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式遗传
第四章孟德尔式遗传

29(1)
100
未熟豆荚色 60(1.50)
40(1)
100
花着生位置 67(2.03)
33(1)
100
植株高度 72(2.57)
28(1)
100
四、分离规律的验证
上表花色分离表明:
100株F2代中的红花植株中有64株(2/3)在 F3代再 分离出3/4的红花植株和1/4的白花植株; 36株(1/3 )的植株在F3代不再分离,全部为红色植株。
Ft
红花Cc∶白花cc
理论比:
1∶1
实际比:85 ∶ 81 NhomakorabeaMendel 用杂种F1与白花亲本测交,结果表明:
在166株测交后代中:85株红花,81株白花;其比例接 近 1:1。 结论:分离规律对杂种F1基因型(Cc)及其分离行为的推
测是正确的。
四、分离规律的验证
2.自交法
遗传学上的自交是指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但为同一基因 型的个体间交配。
杂合体(heter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
同的遗传方式。 回交(back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
行交配的方式。 测交(testcross):杂交产生的第一代个体与隐性亲本再
次交配的方式。
3.遗传的基本术语(重要的名词)
基本原理
○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也意味着含有成 对的基因,这种成对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经过减 数分裂,基因随染色体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因而配 子中只有成对基因的一个,在遗传上它是纯粹的。
四、分离规律的验证
○由于隐性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它 们和含有任何基因的另一种配子结合,其子代将只能 表现出另一种配子所含基因的表现型。 测交子代表现的种类和比例正好反映了被测个体所产 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性状遗传孟德尔遗传定律

性状遗传孟德尔遗传定律在遗传学中,性状遗传是指父母将特定性状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在19世纪,奥地利的荷兰籍修道士Gregor Johann Mendel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体的性状受到遗传因素的决定。
他的工作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并得出了三条著名的遗传定律,被称为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是指遗传定律的三个基本原则,用于解释性状的遗传传递方式。
这些定律提供了对遗传传递现象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在进化中的变化。
第一个孟德尔遗传定律是“单性状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每个性状由两个基因的组合决定,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
这两个基因被称为等位基因,分别代表某个性状的不同形式。
这些基因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性状。
当一个基因是隐性的时候,它通常在表现上被掩盖,只有当两个等位基因都是隐性时,才会表现出来。
第二个孟德尔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在基因的分离与再组合过程中,基因相互独立地分离或组合。
这意味着不同性状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的组合方式是随机的,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
这一定律描述了基因的独立分离和再组合过程,为后代产生新的组合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个孟德尔遗传定律是“倍体定律”或“分离定律”:个体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每对等位基因随机地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这意味着每个配子只能携带一个等位基因,而不会携带两个。
通过这个过程,基因在后代中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了基因的变异。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以及他对遗传观念的解释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通过孟德尔的工作,我们开始了对基因是如何传递给后代以及会以何种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的理解。
这对于进化论以及人类遗传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人类遗传领域,性状遗传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人类性状,如眼睛的颜色、血型和一些遗传性疾病都可以通过这些遗传定律来解释。
遗传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之间性状的遗传传递方式,有助于预测某些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总结

1.两对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
2.孟德尔假设: 子一代杂合子形成生殖细胞时,同 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要分离,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要自由组合。
一.双因子杂交实验及自 由组合定律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表述:P60
一.双因子杂交实验及自 由组合定律
(四).自由组合律的细胞学基础:
