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治疗进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房颤的药物治疗》课件

β受体拮抗剂
总结词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对房颤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详细描述
β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的β受体结合,减缓心率和降低心输出量,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缓解心 绞痛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的作用。在房颤的治疗中,β受体拮抗剂可以作为辅助药物,用于控制心室率和预防房 颤的复发。常见的β受体拮抗剂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房颤的药物治疗》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房颤的概述 • 房颤药物治疗的原理 • 房颤的常用药物 •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 药物治疗的效果与展望
01
房颤的概述
房颤的定义
总结词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快速、不规则的电活动,导致心房收缩功能 下降。
详细描述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房颤状态下,心房的电信 号活动变得快速且不规则,导致心房的收缩功能下降,血液无法有效地泵入心 室。
。
控制心率
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房 颤患者的心率,改善症状,预防心 脏骤停。
降低血压
药物治疗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的血 压,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血管事 件风险。
药物治疗的展望
新型药物的研发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 会有更多新型药物用于房颤的治
疗,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
禁用抗凝药物。
β受体拮抗剂禁忌症
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禁用β 受体拮抗剂。
钙通道拮抗剂禁忌症
严重主动脉狭窄、失代偿性心 力衰竭等患者禁用钙通道拮抗 剂。
其他禁忌症
对某些药物过敏的者应禁用 或慎用相应药物。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PPT课件

(3)P-R间期≥120ms. (4)同导联的P-P或R-R间距相差﹤120ms
EKG具备以上四点既可诊断为窦性心律.
其他部位发出的激动的均为异常心律。
心房颤动----房性异位心律.
心房颤动EKG特点:
(1)P波消失,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 一、 间距不均的心房颤动波(f 波)代替。
(2)心房的频率350~600次/分钟。 (3)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4)窄QRS波,伴有迷走性差传时可增宽。 (5)在R-R绝对不规则又无f波时考虑房颤。
注意事项:
1. 使用抗栓治疗最主要的是脑出血和消化道 出血并发症。
2.抗栓治疗的化验监测主要为凝血酶原时间 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华法林:目标INR在之间。 华法林与阿斯匹林联用: INR保持在。
(二)非药物治疗治疗手段的进展
✤用于慢性房颤药物治疗无效的 ✤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者 ✤急性房颤伴血液动力学障碍者 2.植入型心房除颤器(IAD) ✤准确识别房颤转复为窦性节律 ✤转复律达80%以上
发病率↑
} 致残率↑ “ 无形的杀手 ”
死亡率↑
病因
70~80年代 : 风湿性心脏病为第一病因; 90年代以后: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老 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呈上升趋势; 而风湿性 心脏病呈下降趋势; 随着心脏手术(换瓣,冠 脉搭桥等)的增加,1/3的病人发生房颤; 甲亢; 慢阻肺; 心力衰竭; 心肌 病等; 另外, 家族性 房颤是近年来发现的病例,与基因突变有关,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房颤的分类
2003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北美起搏学 会; 电生理学会(NASPE); 心律失常工作组; 联合 起草发表的国际统一的心房颤动(AF)的命名和分
《房颤的治疗》课件

患者自我管理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了 解病情变化。
记录病情
记录每日的病情状况、症状变化及用药情况,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 效果。
注意生活细节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PART 06
房颤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展 望
REPORTING
房颤的症状和影响
总结词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等,长期未治疗的房颤可导致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 严重后果。
详细描述
房颤的症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心悸、气短、乏力等。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 质量,可能导致活动耐量下降和情绪焦虑。长期未治疗的房颤可能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 积,进而形成血栓。这些血栓有可能随血液流动至脑部,引发脑卒中。此外,长期房颤
PART 04
房颤的治疗方法
REPORTING
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
使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 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抗心律失常药物
使用胺碘酮、心律平等药物,控制房颤的心室率 ,改善症状。
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房颤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高血压、冠 心病等。
非药物治疗
1 2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技术消除房颤的病灶,恢复窦性心律。
左心耳封堵
预防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减少抗凝药物的使用。
3
心脏起搏器
对于房颤伴有心动过缓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 可以提高心率,改善症状。
房颤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脑卒中
01
长期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脱落的血栓可导致脑卒中。处理
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左心耳封堵。
心力衰竭
02
