释
豌豆花色分离现象解释
第三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一、分离现象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7对性状的结果
豌豆表型 F1 圆形 黄色 紫花 鼓胀 绿色 腋生 高植株 5474圆 6022黄 705紫 882鼓 428绿 651腋生 787高 F2 1850皱 2001绿 224白 299瘪 152黄 207顶生 277矮 F2比例 2.96:1 3.01:1 3.15:1 2.95:1 2.82:1 3.14:1 2.84:1
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
严格自花授粉:没有外界花粉的污染
二、易栽培,生长周期短
人工授粉也能结实
三、后代多,便于收集数据
单株可产生大量种子
四、正确的方法
按系谱记载,研究性状在家系中的传递
P(亲本) ♀(母本) × ♂(父本)
F1(杂种第一代) (自交)
F2 (杂种第二代)
四、正确的方法
三、 非等位基因间互作
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 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 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 13:3。
四、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现象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单位性状的现象 称为“多因一效 。在生物界,多因一效现象很 普遍,如:玉米糊粉层的颜色涉及7对等位基因; 玉米叶绿素的形成至少涉及50对等位基因;果 蝇眼睛的颜色受40多对基因的控制。
四、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现象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 育的现象称为一因多效 。如豌豆中控制花色的 基因也控制种皮的颜色和叶腋有无黑斑。红花 豌豆的种皮有色,叶腋有大黑斑
The end
七、孟德尔学说的核心
遗传因子的颗粒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遗传学-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1 F2各类表现型、基因型及其自交结果推测 • 4种表现型:只有1种的基因型唯一,所有后代 无不发生性状分离; • 9种基因型: – 4种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两对基因均纯合; – 4种会发生3:1的性状分离,一对基因杂合; – 1种会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双杂合基因 型。
孟德尔所作的试验结果,完全符合预定的推论,现摘列如下: F2 F3 38株(1/16)YYRR→ 全部为黄、圆,没有分离 35株(1/16)yyRR→ 全部为绿、圆,没有分离 28株(1/16)YYrr→ 全部为黄、皱,没有分离 30株(1/16)yyrr→ 全部为绿、皱,没有分离 65株(2/16)YyRR→ 全部为圆粒,子叶颜色分离3黄:1绿 68株(2/16)Yyrr→ 全部为皱粒,子叶颜色分离3黄:1绿 60株(2/16)YYRr→ 全部为黄色,籽粒形状分离3圆:1皱 67株(2/16)yyRr→ 全部为绿色,籽粒形状分离3圆:1皱 138株(4/16)YyRr→ 分离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 皱 从F2群体基因型的鉴定,也证明了独立分配规律的正确性。
以红花×白花为例: P 红花(♀)× 白花(♂) 白花 (♀) × 红花(♂) ↓ ↓ F1 红花 红花 ↓ ↓ F2 红花 白花 红花 白花 株数 705 224 比例 3 : 1 约3 : 1 (正交、反交结果一致) F1 的红花(♀)×白花 (♂) ↓ 测交后代:红花 白花 1 : 1 F1 的红花 (♀)×白花 (♂) ↓ 红花 白花 1 : 1
示例: 玉米籽粒:糯性、非糯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分 别控制着籽粒及其花粉粒中的淀粉性质 非糯性:直链淀粉,Wx,遇碘呈蓝黑色 糯性:支链淀粉,wx,遇碘呈红棕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若称蓝黑色的花粉粒的数目=呈红棕 色的花粉粒的数目,则说明F1的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非糯性与糯性这一对基因Wx与 wx发生了分离,比例为1:1,从而验证了分离规律的正 确性。
孟德尔遗传定律解析

孟德尔遗传定律解析在生物学的领域中,孟德尔遗传定律无疑是一座重要的基石。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遗传现象背后的规律,还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孟德尔,这位奥地利的修道士,通过对豌豆的精心实验和细致观察,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他的工作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孟德尔遗传定律主要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指出,在生物体的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这就好比一双鞋子,左右两只虽然在一起,但当要分开时,它们会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理解分离定律,我们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为例。