自由组合律的细胞学基础: 在减数分裂中,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 体)是否共同进入一个生殖细胞的随机性是自由组 合律的细胞学基础。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 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allele)相互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non-allele)自由组合到配子中。
一.双因子杂交实验及自 由组合定律
(一).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
3.不同对的相对性状可以相互 组合:
实验结果的定量分析2(F2代中):
如果两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而两独立事件同时发 生的概率等于各个事件单独发生概率的乘积(乘法定律); 因此,在F2代中,黄圆、黄皱、绿圆、绿皱四种 类型的概率(理论比例)应该如下图所示: 实际试验结果与理论比例的比较:
向排列,而表格的主体部分显示的是配子组合或子
代的基因型。
Punnett方格分析AaYyRr自交后代结果
配子 AYR AYr AyR AYR
AAYYRR AAYYRr AAYyRR
AYr
AAYYRr AAYYrr Fra bibliotekAYyRrAyR
AAYyRR AAYyRr AAyyRR
Ayr
AAYyRr AAYyrr AAyyRr
第4章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分离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及其遗传分析 遗传学数据的2分析 人类中孟德尔遗传分析
孟德尔遗传分析

二项式展开
二项式展开的用途
用来推算某种事件的组合所出现的概率 例一、当基因型Aa与aa杂交有5个后代时,问其中3个是Aa 、2个是aa的概率是多少? 解: 后代是Aa的概率p为1/2、是aa的概率q为1/2,n=5,s=3,根据二项式分布的通项公式: [5!÷3!÷(5-3)!]×(1/2)3×(1/2)2 = 5/16
IA A抗原 , 少量H抗原 IB B抗原 ,少量H抗原 ii (O型)无A、B抗原,有H抗原
ABO血型系统遗传方式
前体 H物质 A抗原 B抗原 无抗原 双亲血型基因型: HhAo X HhBo 子女血型基因型: hhBo X HHAA HhAB
二 分枝法计算遗传比率
求杂种自交子代基因型和表型比
三 多基因杂种的遗传分析
(p+q)2=1p2+2pq+1q2 (p+q)3=1p3+3p2q+3pq2+1q3 (p+q)n=1pn+…+Cnspsqn-s+…+1qn 二项分布的通项公式: 式中,n子裔的数目,s甲种基因型或表型的子裔数,p甲的出现概率,n-s乙种子裔数,q乙的出现概率,符号!是阶乘。0!=1
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性别分布的概率为: 1/4家庭有两个男孩,2/4家庭有一男一女,1/4家庭有两个女孩。 (p+q)2=1p2+2pq+1q2 =1/4+2/4+1/4 3个孩子的家庭,性别分布的概率为: (p+q)3=1p3+3p2q+3pq2+1q3 3个孩子全为男的家庭:(1/2)3 = 1/8 2男1女的家庭:3×(1/2)2×1/2 =3/8 1女2男的家庭: 3 ×1/2 ×(1/2)2=3/8 3个孩子全为女的家庭:(1/2)3 = 1/8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孟德尔遗传定律⼀般指孟德尔遗传规律。
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了遗传学诞⽣的著名定律。
下⾯⼩编给⼤家分享⼀些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基本概念1.交配类: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2)⾃交:植物体中⾃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
⾃交是获得纯合⼦的有效⽅法。
3)测交:就是让杂种F1与隐性纯合⼦相交,来测F1的基因型2.性状类:1)性状:⽣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理特性的总称2)相对性状:同种⽣物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5)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3.基因类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3)等位基因:位于⼀对同源染⾊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4.个体类1)表现型:⽣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3)表现型=基因型(内因)+环境条件(外因)4)纯合⼦:基因型相同的个体。
例如:AA aa5)杂合⼦: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例如:Aa⼆、⾃由交配与⾃交的区别⾃由交配是各个体间均有交配的机会,⼜称随机交配;⽽⾃交仅限于相同基因型相互交配。
三、纯合⼦(显性纯合⼦)与杂合⼦的判断1.⾃交法: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若后代中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
例如:Aa×Aa→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AA×AA→AA(显性性状)2.测交法:如果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出现,⼜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
例如:Aa×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 AA×aa→Aa(显性性状)鉴定某⽣物个体是纯合⼦还是杂合⼦,当被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测交法;当被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交法均可以,但是对于⾃花传粉的植物⾃交法较简便。
第三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一、分离现象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7对性状的结果
