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作者:王辉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5期《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赤壁赋》都是古代散文中字字珠玑、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它们的主题、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文章结构来看,却都采用了一种以“乐—悲”为情感线索的结构模式,由此可见,古代散文中一脉相承的文人创作意识和审美心理。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宴会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创作背景,无论是在兰亭举办修禊诗会、流觞曲水,还是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抑或在月圆之夜泛舟赏月、弄箫畅饮,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乐事,让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满足。

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怀仰慕、由衷赞美,就连被贬黄州的苏轼也欣然写道“于是饮酒乐甚”,喜不自胜。

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虽然迥异,但愉悦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情势急转而下,很快便“由乐转悲”,其实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也是世间常态,慨叹盛宴不再,好景不长以及生命短暂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又何止他们三人。

但他们“悲”的心境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

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情随事迁,人不可能时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会发生变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则是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怀才不遇;苏轼的“悲”主要还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创,文中的“悲”似乎由凄凉的箫声所引起的,但从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还是哀叹人生迟暮、无法建功立业。

由此,三篇文章的“乐—悲”结构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某种意义上说写“乐”景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悲”情,引发人生之感慨,渲泄心头之郁结,然则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发了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的探讨。

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个“痛”字,文章结构就变成了“乐—悲—痛”;《滕王阁序》中,王勃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后,立即呼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写到虽不能遂志却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谓有喜有悲,喜忧参半,因而其文章脉络可以表达为“乐—悲—乐—悲”;而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有趣,也更为洒脱,在《赤壁赋》中以主客辩论的方式阐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显得超凡脱俗而圆满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当是“乐—悲—乐”。

《兰亭集序》《赤壁赋》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兰亭集序》《赤壁赋》比较阅读及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二】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茂林修.竹②况修.短随化B.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游目骋怀②虽世殊事异,所以C.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②固.一世之雄也D. ①及其所之.既倦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①不能喻.之于怀喻:比喻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引起B. ①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伴侣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危险。

C. ①虽趣.舍万殊趣:取向②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这篇文章D. ①其致一.也一:一样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美貌的女子6.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包含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A. ①齐彭殇为妄作②暂得于己,快然自足B.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 ①西望夏口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D. ①况修短随化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7. 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课件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课件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滕王阁序》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 盈虚之有数。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 是他乡之客。 •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内心落寞,愤懑 • 怀才不遇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赤壁赋》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 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英雄人物也是过眼云烟,何况自己是远谪 黄州的小人物。古今人物对比生悲。 • 宇宙无穷与人生渺小、短暂对比生悲。 • 现实与理想对比生悲。
• 作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兰亭集序》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 知老之将至。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不以之兴怀。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欢乐有尽 人生短暂 • 生命无常,无法超越生死,惶恐和痛苦
开阔思维广度深度 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赤壁赋》比较鉴赏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之《兰亭集序》
• 良辰:暮春之初
• 美景: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乐事:修禊事也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 作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小结之文章内在精神
王羲之:在山水之乐中,对抗人生虚无的消 极生死观,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 王勃:既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更有穷且益坚 的奋发,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 苏轼:在如履薄冰的仕途中,寻求内心宁静, 呈现出从容旷达的人生境界。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2、深挖教材,比较鉴赏。

3、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教学重点:深挖教材,比较鉴赏。

教学难点: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黑板、粉笔课堂教学设计: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一)熟读背诵《兰亭集序》,教师检查。

(2分钟)(二)梳理本文作者的情感线索。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文言文对比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对比两篇文章的文体、内容、结构等差异和共同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对比阅读的专项练习题,帮助学生复习。

第一篇:《滕王阁序》凡览之士,其虽阙庐,壸尔耳矣,不亦悲乎!中朝无人,鼎湖之游,烟霞随步移;萧瑟草树,PLT自怀忧。

采樵人唯闻此声,何所思?汨罗之水,洞庭之峡,猿鹤饮啄;岳阳楼上,锺声何处听?都江堰东注,海峡西来,汩没浩劫;梁甫吟秀,曹公蹈厉,赋诗万行。

数子撷珍,华发寻芳。

第二篇:《大观文殊院》天失之而寒,地失之而荒;国失之而亡,家失之而穷。

观此所失,则知为人之大民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

夫不慎始,不得慎终。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二题:比较两个文章的目的和主题。

1. 《滕王阁序》和《大观文殊院》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答案:《滕王阁序》的写作目的是吊古伤今,通过对滕王阁和历史名人的赞扬,表达对当时混乱局面和文化沉淀的忧虑之情。

而《大观文殊院》的写作目的则是告诫人们要珍惜天地国家家庭,为人之大民,反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 《滕王阁序》和《大观文殊院》的主题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答案:共同点是关注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展示了古代文化和价值观。

