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比较全面版

李清照简介
返回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 追叙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书 写了片刻之间的美感,表现了作者热 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 情怀。
涌波 起澜
萧 瑟
。壮 阔
的 秋
洪波涌起
巨大的波浪
的风
海,
水
不
断
4
返回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的
好像
星汉灿烂
银河
若出其里
代指大海
没璀 在日 在璨 这月 这的 大的 大银 海运 海河 里行 里好 ;好 。像 像
也出 出现
5
返回
幸甚至哉
庆幸
极点
歌以咏志
用来
心用 太 情这 值 与首 得 志歌 庆 向来 幸 。表 了
成都市第三十中学汇报课课件
比较赏析诗词二首
观沧海 如梦令
主讲人:谢欣佑
观沧海 曹操简介 观沧海朗读
目录
如梦令 李清照简介 如梦令朗读
画面第一组 画面第二组 比较 作业
返回
返回
返回 画面第二组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 魏武帝。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 时政 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 的政 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著作有《魏武帝集》
返回
<<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诗词二首其一。

诗词二首其一。
您说的可能是《秋词二首·其一》和《绝句二首·其一》,以下是这两首诗的原文、译文和赏析:
1. 《秋词二首·其一》
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展现出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给读者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2. 《绝句二首·其一》
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
燕子衔着湿泥飞来飞去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成双成对的鸳鸯静睡不动。
赏析: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诗词二首((次北固山)

江海 春日 入生
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 旧 残
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
年 夜 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 , “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
“入”说明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
“生”和“入”的选用,把昼夜更替
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
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
3山.下《兰浣芽溪短沙浸》溪中,写松眼间前沙景路色净,无描泥绘,出萧三萧个
画暮面雨的子句规子啼是。 , ,
。表达作者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句子
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4.《次北固山下》中 , 一句以小景 与大景互相映衬。 5.《赤壁》诗中,作者用两个美女象征国 家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 , 。 6.《次北固山下》中 , 一联,描写 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 涵自然哲理。 7.《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一副青山绿水 的新春景象。诗人眼前所见的开阔江面上的 景象正如诗中所写的 , 。
8.《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开阔,
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 ,
。
9.古代诗歌中,古人常借物传情. , .
王湾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0.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
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句
子是
,
.
11. 《赤壁》诗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
的无限空间。
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 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 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
归乡 雁书
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 洛 何
人,让他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 阳 处
爱情诗词两首

爱情诗词两首相信大家都度过关于爱情的诗句吧?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爱情诗两首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爱情诗两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 显示全部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 显示全部爱情诗两首: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鉴赏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

《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诗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写的诗词,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二首》王梵志唐诗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诗二首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赏析】王梵志诗多无题,这两首诗的内容都是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
既可以解释为否定长生的观念,即对世事加以讥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城外土馒头”,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土馒头”弃之城外,可见世人身死之后的孤寂,而生时的荣华富贵显见得是没有意义的了。
“馅草在城里”,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显然是死人,却“在城里”,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一人吃一个”这样的大白话,竟然也可入诗,只有王梵志这样彻悟的人才敢为了。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
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可是,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你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在这首诗中诗人坦然面对生死,语调轻松幽默,但又并非视生死如儿戏般的不负责任的轻松,也并非强作欢颜的故作轻松,而是在正视自然规律彻悟生死后,对世人的讽诫。
第二首的幽默感似乎少了些,而冷嘲热讽却激烈了许多,“世无百年人”意思是凡人,皆不可能长生不老,这其实是每个正常人都知道的,但是偏偏有许多人不愿正视这一点,而是在活的时候,广置田产或遍求仙求,作着妄图长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强作千年调”。
据传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 门限”),于是不得不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
诗中就用“打铁作门限”这一故事,形象表现凡人是怎样追求器用的坚牢,作好长远打算的。
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课文

一、课文概要本课程的主题是古诗二首,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9课。
在本课文中,孩子们将学习两首古代的诗歌,了解古代诗人的诗意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孩子们可以领略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掌握古诗中的基本意境和意义,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二、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雄壮的气势来写景的诗歌。
这首古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对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的豪情,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第二首古诗《《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写春景为主题的诗歌。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景色为主线,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诗人的感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领悟诗歌中的情感。
四、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孩子们可以达到以下几个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风格,提高语文素养;2.感受古诗中的审美情趣和情感魅力,培养自己对诗歌的爱好;3.领悟古诗中的诗意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4.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意义,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
五、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学习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学习方法: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2.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培养自己对古诗的情感共鸣;3.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4.对古诗进行赏析和解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通过图片、视瓶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和景色,激发孩子们的兴趣;2.运用故事、情境等教学手段,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3.组织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提高孩子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4.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境,引导他们感悟古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
部编二语文下第课《古诗两首》

部编二语文下第课《古诗两首》导语《古诗两首》是部编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分别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和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两首古诗。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培养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一、课文概述《古诗两首》是一篇描写中秋节的诗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人雅士们最喜欢写诗的主题之一。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们通过对夜空、月亮、家庭团圆等元素的描绘,抒发了他们对家乡、家人和美好生活的思念之情。
二、《秋夕》《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诗歌,共有七个句子。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的景象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以“銮舆卷尽西风”这样的形象化的描述来描绘夜晚的景象: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描述了家庭团聚的场景,通过表现家庭的和睦和团结,传递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意的手法展开,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
诗人运用了对偶句、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朴实自然,引人入胜。
三、《秋夕》《秋夕》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也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
与杜牧的《秋夕》不同的是,陆游的诗中更加注重细节描写,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写,再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云雾缭绕,月色如水。
他用“触目皆是心期”来形容自己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困境的痛苦和不满。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陆游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诗歌的共同点虽然这两首诗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但它们都以中秋节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夜晚的景象:《秋夕》中的銮舆卷尽西风,《秋夕》中的云雾缭绕,月色如水,都是对夜晚景象的描绘,给人一种沉思和悠远的感觉。
2.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两首诗中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家庭团聚的场景和对家人的思念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第二首江南解释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第二首江南解释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风光的古诗。
诗中以“江南可采莲”开篇,点明了江南地区适宜采莲的自然条件。
“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
形容莲叶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接着,“鱼戏莲叶间”描绘
了鱼儿在莲叶间自由游动的生动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和谐。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
叶北”四句,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描绘了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形成了一幅鱼儿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动态画面,进一步强化了江
南水乡的自然美。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江
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