豌豆表型 F1 圆形 黄色 紫花 鼓胀 绿色 腋生 高植株 5474圆 6022黄 705紫 882鼓 428绿 651腋生 787高 F2 1850皱 2001绿 224白 299瘪 152黄 207顶生 277矮 F2比例 2.96:1 3.01:1 3.15:1 2.95:1 2.82:1 3.14:1 2.84:1
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
严格自花授粉:没有外界花粉的污染
二、易栽培,生长周期短
人工授粉也能结实
三、后代多,便于收集数据
单株可产生大量种子
四、正确的方法
按系谱记载,研究性状在家系中的传递
P(亲本) ♀(母本) × ♂(父本)
F1(杂种第一代) (自交)
F2 (杂种第二代)
四、正确的方法
三、 非等位基因间互作
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 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 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 13:3。
四、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现象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单位性状的现象 称为“多因一效 。在生物界,多因一效现象很 普遍,如:玉米糊粉层的颜色涉及7对等位基因; 玉米叶绿素的形成至少涉及50对等位基因;果 蝇眼睛的颜色受40多对基因的控制。
四、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现象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 育的现象称为一因多效 。如豌豆中控制花色的 基因也控制种皮的颜色和叶腋有无黑斑。红花 豌豆的种皮有色,叶腋有大黑斑
The end
七、孟德尔学说的核心
遗传因子的颗粒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孟德尔遗传方式

孟德尔遗传方式
孟德尔遗传方式,也被称为单基因遗传或蕾丝基因遗传,是指只受单基因作用控制的遗传方式。
这个遗传现象是由奥地利籍的孟德尔发现的,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他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每个性状都由两个基因决定,一个来自父母亲母亲,一个来自父亲,这两个基因可能具有相同或不同的表现形式,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基因型。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每个基因对性状的表现都有一定的控制力,一个基因几乎完全控制着相应性状的表现,这也就是常说的显性基因;另一个基因则控制着这个性状的表现的较小部分,即隐性基因。
通过繁殖,这些基因会被随机组成,并且孟德尔发现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显性基因在杂种中能够完全表现,但在纯合子中不会表现。
继孟德尔以后,人们开始对单基因遗传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更多的性状和基因,如血型、色盲、臭味感等。
这些实验不仅扩展了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虽然孟德尔遗传方式只是众多遗传方式之一,但它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现代遗传学来说,单基因遗传方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指导理论,为高级生物体内的复合遗传行为提供了一些启示。
在医学诊断中,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依赖于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如囊性纤维化、苯丙酮尿症等。
在遗传改良和基因
工程领域,也必须先了解基于孟德尔遗传方式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机制。
总之,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它深刻地揭示了基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现代遗传学的理论基础,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反遗应传规学上范将基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称为反应规范
(Norm of Reaction),也可以说是同一基因型在不
同环境中所显示出的表型变化范围。
基因与环境
表现度
具有特定基因型又表现出该基因型所控制的性 状的个体,对于该性状的表现程度称为表现度 (Expressivity)。
Mendel定律的扩展
1
基因与环境
2
等位基因间的关系
3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Mendel定律的扩展
1
基因与环境
2
等位基因间的关系
3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因与环境
基因型 环境
表现型
多一一因因种一性多状效效的发育受多对基因影响的现象称为多因一效
(Multigenic effect)。
当n=4,则代入二项式展开为:( Nhomakorabeap
+q)n
=
1 2
+
14 2
14 2
4
1
3
2
1 2
43 2!
12 2
12 2
432 3!
1 2
1
3
2
1
4
2
1 4显性 4 3显性 6 2显性 4 1显性 1 0显性
16
16
16
16
16
21
求YyRr 自交后代中3显性和1隐性基因个体出现的概
率?
n! prqn-r r!(n-r)!
1 4
n
3 4
n
n
3 4
n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频 世 率f 21 N 代
玉米穗长的遗传
长 度 5 X 6 7 8 S 9 10 11 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短穗亲本 4 21 24 8 57 6.632 0.816 0.666 (N0.60) 长穗亲本 10 7 2 101 163802 1.887 (No.54) F1 69 12.116 1.519 2.307 F2 401 12.888 2.252 5.072 1
Peter J. Russell, iGenetics: Copyright © Pearson Education, Inc., publishing as Benjamin Cummings.
性状分离现象
1.