不同点是《滕王阁序》着重表达诗意,强调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重要性,而《大观文殊院》则强调道德观念和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第三、四题:比较两个文章的文体和语言特点。

3. 两篇文章的文体有何不同?答案:《滕王阁序》采用隋朝乐府风格,形式高度严谨,内容深入浅出,以诗意描写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独具艺术魅力。

而《大观文殊院》则是以论述文体为主,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蕴藏丰厚,特点是慷慨激昂、论证严密等。

4. 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有何异同?答案:《滕王阁序》在语言上采用古朴典雅的文言文,语言优美、气势宏伟,整篇文章贯穿着浓郁的诗意,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作者:高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0期摘要:《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均为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其结构都是即景生情、乐极生悲、悲而超越,本文以三篇文章的相似结构为基础,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比较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挖掘作者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即景生情;乐极生悲;超越;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24-0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前赤壁赋》均为我国古代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

《兰亭集序》笔端含情,曲折婉转,流畅通脱,是王羲之散文的代表作;《滕王阁序》辞藻华丽、用典贴切,于工整谨严的结构中驰骋高深神妙之思,为王勃的经典传世之作,被国学大家范曾誉为骈文第一;《前赤壁赋》作为苏轼黄州时期乃至一生的代表作,写景、抒情、说理水乳交融,以其纯熟的技巧、畅达的风格及透彻的人生领悟,成为千古以来的“文章绝唱”。

一、即景生情,情不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题材相似,都描写了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作者皆即景生情,抒发胸臆,但心境与思绪却大不相同。

王羲之眼中的的“兰亭集会”,兼具了修禊旧俗与文坛盛事双重意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惠风和畅的春光里,在修竹清流的山间流觞畅怀、吟咏诗篇,“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成为千古佳话。

王羲之作为此次集会核心人物,在众星捧月中俯仰天地、笑论生死,尽显一代书圣文豪的洒脱自在。

王勃有幸邂逅了重修滕王阁落成大典,但见阁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在这四美具、二难并的盛会上,他“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引经据典,炫才耀华,显示出唐代青年才俊的踌躇满志与意气风发。

苏轼夜游赤壁,心境与王羲之、王勃大不相同,他劫后余生、被贬黄州,门前冷落、亲友疏离,友人来访的感动喜悦及仕途无望的心灰意懒交织在一起。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是千古名篇,谁的功力更胜一筹?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是千古名篇,谁的功力更胜一筹?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是千古名篇,谁的功力更胜一筹?一、作品的较量,也是作者的较量比较分析两篇作品之前,有必要对两个作者进行一个对比。

1.家族背景:要讲“拼爹”的话,王勃比不过王羲之。

分析其“家族背景”,实际上就是“拼爹”。

“拼爹”现象不仅仅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特色,在古代也同样存在,甚至还更加严重。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门阀制度”,更是将“拼爹”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名门世家的官位和爵位统统都可以进行世袭或传递,而像鲍照那样的寒门士子则根本就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可以说,“大家族”垄断了整个社会资源。

《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的“大家族”。

他的伯父王导是东晋元勋,官居丞相一职,是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之后,父亲也是官居淮南太守,可以说,王羲之的家族是名副其实的“门阀世家”。

这样的名门世家对王羲之的影响自然很大,父辈除开教他书法之外,还给他引荐了许多名士,优越的家庭背景给王羲之提供了很好的成长环境。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初唐诗人。

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他的两位哥哥王勔、王勮也都才华横溢,三兄弟被人合称为“王氏三株树”。

和王羲之的“名门世家”对比起来,王勃的家庭算是纯粹的“书香门第”。

2.社会阅历:“名士脾气”和“才华横溢”旗鼓相当。

“社会阅历”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内容,通过对两人“社会阅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成长轨迹,甚至还能够解释他们在作品中所抒发的思想与情感。

王羲之13岁时拜见过大名士周顗,长大后被太尉郗鉴收为女婿。

有了一个当官的岳父,何愁“官路”不发达?随后,王羲之从秘书郎开始,历任庾亮参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后军将军、会稽內史等职。

虽然这些官职在当时基本上都是些清闲官职,但是却逐步培养了王羲之后来的“名士脾气”,喜欢追求自由,讨厌官场的拘束。

王勃早有才华,他的成长经历注定“奇艳惊世”。

根据《旧唐书》记载,王勃6岁时就能写文章,9岁时给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纠错,16岁科举及第,授“朝散郎”,“朝散郎”乃当时“八郎之首”,正六品上文官。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2、深挖教材,比较鉴赏。

3、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教学重点:深挖教材,比较鉴赏。

教学难点: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黑板、粉笔课堂教学设计:开阔思维广度深度提升思想修养境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一)熟读背诵《兰亭集序》,教师检查。

(2分钟)(二)梳理本文作者的情感线索。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