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组织的专家制定的一份重要指南。
该指南的正式发布旨在推动房颤管理的规范化,并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及时、充分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这份指南详细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重新评估了房颤筛查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指南针对亚洲房颤患者的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导管消融在房颤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该指南的发布,医疗界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房颤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方针,这将对临床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实证医学和专家共识,并结合亚洲地区的特点,旨在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房颤管理建议,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1 .一般人群的房颤筛查房颤的筛查策略可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
机会性筛查指全科医师在社区就诊时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顺便进行房颤筛查,而系统性筛查则是指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详细的房颤筛查。
根据指南的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以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对于年龄≥70岁的人群,可以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
房颤的筛查方式包括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
心电模式包括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手持式或可穿戴式心电记录仪,以及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等。
非心电模式则包括脉搏触诊、光容积脉搏波描记,以及使用具有房颤识别功能的电子血压计等。
通过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结合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房颤的早期检出率。
早期发现房颤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减少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筛查方式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选择合适的筛查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风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遵循指南的建议。
心房颤动治疗临床进展(完整版)

心房颤动治疗临床进展(完整版)心房颤动(AF)是美国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010年的患病率估计为520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210万[1]。
虽然房颤多发生在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但年轻者(年龄<65岁)的房颤越来越多见(10%~15%)[2]。
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生活方式改变)在年轻人群中逐渐在增加[3]。
同时,与老年患者不同[4],在这一年轻人群中发生重大临床事件(包括房颤与死亡率增加的关联)的风险尚未明确定义。
在过去的一年里,几项可能改变房颤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试验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包括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EuroPCR)、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TCT)、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律协会(EHRA)、心血管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和心血管研究技术(CRT)。
本文将回顾了房颤治疗临床进展,对主要临床试验进行解读。
1 房颤的除颤治疗脉冲场消融术(PFA)可以避免传统导管消融术中出现的一些热介导并发症,脉冲场消蚀不可逆电检查组织和治疗房颤(Pulsed AF)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配对、单臂研究,对发作性(n=150)或持续性(n=150)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PFA疗效评估,这些患者对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难以治疗[5]。
在12个月时,66.2%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55.1%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无急性手术失败、心律失常复发或抗心律失常治疗升级)。
主要安全终点(严重手术或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仅发生在每个队列中的一名患者身上(0.7%)。
脉冲场消融治疗房颤注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ANIFEST PF)研究,评估了1 758名接受PFA治疗房颤的患者。
99.9%的患者成功实现了肺静脉隔离,平均手术时间为65分钟。
主要并发症发生在1.6%(包括心包填塞0.97%和卒中0.4%),次要并发症发生在3.9%(包括血管3.3%、短暂性膈神经麻痹0.46%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0.11%)。
2023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3射血给戳保留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临床研究避展(全文)心房颤动(AF)经常合并心力衰竭(HF),两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相E引起或加剧,包捂心脏重塑和心率相关的左心室功能不全[1-3)。
房颤在射血分数保持的心力衰竭(HFpEF,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三50%)患病率约为40-60%[4-5]。
AF和HFpEF可能表现出相似的症状,由于真相E关系影响超声心动图和利制肤的测试结果,HFpEF的诊断可能存在不确定性[2]。