假设控制高茎的遗传因子为 D,控制矮茎的遗传因子为 d。
那么纯合的高茎豌豆基因型就是 DD,纯合的矮茎豌豆基因型就是 dd。
当纯合高茎豌豆(DD)和纯合矮茎豌豆(dd)杂交时,它们产生的子一代(F1)基因型都是 Dd,表现为高茎。
接下来,让 F1 自交。
这时,D 和 d 这对遗传因子就会分离,产生的配子分别是 D 和 d。
配子随机结合后,会形成 DD、Dd、dD、dd 这四种基因型,比例为 1:2:1。
由于 DD 和 Dd 都表现为高茎,dd 表现为矮茎,所以 F2 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就会是 3:1。
自由组合定律则进一步拓展了遗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表明,当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时,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比如说,我们同时考虑豌豆的粒色(黄色 Y 和绿色 y)和粒形(圆粒 R 和皱粒 r)这两对相对性状。
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合的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子一代(F1)的基因型为 YyRr。
F1自交时,Y 和 y 会分离,R 和 r 也会分离,同时 Y 可以和 R 或 r 组合,y 也可以和 R 或 r 组合。
孟德尔遗传方式

孟德尔遗传方式
孟德尔遗传方式,也被称为单基因遗传或蕾丝基因遗传,是指只受单基因作用控制的遗传方式。
这个遗传现象是由奥地利籍的孟德尔发现的,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他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每个性状都由两个基因决定,一个来自父母亲母亲,一个来自父亲,这两个基因可能具有相同或不同的表现形式,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基因型。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每个基因对性状的表现都有一定的控制力,一个基因几乎完全控制着相应性状的表现,这也就是常说的显性基因;另一个基因则控制着这个性状的表现的较小部分,即隐性基因。
通过繁殖,这些基因会被随机组成,并且孟德尔发现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显性基因在杂种中能够完全表现,但在纯合子中不会表现。
继孟德尔以后,人们开始对单基因遗传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更多的性状和基因,如血型、色盲、臭味感等。
这些实验不仅扩展了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虽然孟德尔遗传方式只是众多遗传方式之一,但它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现代遗传学来说,单基因遗传方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指导理论,为高级生物体内的复合遗传行为提供了一些启示。
在医学诊断中,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依赖于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如囊性纤维化、苯丙酮尿症等。
在遗传改良和基因
工程领域,也必须先了解基于孟德尔遗传方式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机制。
总之,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它深刻地揭示了基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现代遗传学的理论基础,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结果
• F1表现显性性状且不受杂交组合的影响。
•
每对性状不因另一性状的存在而改变其分离
规律,即显:隐=3:1。
•
不同性状自由组合,F2分离比例9:3:3:1(双 显:单显单隐:单显单隐:双隐)。
二. 基因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
形成配子时 ☆ 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发生分离; ☆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Yrc
yRc
yrC yrc
