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11[1]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游侠骑士小说的比较

浅谈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游侠骑士小说的比较

浅谈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游侠骑士小说的比较论文摘要: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

而在15、16世纪流行于西班牙的描写游侠骑士的小说,则表现出为捍卫爱情、荣誉或宗教而显示出的冒险的游侠精神。

无论是武侠还是游侠,侠似乎成为了这两类小说的共通之处。

作为同样是以“武功”和“冒险”为主要着眼点,表现出主人公惩恶扬善,不畏强权气节的两类小说,不得不说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然而,由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者实际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中国的武侠小说比较倾向于快意恩仇,将“侠义道”推崇到了极为崇高的地位,而游侠骑士类小说,更注重冒险精神,个人表现。

因此,将两类在文学史上,都占据或者曾经占据一定地位的两类相似文学进行比较,就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侠义道、骑士精神、宗教、信仰、爱情正文:最初的“侠客”一词,是从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出现的,而此时的所谓“侠”,有点像食客,他们义无反顾,勇不畏死,可以为自己的伯乐舍生取义,即“君以国士之礼待我,我必以国士之礼还之”,像这样的侠,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这似乎是封建时期的一大社会特点,例如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也就是说,事实上不论是中国的武侠小说还是欧洲游侠骑士小说,都是从一个又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中慢慢升华出来的。

在封建时期的忠君报国以及惩恶扬善思想影响下,一大批站在百姓身前,保护弱者的“侠”,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另外,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中的骑士,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罗宾汉,还有美国人约翰·麦考利创作出来的佐罗,几乎都是在本国出现危机之时站出来的,中国更是如此,所谓“乱世出英雄”,例如金庸的小说,选取的时期几乎都是朝代更迭时的动乱年头,似乎只有这样的时期,侠这样的特殊群体才会出现。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我曾经在翻译“武侠小说”这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到英文时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语,可以表达出“武侠”二字的含义。

有些人说,应该把“武侠小说”翻译成“chinesekongfunovel”,我不敢苟同,因为如果把这段英文翻译回来,意思将是“中国功夫小说”。

作为一个武侠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对把武侠和功夫划等号。

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坚持认为港台也好,大陆的也好,很多影视作品不能冠以“武侠”之名,顶多也就是个“功夫”之名的原因。

读过武侠小说的人知道,武侠不当只一个武(诚然武也相当重要),还得有侠(其实还不止侠),如何把武之外的东西翻译过去呢?迷惑中的我发现了另一种翻译――“chinesechivalrousnovel”,也就是“中国骑士小说”。

这种巧妙的翻译不禁让我拍案叫绝,诚然,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还是有许多地方差异很大,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和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翻译至少把词整个的意境译了过去。

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根源比较首先我想要对照一下两种文学的根源。

欧洲骑士文学和基督教宗教文学,就是欧洲中世纪两种最重要的文学想象。

两种文学可以说道“二元对付”而又“互相扩散”的。

必须存有骑士文学,必然先存有骑士这一类人。

徐葆耕先生对骑士的定义简单明了:“当时(指中世纪,笔者备注),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地出现战争。

多数国家的国王都存有一支亲信部队,用中国的名词来说就是?御林军?。

这支队伍就是由一些中小地主子弟共同组成,后来也存有一些贵族青年出席。

部队的成员不同于通常的平民,具有贵族化女性主义。

他们比较存有文化,过着很清贫的生活。

每个人都存有一匹可爱的马,形成了所谓的骑士阶级。

”[1]而武侠小说里的侠客们却并不如此。

骑士与侠客的第一小差异是,侠客的定义十分之甚广,没紧固的职业、性别、年龄等建议。

浅论中国侠义文化与西方骑士文化

浅论中国侠义文化与西方骑士文化

浅论中国侠义文化与西方骑士文化记得第一次接触“侠”是小时候看《包青天》里面的南侠展昭,之后收听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白眉大侠》,对:“侠”的向往又更深一层,随着年龄渐长,开始慢慢接触武侠小说,里面的大侠客们大多洒脱豪迈,快意恩仇,读来让人大快人心,这与西方骑士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一说起中国的“侠客”,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西方的“骑士”,两者都是闻名于小说,在史书记载里几近于无,然而其都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虽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两者无论本质还是行事作风上都大相径庭,但作为一种纸上形象却都能对世人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侠客和骑士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