房颤可导致心脏泵血功ຫໍສະໝຸດ 下降,引起心力衰竭。处理方法包括脉搏短绌的现象。
急性心房颤动处理ppt课件

●急性期心室率控制目标为80-100bpm。
●不伴心衰、低血压或预激综合征者:beta受体阻滞 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 拮抗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
●合并心衰、低血压者:洋地黄类,注意电解质。
●合并ACS者:胺碘酮、 beta受体阻滞剂;不伴心衰 也可用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伴心衰可用洋 地黄类。
复律治疗
●适应症: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房颤;血流动力学 稳定但症状不能耐受的初发或阵发性房颤(持续时 间<48h),没有转复禁忌症者。 ●复律方法:电复律、药物复律。 ●复律前均应抗凝治疗,复律后继续抗凝(疗程)。 ●首次房颤原则上不主张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复律治疗
●未服用华法林,急性期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70U/kg静推,15U/kg.h维持,APTT 1.5-2.0倍; 或者5000U静推,1000U/h维持。 低分子肝素:1mg/kg sc q12h,依据年龄及肾功能调整。
●抗凝疗程
急性期抗凝治疗
心室率控制
●大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心室率控制。
急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颤动处理
分类
定义
●急性心房颤动或房颤急性加重期:
(1)房颤伴快室率(HR超过150bpm)。 (2)房颤伴差异性传导。 (3)房颤伴长RR间期。
急性发作期治疗目的
●评估血栓栓塞风险,是否抗凝治疗。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减轻房颤所致的症状。
急性期抗凝治疗
●准备复律患者;合并体循环栓塞、PE、风心、机械 瓣置换术后。 ●非瓣膜性房颤:抗栓评分、出血评分。
抗凝治疗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风风险评估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 ● 非瓣膜性房颤卒中和栓塞风险CHA2DS2-VASc评分
●不伴心衰、低血压或预激综合征者:beta受体阻滞 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 拮抗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
●合并心衰、低血压者:洋地黄类,注意电解质。
●合并ACS者:胺碘酮、 beta受体阻滞剂;不伴心衰 也可用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伴心衰可用洋 地黄类。
复律治疗
●适应症: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房颤;血流动力学 稳定但症状不能耐受的初发或阵发性房颤(持续时 间<48h),没有转复禁忌症者。 ●复律方法:电复律、药物复律。 ●复律前均应抗凝治疗,复律后继续抗凝(疗程)。 ●首次房颤原则上不主张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复律治疗
●未服用华法林,急性期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70U/kg静推,15U/kg.h维持,APTT 1.5-2.0倍; 或者5000U静推,1000U/h维持。 低分子肝素:1mg/kg sc q12h,依据年龄及肾功能调整。
●抗凝疗程
急性期抗凝治疗
心室率控制
●大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心室率控制。
急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颤动处理
分类
定义
●急性心房颤动或房颤急性加重期:
(1)房颤伴快室率(HR超过150bpm)。 (2)房颤伴差异性传导。 (3)房颤伴长RR间期。
急性发作期治疗目的
●评估血栓栓塞风险,是否抗凝治疗。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减轻房颤所致的症状。
急性期抗凝治疗
●准备复律患者;合并体循环栓塞、PE、风心、机械 瓣置换术后。 ●非瓣膜性房颤:抗栓评分、出血评分。
抗凝治疗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风风险评估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 ● 非瓣膜性房颤卒中和栓塞风险CHA2DS2-VASc评分
《房颤》ppt课件pptx

分类
根据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不同,房颤 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 久性房颤。
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
流行病学现状
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 10%以上。此外,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且房颤患者常伴 有其他心血管疾病。
危害
房颤可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 量。长期房颤还可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甚 至危及生命。
心力衰竭
房颤患者的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 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量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03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长期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可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
功能下降等,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建议
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存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脏 瓣膜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 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房颤的基本知识
包括定义、症状、原因、诊断 和治疗方法等,帮助患者全面
了解房颤。
生活方式调整
讲解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对房颤的影响,提供改善生活 质量的建议。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介绍治疗房颤的药物种类 、作用机制、用药方法和注意 事项等,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教授患者如何预防和处理房颤 可能引发的并发症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都是房颤的常见原因。此外,饮酒、吸 烟、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诱发房颤。
机制探讨