♀♂配子随机组合将产生: 64 种组合 27 种基因型 8 种表现型(27:9:9:9:3:3:3:1)
2. 直线法分析 ( AaBbCc→F2表型 )
8 种表现型(27:9:9:9:3:3:3:1)
3. F1杂合基因对数(n)与F2表现型、基因型等的关系
• 1.一对基因F2的分离(完全显性情况下): – 表现型种类:21=2,比例:显性:隐性=(3:1)1; – 基因型种类:31=3,比例:显纯:杂合:隐纯=(1:2:1)1; • 2.两对基因F2的分离(完全显性情况下): – 表现型:种类:22=4,比例:(3:1)2=9:3:3:1; – 基因型:种类:32=9,比例:(1:2:1)2 • 3.三对/n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完全显性情况下) – 表现型:种类:23=8,比例:(3:1)3 – 基因型:种类:33=27,比例:(1:2:1)3
杂合体RrYy产生的配子RY的概率
具有Y的概率是1/2,y的概率也1/2; 具有R的概率是1/2,r的概率是1/2。
显性,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指出下列杂交组合 ⑴AaRr×aaRr ⑵aaRr×Aarr 中亲本的表型,配子 的种类与比例以及F1的表型种类与比例。 ⑴AaRr×aaRr 毛颖抗病×光颖抗病 配子( 1AR: 1Ar:1aR:1ar) × (1aR :1ar)
F1 1AaRR:2AaRr:1aaRR:1aaRr:1Aarr:1aaRr:1aarr
• 等位基因(alleles):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座位上,控制同一
相对性状不同表现的基因。
• 显性基因(dominant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 隐性基因(recessive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 纯合体(homozygote):成对基因是相同的个体。同质结合
• 杂合体(heterozygote):成对基因是不同的个体。异质结合 • 显性性状: 杂种F1只表现的那个亲本的性状。 • 隐性性状: 杂种不表现,纯合才表现的另一亲本的性状。
白短×白短 ddLl×ddLl 黑长×黑长 Ddll×Ddll
黑短×黑长 DdLl×Ddll
0
0 30
0
32 31
28
0 9
9
10 11
四. 多对相对性状杂种的遗传
1. 棋盘格式分析 ( YyRrCc →F2 )
YRC
YRC YRc YrC yRC Yrc yRc yrC yrc
YRc
YrC
yRC
性状是在生物生长发育特定阶段表现,大多数性状不会 在配子(体)上表现,因此无法通过配子(体)鉴定配子类型, 如花色、籽粒形状等。 也有一些基因在二倍孢子体水平和配子体水平都会表现。 例如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禾谷类Wx(非糯性)对 wx(糯性)为显性,它不仅控制籽粒淀粉粒性状,而且控 制花粉粒淀粉粒性状 非糯性玉米即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与碘液 反应后呈蓝黑色;而糯性玉米即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 支链淀粉,与碘液反应后呈红棕色。
F1 Wxwx
→
Wx : wx = 1 : 1
淀粉性质
直链
Ⅰ2
支链
Ⅰ2
显微镜下呈
蓝黑色
红棕色
4. 四 分 子 分 析 法
单一减数分裂的四个产物称四分子。
(粗糙链孢霉四分子分裂一次则为八分子)
子囊孢子 黑色:灰色 =
1:1
五、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1. 研究的生物体必须是二倍体(体内染色体成对存在),并
1.测交法(test cross) 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的交配。 • 因为隐性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 它们和含有任何基因的某一种配子结合,其子代 将只能表现出那一种配子所含基因的表现型。所 以测交子代的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正好反映了被 测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例 Cc×cc → Ft Cc 红:cc 白 =1:1
解释
P R R y y × r r YY 配子 Y → RY rY ↘↙ F1 R rYy ↓ F2 R 1
↓
配子 Ry
y → Ry
Y → rY
1
1 1
r
y → ry
三. 基因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1. 测交法
被测个体配子 类型及比例
= ?
Ft个体类 型及比例
(二) 自交法
例 题
1.小麦毛颖(A)对光颖(a)显性,抗锈(R)对感锈(r)
四. 基因分离规律的验证
• 遗传因子仅是一个理论的、抽象的概念。当时孟德尔不 知道遗传因子的物质实体是什么,如何实现分离。 • 遗传因子分离行为仅仅是孟德尔基于豌豆7对相对性状杂 交试验中所观察到的F1 、F2个体表现型及F2性状分离现 象作出的一种假设。 • 正因为如此,从孟德尔杂交试验到遗传因子假说是一个 高度理论抽象过程。所以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如 何对这一假说进行验证呢?
