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ism)

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ism)

第六章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ism)第一节概述严格说来,用“浪漫主义”来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坛的诸多文学现象是不确切的。

它不仅不是一个全欧性的统一的有组织的文学运动,而且就是各国在使用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时,其含义也不尽相同。

但由于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并有一种共同的创作倾向,因此,人们一般还是用“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来概括这个时期的文学现象。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自古有之;作为文学思潮,则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特定时代。

在西方近代文学史上,一种思潮总与一种体裁密切相关。

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思潮,其主要体裁是戏剧;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其主要体裁则是诗歌。

这是因为,体裁与思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古典主义的要旨是表现理性原则。

理性与节制、适度、条理等概念相关,因此就需要有一种结构严谨的表现形式,而戏剧就是一种最讲究结构的文学体裁。

同样,浪漫主义的要旨是表现个人的感情。

感情与奔放、激越、节奏等概念相关,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自由灵活的表现形式,而诗歌就是一种最灵活和最抒情的文学体裁。

当然,古典主义时期也有古典主义诗歌,浪漫主义时期也有浪漫主义戏剧,但都不是主要体裁。

这说明,文学体裁并不是一种中性的形式,而是本身就具有倾向性的。

戏剧之于古典主义,诗歌之于浪漫主义,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

换句话也就是说,古典主义使戏剧独处一尊,浪漫主义使诗歌鹤立鸡群。

而就西方近代文学史而言,戏剧也就是在古典主义时期最为发达,诗歌也就是在浪漫主义时期最为繁荣,此后再没有出现过复兴的迹象。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十八世纪后期迅速崛起,很快就成为取代古典主义的主要思潮。

它最初虽然出现在德国,但但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成就并不大,只有当浪漫主义思潮传入英国和法国后,才成为一场全欧性的文学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主观作用浪漫主义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平衡之后,极需建立一种新的形式的统一。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西欧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西欧浪漫主义文学
19
作为人民的朋友,诗人指出了人民中产生的 目录 依赖外强干预以求自身解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高卢人或莫斯科人定会对你们公正? 不!他们固然会打败你们的暴君, 上一页 但你们仍然不会获得那神圣的自由。 诗人对人民的斗争毅力和勇气始终充满信心, 下一页 坚信斗争到底的意志已深深扎根于人的心灵之 中,那光辉的“时机来过,再来,会来”。诗 退出 人以高亢的激情写道:
目录
7
第二节 拜伦
目录
上一页
本节学习要点: 了解拜伦的生平和创作。理解“拜伦式英雄” 形象的特点。深入理解《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 思想艺术特征。
下一页
退出
8
目录
我宁愿永远孤独, 也不原用我的自由思想 去换一个国王的宝座。 ——拜伦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9
一、“我一个对抗你们全体”——拜伦
拜伦(1788—1824)是如暴风一般轰响在19世 目录 纪初叶英国诗坛上的巨擘。他被歌德誉为“19世纪最 富天才的诗人”,普希金奉他为“思想界的君王”。 他广泛地被人模仿着,也广泛地被人辱骂着。他是一 上一页 个复杂的人,并喜爱描写自己的复杂性。在整个19世 纪,他成为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拜伦式英雄”的同 下一页 义语:一个神秘、爱嘲弄、甚至有罪恶的艺术形象, 当然也是一个被驱逐的流浪者。有一种意见认为,拜 伦的诗歌是低质量的,他的唯一力量,在于自我戏剧 退出 化和自我宣传方面。但现代的批评家和学者却日益认 识到拜伦诗歌中具有的独特力量和自我意识,这种力 量和意识使拜伦不仅成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而且也可能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最“现代”的一个。
6
2、法国文学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受到英、德等国浪漫主 义理论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由于阶级地位、思想和 美学见解不同,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在法国是 上一页 同时出现的。 属于消极浪漫主义流派的,有夏多布里昂、拉马丁、 维尼等,以夏多布里昂为代表。夏多布里昂比较守旧, 下一页 他拥护波旁王朝,以宣扬基督教精神来否定资本主义文 明。属于积极浪漫主义流派的,有雨果、史达尔夫人、 乔治〃桑等。史达尔夫人是位女作家,她奠定了法国浪 退出 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则是最杰出的代表。

6第六章+19世纪文学(一)

6第六章+19世纪文学(一)

