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5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历史高考总复习(选择性考试)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巩固自查] “汉承秦制”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哪些表现?
答案: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 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承袭了秦 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汉 武帝时期,把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 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 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1.(2019·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 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 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 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北宋解决“藩镇割据”之道。 (1)主要措施。 ①收精兵:挑选地方精锐士兵组建禁军。 ②削实权:重用文臣做地方官,并设置通判监督。 ③制钱谷:派转运使把地方大部分赋税运到中央。 (2)主要特点: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3)影响。 ①基本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冗官”“冗费”和地方“积贫”“积弱”局面。
——摘编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 2:这一制度(科举制)……通过考试,品评人才 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 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 3: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 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 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 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 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2020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5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2020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5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十年真题】1.(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 D【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3.(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 B【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1.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椽,曹参狱椽”属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
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市民阶层掌握了国家政权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政治。
材料说明汉代官僚出现“布衣将相”现象,说明传统的贵族政治得到改变,贵族制度自战国以来进一步解体。
2.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
北宋与唐朝录取人数出现差异的主要成因是C.北宋强化了君主专制 D.国家调整了用人方针【答案】D【解析】该题通过考察唐代与北宋科举考试的相关不同。
题中表格上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北宋的科举考试在录取人数的比例上明显高于唐朝。
A、B两项与材料不符,错误;该题找的是录取人数多的原因,而C项是一种结果性的表述,不符题意;北宋通过增加各个职位的官员数量来分割每个官员的权力,用人方针调整导致用人数量增加,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故B符合题意。
而依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所以D是错误的;AC的表达与题意不符。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4.(浙江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高中历史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二是通过变更中央官制,使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三是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也有例外情况的发生。
从中央集权的加强来看,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北宋在军事、行政和财政方面采取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均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从君主专制的加强来看,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相权削弱;宋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同一朝代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主要针对丞相)还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来分析具体是对君主专制的强化还是中央集权的强化产生影响.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西汉的尚书台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
宋朝的参知政事D。
元朝的行省制【答案】B【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故答案为B项。
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宋朝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但“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不能反映,排除C 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无关,排除D项.1.(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
施恩于诸侯子弟B。
2021届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过关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解读】1.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点1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基础落实】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考点深化】一、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3.[202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
这一措施导致()A.行政效率提高B.三省长官逐渐失去决策权C.中央集权强化D.皇权至上的格局得到巩固4.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6.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
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7.“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古代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单选题1.唐初诏令草拟执行“五花判事”制度,即由多位中书舍人对各类文书接各自意见独立拟撰,并“同押”(按手印)签名,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汇总意见,再补充润色,并附上批语,送呈皇帝裁决。
这体现了中书省内部A. 集思广盏、防止专断B. 意见不一、争权夺利C. 注重形式、效率低下D. 分工明确、民土决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题干主旨信息不是在强调“意见不一、争权夺利”,排除B;C项明显与题意背离,排除;D项本身符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征,但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五花判事”制度能够体现集思广益,同时也有利于防止专断,以加强专制皇权,A项符合题干描述和史实,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A。
2.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
“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
这一变化说明A. 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B. 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C.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D. 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从秦汉地方长官是“主人”到宋代地方长官是“代理”,对比、分析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服务于加强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正确;A提及的是秦朝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中央)任免,排除;题干并不是在强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排除C;D表述本身绝对化,且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B。
3.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通过史料发挥想象,作出合理推断。
据下表推测最为合理的是宋代皇帝御赐神道碑额数量分布A. 北宋君臣关系可能较南宋和缓B. 北宋冗官现象可能较南宋更严重C. 南宋皇帝可能较北宋积极有为D. 南宋的奖励可能较北宋更重物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宋代
• (1)措施: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 和财权。
•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图解历史]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5.元朝 •(1)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 使宰相职权。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 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 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2.魏晋: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
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 (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
• (2)影响
•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历朝基本沿袭。
• 3.隋唐 • (1)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 (2)影响 •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
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2.趋势 •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
本课知识目标
• 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汉代、唐代、元代中央机构的设 置历程,阐述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体制的演变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5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点图解】【名师点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影响1.发展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2.影响【历年真题】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析】“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 项错误。
【答案】C4.(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解析】材料主要论及是择婿选定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权势官宦家族选择女婿都是以选择男方为主,这里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5.(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析】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答案】C6.(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
D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原因,并没有对其批判;B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误,因此选C。
【答案】C7.(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词刀笔”的含义,此处的“言”指言辞辨正,也就是语言流利,能言善辩,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
“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就是说仅凭语言表达和文章选拔官吏,不注重德行。
这样必然会有很大弊端,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D项正确。
【答案】D8.(2012·四川文综·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世袭制是的标准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BD项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科举制是用考试来选拨人才的一种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公平,C项正确。
【答案】C9.(2011·山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从试题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此地关,故选D项。
【答案】D10.(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
A、B、C表述错误。
【答案】D11.(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所以C符合题意。
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
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
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
故选C。
【答案】C12.(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13.(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 、 B和D。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14.(2009·上海单科·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
【答案】D15.(2008·上海单科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引言,帖子关于科举开始和八股考试开始的时间是错误的,一概否定科举制也是不当的,A项明显错误,C项正确。
【答案】C16.(2014·福建文综·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