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患萄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较差,重要的是,HFpEF患者的房颤风险通常高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HFrEF定义为LVEF三40%)4]。
该文将讨论HFpEF合并房颤患者的自然史以及临床治疗几个不同方面的新进展。
1、房颤模式如何影响HFpEF的预后在未选择的房颤患者中,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相比,永久性房颤患者更可能年龄更大,旦出现心力衰竭[6]。
相比之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可能更高[7]。
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的死亡、中凤和心力衰竭恶化率通常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6]。
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也与不良心血管事件、佳院和死亡相关[1]。
当房颤合并心力衰竭肘,情况再点不同。
尽管与非阵发性房颤相比,阵发性房颤通常以较低的心房结构重塑或较不严重的心房心肌病为惭正,但心力衰竭和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真高较高的心力衰竭佳院风险[7]。
最近在HFpEF患者中也高报道[8]。
为什么阵发性房颤(与非永久性房颤)与较高风险相关尚不清楚。
阵发性房颤发作可能反映了心力衰竭不稳定(例如心房压力升高同时触发房颤发作和失代偿导致入院),或者在正常窦性心律的房颤导致心室率交替快速的情况下,心律的急性变化本身会加重心力衰竭。
这对于HF pEF 患者来说尤真如此,因为HFpEF在急性血流动力学变化时窑易失代偿。
2、HFpEF患者和既往射血分数降低史:是否为房颤和快速性心肌病?HFpEF患者中一个高趣的亚组是既往南HFr E F和LVEF病史的患者三40%。
心房颤动 当前最新认识及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 当前最新认识及治疗的建议前言自2015 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 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欧洲心律学会( European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ECAS) 等组织撰写的《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EACTS》及由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欧洲心律协会(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EHRA)、亚太心律学会(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 等组织撰写的《2017 HRS /EHRA/ECAS /APHRS / SOLAECE expert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fibrillation》的发表,集中展示了在房颤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
在此基础上,由CSPE 和CSA 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现予发表,旨在提供新的学术信息和规范对房颤的全程管理。
2.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2.1 房颤的流行病学2.1.1 房颤的患病率截至2010 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约3350 万例。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制定随访计划-动态评估
随访内容 卒中危险因素的变化(如新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等)尤应是否需要抗凝 治疗? 目前是否还需要抗凝?如血栓栓塞低危患者复律4周后不需要抗凝
治疗后患者症状是否改善?若无改善,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
是否出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征象或风险?若已出现, 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阵发性AF是否已进展为持续性或永久 性AF?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 评估心室率控制治疗是否满意?静息状态和体力活动时的目标心室率是 否已经达到?
金属裸支架1个月 DES至少3个月
其后可采取华法林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少1年 1年后若无冠脉事件可长期单用华法林治疗 对Af高危患者建议尽量应用金属裸支架减少三联治疗
的疗程,治疗过程中增加INR监测频度,降低INR目标 值范围在1.6~2.5.
整理课件
二、心室率和节律控制
策略选择
恰当的抗血栓治疗
水平 A/C
B A
整理课件
决奈达隆—一线的AAD药物
为非碘化的呋喃衍生物,可阻滞钾、钠、钙等 多种离子通道
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心律失常死亡和因心 血管事件事件住院率,但不降低总死亡率
控制AF复发的疗效显著劣于胺碘酮 安全性好
突出优势是目前较少有甲状腺、眼或肺毒性及Tdp 等不良反应
决奈达隆增加合并严重心衰患者的死亡率
AF患者的初始处理
缓解症状 评估AF相关风险
EHRA评分 估计卒中风险
寻找诱发情况 并发症
整理课件
EHRA的AF症状评分
EHRAI 无症状 EHRAII “轻度症状”正常的日常活动不受影响 EHRAIII “重度症状”正常的日常活动受到影响 EHRAIV “致残症状”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结构如界塔等部位 的干预应当加强 。 其 方 法 是 C P 扩 展 术 式 , 在 AV 即 CP A V的基 础 上加 做 心 房 消 融径 线 。 目
前 常 用 的径 线 有左 心 房 顶 部 径 线 , 二尖 瓣
5~ 7天达高峰 。在 开始 治疗应 隔天监测 I R, N 直到 I R连续 2次在 目标 范 围 内, N
酮 仅 为 Ⅱ类 推 荐 。
次 。华 法 林 剂 量 每 次 增 减 幅 度 一 般 在
15 g . m /日以 内 , 量 调 整 后 需 重 新 监 测 剂 I R I R<50, 床 上 无 明 显 出 血 , N 。 N . 临 可
峡部径线 、 右心 房峡 部径 线等 , 国心 律 美 学会 、 欧洲心律学会 、 欧洲心律失常学会 、 ( SE R V C S 20 HR / H A E A )0 7经导 管 和手术 消融治疗房颤 的专家共识认 为 , 对于持续
加 出血并 发症 风险 。研 究显 示抗凝 出血 的独立危 险 因素 为年 龄 > 5岁 、 7 收缩 压
≥ 1 0 H 、 肝 酐 升 高 、 N > 30 6 mm g 血 IR .。
房颤并不是一种 良性 心律失常 , 存在
多种 重 大 的 危 害 , 当 给 予 积 极 的治 疗 , 应
关键词
03. oo1
心房颤动
治 疗
经导管射频 消融治疗房颤 发展迅速 ,
术 式 不 断推 陈 出新 , 基 本 以 两 种 术 式 为 现
di1 . 9 9j i n 10 —64 . 09 o:0 36 /.s . 0 7 s 1x 2 0