F1代个体(植株)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 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相对性状中,在F1代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dominant character),而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 为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
糯性是隐性性状,由wx基因控制,含有支链淀粉,与稀碘液反应后呈红棕 色。 非糯性是显性性状,由Wx基因控制,只含有直链淀粉,直链淀粉与稀碘液 反应后呈蓝黑色;
根据分离规律,杂合的非糯性玉米植株(F1)产生的花粉 经稀碘液染色后,蓝黑色花粉粒和红棕色花粉粒理论上应各占 一半,—通过显微镜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种现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而验证分 离规律。
显 性 与 隐 性
分 离
杂交(反 交)
显 性 与 隐 性
分 离
(一)孟德尔实验及其分离律的归纳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Fig. 11.4 Seven character pairs in the garden pea that Mendel studied in his breeding experiments
分离规律的理论意义
基因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都是建立在遗传因子假 说的基础之上。
遗传因子假说及基因分离规律对以后遗传和生物进化 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1. 形成了颗粒遗传的正确遗传观念; 2. 指出了区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重要性; 3. 解释了生物变异产生的部分原因;
4. 建立了遗传研究的基本方法。
3.
4.
什么是分离律
有人说分离律就是3:1的规律,对吗?为什么?
分离律的本质
1 .成对的基因在杂合状态互不污染,保持其独立性,当它形成配子时相 互分离,从合子到配子,基因由双变单,这种变化称为分离(segregation)。
2.因子(基因)的分离是性状传递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规律 。
分离律表示(杂合体)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互不污染, 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 配子中去。在一般情况下: F1配子分离比是1:1; F2基因型分离比是1:2:1; F2表型分离比是3:1。
(二)、分离律的应用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是建立在单位性状上, 所以当我们谈到生物个体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时, 往往都是针对所研究的一个或几个单位性状而
言,而不考虑其它性状和基因的差异。
(二)、分离律的应用——
生物性状的遗传方式
针对某一性状或某一突变性状,如何确定该性
状的遗传方式:
质量性状或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 核遗传 细胞核遗传 控制 一对或几对基因 细胞质遗传或细胞
2.
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 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 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隐性性状在F1中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掩盖了,在F2代显性性 状和隐性性状都会表现出来,这就是性状分离(character
segregation)现象。
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1.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配子数目相等,或接近相等;不同
类型的配子具有同等的生活力;受精时各种雌雄配子均能以均等的
机会相互自由结合。
2.
研究的生物体必须是二倍体 ( 体内染色体成对存在 ) ,并且所研究的 相对性状差异明显。 受精后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由合子发育的个体具有同样或大致同样 的存活率。 杂种后代都处于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而且试验分析的群体比较大。
第二章 孟德尔式遗传
本章重点内容
孟德尔定律及其学说的基本内容; 孟德尔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及应用; 遗传数据的统计处理(难点)
第一节 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律)
一、孟德尔遗传分析的方法
(一)严格选材 (二)精心设计 (三)定量分析法
(四)首创了测交方法
杂交(正 交)
1. 试验方法
3、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分别随 机进入到不同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 子中的一个。
分离规律的验证
(1).
测交法
(2). 自 交 法
豌豆7对相对性状显性F2自交后代表现
(3). F1花粉鉴定法
性状分离的原因 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分别随机进 入到不同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 个。
解释分离规律最直观的方法是通过 F1 植株产生的花粉来验证: 植物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花粉粒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中的 一个。 对于 F1 而言,其花粉要么含有显性基因,要么含有隐性基因。 因此对于在花粉中表达的基因,就有可能通过生化测定来检测 花粉的基因型。
(3). F1花粉鉴定法
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籽粒有糯性和非糯性两种, 已知这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二)、分离律的应用——
生物性状的遗传方式
区分质量性状或数量性状的遗传学方法
杂交 AA×aa
↓ F1 Aa(自交) ↓ F2 1AA 2Aa 1aa
观察F2分离情况,如果出现孟德尔式分离比(3:1), 说明该性状是质量性状,否则属于数量性状。
F P
F
F1
F2
H 质量性状遗传 图 6数量性状遗传 质量性状遗传和数量性状遗传的区别
1、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Rr)控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 对存在,每对遗传因子中,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 单位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2、遗传因子之间存在显隐关系,当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两个不同 的遗传因子同时存在于一植株的细胞内时,该植株只表现其中一 个遗传因子所控制的性状,而不表现另一个遗传因子所控制的性 状。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称作显性因子,相对地另一个称作 隐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