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往事一百五十年的起点武汉协和医院的“前世今生”
百年协和:碧瓦灰墙里的医学传奇

百年协和:碧瓦灰墙里的医学传奇百年协和:碧瓦灰墙里的医学传奇协议和百年校庆背后的故事常青:“协和情结”,和当不当医生无关~~~~~~~百年协和:碧瓦灰墙里的医学传奇~~~~~~~~~设计师笔下的协和,外部造型是古典建筑法式,内部是当时最考究的西式装备。
●张玉瑶从人流如织的王府井大街转到东单三条,不过几步路之遥,街面就瞬间变得逼仄起来,目光从东方新天地那绵长又光鲜的现代建筑上滑落下来时,迎上的却是一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院落,碧瓦灰墙,雕梁画栋,在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里自成一个气息安稳、不疾不徐的世界。
这便是声名赫赫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了。
协和医学院创办于1917年,今年恰逢百年校庆。
最近,向来沉静的校园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碧瓦灰墙绿树的背景里多了些喜庆的布置,以此回望协和一百年来的风云岁月,但融在这所医学院特有的气质和漫长的历史中,和许多学校校庆时热烈激昂的气氛比起来,大概只是一种“低调的高调”。
的确,就算全国人民知道“看病上协和”,但也未必知道或想过去了解这所学校和这座医院的故事,未必知道在一百年前的动荡离乱中,竟是如何建立起了这样一座精英气质满溢、医学名家辈出的医学院。
胡适曾如此形容协和:“一所独轮手推车式的国家里,飞机式的学院。
”常青是协和医学院1991级毕业生,在经过漫长的八年制医学院生涯、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后,放弃了成为一名医生,却成了一名写医生、写医事的人。
最近,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她的《协和医事(修订版)》在协和大礼堂发布。
协和大礼堂是古迹,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新月社就在这里为他演出其著名英文话剧《齐德拉》,主角是林徽因。
1939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和夏承楹的婚礼也在这里举行。
更重要的是,这里走出了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一个个大家,林巧稚、黄家驷、诸福棠、邓家栋、吴阶平、杨崇瑞、叶恭绍……而常青自己和她的同学们,无数后辈医学生们,也是在这里举行了毕业典礼,收拾行囊,从此服务于碧色琉璃瓦之外的社会,做一名医生、医学教授或医学科学家。
协和病历逸事

协和病历逸事中国汉代就有病案病案是中国的传统术语,西方称之为病历。
史书记载,在《周礼》中已有病案史的记载。
中国汉代出现了完整的病案,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淳于意在《史记公传》上记载了他的25例病案,称为“诊籍”。
其中10例死亡病例被坦率真实地做了记录,是后世病案的创始。
宋朝以前医生看病大都只记载治疗的方药,不记案语,以后对每一疾病的案语(病情记录)及所施的方药,都要详细叙述。
从此医生看病都先是记录病案,然后记录治疗的方药,这对中国病案记录的完整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近代病案史是从清末开始的。
中国近代建立医院的历史只有150余年,现代病案管理的兴起是在1900年以后。
悬壶济世85载,北京协和医院日积月累留存下240万册病案,它们或复杂或简单地记载下中国人与疾病博弈的故事,这座世界少有的“病案图书馆”不可复制,如今它们也逐渐走出历史的尘封,被有限地开放。
粱启超被“错割腰子”协和医学地位之显著,病历上留下的名人病史记录是一佐证,在这些著名的名字中,排在最前的是梁启超。
梁启超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有关他与协和的往事也曾散见于一些报章。
在梁启超之弟梁仲策发表于1926年5月29日《晨报副刊》的《病院笔记》中就记载了梁启超在协和看病的一些经过:1926年3月8日,因尿血症,粱启超入住协和医院。
他得病多年,家人屡劝就医,总赚“费事”,但在入院前一天,忽然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终于同意检查一下。
经X光透视,医生见右肾中有一黑点,诊断为瘤。
梁仲策问主治医生:“不一定是癌吧?”医生答:“不一定不是癌。
”再问:“怎么治?”再答:“全部割除。
”手术后解剖此肾,果见其中有一大如樱桃的黑点,但却不是癌症。
要命的是,病人尿中依然带血,且检查不出病源所在,于是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
此后梁启超于4月12日出院,在医院35天。
文章发表后,“粱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事件”旋即引发了包括鲁迅在内诸多名家加入战团的“中医西医孰优孰劣”之争。
协和百年常青密码——协和三宝

协和密码——协和三宝一部协和史半部中国现代医学史,每一个人都是大写的人,都是对生的希望。
一百年协和传承着哪三件宝贝。
活下来不是最高目标,希望病人有质量的存活。
百年来,协和医院珍藏了400余万册病例,承载了协和医学发展的历史,堪称浓缩了一个世纪的医学图书馆,不光有先贤伟人的病例,还有记载中国首例,世界首例的疑难杂病的病例。
以病人事实,病情发展以依据,以病人的自我感受,病案称作宝,看病的首要过程不是开药开刀而是书写病例,要贯穿医生的思考和分析,需要多看病人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有经验,在病历的诞生过程中,渗透老协和对年轻大夫的言传身教,近乎残酷的训练,练就了一代又一代医生过硬的本领,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作风得益于老师的教导,病历中的一个词体现了对病人病情的理解程度,三年住院医生,24小时住院制度,滚在病房里,熬夜写病历,学会看病。