房颤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电生理异常、心房结构改变等多个方面。目前认为, 心房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异常、心房肌纤维化等是导致房颤发生的关键因素。 同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也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根据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不同,房颤 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 久性房颤。
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
流行病学现状
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 10%以上。此外,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且房颤患者常伴 有其他心血管疾病。
危害
房颤可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 量。长期房颤还可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甚 至危及生命。
心力衰竭
房颤患者的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 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量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03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长期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可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
功能下降等,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建议
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存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脏 瓣膜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 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房颤的基本知识
包括定义、症状、原因、诊断 和治疗方法等,帮助患者全面
了解房颤。
生活方式调整
讲解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对房颤的影响,提供改善生活 质量的建议。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介绍治疗房颤的药物种类 、作用机制、用药方法和注意 事项等,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教授患者如何预防和处理房颤 可能引发的并发症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都是房颤的常见原因。此外,饮酒、吸 烟、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诱发房颤。
机制探讨
房颤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电生理异常、心房结构改变等多个方面。目前认为, 心房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异常、心房肌纤维化等是导致房颤发生的关键因素。 同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也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2024版房颤ppt课件完整版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时需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和生命体征,注意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 调整用药方案。
射频消融技术原理及操作要点
射频消融技术原理
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特定部位,产生热能消融异常电 生理通路,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
操作要点
术前需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确定消融靶点;术中在X线透视和 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进行操作,确保消融准确性和安全性。
研究房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新 视角。
新型生物标志物在房颤诊疗中的应用
寻找能够反映房颤病理生理过程、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新型生物标 志物。
房颤的综合管理和多学科协作
建立房颤综合管理团队,整合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神经内科、心 理科等多学科资源,提高房颤的诊疗水平。
2023 WORK SUMMARY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房颤发病率存在 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 生活习惯等有关。
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瓣膜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是房颤的 常见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电生理异常、 心脏结构改变、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多 个方面。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栓塞事件发生率
栓塞事件是房颤患者预后不良的 重要指标之一,降低栓塞事件发 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心功能状况
心功能状况是影响房颤患者预后 的重要因素之一,心功能良好的
患者预后较好。
PART 03
房颤治疗策略选择与实施
药物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以控制心率和恢复窦性心律。
药物治疗时需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和生命体征,注意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 调整用药方案。
射频消融技术原理及操作要点
射频消融技术原理
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特定部位,产生热能消融异常电 生理通路,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
操作要点
术前需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确定消融靶点;术中在X线透视和 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进行操作,确保消融准确性和安全性。
研究房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新 视角。
新型生物标志物在房颤诊疗中的应用
寻找能够反映房颤病理生理过程、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新型生物标 志物。
房颤的综合管理和多学科协作
建立房颤综合管理团队,整合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神经内科、心 理科等多学科资源,提高房颤的诊疗水平。