侠客属于东方文化体系,“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受其躯,赴士之厄困”,这种精神意志几乎可以说已经摆脱了特定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侠客的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是建立在一种自觉与自省意识之上的,并非出于宗教信仰或特定政治与历史形态下的伦理道德骑士属于西方文化体系,我国著名学者黄永林在其专著中说:“骑士属于封建统治阶层,是封建统治的骨干力量,他们参与国家上层政治,忠于国王和封建领主,有着强烈的阶级观念,因此,骑士精神所体现的是西欧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

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下产生的骑士,那种态度温和、体态幽雅、彬彬有礼、行为得体、恪守誓约、尊重法规成为骑士必须保持的骑士风度。

侠客与骑士都敢於冒险、英勇无畏、勇猛顽强。

但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却各不相同,中国的侠客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个人功利性,而骑士的行为却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中国武侠的侠义传统在《水浒传》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梁山上有一面杏黄旗,上写着“替天行道”,四个大字,很明显,梁山泊的英雄是把“替天行道”作为自己行为的纲领和准则的。

人之心,以劝善惩恶为公,那麽“替天行道”就应该是惩恶扬善、劫富济贫、锄暴安良,这实际是侠义精神中的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体现。

可以说他们的侠义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侠义精神。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2012182087 张田摘要: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作为中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产物,二者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却蕴涵着分别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

通过将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放置到各自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将文学的比较置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加以比较考察,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世界的文化异同。

关键字:骑士文学,武侠小说,忠君,女恩主(一)历史层面的比较在比较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之前,我们首先要接受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骑士文学历来便是一种制度(骑士制度)与一种文化(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

骑士文学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

相反,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

换言之,骑士文学是历史形态的文学,在没有蜕变的情况下业已衰落,而武侠文学发展之后则经历了一场辉煌的蜕变。

(即使“新武侠文学”仍旧不享有当下文学主流形态的地位。

)骑士文学的产生始自骑士制度的产生。

首先我们回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形态。

中世纪(公元5到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混战状态,社会统治以封建领主的形态存在。

抛开时间的局限,此刻的中世纪正处于礼崩乐坏的“轴心突破”时代,类似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鼎盛于12、13世纪,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

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相当的乃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士”,产生时间则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纪。

由此对比,欧洲的骑士与中国的“士”在产生时间上相差至少8个世纪。

骑士文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其存在形态自始至终都有相对应的社会阶层;而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

其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士”,而经历发展之后出现蜕变,已然升华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审美形式,而与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无涉。

平行研究--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

平行研究--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

平行研究--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武侠小说是中国近现代所特有的文化产物,也是最具群众基础,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学形式。

骑士文学则作为西方世界传统的文化产物,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

二者在极其相似的文学形式下却蕴涵着分别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

通过对武侠小说和骑士文学的研究,将其分别放置到各自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将文学的比较置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加以比较考察,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世界的文化异同和价值观的差异。

一、历史层面的比较中国的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

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后世武侠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古典仙侠、奇幻修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类。

后来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则是近几十年的事。

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

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

《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

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骑士,原是指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来表示一个社会阶层,它属于贵族的最底层。

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每一个骑士都以骑士精神——谦卑、荣誉、英勇、牺牲、怜悯、灵性、诚实、公正作为守则,是英雄的化身。

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

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

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摘要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是中西方文化的特有产物,两者都推崇尚武精神,但在精神内涵方面,许多学者认为从文学中逐渐抽象出来的文化精神——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很相似,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思想。

加强二者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审视中西方文化,加速中西文化的融合。

基于此,本文将从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精神以及对现代人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与分析。

