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合集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

• 琼珊
• 穷困,体质差 • →脆弱,悲观,对生失去信心 • →重新获得信心 • 单纯、理想/现实的冲突使 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美国 法国
俄国
欧· 亨利 莫泊桑
契诃夫
•人物 •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故事情节
《最后的常春藤叶》三要素:
人物: 苏艾 琼珊 贝尔曼 医生 环境: ——社会底层小人物
一个贫民窟似的地区、穷苦 苔藓遍地、阴暗潮湿、街道错综复 杂、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氛浓厚
琼珊病危
苏艾帮助 发展 琼珊寄生命于落叶
藤叶仍在 高潮 琼珊重燃生的欲望
琼珊获生 结局 贝尔曼画叶献身
文本探讨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 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 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 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 的伏笔吗? 欧· 亨利式的结尾。欧· 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 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 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 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 个出其不意。
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 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 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 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 关心他人。
应用拓展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 叶子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 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想像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高中语文 第2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

高中语文   第2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锡镴.( là ) (4) 缅.因州( m iǎn ) (7) 咆.哮.( páo xiào )
(2)矮墩.墩( dūn )
(3) 昵.称(nì)
(5) 蹑.手蹑脚(niè ) (6) 殡.仪馆( bìn )
(8) 瞥.着(piē )
(9)对瞅. ( chǒu )
花的故事,请以时间为线索,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事件
十一月
一天早晨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晨
第三天天色刚明
第四天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明确: 时间
十一月 一天早晨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晨 第三天天色刚明
第四天
结束
事件 琼珊病倒 琼珊病重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Ⅱ.易混辨析
1.不以为然 VS 不以为意
课本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
原句 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辨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即境
暴雪投诉《星际世界》涉嫌侵权,但国内厂商 不以为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四、纵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文章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请加以探究。 明确:①“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辈子潦倒失意的老画家心血和 生命的结晶,放在小说最后一句高潮点上,可以使人产生无穷的联 想和思考。(对己) ②最后一次的“杰作”不是说画得多逼真,而是因为它体现了 老画家的牺牲精神、奉献情怀。(对人) ③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 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对人)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2、它是贝尔曼的绝笔之作,贝尔 、它是贝尔曼的绝笔之作, 曼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曼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整片叶子 凝结了贝尔曼的真情和爱,闪烁着 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 人性之美的光辉 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
人 希 性 爱 望 美
贝尔曼画常青藤 本应是小说的重 要情节,作者却 没有实写,这样 处理有什么好处?
大话、牢骚满腹、 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 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形象二:(侧面描写) 形象二:(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 没有希望了” 苏艾: “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 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崇高的爱心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 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 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但仍愿无私关怀、帮助他人, 穷困潦倒但仍愿无私关怀、帮助他人, 自我牺牲。 自我牺牲。
拓展延伸
当你在人生的旅途中, 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 你会怎么做呢?
欧 . 亨 利
最 后 的 常 春 藤 叶
• 故事情节 • 人物 • 环境 :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最 后 的 常 春 藤 叶
开端 发展
琼珊染病 生命垂危 寄命于叶 望叶等死 重燃希望 揭示谜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潮 藤叶仍在 结局 琼珊获生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他是一个年老瘦小 、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
他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艺术家
“在做艺术家之前 先要做一个人。 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 在做艺术家之前 要点是感动,是爱 是希望,战栗 是爱,是希望 战栗,生 要点是感动 是爱 是希望 战栗 生 活。” ------罗丹 罗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青藤叶(精选五篇)

最后的常青藤叶(精选五篇)

最后的常青藤叶(精选五篇)第一篇:最后的常青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特点。

3、感受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叶子,它永不凋落,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一个身患重病的姑娘子在狰狞的死神面前鼓起生的勇气,这到究竟是一片怎样神奇的叶子?下面咱们一同走进欧亨利的小说,去解读那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请以琼珊病情发展为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发展。

)1、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2、发展:琼珊失去生的勇气。

3、高潮:琼珊复燃生的希望。

4、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贝尔曼?外貌: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语言: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侧面描写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四)课堂小结: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六)课下作业:1、试着为贝尔曼写一篇墓志铭。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青藤叶课文

最后的常青藤叶课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美国短篇小说,作者是欧·亨利。

故事讲述了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孩琼珊,在寒冷的冬日里,因为看到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然屹立不倒,从而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

琼珊患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她的生命只有两周的时间,她开始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意志也变得消沉。

她每天望着窗外的常春藤叶,看着它们一个个掉落下来,便以为自己的生命也会像叶子一样凋零。

然而,在她即将放弃的时候,她发现还有一片常春藤叶依然挂在枝头。

那片叶子成为了她生命中的希望,她坚信这片叶子能够陪伴她度过寒冷的冬天。

事实上,那片叶子是一位老画家贝尔曼画的。

贝尔曼为了让琼珊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冒着暴风雨在墙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

最终,贝尔曼因为患肺炎不幸去世,而琼珊也因为看到了那片叶子,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轻易放弃。

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 《最后的常春藤叶》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 《最后的常春藤叶》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最后的常春藤叶》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内容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内容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

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

品味魔方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

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

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

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

课堂小结: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析,我们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苏艾的细心关怀又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意,现在中国也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一首歌
中有这么一句:“天地之间还有真爱”,也是呼唤这种相濡以沫真诚互助的精神。

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
感谢您的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导入:
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介绍作家作品
二、体验分析文本
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
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3、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前文中有哪些铺垫?
(1)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为什么会是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结尾处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在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

使得小说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再造)
三、鉴赏人物形象
1、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从全文看,贝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底层人之间的真诚友爱,灵魂的高尚这一主题是由贝尔曼体现出的。

只是,前文中没有用太多笔墨,而且始终是作为普通人来刻画的。

这也正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征。

2、讨论主人公——贝尔曼的形象。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四、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例句品读)
例句1:“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例句2:“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

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补写作者隐去的那段画家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

【教学反思】
探讨人物形象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