二、维克多· 雨果(1802—1885)
(一)生平与创作
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征战疆场,他 随母亲生活,受其影响,成为保王党 的忠实信徒,22岁后才脱离保王党。 天资聪慧,12岁开始写诗,15岁受到 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被名重一时的 夏多布里昂称为“神童”。 1830年2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 尼》正式上演,引发了浪漫派和古典 主义派之间的决战。《欧那尼》的上 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大获 全胜。 雨果因此“成为文坛上升起的一颗灿 烂的新星”。
• 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 /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 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俏悄走 过!/ 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 唱出无限悲凉的歌 声,/ 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 /已被歌声涨满而漫溢! //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 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 在沙漠中的绿荫间/ 抚慰过疲惫的旅客;/ 还从未有 过杜鹃迎春,/ 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 在遥远的 赫布利底群岛 /打破过大海的寂寥。// 她唱什么, 谁能告诉我?/ 忧伤的音符不断流涌,/ 是把遥远的 不聿诉说?/ 是把古代的战争吟咏?/ 也许她的歌比 较卑谦, /只是唱今日平凡的悲欢, /只是唱自然的 哀伤苦痛—— /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 姑 娘唱什么,我猜不着,/ 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 只见她一面唱一面干活, /弯腰挥镰,操劳不 休……/我凝神不动,听她歌唱,/ 然后,当我登上 了山岗,/ 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 它却仍在我心 头缭绕。
司各特(1771—1832)
• • • • • • • • 历史小说气势磅礴宏伟壮丽, 出色地反映了英格兰、苏格 兰和欧洲历史重大转折时刻 的矛盾冲突。对欧洲历史小 说起了开创作用,被尊为历 史小说的创始人。 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 英国历史为背景。

第六章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详解

第六章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详解

约翰·济慈(1795——1821) 《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
夏多布里昂 奇异徇丽的自然和异域风光,歌颂荒凉和萧条之美 奇异的人和事,主人公的忧郁与孤独 对现实不满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 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开始。 马克思说他是个“漂亮的文学制造商
乔治桑
缪塞
3、浪漫主义情节构思
乞丐攻打巴黎圣母院 司法官审问加西莫多 ——“聋子审问聋子” 陶罐和水晶瓶 哨子 隼山墓
作业题
名词 1、拜伦式英雄 2、湖畔派诗人 3、美丑对照原则4、浪漫主义 问答 1、分析《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
维克多·雨果
悲惨世界
巴 黎 圣 母 院
华兹华斯(1770——1850)的《抒情歌谣集序》被称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艺术的纲领和宣言。
华滋华斯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第一部长诗叫《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成)。晚期的抒情诗以《西风颂(1819) 、《云雀》(1820) 等为著名。表达了诗人高昂的革命热情,对未来的深刻预言。
《巴黎圣母院》主题
1、揭露教会的黑暗腐败; 2、批判王权的专制反动; 3、颂赞下层人民的美德与 抗争精神。
巴黎圣母院剧照
《巴黎圣母院》艺术特色
1、 以人物、环境、感情氛围的圆心结构的反复再现,推进情节,表达主题;
人物的圆心结构
乞丐攻打巴黎圣母院
环境的圆心结构
第三节 雨果
生平(1802——1885) 主要作品有 1829年完成的以反对封建暴君为主题的《欧那尼》; 1831年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1853年写政治讽刺诗《惩罚集》,表达了对共和政体的信念和对拿破仑三世的严厉批判; 1862年写《悲惨世界》; 1866年写《海上劳工》; 1869年发表《笑面人》; 1872年发表诗集《凶年集》; 1874年发表《九达 克罗德——占有的欲望 加西莫多——真挚的情爱 弗比斯——玩弄感情 甘果瓦——名义夫妻 居第尔——真正的母亲 乞丐王国——阶级兄弟姐妹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大河奔流似的思绪——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第一,突出的特征是其主观性,即偏重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第二,继承“返回自然”的传统,歌颂大自然和诅咒城市文明。

第三,在接受文学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第四,在艺术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喜欢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德国文学德国是浪漫主义的诞生地。

弗·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他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前进的综合文艺”。

他主张打倒文艺中一切界限,他说:“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的规律的约束”。

在他看来,兴之所至是创作的基本规律,因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必须破除。

他最早用浪漫主义标明他们的文学主张。

奥·施莱格尔(1767——1845)提出艺术美“无目的”,以此反对古典主义。

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诺瓦利斯(1772——1801)在《断片》里说“生活是死的开始,生活是为了死的缘故。