1. 引言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源于文化,并深受文化的影响。

但反过来,特定的文学形式也会进一步影响和丰富它所植根的文化土壤,成为影响人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方的骑士文学与中国的武侠文学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因而导致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它们对中西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互相融合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能否持久继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今世界,文化已无国界,文化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面对当前的世界形势,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中美两国的友好、合作,将是世界和平的最大福音,而文化交流则是增进彼此友谊的最佳途径。

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强大,也为了构建和谐世界,开展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势在必行,以此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丰富民族文化。

为此,这篇论文将以近代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小说为例,着重通过比较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在发展史、文体结构以及思想观念上的异同进行研究中西这两种不同文学形式。

通过确切的比较,以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异同之处,从而更为深刻地体味中西文化精髓的潜在内涵,更者力求能够在以往的相关研究思路上有科学新颖的突破,以及对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深远影响。

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骑士文学之比较

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骑士文学之比较

等 ,这些 都是侠 客与骑士二者共 有的豪侠精神 。恰如 《 中国 在神秘 、非现实 的环境 中 ,渗透着神话观念 和宗教 阴影 ,充 之侠 》 书中刘 若愚学者提到 的 : “ 一 中国的侠与欧洲骑士 的 满浪漫色彩 。中国武侠 文学一般为小说 ,绝少用诗 歌加 以表 共 同观念代表 了全人类 的志向, 跨越 了两者的空间和时间, 创 达 ,侠客 的冒险行侠是 在现实生活 中,表现 了人 间世俗生 活
造 了一种精神上的和谐 。”就传 奇性而言 ,侠客与骑士都有 的众生百相 ,体现 了现实主义精 神。 超群的武艺 ,克服种种艰难 险阻去 冒险行侠 ,故事情节上都 2 .武器描写和语言描写 会有出其不意的转折 。诸 多的共 同点构成 了武侠小说与骑 士 中国武侠 小说 中 因主人公 阶 级不定 、行 走于市 井江 湖 文学 比较的基础 。但 由于二者 历史文化背景不 同 ,又存在 着 之 中,贴近 中下层百 姓 ,故小说 中的语言通 俗易懂 , 包含 各 巨大差别 。本文将对 中国武侠小 说与欧洲骑 士文学就人物特 类方言 、行话 、黑话 、隐语等江湖术语 ,例如结梁 子 ( 江湖 唇典 ,指结仇 )、风 紧 ( 江湖唇典 ,指情况危急 )、递 门坎 征、写作 内容 、 人情关系描写三个方面进行 比较。


魂所在 。何 谓 “ ” ? 《 义 中庸 》引孔 子云 “ 者, ” , 义 宜也 《 孟子・ 离娄 》亦云 “ 人之正 路也 ”,将两者合起来解 释, 义, “ 义”是 “ 正义”、 “ 合理 ”之意 。司马迁云 : “ 今游侠, 其 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 , 必果, 其行 已诺必诚, 爱其躯 。 不
( 江湖唇典 ,动手过招 前 自报师从 门派之意 )、海底 ( 江湖 人物特 征和爱情 观 念 我们可 以用 “ 重义 ”和 “ 忠诚”分别来概括侠 客与骑士 行话 。原指组织 中的门规、礼仪 ,后应用逐渐广泛 , 统称海 的性格特征 。侠客重义 ,唐李 德裕的 《 豪侠论 》曾这样界 定 底 为对 方 的来 历 )、 暗青子 ( 江湖唇 典 ,即暗器 )、踩盘 游侠 : “ 夫侠者, 盖非常人也, 虽然 以诺许人 , 以节 义为本 , 子 ( 必 江湖唇典 ,指事先 侦察要劫 的对象 )、走镖 ( 旧时武林 义非侠不立 , 侠非义不 成, 兼之矣 。”可见 “ 难 义”是侠之 灵 术语 ,即镖师保 护钱 财物等上路 ,有 时也有保 护人文学 之 比较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

欧洲骑士形象与中国侠客形象的比较李晓娜【摘 要】欧洲中世纪骑士传奇中的骑士形象与中国明清时期剑侠文学中的侠客形象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骑士的冒险传奇与侠客的潇洒任情,都是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超现实想象,可笼统归结为“尚德”“尚武”的侠义精神。