从病案、教授、图书馆这三宝中领悟百年协和常青的精神密码,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八字协和精神是协和百年发展之魂,严谨求精是科学作风勤奋奉献是人文精神,是协和精神是做好一切事的精神,把知识和能力传播出去,服务与健康紧紧相连,与生命紧紧相连,每个人都是大写的人都是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医生担负的生命的责任,托起的是家庭的幸福。
同样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寄托的是学生求真知的希望,图书馆,病例记录医生成长的足迹,图书馆是终身学习的地方,是寻求解决之道德方法,学习是职责所在,当医生就是一辈子要学习,跟上人们的认识科学的发展,不能闭关自守。
不推卸责任,认真分析病人病情。
教授,教授的言传身教让后辈们汲取医术医道的真谛和精髓,一代又一代协和人正是被这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氛围熏出来的,重视医德,所有病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部分贫富贵贱,用手捂听诊器,老师形成良好的示范,医患之间建立信任和尊重,小细节对患者都是一种温暖和依靠,一辈子的座右铭“凡事要亲临病人,诊断要如履薄冰”,把已知病情的病人当做第一个病人对待,对烂熟于心的病情仍然仔细分析,病人的生命、肢体等都是没有第二回的,犯错是无法挽回的,把每个病人当做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用第一次的专注态度,医生要做床旁的医生,“拉住病人的手,就能传递很多”,医生和病人的交流是任何先进技术不能替代的,依赖技术,但不能缺少对病人应有的关怀,48岁面临自己未知的领域,从零开始,不害怕改变,改变永远不觉得晚,“重论文,轻临床”的坏现象,“她的孩子千千万万,谁能说她孑然一身呢,他是真正能的母亲”,为医学研究甘做小白鼠,在协和的骨血中根治在协和的精神谱系中,传承的是对患者责任心的要求,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患者的问题,带着对患者的责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长辈,人民至上,患者至上的医学观念薪火相传,从传承百年的内科大查房到探索建立农村三级医疗网的模式,从农村医疗队到医疗牵头人才。
协和医院院长讲课稿范文

协和医院院长讲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教授、医务人员、研究生和实习医生:大家好!我是协和医院的院长。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对协和医院的支持和奉献,是你们的努力让协和医院成为了国内乃至世界上一流的医疗机构。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授一些关于协和医院的发展历程、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通过这次讲座,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协和医院的使命和愿景,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协和医院的发展历程协和医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帝国临时政府时期,成立于1911年,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医院之一。
在过去的百年里,协和医院始终秉承“以医学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坚持高水平医学教学、优质医疗服务和前沿医学研究。
协和医院是中国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是卫生部的协同创新单位,是名副其实的医学中心。
二、协和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协和医院的一员,我们必须时刻紧记医院的核心价值观。
协和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卓越:我们追求卓越的医疗和服务质量。
卓越不仅仅意味着我们要在医疗技术、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在与患者的沟通和关怀上做到无微不至。
2.创新:我们鼓励医务人员不断创新,积极开展科研和临床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同时,我们也鼓励组织创新,不断推进医院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以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3.合作:协和医院强调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各个科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共同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4.诚信:协和医院的信誉是建立在对患者高度负责的基础上的,我们要始终遵守伦理和法律规定,诚信为本,保护患者利益。
三、协和医院的未来发展方向面对未来,协和医院有三大发展方向:1.提高医疗质量: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医疗机构之一,协和医院要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们要加强医生的培训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鼓励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临床技术水平。
2.深化医疗改革:协和医院要紧跟国家医疗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