死是结束也是开端。

是分开也是更近的结合。

通过死完成了还原。

”海涅曾经说他是“死亡诗人”,但是,他并不厌世。

相反,他由于热爱生命而极度恐惧死亡,为了消解这种恐惧,他赞美死亡。

1805年以后,出现另一批浪漫主义作家,即后期浪漫派:阿尔尼姆、布仑塔诺、艾沁多尔夫和格林兄弟等。

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合编的民歌集被认为是给法国诗歌注进了新鲜血液。

艾沁多尔夫的抒情诗质朴、明朗、乐观、具有民族风格,少有早期浪漫派那种朦胧、阴暗、神秘等情绪。

格林兄弟合编的《儿童与家庭童话》想象丰富、美丽神奇,表达了人民的正义感和智慧,嘲笑暴君和地主的愚昧无知。

浪漫主义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过渡期。

拿破仑失败后,德国一方面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下,失去言论自由,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所发展。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2、普希金 、
(五)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状况
1、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民族文化独立的要求 。 ) (2)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19世纪上半叶美国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世纪上半叶美国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世纪上半叶美国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德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 德国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 策源地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拜伦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拜伦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雨果 (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雨果 (四)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普希金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 普希金 (五)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四)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状况
1、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世纪初的俄国处落后地位。 (1) 19世纪初的俄国处落后地位。 ) 世纪初的俄国处落后地位 (2)1812年,俄国爆发第一次卫国战争,反对拿破伦的入侵,取 ) 年 俄国爆发第一次卫国战争,反对拿破伦的入侵, 得胜利,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引发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得胜利,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引发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年爆发12月党人起义 (3) 1825年爆发 月党人起义,起义虽失败,却唤醒人们的反 ) 年爆发 月党人起义,起义虽失败, 抗意识,投入更高昂的反抗斗争中。 抗意识,投入更高昂的反抗斗争中。 列宁称19世纪初为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一阶段 世纪初为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一阶段, 贵族革命阶段。 列宁称 世纪初为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一阶段,即贵族革命阶段。 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成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 成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 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成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编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第一节: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1789年法国大革命自由主义思潮雨果:“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德国古典哲学:天才,灵感,自由、创造、想象、情感,直觉空想社会主义名词解释: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

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多重含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指19世纪初在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出现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

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文学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

名词解释: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8c90s-19c30s,首先在德国产生,影响到英法,很快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并波及美洲和其他地区的文学思潮。

它是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崩溃、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

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古已有之。

德国文学海涅海涅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他既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幻想之王”,又宣告了浪漫主义的结束。

1833年他发表了《论浪漫派》一文,对德国浪漫派进行全面抨击,宣告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的统治地位的结束。

之后他转向了现实主义。

海涅抒情诗的语言音乐性强,许多音乐家从中取材谱曲。

《一棵松树在北方》被谱成77种不同的歌曲,《你好像一朵鲜花》有250多种曲谱,仅舒曼一人就谱了《诗歌集》中的数十首诗为歌曲。

英国文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第二代: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法国文学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早期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雨果、乔治·桑、缪塞和大仲马。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背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二、时代精神---崇尚自由浪漫主义的自由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在文学上的表现,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这种自由精神是由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出来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实际上是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的新发展,是19世纪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

具体地讲,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尤其是世俗人本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形态的再现。

人文主义的人本意识强调人智对神智的反抗和人的原欲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的个性自由强调人的自由天性和自由情感对包括封建专制和道德、科学理性、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反抗。

前者的核心是人性对宗教文明的反抗,后者的核心是人性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反抗,是对近代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人的异化现象的第一次深刻而全面的反思。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18世纪末以卢梭为起点到19世纪30年代结束)(一)从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来看,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是这一阶段欧洲社会生活发生的变革在文学上的反映。

1、在政治上,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1)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深入人们意识之中。

(2)《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原则促成了耽于好梦、幻想的社会心理。

(3)大革命后的悲观、失望的社会情绪。

(4)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的直接影响。

2、在经济上,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以英国为开始,欧洲各国先后爆发了工业革命。

3、在思想界,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二)从文学内部的关系看,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一方面是对启蒙运动之后,对古典主义进行斗争的产物;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过去时代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

★四、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一)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六章第六章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的欧洲文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的流漫主义文学阶段和中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阶段。

第一节时代大事与风貌一、历史背景19世纪的欧洲是资产阶级与封建政权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的时期,是一个历史上和文学上的双重转变的时期。

英国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污染了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人们在诗歌中寻找失去的自然乐园。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将民主精神带到欧洲各地,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影响深远。

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德国、俄国等封建专制国家及其附属国,在打击君主制度的同时,唤起了被欧洲大君主国奴役的各附属国的民族觉醒,要求民族、民主解放的浪潮,许多先进志士激情澎湃,浪漫主义是最能表达这样的时代激情的艺术形式。