骑士和侠客,作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都“忠君主”“重情义”,但二者在忠君的动机和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又有天壤之别:骑士更重视个人的荣誉和自由,具备独立的人格;侠客彰显了国家集体主义原则,是被虚构的道德楷模。

此种不同,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了中西伦理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骑士 侠客 忠君 爱情 伦理差异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多描写骑士的冒险行侠和爱情故事,情节夸张,风格浪漫,影响了一代叙事文学范式;中国的剑侠文学,按照徐葆耕先生的定义,特指明清到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包括当代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1],而按照陈平原先生的定义,这时期的剑侠小说又被称为“清代侠义小说”[2]。

这类小说描写侠客忠君爱国惩奸除恶的故事,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典范。

按照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理论,骑士形象和侠客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者作为跨文化、跨地域的不同文学形象,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中西巨大的伦理差异。

我们针对骑士和侠客的不同形象,拟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和产生异同的原因。

一、相似的道德使命和高超技艺欧洲的骑士和中国的侠客形象虽然根植于不同的文学土壤中,但是作为封建伦理的人格化典型,他们追求相似的道德理想——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侠客的一身正气锄强扶弱义薄云天——都表达了在封建社会时期,民间对于“清官”“侠士”等理想人伦的期许。

骑士与侠客被赋予这种相似的道德诉求,总结起来,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封建社会人治的伦理秩序中,统治者需要底层劳动者自觉地维护其统治,于是,在文学文本中,统治者树立或者默许了骑士或侠客这样的道德楷模,作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人文学院01中文1班—11号李云【内容提要】:西方的骑士传奇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最早的土壤都是封建社会,忠君、护教、行侠的主题与之不可分,因此它们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由于多种原因,两者作品的内容又并不完全相同。

本文试从思想内容上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初微的探讨。

【关键词】:骑士传奇武侠小说相似性差异性西方的骑士传奇和中国的武侠小说(这里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写的都是人,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两个文化中不同人物的情况,以此为基础来研究骑士传奇和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往往夸大着种种浪漫的遐想。

这多半来自我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凭空想象︰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过着贵族一般富足的生活;战胜邪恶的魔法师和巨人,保护善良但是无知的农民,凭着贵妇人或者国王的名号行侠仗义。

骑士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骑在马上的战士。

以今天的标准,无外乎以下三重︰一、作为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二、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三、一种个人的行为方式、荣誉观和道德准则。

而中国的武侠小说描述的则是处于乱世或者压迫的集体,和骑士相比,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和身份极为不同,远不如骑士。

西方早期小说出现过骑士传奇的系统,中国则有武侠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便是。

西方的骑士传奇同中国的武侠小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是忠君,都宣扬忠君爱主的正统观念;二是护教,中国的武侠小说虽不如西方骑士传奇基督教色彩的浓厚,但道教神仙也是书中英雄的保护神。

孔明、吴用都有“仙气”。

如同上帝保护骑士,九天玄女娘娘也赠宋江三卷天书。

西方的骑士为基督教而战,《三国》、《水浒》的英雄豪杰虽没有为道教而战,但也是道教的忠诚信徒。

三是行侠,西方的骑士讲究“侠义”精神,后起的模仿者堂·吉诃德更是把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西方的骑士与中国的武侠都很有点江湖义气,园桌武士与亚瑟王大多生死与共,刘关张有“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四是虚构,西方中古英雄史诗还保存不少史实,发展到骑士传奇,虚构情节越来越多。