2023 WORK SUMMARY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房颤发病率存在 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 生活习惯等有关。
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瓣膜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是房颤的 常见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电生理异常、 心脏结构改变、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多 个方面。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栓塞事件发生率
栓塞事件是房颤患者预后不良的 重要指标之一,降低栓塞事件发 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心功能状况
心功能状况是影响房颤患者预后 的重要因素之一,心功能良好的
患者预后较好。
PART 03
房颤治疗策略选择与实施
药物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以控制心率和恢复窦性心律。
房颤治疗指南 ppt课件

2心律极不规则; 3脉搏短绌。
2021/2/5
8
一旦房颤患者心室律变得规则,应考虑以 下情况:
1.恢复窦性心律; 2.房性心动过速; 3.房扑及固定的房室传导比率; 4.发生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如心室律变为慢而规则(30-60次/分),提示可能出现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检查有助确立诊断。
心房老化结构重构电重构房颤
2021/2/5
11
房颤最新分类
欧洲心脏学会(ESC)房颤指南
1. 初发性房颤(initial event) 2. 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 3. 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 4. 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2021/2/5
12
(1)初发性房颤(first diagnosed AF)
2
0 30 -39
40 - 49 50 - 59 60 - 69 70 - 79
年龄[岁]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AMA March 16, 1994
2021/2/5
5
房颤的流行病学
相关研究→医院内老年死亡病人的房颤发生情况: 总发生率:35.7% 与性别的关系
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
2021/2/5
1
房颤的定义
体表心电图显示R-R间期绝对不规则; 心电图没有明确的P波,但部分导联(尤其是V1导 联)可见大致规则的心房电活动波(f波); 显示 f 波者,心房周期长度通常<200 ms(心房率 >300次/分)。
2021/2/5
2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2021/2/5
8
一旦房颤患者心室律变得规则,应考虑以 下情况:
1.恢复窦性心律; 2.房性心动过速; 3.房扑及固定的房室传导比率; 4.发生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如心室律变为慢而规则(30-60次/分),提示可能出现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检查有助确立诊断。
心房老化结构重构电重构房颤
2021/2/5
11
房颤最新分类
欧洲心脏学会(ESC)房颤指南
1. 初发性房颤(initial event) 2. 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 3. 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 4. 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2021/2/5
12
(1)初发性房颤(first diagnosed AF)
2
0 30 -39
40 - 49 50 - 59 60 - 69 70 - 79
年龄[岁]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AMA March 16, 1994
2021/2/5
5
房颤的流行病学
相关研究→医院内老年死亡病人的房颤发生情况: 总发生率:35.7% 与性别的关系
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
2021/2/5
1
房颤的定义
体表心电图显示R-R间期绝对不规则; 心电图没有明确的P波,但部分导联(尤其是V1导 联)可见大致规则的心房电活动波(f波); 显示 f 波者,心房周期长度通常<200 ms(心房率 >300次/分)。
2021/2/5
2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心房颤动PPT课件

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心电图
按时服药的重要 性
定期检查心电图 的意义
健康宣教在心房 颤动患者中的应 用
提高患者的治疗 依从性和生活质 量
心房颤动(心房纤颤)的护理查房
提供紧急情况下的自救 方法,如突然发作心房 颤动时该如何处理等。
保持冷静,避免紧张情 绪
休息,减少活动,避免 剧烈运动
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 疗
焦虑、恐惧
定义:患者因疾 病而产生的焦虑 和恐惧感
原因:疾病本身 带来的心理压力 和不确定性
表现:失眠、噩 梦、易怒、烦躁 等
对策:提供心理 支持和安慰,解 释疾病和治疗方 案
睡眠障碍
定义:心房颤动(AF)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导致患者失眠、白天疲劳等不适症状。
原因:AF患者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导致血液淤积在心房内,从而引起心房内压力升高,使患 者睡眠质量下降。
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 化
感谢观看
汇报人:刀客特万
05
健康宣教
心房颤动(心房纤颤)的护理查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告知患者心房颤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危害:脑卒中、心衰、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措施: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和血压
添加标题
表现:活动耐量下降,稍微活动就会感到心慌、气 短、胸闷等症状
添加标题
原因: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淤 积在心房内,同时心室跳得快而没有充盈时间,从 而影响心室的射血量,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添加标题
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 并在运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运 动强度和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舒.缩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
1. 射血分数的降低; 2.心输出量的减少; 3.动脉血压的下降; 4.肺契嵌压增高; 5.外周静脉压升高; 6.循环中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增多; 7.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是房内血栓形成的主因.
.