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医学“天团”往事

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医学“天团”往事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20年第4期文司马迹2月7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疗救援队在武汉天河机场相遇。
这是两大医院时隔83年“山川相逢、再续前缘”。
83年前的1937年,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联合办医学教育、办联合医院,史称“三大学联合办医”。
吴宓教授曾为此写了一副对联——“众志成城天回玉垒,一心问道铁扣珠门”。
2月7日这一天,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也抵达武汉进行救援。
“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是中国医学教育的优秀代表。
一时间,网友纷纷评论,四大“天团”会师武汉,王炸来了!传奇从成立就开始了“南湘雅”成立,还得从一次看病说起。
1912年,时任湖南都督谭延闿患上了来势凶猛、持续高烧的疾病,曾请城内各大名老中医诊治,但高烧总是不退。
直到高热后期,其家人受朋友指点,请当时主持雅礼院务的颜福庆医师上门诊治。
颜医师问清病史后,诊断为大叶性肺炎,随即施药,对症治疗,高烧即退。
从此谭延闿对现代医学产生了兴趣,委派专人与雅礼协会开始了创办现代医学教育的合作。
1914年,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出面,与美国雅礼会合作,双方签订了合作创办医学教育的“十年协定”。
根据这个协定,湖南、雅礼会分别贡献了“湘”“雅”两个汉字,成立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北协和”的成立则与“油王府”分不开。
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3年成立,在对中国进行了三次较为全面的实地考察后,基金会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高标准高水平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医学院,培养杰出的医学人才,而不是平庸的“医匠”。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买下豫王府,两年后成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因为洛克菲勒靠石油发家,豫王府当时被人打趣是“油王府”。
美国媒体曾经记载,“洛克菲勒基金会为打造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的总计超过了4800万美元。
”这也是该基金会在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援助项目。
解放前的协和医院原来是个平民医院

人们习惯上把解放前的北京协和医院称作老协和,老协和有很多让人称道,但鲜为人知的故事,设立社会服务部就是一例。
日前,《健康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和协和医科大学的老领导董炳琨老先生,请他讲述了老协和社会服务部的故事。
83岁的董老思维敏捷、口齿清楚、耳不背,只是有点老花眼。
讲起老协和的故事,董老如数家珍。
协和医院是1921年由美国石油钢铁大王洛克菲勒设立的基金会全额投资,按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院和医学院的模式在中国建立的医学教育机构,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西医医院和医学院。
当时的投资高达750万美元。
那时协和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与世界是同步的,有些方面甚至是领先的。
20世纪初,正是美国进行医疗和教育两大改革的时候。
1912年,在北美的外科医师大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应该对医院的开办和医生的资质,设立一套准入标准。
这套标准虽然非常简单,但十分严格。
比如1915年提出的医院准入标准,只有5条,但1917年美国按照这5条标准审批医院,竟然只有12.6%的合格率。
也就是在这5条标准的基础上,美国的医疗机构发展成现在一个庞大、科学而精密的体系。
美国最早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是哈佛大学,最成功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协和医院就是按照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模式建立的。
没帮穷部就不算一流19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成立。
一批具有先进医疗技术和医学思想的美国大夫来到协和,把他们在美国的很多好设想在协和变成现实。
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建立社会服务部。
董老给记者提供了一本1987年政协北京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的《话说老协和》,里面收集了上百篇老协和的学生、医生、工作人员的回忆文章。
其中,最后一任社会服务部主任张中堂和工作人员吴桢的文章,让我们可以窥斑见豹。