《三国演义》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释写成,虚构部分仅占30%。

后起的《水浒传》则有大量虚构,北宋宋江起义的史实只不过是依稀的影子。

五是源远流长,西方的骑士传奇可以追溯到中古英雄史诗,甚至更早。

中国的游侠传统更可以上溯到《史记·游侠列传》。

曾经有人发表过一篇名为《骑士文学:武侠小说的镜鉴》(以下简称《骑》文)的文章。

文章主要是说“武侠小说”和“骑士文学”有着惊奇的相似,从而妄下结论:“骑士文学”消灭了,“武侠小说”也难逃“覆灭的下场”。

这种比附可以转换为一个更简单的公式,即:甲类乙,乙消灭了,甲也将消灭。

显然这种完全等同化的观点存在着严重的错误。

《骑》文认为“武侠小说”和“骑士文学”具有“本质”的相似,而它把这个“本质”归结为“荒唐”。

“荒唐”二字真的能反映“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的本质吗?而《骑》文指出这种荒唐具体又表现在两者的“法术”和“武功”,一者是打死狮子老虎,捉住魔鬼妖精,比武时长矛折断的声音震耳欲聋;一者是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乾坤大挪移、六脉神剑等等。

最后结论说:“这些纸上侠士,可能出现在人间吗?”原来《骑》文所谓“荒唐”的标准就是不可能出现在人间,拿这个标准衡量文学作品,岂止中国的武侠小说,就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各国的民间故事,哪一个能逃脱“荒唐”的指责呢?骑士文学是伴随中古欧洲骑士制度而产生的封建贵族文学,反映的是中世纪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

骑士们效忠于贵族及教会,他们组成骑士团,替统治者进行征伐掠夺战争,闲则出入宫廷客厅,与贵妇人们谈情说爱,这就是骑士文学中传奇冒险故事和爱情故事的题材来源,也就是骑士文学的本质所在,这种本质,是有其社会的阶级的内涵的,绝不是“荒唐”二字所能涵盖。

武侠小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两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武侠小说不属于上流社会的文化,而是反映平民意识的大众文化;第二,武侠小说中的武侠们,不是统治阶级的帮凶,而是专与官府作对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好汉。

这恰恰是和骑士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

西方的“骑士”是由国王、贵族、大主教封定的,中国的“侠客”只是民间的称呼,多来自下层民众,即太史公之所谓“布衣之侠”。

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对待女性的态度大不相同,这点不可不加注意。

西方的骑士传奇歌颂女性。

骑士以忠于女性、崇拜女性为自己的天职,这当然是指自己的心上人。

后起的模仿者堂·吉诃德对腌肉村姑的神往与崇拜,可谓是骑士精神登峰造极的表现。

中国武侠小说的英雄几乎无一是女性的崇拜者,梁山好汉只忠于宋公明,绝不忠于什么贵妇。

武松杀嫂、杨雄杀妻、宋江杀阎婆惜等,都是血淋淋的令人恐怖。

西方骑士传奇歌颂“偷情”,《亚瑟王之死》及其他著名传奇都有大量这方面的描写。

郎世乐一方面忠于亚瑟王,一方面又与王后桂乃芬大偷其情,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渲染描写,令读者难忘。

关公被曹操俘虏后,曹操故意让关公与两位嫂嫂同住一地,想搞点桃色新闻,关公则秉烛站立于两位嫂嫂门外,自夜达旦,不踏入嫂嫂房门半步,让奸诈的曹操白费心机。

中西武侠小说作家对待女性态度不同,写法也不同。

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除了貂婵这个女性写得有点声色以外,其他女性人物,罕见有着重渲染者。

即使是貂婵,也不过作为王允的“工具”,让董卓与吕布闹矛盾,破坏其团结,其实十分可怜。

西方骑士传奇的作者每每对绝色的女性大加渲染,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类似现象,而罗贯中、施耐庵却不屑为之的。