15
房颤的危险性
主要两个方面的表现:
1.影响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房颤时: 心室率↑,不整→心搏出量↓→
1947年以后,折返机制成为主流,认为房内多发小
折返是房颤得以持续的基础.
.
17
折返 现已公认房颤的电生理基础是折
返. 房颤时折返激动波有多种表现形 式:
1. 围绕心房自然解剖障碍的解剖折返; 2. 围绕已激动中心转动的主导环折返; 3. 围绕不规则阻滞线转动的个相异性折返; 4. 围绕双阻滞线转动的8字行折返;
.
12
房颤的分类
2003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北美起搏学 会; 电生理学会(NASPE); 心律失常工作组; 联合 起草发表的国际统一的心房颤动(AF)的命名和分
类标准, 建议将房颤分为:
1. 初发房颤-------------(48h~7d ). 2. 阵发性房颤---------(至少有一次自发终止) 3. 持续性房颤---------(需要干预方能重建窦律) 4. 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变为窦性心律)
心房肌电重构是对房颤产生机制的新认 识, 也是房颤得以持续的主要因素.
.
20
房颤的治疗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医生所 要面对的有二个方面:
一是有更多的患者要求治疗; 二是治疗方法几经变迁,应如何选择? 回顾历史: 50年代前: 洋地黄是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的治疗. 50年代后: 在洋地黄基础上+奎尼丁转复心律. 60年代起: 通过电复律使很多患者成功的转复. 80年代起: 用于房颤的药物逐渐增多. 90年代后: 强调了抗凝的治疗,又试探着消融,手术 和起搏. Nhomakorabea10
病因
70~80年代 : 风湿性心脏病为第一病因; 90年代以后: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老 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呈上升趋势; 而风湿性 心脏病呈下降趋势; 随着心脏手术(换瓣,冠 脉搭桥等)的增加,1/3的病人发生房颤; 甲亢; 慢阻肺; 心力衰竭; 心肌 病等; 另外, 家族性 房颤是近年来发现的病例,与基因突变有关,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治疗,企图能根治房颤.
.
21
经历了半个世纪以后,国外发表了有影
响的AFFIRM试验结果,指出:房颤只要控制
心室也能达到复律治疗相似的效果,治疗的 观点又回到了洋地黄控制心室率的年代.
房颤的治疗何去何从,如何利用已积累 起来的循证医学知识去指导治疗,已成为大 家关注的问题.
.
2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七次全国 心血管病学术会议间期,专门进行了讨论,从 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待房颤的治疗?
射血分数的↓→血液动力学紊乱→心衰. 2.导致血栓并发症
房颤时: 心房收缩力丧失→ 心房内血流 淤滞→心房内血栓形成→导致栓塞.
.
16
房颤的电生理机制
房颤电生理机制的学说形成于二十世纪 30~40年代, 近10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目前 主要概括为:
1. 异位兴奋灶(90%来源肺静脉内) 2. 折返 3. 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4. 心房肌电重构
心房颤动
治疗进展
.
1
.
2
.
3
窦性心律:正常人心脏的跳动起源于窦房结.然 后激动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到左,右心室, 使整个心脏规律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从而保 证心脏的泵血功能,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种 来自窦房结激动的心律------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具备四点(EKG):
(1)P波规律的出现,Ⅰ.Ⅱ.aVF直立.aVR倒置.
据美国Framingham研究资料表明: 30~60 岁的男女人群, 随访30年, 有7.3%发生房颤; 65岁的4%; 75岁以上15%; 男性为女性的2倍; 由于房颤的发生率高; 致残率高; 病死率高; 目前已成为本世纪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
9
发病率↑
} 致残率↑ “ 无形的杀手 ”
死亡率↑
.
11
发病的形式了解病因:
短阵的房颤: 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
持续性房颤: 大多有结构性心脏病基础. 如: 二尖瓣狭窄;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心 肌病; 房间隔缺损; 肺梗死; 三尖瓣病变; 慢 性心力衰竭; 甲亢; 病窦; 预激; 心脏手术;急 性感染; 电击或雷击; 部分原因不明,故又称 特发性房颤.