二、时代风貌大革命后的动荡与混乱局面宣告了启蒙理想的破灭,使人们感到失望;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风靡欧美,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与内容。

人们渴望抒发内心的激情或对大革命的失望情绪,渴望有一种更自由的文学理念支撑新的文学形式使强烈的情感得以表达。

200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的主流肯定理性,忽视情感的倾向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表达强烈感情的需要,浪漫主义文学正是对它们的反拨和突破;另一方面,后期启蒙文学中卢梭“返回自然”和歌颂情感等文学主张也为浪漫主义文学做好了文学方面的准备,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第二节浪漫主义文学一、特点1、强烈的主观性。

注重抒发自我的情怀,表达个人内心感受。

前期作家多描绘内心的感伤情怀,后期作家多高歌民主与社会改革的斗争带给他们的振奋情绪。

2、浓烈的感情。

崇尚感情的张扬,把抒发感情、歌颂感情作为文学的重要内容,感情的表达更强烈、直接,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但是,直接的抒情也使许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表达较为直白,缺少含蓄的艺术力量。

3、崇尚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厌恶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以大自然之美反衬社会之丑。

4、与民间文学有血缘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最早始于搜集民间故事、民谣和传说,许多著名的浪漫主义诗歌也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5、自由的表现方式。

艺术表现上追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主张艺术创作不受任何规则的束缚。

喜爱非凡的、有神秘色彩的事物,采用异域风光或民间传说题材,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用华丽的词藻,夸张、对比的手法,使作品带有浓烈的感染力,并因此带有神秘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在诗歌、小说和搜集民间文学方面成就斐然。

同时,在绘画界也出现了在批浪漫主义流派,与浪漫主义文学相辅相成。

第三节代表作家作品英国早期有“湖畔派”三诗人,后期有雪莱、拜伦和济慈。

德国早期有“耶拿派”,中期有“海德尔堡派”,后期有民主诗人海涅。

法国早期有夏多而里昂和史达尔夫人。

后期有雨果。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政论家。

一生著有诗集25部;戏剧9部,长篇小说7部;以及政论若干。

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提出: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艺术,浪漫主义就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和美丑对照原则等新的文学观念,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829年2月雨果的剧作《欧那尼》上演时爆发了一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决战,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雨果的小说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主要有《巴黎圣母院》(1831)《悲惨世界》(1861)《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九三年》(1874)《巴黎圣母院》雨果早期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

贫穷的少女艾斯美拉达自幼被吉普赛人用一个丑陋的畸型男孩从母亲家里偷换走,在流浪中长大后,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带着一只小羊舞蹈卖艺为生。

那个畸型男孩被鍪圣母院的副主教孚罗洛抚养长大,成为圣母院的敲钟人,取名卡西莫多。

孚罗洛、卡西莫多都爱上了美丽的艾斯美拉达。

但是艾斯美拉达不肯屈服于副主教的淫威,被后者借宗教权威迫害而死。

她所在的“乞丐王国”发起斗争,攻打圣母院,营救艾斯美拉达未果,卡西莫多将孚罗洛抛下高墙摔死后殉情。

《巴黎圣母院》分析1、小说的思想内容:体现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初期倾向1)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遭遇,穷人过着赤贫的生活,“乞丐王国”是下层人民生活的写照。

2)赞美下层劳动人民心灵的美好与善良。

小说中的下层受压迫者被写成善良、美好、正直、富有人性美的人们。

艾斯美拉达是外表内心都美好的主人公。

卡西莫多虽丑陋却心地纯洁善良。

3)以极大的热情描写了人民的武装斗争。

乞丐王朝攻打圣母院的场面,充分表现了七月革命时期雨果的革命激情和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4)鞭挞宗教和封建势力对下层人民的压迫与残害,小说中的孚罗洛副主教充分表现了宗教的欺骗性、非人道的压抑、和对善良人们的迫害。

通过法比及其未婚妻一家的形象揭露了上层阶级的内心的丑陋和无耻,以及他们的冷酷无情。

5)谴责、批判了宗教压抑人性的非人道本质。

指出宗教的丑恶欺骗造成人性的扭曲,禁欲主义造成无数人间惨剧。

2、小说的艺术特征1)集中表现了雨果浪漫主义“美丑对照原则”。

小说人物之间、人物内心与外表特质等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描写更为夸张,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艾——孚、艾——卡、艾——法、卡——法、卡内——卡外、法内——法外,等等均形成对照。

2)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

小说以15世纪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笔融涉及宫廷、乞丐王朝、城市风貌,写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反抗斗争、上层阶级和宗教人士的伪善、宗教审判所的荒诞与残酷、中世纪黑暗的、非理性的封建统治。