3. 杂种的“遗传因子”彼此不同,各自保持独立性, 4. 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
随机的进入不同配子中。
二. 遗传学中常用的某些名词和符号
• 基因(gene) :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 • 性状(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 单位性状(unit ~):生物的某个形态或生理特征。 •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 表现型(phenotype):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 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体的基因组合。 • 座位(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毛抗:光抗:毛感:光感=3:3:1:1 (2)aaRr×Aarr 光颖抗病×毛颖感病 AaRr:Aarr:aaRr:aarr=1:1:1:1 毛抗 毛感 光抗 光感
2. 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显性,二室(M) 对多室(m)显性 。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当一株红果、 二室的番茄与一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杂交后,子一代(F1) 群体内有:3/8的植株为红果、二室的,3/8是红果多室的, 1/8是黄果、二室的,1/8是黄果多室的。问:这两个亲本 植株的基因型如何? 答:据表型知亲本为 Y_M_×Y_mm
后代中 红果:黄果=(3/8+3/8):(1/8+1/8)=3:1 说明亲本是 Yy×Yy 又 后代中 二室:多室=(3/8+1/8):(3/8+1/8)=1:1 说明亲本是Mm×mm 所以亲本基因型为 YyMm×Yymm
3. 狗的黑身(D)对白身(d)显性,短毛(L)对 长毛(l)显性。如果这两个性状是独立遗传的,写出下 表中亲本的基因型。 亲本 黑短 黑短×黑短 DdLl×DdLl 黑短×黑长 DDLl×D_ll 黑短×白短 DdLL×ddL_ 89 18 20 后代 黑长 白短 31 19 0 29 0 21 白长 11 0 0
是正确的。
2. 自交法(自花授粉或同株异花授粉)
推测:在显性(红 花)F2中: 1/3自交后代不 发生性状分离, 其F3均开红花; 2/3自交后代将 发生性状分离。
豌豆7对相对性状显性F2自交后代表现
发生性状分离现象的株系数与没有发生性状分离现象 的株系数之比总体上是趋向于2 :1。
3. 配子法
红花
705 3.15 1 224
白花
3. 反交(reciprocal cross)试验及其结果
• 孟德尔后来用白花亲本作为母本、红花亲本作为父本 进行杂交试验,即:白花(♀)×红花(♂)。 通常人们将这两种杂交组合方式之一称为正交,另一 种则是反交(reciprocal cross)。
反交试验结果: F1植株的花色仍然全部为红色; F2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也接近3:1。 反交试验结果与正交完全一致,表明:F1、F2的性状表现不受 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与哪一个亲本作母本无关。
小结
分离规律的实质;在配子形成时,成对的 基因彼此分离,互不干扰。
检测某个体是否纯合体可用测交或自交。
例 题
1. 家鼠的灰色皮毛(A)对白色皮毛(a)是显性,
灰色家鼠与白色家鼠杂交,F1全部是灰鼠,F2中有198只
灰色和72只白色。试用基因型图解上述试验结果。
P
F1 F2
AA×aa
↓ Aa ↓ 1AA 2Aa 灰 灰
3. F1杂合基因对数(n)与F2表现型、基因型等的关系
第三节 概率原理的应用
概率是指一定事件总体中某一事件可能出现的机率。
1. 概率定律
乘法定律: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个事件概率 之积。 P(A· B)=P(A) · P(B)
独立事件 一个事件的出现与否不影响另一事件的出现与否。
例如
• 不论正交、反交,杂种后代遗传动态一致。即F1、 试验结果
F2代表现不受杂交组合影响。
• F1所有植株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显性性状)另 一亲本的性状隐藏未现(隐性性状)。
• F2出现性状分离。两亲性状在F2中呈3:1比例。
1. 一种性状受一种“遗传因子”控制。
推论 2.
“遗传因子”在体内成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 来自母方。 且存在显隐关系。
且所研究的相对性状差异明显。
2.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配子数目相等,或接近 相等;不同类型的配子具有同等的生活力;受精时各种
雌雄配子均能以均等的机会相互自由结合。
3. 受精后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 或大致同样的存活率。 4. 杂种后代都处于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而且试验分析的群 体比较大。c.1/4正常Fra bibliotek3/4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