.
13
房颤的“三P”分类方案:
阵发性房颤: 能够自行终止者; 持续性房颤: 不能自行终止,需药物干预; 永久性房颤: 药物干预也不能终止.
分类的意义:
1. 有利于制订房颤患者的治疗原则; 2. 有利于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开展; 3. 有利于房颤疗效的评价和临床试验结果的比较.
.
14
房颤的血流动力学
房颤发生后: 心房泵作用的丧失,不规则的心室律可导
(2)心房的频率350~600次/分钟。 (3)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4)窄QRS波,伴有迷走性差传时可增宽。 (5)在R-R绝对不规则又无f波时考虑房颤。
.
7
.
8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房颤)--------自1909年心电图
第一次描述房颤以来, 房颤一直被视为临床 最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快速心律失常.
.
18
自主神经 目前自主神经功能对房颤的影响
已得到公认. 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 主要见于无器质性
心脏病,在夜间,休息, 餐后发生. 交感神经介导的房颤: 主要见于器质性心 脏病,白天和早晨发 病.
.
19
心房肌电重构------电重构机制尚为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在房颤发作一个月后, 其组织学和 解剖学就出现重构. 主要表现为: 心房内有效不应期缩短, 传导 延缓, 窦房结功能减退, 各种离子功能异常, 先是Ca2+在细胞内积聚, 随之K+,Na+离子流 相继异常.
(2)P波的频率在60-100次/分.
.
4
(3)P-R间期≥120ms. (4)同导联的P-P或R-R间距相差﹤120ms
EKG具备以上四点既可诊断为窦性心律.
其他部位发出的激动的均为异常心律。
心房颤动----房性异位心律.
.
5
.
6
心房颤动EKG特点:
(1)P波消失,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 一、 间距不均的心房颤动波(f 波)代替。
1. 射血分数的降低; 2.心输出量的减少; 3.动脉血压的下降; 4.肺契嵌压增高; 5.外周静脉压升高; 6.循环中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增多; 7.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是房内血栓形成的主因.
.
15
房颤的危险性
主要两个方面的表现:
1.影响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房颤时: 心室率↑,不整→心搏出量↓→
1947年以后,折返机制成为主流,认为房内多发小
折返是房颤得以持续的基础.
.
17
折返 现已公认房颤的电生理基础是折
返. 房颤时折返激动波有多种表现形 式:
1. 围绕心房自然解剖障碍的解剖折返; 2. 围绕已激动中心转动的主导环折返; 3. 围绕不规则阻滞线转动的个相异性折返; 4. 围绕双阻滞线转动的8字行折返;
.
12
房颤的分类
2003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北美起搏学 会; 电生理学会(NASPE); 心律失常工作组; 联合 起草发表的国际统一的心房颤动(AF)的命名和分
类标准, 建议将房颤分为:
1. 初发房颤-------------(48h~7d ). 2. 阵发性房颤---------(至少有一次自发终止) 3. 持续性房颤---------(需要干预方能重建窦律) 4. 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变为窦性心律)
心房肌电重构是对房颤产生机制的新认 识, 也是房颤得以持续的主要因素.
.
20
房颤的治疗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医生所 要面对的有二个方面:
一是有更多的患者要求治疗; 二是治疗方法几经变迁,应如何选择? 回顾历史: 50年代前: 洋地黄是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的治疗. 50年代后: 在洋地黄基础上+奎尼丁转复心律. 60年代起: 通过电复律使很多患者成功的转复. 80年代起: 用于房颤的药物逐渐增多. 90年代后: 强调了抗凝的治疗,又试探着消融,手术 和起搏. Nhomakorabea10
病因
70~80年代 : 风湿性心脏病为第一病因; 90年代以后: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老 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呈上升趋势; 而风湿性 心脏病呈下降趋势; 随着心脏手术(换瓣,冠 脉搭桥等)的增加,1/3的病人发生房颤; 甲亢; 慢阻肺; 心力衰竭; 心肌 病等; 另外, 家族性 房颤是近年来发现的病例,与基因突变有关,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治疗,企图能根治房颤.