西方有一部著名骑士传奇《特列斯当与伊瑟》,写伊瑟的出场十分精彩。

骑士英雄特列斯当与王后伊瑟有私,被马克王逐出朝廷。

特列斯当念念不忘伊瑟,与好友卡埃敦在树林守候着随马克王出猎的心上人。

只见国王的随从走过去了,王后的仪仗队走过去了,远远来了一位骑在骏马上的丽人,卡埃敦惊为天人,乃叹曰:“真王后也!”然而来者只是王后伊瑟的贴身婢女嘉湄。

接着又过来一位骑银马的妙龄女郎,她长得比阳春白雪还白,樱唇比三月玫瑰还红,眼睛亮得如同清泉反映的星星,卡尔敦第二次认错了人,来者乃王后伊瑟的忠心伴娘白兰仙。

最后,“路上猛然出现一片奇彩,仿佛枝叶间突然迸出万道霞光:金发伊瑟终于驾临。

”《三国演义》写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一次入山认错了人。

第二次入山再认错了人。

到得草庐,第三次还是认错了人,把弟弟(诸葛均)当哥哥(诸葛亮)了,气得张飞、关羽要放把火把草庐烧了。

刘备三人从孔明家中失望出来,正要上马回程,只见一老者骑驴吟诗而来,真乃仙风道骨,非比凡人。

刘备便说:“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便拜,第四次认错人,来者乃孔明的岳父。

直到第三次入山,才见到真卧龙。

中西武侠小说都擅于铺垫,但《特列斯当与伊瑟》是为了美化女性,“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是伊瑟。

《三国演义》是为了美化男性,“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是孔明。

西方的骑士传奇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受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致命的打击,以后便消声匿迹。

近代小说起来,骑士传奇便死了。

浪漫主义小说虽然又回到中古,只是回光返照。

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不同,不是死亡,而是分化。

自《水浒传》出后,又出现了《荡寇志》、《三侠五义》之类的小说,是对《水浒传》的反动。

鲁迅对这种分化讲得很精辟。

他说:“书中所述的侠客,大半粗豪,很象《水浒》中底人物,故其事实虽然来自《龙图公案》,而源流则仍出于《水浒》。

不过,《水浒》中的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底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则继承了《水浒传》“反抗政府”的传统,梁斌的《红旗谱》、姚雪垠的《李自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总的来说,骑士道盛行的那个年代,距离现代人如此遥远。

那种矜持与高傲,对碌碌的我们来说,带着些许刺激,几分神奇。

要把握骑士精神的本质很难,因为无法将自己溶入过去。

即使在那样伟大的岁月里,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社会意识的限制。

正如希腊罗马时代的高度繁荣是以奴隶制度为基础,骑士文明提倡的忠诚、自律已经悄然褪色,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着不断打破限制。

实际上,最重要的精华即使在中世纪的全盛时期都未能达到顶峰;作为一种将宗教与生活结合的运动,骑士做的并不比清教徒更成功。

但是那些高贵的品质,卑谦、宽容、诚实、公正,作为一种精神遗产,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平的锈蚀,经历了人类社会种种短暂无常的变化,还将一直生存下去。

武侠随着自身的缺陷,将最终只是成为一种文化来缅怀,而侠客也是过去的故事。

武侠由于其对法律的蔑视,越来越不为人所接受。

大众推崇侠客,但是真正遇见侠客,会躲得远远的。

无法理解动辄以生命交换的理念。

这对一个乱世的社会,毫无原则的使用武力,会使得更加混乱。

在一个盛世,那纯粹就是非常讨厌的东西。

侠客在明,清以后,逐渐消失。

而到了近代随着热武器的普及,那种生活就更加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武侠文化在制度和法律不完善的时代,大有市场,但根据时代和科学的进步,却只有消失的一种出路。

西方的骑士传奇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最早的土壤都是封建社会,忠君、护教、行侠的主题与之不可分。

但西方是基督教,中国是本土的道教;西方有“骑士精神”,中国有“宋明理学”,作品的内容又并不完全相同。

中国的武侠小说从源头上说是“布衣之侠”,中国农民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改朝换代力量之猛烈均为世界历史之最。

故举凡武侠小说的主题多与农民起义有关,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武侠小说比诸西方骑士传奇有更深广的民主传统。

一部《水浒传》继承“布衣之侠”的传统,发扬了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造反精神,使后人得有写作上的榜样可依,它的悲剧意识,也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而西方的骑士传奇却歌颂“垂死的阶级”,当新生社会力量起来,骑士传奇便与骑士一同死亡。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何以一存一亡,一仍有生命力,一已成为昔日的陈迹?一种文学现象的兴亡盛衰,说到底还是与社会的发展及或一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