从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成长起来的社会学家吴桢,在回忆文章《我和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里讲道:任何一个医院如果只是设备精良、管理先进、医疗水平高,而没有社会服务部的位置,就不能称为一流的医院这是因为现代医学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如心脏病、肺病、胃病、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显而易见受心理的、情感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协和医院,风雨百年--刘畅

协和医院,风雨百年--刘畅协和医院,风雨百年北京协和医院,还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王府井大街东面,今天的老楼新楼,地盘相当大了,它的名声,更为巨大。
90年前,他是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建成的。
约翰·洛克菲勒不但是美国的“石油大亨”,一度控制着全美95%的石油生产,他还是一位慈善家,热衷赞助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
早在1901年,洛克菲勒家族便在纽约投资建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洛克菲勒大学前身)。
除美国本土外,大洋彼岸的中国渐渐引起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兴趣。
从1909年起,小洛克菲勒先后三次派出“东方教育考察团”,前往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先行摸底。
协和,原来的地盘,是豫王府,豫王府位于东单三条至干面胡同的繁华地带,鼎盛时期,王府内有房屋500余间,山石林木、亭榭游廊,盎然成趣。
到1916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昔日的繁华终究化作历史的云烟,王府的主人也变成了豫亲王的孙子端镇。
1916年7月,再次陷入困境的端镇不得不将豫王府转手出售给“洛氏驻华医社”,全部产业作价共计24万银元。
就在“洛氏驻华医社”收购豫王府期间,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柯立芝从美国赶往北京,负责设计、主持修建协和教学楼、医院、实验室、宿舍等。
创办之初就形成医、教、研三位一体短短4年,协和建成主楼14栋,整个建筑群布局以图书馆为中心,分别以英文字母编号A至N,包括礼堂、教学楼、办公楼、医院、动力房等。
除主楼外,附近的外交部街及北极阁还建有小楼30多座,供高级教员居住。
协和原计划每年级学生人数为30人,课堂和实验室按此规模设计,医院则按250张床位设计。
1921年6月24日,新建成的协和医院开始收治病人,协和从此医、教、研三位一体。
周口店发现的头盖骨化石“北京猿人”,就是在协和医学实验室研究出来的,并一度保存在这里。
协和医院医学院,起点高,八年制的医学院,每年毕业十来位学生。
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调解国共两党的分歧,军事协调处执行部设在协和医学院。
协和医学院发展史

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由来自从成立以来,北京协和医院以及协和医科大学一直是中国最有声望的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
但令人有些尴尬的是,老协和人却更愿意“白头宫女说当年”,回忆协和过去的历史。
显然,他们更愿意为之自豪的是协和的历史,而不是协和的现在。
确实,协和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地位要超过目前。
20世纪初叶的中国,国力衰弱,人民贫困,但竟然能产生出协和这样堪称典范、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一流的医疗机构,足以令人啧啧称奇。
而且,在外部条件优越得多的今天,人们并没有能够创造出可以和当年协和比肩的成就。
这不能不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心目中的历史。
也许,那个看上去国弱民穷的时代,其实却包含有今天难以企及的社会条件。
1921年9月 ,为PUMC(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oge,北京协和医学院)提供巨资的石油巨头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亲自赶赴中国,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开办仪式。
(礼露 供图)伍连德博士和基金会董事杰尔姆.格林(Jerome Greene)与协和医院华人医师合影。
(礼露 供图)近代以来,一批批来华传教士除了努力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外,还在医疗和教育这两个领域用力尤多,成绩斐然。
到了20世纪,西方人已经在中国成功地兴办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新式医疗和教育机构,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协和医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由英美的几个教会创办。
协和是英文Union的译名。
庚子事变是世纪之交的一件大事。
中国虽然遭受了空前的惨痛遭遇,但中西关系也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批有见识的西方人认识到,应该在中国普及现代知识和新式教育,推动中国向现代化发展和进步。
因此,进入20世纪以后,在西方人中兴起了一股到中国兴办教育机构的热潮。
这其中就包括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
洛克菲勒的名字世人皆知,已经成为财富的代名词。
同时,洛克菲勒也是世界最有影响的慈善家之一。
从老洛克菲勒开始,这个家族为多种社会事业大力捐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和往事一百五十年的起点——武汉协和医院的“前世今
生”!