主, 即节段性肺静脉 电隔离 ( P I 和环 肺 SV ) 静脉消融( A V) C P 。这 两种方法都 以静 脉 为靶点 , 后者 的成 功率 相对 较 高, 以更 所 受青 睐。从现有的研究 看 , 到肺 静脉 一 达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一、引言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使得心脏泵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和改善。
本文将对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详细描述。
二、心房颤动的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心房颤动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晕厥或胸痛。
这些症状可以提示医生要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心房颤动。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最经典的诊断工具之一,通过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心电信号,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异常的电活动。
在心房颤动患者上,典型表现为无规律快速而不连续的f 波或筛网波。
3. Holter监测系统Holter监测系统能够长时间地连续记录患者的心电信号,可以有效监测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这对于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选择后续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4.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一项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医生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变,并了解到影响心房颤动发作和诱发血栓形成的因素。
5. 综合评估与诊断综合以上各种方法的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可以对心房颤动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了解到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三、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控制心房颤动的同时也能减少不适症状。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胺碘酮等都可用于控制或终止房颤发作。
2. 电复律治疗电复律治疗是一种通过电击恢复正常心律的方法,通常采用直流电或交流电进行。
该方法适用于有血栓形成风险较低的患者,并且需要在心房颤动发作后尽早进行。
3. 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技术将高频能量传递至异常的传导路径上,破坏这些组织并恢复正常的传导功能。
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心房颤动,并减少心房颤动发作的机会。
4. 植入式装置和手术治疗对于部分难治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植入式装置如人工起搏器或除颤器等。
心房颤动的外科及微创治疗现状与进展

宁市 5 3 0 0 2 1 )
郑 宝石 审校
5 4 3 0 0 0 ; 2广西 医科大 学心胸外 科 , 南
( 1广西梧州市第 三人 民医院心胸外科 , 梧 州市
【 提要】 心房颤动( A F ) 是临床最为常见 的心律失常 , 作为治疗方面重要的一环, 外科治疗经过
・
9 4・
J o u r n a l o fMi n i ma l l y I n v a s i v e Me d i c i n e , F e b . , 2 0 1 4 , V o 1 . 9 , N o . 1
心 房 颤 动 的 外 科 及 微 创 治 疗 现 状 与 进 展
几十 年的发 展 , 取得 明显进 步 , 从 经典 C O X迷 宫手术 , 向适 应 证更 广 、 创 伤 更少 、 操作 相 对 简单 的 能量
消融和微创胸腔镜手术方 向发展。本文就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 外科及微创治疗的现状和进展方面进
行综述 。
【 关键词】 心房颤动 ; 外科治疗 ; 迷宫手术; 能量消融; 微创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 5 4 1 .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6 5 7 5 ( 2 0 1 4 ) 0 1 - 0 0 9 4 - 0 5
C H E N W e i j i a n , Z H E N G B a o s h i 2
( 1 D e p a r t m e n t o fC a r d i o t h o r a c i c S u r g e r y , e 3 r d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fW o u z h o u C i t y , Wu z h o u 5 4 3 0 0 0; 2 D e p a r t m e n t fC o a r d i o t h o r a c i c S u  ̄e y, r £ e F i r s t A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fG o u a n g x i Me d i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n i n g 5 3 0 0 2 1 , G u a n g x 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1-06-10T09:46:10.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成张利壁[导读]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
王成张利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300)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047-02
【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
1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房颤更是这样。
房颤不伴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阵发性房颤是指窦性心律者突然发生的房颤,常伴明显的症状及快速的心室率,因而需要积极治疗。
国内不少医生面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无论是否有合并心衰,总是首选静推西地兰。
但近年来,国际房颤治疗指南中对于不伴心衰的阵发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不论其是阵发性、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均Ⅰ类推荐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控制患者静息或活动后的心率,对伴有低血压或心室率过快需紧急治疗时,可应用这些药的静脉制剂。