.
21
经历了半个世纪以后,国外发表了有影
响的AFFIRM试验结果,指出:房颤只要控制
心室也能达到复律治疗相似的效果,治疗的 观点又回到了洋地黄控制心室率的年代.
房颤的治疗何去何从,如何利用已积累 起来的循证医学知识去指导治疗,已成为大 家关注的问题.
.
2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七次全国 心血管病学术会议间期,专门进行了讨论,从 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待房颤的治疗?
射血分数的↓→血液动力学紊乱→心衰. 2.导致血栓并发症
房颤时: 心房收缩力丧失→ 心房内血流 淤滞→心房内血栓形成→导致栓塞.
.
16
房颤的电生理机制
房颤电生理机制的学说形成于二十世纪 30~40年代, 近10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目前 主要概括为:
1. 异位兴奋灶(90%来源肺静脉内) 2. 折返 3. 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4. 心房肌电重构
心房颤动
治疗进展
.
1
.
2
.
3
窦性心律:正常人心脏的跳动起源于窦房结.然 后激动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到左,右心室, 使整个心脏规律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从而保 证心脏的泵血功能,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种 来自窦房结激动的心律------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具备四点(EKG):
(1)P波规律的出现,Ⅰ.Ⅱ.aVF直立.aVR倒置.
据美国Framingham研究资料表明: 30~60 岁的男女人群, 随访30年, 有7.3%发生房颤; 65岁的4%; 75岁以上15%; 男性为女性的2倍; 由于房颤的发生率高; 致残率高; 病死率高; 目前已成为本世纪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
9
发病率↑
} 致残率↑ “ 无形的杀手 ”
死亡率↑
.
11
发病的形式了解病因:
短阵的房颤: 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
持续性房颤: 大多有结构性心脏病基础. 如: 二尖瓣狭窄;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心 肌病; 房间隔缺损; 肺梗死; 三尖瓣病变; 慢 性心力衰竭; 甲亢; 病窦; 预激; 心脏手术;急 性感染; 电击或雷击; 部分原因不明,故又称 特发性房颤.
.
13
房颤的“三P”分类方案:
阵发性房颤: 能够自行终止者; 持续性房颤: 不能自行终止,需药物干预; 永久性房颤: 药物干预也不能终止.
分类的意义:
1. 有利于制订房颤患者的治疗原则; 2. 有利于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开展; 3. 有利于房颤疗效的评价和临床试验结果的比较.
.
14
房颤的血流动力学
房颤发生后: 心房泵作用的丧失,不规则的心室律可导
(2)心房的频率350~600次/分钟。 (3)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4)窄QRS波,伴有迷走性差传时可增宽。 (5)在R-R绝对不规则又无f波时考虑房颤。
.
7
.
8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房颤)--------自1909年心电图
第一次描述房颤以来, 房颤一直被视为临床 最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快速心律失常.
.
18
自主神经 目前自主神经功能对房颤的影响
已得到公认. 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 主要见于无器质性
心脏病,在夜间,休息, 餐后发生. 交感神经介导的房颤: 主要见于器质性心 脏病,白天和早晨发 病.
.
19
心房肌电重构------电重构机制尚为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在房颤发作一个月后, 其组织学和 解剖学就出现重构. 主要表现为: 心房内有效不应期缩短, 传导 延缓, 窦房结功能减退, 各种离子功能异常, 先是Ca2+在细胞内积聚, 随之K+,Na+离子流 相继异常.
(2)P波的频率在60-100次/分.
.
4
(3)P-R间期≥120ms. (4)同导联的P-P或R-R间距相差﹤120ms
EKG具备以上四点既可诊断为窦性心律.
其他部位发出的激动的均为异常心律。
心房颤动----房性异位心律.
.
5
.
6
心房颤动EKG特点:
(1)P波消失,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 一、 间距不均的心房颤动波(f 波)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