公元贰仟零一十六年,是武汉协和医院建院一百五十周年。
一百五十年,对于人的一生,是接近两辈子的时间。
对一所医院来说,也十分地悠久和漫长。
然而,一个半世纪以来,就在武汉这块土地上,协和医院的中外籍医护人员艰苦付出、辛勤守望;一百五十年生生不息,以“妙手仁心”,救死扶伤,疗身疗心,解救的病患何止万千!而今的汉口江汉路繁华依旧,路中老四明银行的旧址,曾经是英国教会花楼总堂的所在。
当年的传教士杨格非创办的仁济医院,正毗邻着花楼总堂。
恐怕杨老先生也不曾料到,他当年僻处陋巷的蕞尔小楼,能够以此为原点,不断生发——
从初创时的15 张床位,一名外商兼职医生;
到1928 年辟门时协和医院的135 张床位,近50 名医护人员;
到1949 年5 月16 日武汉解放时的249 张床位,169 名工作人员;
再到1980 年代950 张床位,职工人数1689 人的规模;
再到而今,职工数突破六千,床位四千八百余张,集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辐射华中,饮誉全国。
从本期开始,我们每期都会选登有关医院历史的文章。
它们有的是关于医院历史上享誉已久的人物,有的交代了某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还有的挖掘了与医院相关的奇闻轶事。
想了解协和的“前世今生”,使劲儿往下戳!▼▼▼现在江汉路四明银行旧址一带,是当年汉口仁济医院初创的地方,也是武汉协和医院一百五十年来发展原点。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任何事情总有个源头,有个起点,武汉协和医院一百五十年宏图大展,起始点不过是汉口的一条小巷,毗邻英国租界,名字叫作“居巷”。
话说1861年3月21日,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Hary smith Parkes)到湖北藩司衙门,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订立《汉口租界条款》,划定458.28亩租界;五年后的1866年9月8日,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就在毗邻英租界的后花楼居巷,以1588两银子的价格买地建房,盖起了一座医院,称汉口伦敦会医院,又取“仁爱济世”之意,定名汉口仁济医院。
早期汉口仁济医院方位示意图
(协和老医师胡崇道先生1982年手绘)世上只有一个“居巷”。
巷子本来即是作“居住”之用,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巷子,会用“居住”的“居”字来命名。
为何称“居巷”?因
为原名很不雅。
正如北京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居巷”的原名叫作“猪巷”。
为什么叫猪巷?首先来看它所处的位置,南起沿江大道,北到花楼街,衔接着交通路。
英租界设立之前,这条路本是四川、湖南运汉牲猪的登岸运输通道。
英租界设立后,英国人在江边设了“太古轮船公司堆栈”,就是一座大仓库。
因为经常有货物进出,牲猪就不让往这条路走了。
洋大人不让走,那就肯定不能够走。
怎么办?挖地道!进口在江边,出口在黄陂街口,一条地道挖下去,牲猪下行。
这样,地道和连接地道的小巷就慢慢有了一个名字,叫做“猪巷”,“猪巷”、“猪巷”,就这样叫开了。
虽然到江汉关大楼1922年开建时,牲猪起坡已经另觅他径,不往这里走了,地道也填了,但“猪巷”这个名字远近皆知,一直叫到抗战胜利,才改成音同(武汉话“猪”和“居”发音相同)字不同的“居巷”。
(1967年曾改名团结巷,1972
年改名叫交通巷,现已拆除。
)随着百姓对于西医的不断认同和了解,仁济医院的扩展相当顺利,1873年、1875年、1887年、1914年,四个年度,围绕原址,仁济在四周围买地造屋,扩建了四次,从“居巷”扩展到了“太平路”。
