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用地与住宅群的规划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此外,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交通便利性。
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水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交通便利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设计标准,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各地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能够充分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第5章居住区住宅及其用地规划

知识回顾:
居住区、小区、组团含义。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5章 居住区住宅及其用地规划
住宅类型的选择 本 章 主 要 内 容
住宅群体的组合
住宅群体的组合与日照、通风及 噪声的防治 住宅群体的组合与节约用地
第一节 住宅类型的选择
住宅平面系数
一幢住宅中居室面积总和与建筑面积 总和的百分比,是
住宅设计时的技术经济 指标之一,用字母“K”表示。在住 宅建筑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提高K值能增加居住面积,K值每 提高1%时,如果建筑面积单位造价不变,以居住面积平均计 算,投资可减少1.4%。
三、户型配比原则
户型配比规划是指在居住区整体规划过程中,通过对住区的户型加 以限定,明确各个户型的比例划分,满足客户对象对每个住宅的面 积要求和住区总体调控。户型配比规划原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住宅层数 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造价经济, 而多层又比高层经济,但低层占地大,如平房与5层楼房相比, 要大3倍左右。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 价。从用地经济的角度来看,提高层数能节约用地。 一般5层以上多层与中高层较为适宜。 进深
住宅在每户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住宅进深加大,可
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住宅建筑单体平面和布局尽量利用地形,结合地形, 可从利用住宅单元在开间上的变化达到户型的多样化和适
应基地的各种不同情况,为了不占或少占农田,使住宅上
山,就需要结合不同坡度和朝向的地形对建筑进行错层、 跌落、掉层、分层入口等局部处理。
1.筑台-对天然地表开挖或填筑,形成平整台地
1.注重与整体规划方案的结合
在进行户型配比规划的时候,要充分满足整体规划对本次规划用地的土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精选5篇)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精选5篇)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关键词:规划布置;形象;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居民居住观念的变化,居住小区环境建设己显现了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而住宅的规划布置又是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紧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在体现小城镇总体形象方面起侧紧要作用。
因此,讨论住宅的规划布置有侧紧要的现实意义。
住宅建筑的规划布置要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考虑,为居民制造一个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
构建适合小城镇居民生活特点和使用要求的住宅形式。
1重要功能(1)日照:保证住宅每户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小区户外活动场地、公共绿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通风: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群体组合的影响。
(3)安静:对外部噪声的防治,避开小区内有过境人流、车流的穿越,使居住内外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允许标准。
(4)便利:依据居民的活动规律,合理组织交通,达到出行便捷,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使用便利。
(5)安全:指防盗、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地震祸害等要求,特别是安全防盗尤为紧要。
2经济要求与美观要求降低建设费用和节省用地是住宅建筑群体规划布置的一项紧要原则。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需对住宅建筑的相关标准、用地指标严格掌控。
此外,还要擅长运用各种规划布局的手法和技巧,对各种地形、地貌进行合理改造,充分利用,以节省经济投入。
在规划布置中应将住宅建筑结合道路、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运用规划、建筑以及园林等手法,组织完整的、丰富的建筑空间,为居民制造明朗、大方、美妙、生动的居住环境,显示美丽的城镇面貌。
顺应时展要求,创新规划设计理念。
创新是保持活力的源泉,理念是规划设计的灵魂。
近年来在小区规划设计创新方面显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它打破了常规的规划模式,对于引导小区的人居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具有紧要意义。
精准定位,通过多样的居住空间制造方法和多元化的组织手法表现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507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代号1、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GB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年版)