3)小说具有一种热烈而激昂的文体特征。

雨果小说的“狂热文体”特征在这部小说中得到最明显的体现。

行文充满激情,议论多而激昂,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罪恶的痛恨,和对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小说的人性探讨孚罗洛形象中的双重性:既是宗教势力的受害者,又是宗教压迫者。

美国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霍桑、惠特曼、麦尔维尔等著名作家。

俄罗斯普希金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产生了文学大师普希金。

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

从小被交给奴隶出身的奶妈照料,经常听奶妈讲民间故事和传说,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

1811年,他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受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并和十二月党人接近。

1820年曾被放逐到南俄。

在那里度过了四年放逐的生活。

普希金青年时代受到反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和十二月党人的进步思想影响,写了不少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如《自由颂》(1817)、《童话》(1818)、《致恰达耶夫》(1818)、《致普柳斯科娃》(1818)、《乡村》(1819)、《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和一组叙事长诗:《高加索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1824)、《茨冈》(1824等)。

这些诗篇都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情绪,充满着对上流社会的愤懑和对纯朴的山民、茨冈人的同情。

长诗《茨冈》是诗人过渡到现实主义创作以前的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

它写的是贵族青年阿乐哥同城市“文明”社会发生冲突,因“衙门里要捉他”而出走;到了茨冈游牧人群中间,和他们一起流浪,并同茨冈姑娘真妃儿结为夫妻。

但两年后,却发生了阿乐哥和茨冈人的新冲突。

他发现真妃儿另有新欢,于是怀着报复心理杀害了真妃儿和她的情人。

阿乐哥由于这种凶残的行径,遭到茨冈人的唾弃,孤零零地留在草原上。

长诗大量描写了茨冈人的生活,表现的却是俄国贵族青年寻找出路的主题。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情调把茨冈人的生活理想化,用以对照城市文明的虚伪,增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力量。

也揭示出一个贵族阶级知识分子想脱离本阶级的传统影响,同以劳动为生活基础的普通人融为一体,是很困难的。

1825年,现实主义的历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问世。

此剧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的历史事件。

作者通过历史故事,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质,指出“人民的公意”才是改朝换代的决定因素,这是作者民主主义观点的鲜明表现。

剧本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

普希金写作《鲍利斯·戈都诺夫》的时候正是十二月党起义失败的年代,剧本肯定了人民是决定历史命运的力量。

诗人于1826年9月回到莫斯科。

1830年9月普希金到波尔金诺村住了三个月,这是他创作上有重大收获的季节。

完成了被称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奠基作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4个小悲剧(《石客》、《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瘟疫流行日的宴会》)和近30首抒情诗等。

《别尔金小说集》因作者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发表而得名,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驿站长》、《风雪》、《射击》、《棺材匠》、《村姑小姐》。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驿站长》,它叙述了一个忠厚善良的小人物维林辛酸悲惨的一生。

他终日辛劳为旅客服务,遭到往来官吏的欺凌,在这不宁静的生活中只有单纯美丽的女儿是他唯一的欣慰。

女儿被拐走后,他嗒然若失,想尽办法来到彼得堡,期望找回“迷途的羔羊”——他的女儿杜妮娅。

可是狠心的军官明斯基却将他拒之门外。

维林孤苦无靠,回去之后不久就悲愤而死。

小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

作者以同情和尊敬的心情描写了小职员的命运。

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30年代普希金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如抒情诗《我又重新造访》(1835)、优美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

此外,还写了一些文学论文。

他在1833年写的叙事长诗《青铜骑土》,则与长诗《波尔塔瓦》(1828)等合成一组歌颂彼得大帝的作品。

他还在1836年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后来成了进步思想的喉舌。

30年代的黑暗统治使普希金更加注意现实问题,还创作了反映农民问题的小说,如《杜布洛夫斯基》(1835)和《上尉的女儿》(1837)。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取材于18世纪普加乔夫起义。

小说以主人公格利涅夫的个人遭遇为线索,通过他的叙述再现了普加乔夫暴动的历史。

小说的意义在于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

它不像贵族社会那样把普加乔夫描绘成杀人放火的强盗,而是把他写成热爱自由、宁死不屈的英雄。

小说描写他英勇机智、坚定乐观、很有气量,到处受到人民的拥戴。

普希金在写作前曾到普加乔夫当年活动的伏尔加河、奥伦堡平原一带实地调查,搜集很多民间传说、歌谣,研究大量史料,先于1833年写成了《普加乔夫史》,然后在1836年才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