所谓“太平路”,就是江汉路从江汉关到中山大道路口的一段。
相比“居巷”,“太平路”的得名非常简单,当年江汉路是Chinese city(中国城)和concession(租界)的分界线,
相当于开放之初深圳的中英街,国人取“对外之道让和忍,但求太平过一生”之意,将其取名为“太平路”。
清末民初汉口太平路街景(日本老明信片资料)1982年,武汉协和医院第一次编撰院史,曾采访过时年76岁的胡崇道医生。
据胡医生所讲,在他幼年时代(也就是1910年前后)的印象中,仁济医院的前门开在太平路,后门开在居巷,当时的房子已然很旧,看上去开办很久,而医院的范围是从现在江汉路四明银行旧址一直延伸到江边,甚至在对面的租界还赁有住房。
胡崇道生于1906年,父辈是仁济医院的医生,他自己也曾经在仁济和协和工作多年,后来在红会医院院长(现武汉市第十一医院)的任上退休。
他的回忆,虽不甚精准,但的确可供参考。
可以和史料互相映证的是,仁济医院在民国初年已经横跨居巷和太平路,颇具规模和影响。
医院的前门,已经开在当年的“中英街”——人流量较大的太平路。
仁济,已不再是僻处一隅的小诊所。
清末民初汉口仁济医院外景(法国摄影家菲尔曼-特奥费尔-拉里贝Firmin Théophile LARIBE摄)仁济医院开办二十五年,没有女病房。
1891年,教会决定筹建一所专门治疗女性患者的医院。
杨格非决定自己捐出大部份的建设费用,以他亡妻Margaret J.John的名字来命名,就叫作玛格丽特医院。
玛格丽特,不仅是杨格非忠实的伴侣,还是他工作上得力的助手。
她待人很好,“涤病孩之秽,治病
妇之身,严冬夜起视妇女之痛”,周围的人,特别是下层群众都对她赞誉有加。
有一位叫作布莱森的同事这样评价:我要告诉你们我对杨格非夫人的敬爱,以及对她沉静和母亲般崇高的性格,还有对她丈夫所从事的,最高尚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事业的不懈支持和敬仰。
虽然1873年3月24日玛格丽特去世后,第二年10月23日杨格非博士再次喜结良缘,但他对于亡妻仍然念念不忘。
他在给挚友的信中这样说:昨天回来后,我看到四株盛开的丝兰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丝兰花盛开的模样。
这是多年前她养的,她很想看到它们盛开,但却心未遂愿。
清末民初玛格丽特纪念医院外景
(法国摄影家菲尔曼-特奥费尔-拉里贝Firmin Théophile LARIBE摄)1891年3月22日,是一个星期天,玛格丽特纪念医院正式开院。
据罗夫·华德罗·汤普森的《杨格非——晚清五十年》一书记载,玛格丽特医院拥有一处大病房,一处隔离病房,一间手术室,一间病人等候室,还有给中国女护理人员的卧室和客厅。
杨格非夫人像
(《杨格非:晚清五十年》插页) 严格来说,武汉协和医院有两个源头,一个是1866年创办的仁济,一个则是1891年创办的玛格丽特医院。
因为,玛格丽特医院虽然名义上归属仁济,但是它的职员任用、经费开支、业务活动都是
独立的,而最后玛格丽特医院也归并到了辟门之后的汉口协和医院女部。
1882年,英国伦敦会总部派外科医生纪立生来汉,仁济医院首次开设外科,开始了普通手术和截肢手术。
1906年,大同医学院首批毕业生进入仁济,医院开始有了华人医生,“后来医务发达,每年两三万号,住诊两三千。
”接下来的故事,现在的医院管理者应当很好理解,业务扩充,地皮限制,多次搬迁扩建,始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怎么办?寻新址,建新院。
大家找到西满路(后称中正路,中正大道,现解放大道)心仪的地块,地主居然一文不取,拱手相让,最初13亩多,后扩大到30亩,新医院的设计和建设由此启动。
伦敦会、循道会,一起出钱,共襄盛举,1926年开始,边建边搬,先搬女部再搬男部,直至1928年全部竣工,4月4日举行辟门典礼,正式宣告成立——是为汉口协和医院。
——TO BE CONTINUED——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