1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一_ -一一一
户數(户)
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1000^3000
1.0.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組团、居住 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前 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94号文件《关于印发“一九九八 年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对现行国家标 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局部修订。
本次规范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凡个方面:增补老年人设施和停 车场(库)的内容;对分级控制规模、指标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 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调整完善住宅日照间距的有 关规定;与相关规范或标准协调,加强了措辞的严谨性。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技 术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员:涂英时、吴晟、刘燕辉、杨振华、赵文凯、 张播。
其他参加工作人员:刘国园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
'建标[1993]542 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 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 冇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 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 93为强 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执行。
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 93(2002 年版)局部修订的条文,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刊登在我部有关网站和近期 岀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GB 50180—93(2002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
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3.0.1、3.0.2、3.0.3、5.0.2(第1款)、5.0.5(第2款)、5.0.6(第一款)、6.0.1、6.0.3、6.0.5、7.0.1、7.0.2(第3款)、7.0.4(第1款的第5项)、7.0.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3月1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7月16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94号文件《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对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局部修订。
本次规范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补老年人设施和停车场(库)的内容;对分级控制规模、指标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调整完善住宅日照间距的有关规定;与相关规范或标准协调,加强了措辞的严谨性。
居住区住宅群体组合设计

鞍山新村
4)混合式
混合式—住宅群体空间的变化
优点、缺点比较
优 点 缺 点
行列式
便于施工 构图强烈 结构经济 易获得良好日照通风
形成院落 防寒保暖 节约用地 便于结合地形变化 空间丰富
空间易单调、呆板 容易形成穿越交通
周边式
日照通风 难以适应地形 施工复杂、结构不经济 不利于节能和结构的经济 性
3.2.2 住宅群体日照、通风、朝向和噪声防治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
1、日照
(1)日照标准: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表
建筑气候区别 Ⅰ、Ⅱ、Ⅲ、Ⅶ气候区 大城市 日照标准日 中小城市 大寒日 Ⅳ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冬至日 Ⅴ、Ⅵ气候 区
日照时数(h)
有效日照时间 带(h) 计算起点
(1)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利用绿化防治噪声
(1)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利用绿化防治噪声
利用临街建筑防治噪声
(1)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利用地形防治噪声
(2)人群活动噪声 噪声来源:主要来源于公共设施,如学校、菜市场和 青少年活动场地等。 防治:尽量远离住宅,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屏障、绿化 带等来削弱噪声传递。
商业噪声防治
3.3 住宅区外部空间设计
3.2 住宅群体组合设计
3.2.1 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 3.2.2 住宅群体日照、通风、朝向 和噪声防治 3.2.3 住宅群体组合形式 3.2.4 节约土地措施
3.2.1 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要求
1、功能要求