而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和胺碘酮仅为Ⅱ类推荐。
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的目标为静息心率60~80次/分,活动后心率90~115次/分。
房颤伴发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两者在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五大疾病患者,心功能Ⅰ~Ⅳ级心衰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25%、30%、50%,平均28%。
目前正在进行的AF-CHF研究,针对房颤合并充血性心衰这个特殊人群,比较恢复与维持窦律和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对心血管死亡或脑卒中的影响。
阶段性的结果也未能证明前者优于后者。
对于伴发心衰的房颤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治疗时,国际指南的推荐意见与上述无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意见全然不同。
2006年国际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Ⅰ类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洋地黄或胺碘酮,而这些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的推荐意见变为Ⅱb类,甚至Ⅲ类推荐。
这种患者的心室率控制还可适用地高辛加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
2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发展迅速,术式不断推陈出新,现基本以两种术式为主,即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APV)。
这两种方法都以静脉为靶点,后者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所以更受青睐。
从现有的研究看,达到肺静脉-心房的完全电隔离对于阵发性房颤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论SPVI还是CAPV,其总体有效率均可达90%左右。
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仅仅隔离肺静脉是不够的,心房基质在房颤的维持中已经起主要作用,所以对心房,包括右心房内的特殊结构如界塉等部位的干预应当加强。
其方法是CAPV扩展术式,即在CAPV的基础上加做心房消融径线。
目前常用的径线有左心房顶部径线、二尖瓣峡部径线、右心房峡部径线等,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失常学会(HRS/EHRA/ECAS)2007经导管和手术消融治疗房颤的专家共识认为,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前两条径线可以常规应用,后一条径线则只对合并峡部依赖性房颤的患者适用。
总之,从现有的治疗手段看,对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方面成功率较高,另一方面避免了阵发性房颤演化为持续性房颤,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的益处。
3 房颤的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
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显示,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5%。
由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升高,因此除非患者为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证,所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均应接受抗栓治疗。
然而,选择何种抗栓药物及如何确定抗栓治疗的强度,与房颤患者自身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低有着密切关系,目前通常采用2006年ACC/AHA/ESC更新的房颤指南中制定的分层标准。
当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即使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其预防脑卒中的作用也明显差于华法林。
华法林在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有效窗是国际标准化比(INR)2.0~3.0,INR<2.0时抗凝不足,>3.0时又增加出血并发症风险。
研究显示抗凝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收缩压≥160mmHg、血肝酐升高、INR>3.0。
INR>3.0是最强的预测因素。
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易受机体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大,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INR,避免抗凝不足或过度。
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2.5~3.0mg/日,起效时间2~4天,5~7天达高峰。
在开始治疗应隔天监测INR,直到INR连续2次在目标范围内,然后每周监测2次,稳定后每月复查1次。
华法林剂量每次增减幅度一般在1.5mg/日以内,剂量调整后需重新监测INR。
INR<5.0,临床上无明显出血,可将华法林减量或停服1~2次。
INR>9.0而临床上无明显出血,或因急诊手术和拔牙而需要快速降低INR时,可口服2~5mg的维生素K1使INR在24小时内降低。
对于严重出血或INR>20时,可根据情况应用维生素K110mg,新鲜血浆和凝酶原浓缩物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可重复静脉应用维生素K1。
参考文献
[1]Hersi A,WyseDG.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Ⅱ ation.Currprobl Cardiol,30:175-233.
[2]Clel JG,ColettApAbde Ⅱ ah.AT,et al.Clinical trials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7:CORONA,KethinQ,MASCOA,AFCHF,HART,MASTEK,POISE and Setem ce Ⅱ therapy.EUr Heart Fai Iure,2008,10:102-108.
[3]黄从新.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心房起源.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7,21(2):95-96.
[4]CaIKinsH,BrugadaJ,Packer DL,et al.HRS/EHRA/EcA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recommendations for personnel policy,procedures and follow-up HeartRhythm,2007,4:816-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