(1)日照:保证住宅每户主要居室获得国家规 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区室外 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通风: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 自然通风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 群体组合的影响。 (3)安静:指对外部噪声的防治,避免组群内 部有过境人流和车流的穿越,使室内与室外环境 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允许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建筑用地与住宅群的规划设计
三、居住建筑用地与住宅群的规划设计
居住用地:城市用地中以居住活动功能为主的用地,指小区
级与小区以下的各种用地。
居住建筑用地:住宅建筑占地、住宅基地
住宅基底
小路
宅前、后绿化、空地
(一)住宅的类型
1、按外型分:条、点、曲线、L型、T型等
2、按层数分:高层
多层
低层
3、按建筑面积标准分:
(1)一类:(一室户)45——55㎡
(2)二类:(二室户)60——85㎡
(3三类:(二室户)85——120㎡
(二)规划住宅设计要求
(1)符合定位要求和市场需求
(2)充分考虑建筑经济性和用地经济性(3)适应自然、气候特点、结合地形:
A、气温、通风
B、地形坡度
C、居住习惯
(4)住宅群组合布置方式要求:
·整体——个体(特殊设计单体)(5)城市景观要求
(三)住宅群规划布置技术要点:
1、住宅用地基地条件:(趋利避害)
(1)避免不利地质条件:沼泽、滑坡、不稳定冲沟、不稳定填土、易溻的地段、承载力低的地段、洪水易淹没的低洼地
(2)地形条件良好:(利于排水组织、建筑要求)
·地坡度一般平均0.3—25%
·坡向:以南向坡最佳
·高度:给水压力高程,交通组织方便
(3)选择安全无污染地段
A·与易爆,火灾点有一定的隔离,如油库,易爆品库,毒品库安全隔离距离
B·烟、气污染源的上向、侧风、远离有害烟、尘、气工厂,一般不宜在居住区上面或区内。
住宅区内允许的噪声值35—45ap,一般住宅区要求≤45—65ap。
C·与噪声源隔离——隔离距离
D·与辐射源有一定隔离
·变电站
·高压线:避免穿过居住区(特殊时留出高压走廊,安全距离)(4)景观、环境条件好:接近水面、公园、绿地等
2、住宅朝向:
●朝向:指建筑主要采光面所对的方向(面向),用建筑法线方向表示。
(主要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关)。
(1)住宅朝向的有关因素和要求:住宅的朝向选择须满足一种最不利时间的,保证室内良好的小气候,避免不利因素的叠加,趋利避害,综合各种因素:夏季:通风好、日照短、避免西晒、潮湿
冬季:避风、日照长、保暖
综合:日照时间、辐射程度
常年主要(导)风向
室内气温(小气候)·目的——良好的室内气候
其它:(地形、文化)
(2)朝向的范围:适宜朝向范围
最佳朝向
·各地情况不尽相同,但在我国大部分地方以朝南为宜。
例:·北京:适宜:南偏东45°—南偏西35°,最佳正南,正偏东30°
·上海:适宜:南偏东30°—偏西15°,最佳南偏东15°
·广州:适宜:南偏东25°—偏西15°,最佳南偏东15°
·昆明:
(3)规划布置朝向要求:
·在住宅设计、布置中须保证卫生条件要求高的主要空间(起居室、大卧室等)在该地的最好(适宜)朝向。
·住宅中的厨、厕、走道、楼梯间等尽可能不占好的朝向,可设在下面、背阳、噪声大的方向。
以上这些要求,应在具体设计,以及住宅的布置中充分考虑。
3、住宅间距:
日照间距·(保证日照要求所需的间距)
防火间距·(安全防火间距)
通风间距·(保证通风条件的间距)
心理视距·(避免视线干扰,保证生活稳定性、安全感、心
理舒适的距离)
(1)日照间距(保证规定日照条件所须的间距):阳光
空气
水
阳光是人健康的重要保证因素
A、日照原理:地球运转赤道面与黄道面交角23°27′
地球的运转规律带来地球冷暖(日照程度不同,温度不同)
·太阳入射角变化受地球位置(季节因素)
纬度、时刻(白昼时间)的变化影响
冬至:小高纬度:小早、晚:小
夏至:大低纬度:大中午:大
B、日照间距的确定和计算: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要求:在冬至日9时—15时,住宅底层居室内至少有壹小时(1小时)以上的连续满窗日照(以底层窗台底计);或在大寒日8时—16时,住宅底层居住内,至少有2小时以上的连续满窗日照(以底层窗台底计)
●《城市规划原理》P603要求:在冬至中午前后,住宅底层居室内至少有2小时的满窗日照时间(以底层窗台底计)
·冬至中午太阳入射角α=90°-β-23°27′
β:——纬度角
·一般冬至中午的日照间距:D=H-h/tgα
[例]昆明:一般:H/D=1:1
计算方式:昆明纬度:北纬25°23`
α=90°-25°23`-23°27`=41.4`
tgα=0.89
D=
89
.05.1
15 ≈15.1M
H/D=
1.
15
15≈1:1
(2)防火间距:
——满足安全防火的间距,控制火灾影响
·依据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A、民用建筑防火间距一般规定:
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
一、二级6M 7M 9M
三级7M 8M 10M
四级9M 10M 12M
B、一般多层住宅间的防火间距≥6M控制,
高层住宅间按防火间距≥13M
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间的防火间距≥9M。
(3)通风间距:
——为住宅提供良好的的自然通风,以改善和保证卫生条件和室内小气候。
·一般在满足日照间距的情况下,通风基本即可照顾。
·在住宅群体(建筑群)布置设计中,各建筑之间的空间距离、位置关系、应综合考虑日照间距、防火间距、以及通风间距确定。
(4)视觉、心理
4、住宅群布置和形式的手法
(1)基本组合: a. 平行
b. 垂直(成直角)
c. 斜交
d. 混合
(2)常见组合形式
A、行列式:住宅以同一朝向、按合理间距成行成列布置特点:·朝向好
·工程管线投资少、便于施工
·住宅与道路关系多样化
·室外空地分隔零散
·呆板
行列:行列
斜列
错列
B、周边式:以院落为中心,围绕院落布置(在周边)特点:·室外室内较为完整,便于交往,环境安静·提高土地利用率
·利于阻挡风沙
·朝向不佳(一部分)
·转角单元难处理
周边:单周边
双周边
自由周边
C、混合式
D、自由式:散线
曲线
曲尺
(3)住宅群的布置组合手法:群化
排比
A、·群化:化整为零:将若干位置分为群,分、割、隔——成群、成组、成段
·因素:边界
关系(同段关系)
分隔方式(边界)
用绿化分隔
用公路分隔
用道路分隔
用河流、地形分隔
·同质关系共同方向
共同基本组合
向心、共同中心
共同的底线特征
b.排比: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
·以住宅的基本组合单元进行,按一定的关系组织成群体(主题设计、同质)。
·居住区、小区宜用几种基本组合单元进行分布,形成特殊的组群。
c.群化、排比是居住区住宅布置的基本思想和手法。
[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