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超声心动图在心房颤动中应用的新进展

超声心动图在心房颤动中应用的新进展
或两个 以上发放 快 速 冲动 的 局灶 组 织 , 绝 大多 数 且
由于在 房 颤 时 不 规 则 的 R 间 期 及 快 速 心 室 R 率 , 得评 价左 室 收缩 舒 张 功能 更 为 复 杂 。最近 超 使 声方 面 的发展如 谐 波成 像 技 术应 用 微 泡对 比剂 , 可
以增 强心 内膜 的边界 以更好 的评价 左 室容积及 左室
应用经 胸超声 心动 图评价 房颤 患者瓣膜 情况 被
推荐 用于 所有 房 颤 患者 _ 。1 E可 以快 速 安 全 、 2 T r J 相 对深 入 的评 价心脏 的结 构 和功 能 , 完善 的 rI 查 r’ E检 应包 括心 腔容积 的定量 , 室壁 厚度 , 左心 室收缩舒 张
静 脉与心 房 的电连 接 可使 肺 静 脉触 发 性 房颤 消 失 。
近年来左 心耳成 为 手 术或 经 皮 封堵 术 关 注 的焦 点 。 在治疗 中超声 心动 图在指 引消融及 左 心耳封堵 术 中 发挥越来 越重 要 的作用 。
2 超声 心动 图技 术在房颤 诊疗 中的应 用 2 1 经 胸 超 声 心 动 图 (rntoai e hcri- . t s r c c oa o a h c d
位于肺 静脉 内 , 尤其 是左上肺 静脉 和右上 肺静脉 , 其 他可 以发放 快 速 冲动 诱 发 房 颤 的 局 灶 部 位 包 括 界 嵴、 腔静 脉人 口、 状 静脉 窦 口、 室交 界 区和心 房 冠 房
D I 1 . 9 9 j i n 10 —4 0 2 0 . 1 0 8 O :0 3 6 / .s . 0 75 1 . 0 9 O . 2 s
s 。 ) 5。
解剖 学重构 , 而强 化 房颤 的持续 。许 多致 病 因 素 进

房颤的诊断与治疗

房颤的诊断与治疗
房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房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房颤的概念和分型 房颤的常见病因 房颤的危险分层 老年人房颤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房颤的治疗现状 抗栓治疗与出血风险 房颤的现代治疗策略
心房颤动的概念及分型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据Framinghanl研究提示,人群患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 其患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町达6%;而80岁以上


ACEI ARB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他汀类 皮质类固醇 omega-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
联合用药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共同预防和治疗房颤。
导管消融地位的提升



确切作用获得肯定,但仍未成为一线治疗。 应考虑:房颤类型、左房、房颤病史;心血管疾病,替代 治疗(AAD)及患者意愿。 经合理药物治疗仍有明显症状,建议行导管消融。 初发的阵发性房颤,若无或仅有轻微器质性心脏病,可直 接采用导管消融作为房颤初始治疗措施。
关于预激合并房颤的建议


急性心率控制选择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胺碘酮 禁忌:β 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洋地黄、腺苷 伴有房颤的显性旁路患者推荐导管消融预防SCD SCD存活患者伴有显性旁路证据,在有经验的中心推荐紧 急导管消融。 无症状的显性旁路伴有房颤高危因素,推荐消融治疗。 无症状显性旁路且从事高风险职业(飞行员、公共交通司 机),推荐导管消融。
决奈达龙:指南建议
房颤节律控制IA类适应证用药 适用范围: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心功能稳定的NYHA I-II级的房颤患 者 合并NYHA III-IV级或不稳定的NYHA II级的房颤患者,不 宜服用决奈达隆 对于合并左心室肥厚或肥厚性心肌病的房颤患者,目 前尚无服用决奈达隆的足够资料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

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占3%~11%[1]。

Framingham 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死亡率较无房颤者高~倍[2]。

房颤的发生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类型有关,高血压病是最易并发房颤的心血管疾病[3]。

伴发房颤的患者发生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为更好防治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将近年来相关资料复习,共同仁参考。

1 发病机制的进展房颤产生机制的研究,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对其产生机制的认识,目前已突破了多发性小波学说,认为房颤发生时多种节律并存,将发生机制细分为始动、维持和终止几方面。

认为房颤发生既有局灶触发、局灶驱动,也有主导转子和维持房颤的高速电连接等多种因素参与。

新近研究表明,多数患者的房颤是短阵的异位冲动所诱发[4,5]。

江洪等[6]通过射频消融肺静脉口部可隔离和消除异常电活动而终止房颤,证实了起源于肺静脉和腔静脉(合称大静脉)肌袖快速电冲动的触发或驱动作用是房颤的主要发生机制之一的观点[7,8],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尤其如此。

同时发现自主神经在房颤的作用较过去认识不同,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同样不可小视。

Zimmermann[9,10]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在房颤早期占优势。

伍伟峰等[11]研究证实:房颤与心房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R)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心房在房颤时AT1-RB表达下调而AT2-R表达上调。

AT1-R的激活可引起心肌的肥厚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积聚,同时也能影响心房收缩。

相反,AT2-R的激活则抑制增殖过程。

揭示了房颤引起心房结构的进行性改变,最后心房扩大和心房传输功能丧失。

王祥等[12]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时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ERK2)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述与心房组织结构改变的关系。

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新进展

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又称为房颤,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内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倍、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其中阵发性房颤占很大一部分。

据统计,房颤的发病率在1%左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

8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可达10%。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中房颤患者的数量庞大。

据估测,我国的房颤人群在1000万以上。

如何有效防治房颤,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重要任务。

阵发性房颤突如其来,病人压力很大阵发性房颤是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常≤2天),一般能自行终止,可反复发作。

阵发性房颤是房颤中比较轻的类型,但是其危害并不比持续性房颤小。

其主要危害包括:频繁发作,症状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形成血栓、导致中风、患者致残;导致心房扩大、患者心功能下降等。

阵发性房颤发作往往比较突然,当阵发性房颤发生时,患者会感到心慌,有时胸部会有疼痛、压迫等不适感。

有些患者因阵发性房颤而失眠,睡觉时感觉心脏乱跳,睡眠不安。

还有的患者在运动或轻度体力活动后出现气短、疲乏无力、头晕眼花的症状,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昏倒的现象。

这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易漏诊的房颤类型,被称为“隐形杀手”。

若不及时治疗,危害极大,容易形成脑梗。

因为当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了收缩功能,心房的附属结构—左心耳则基本处于不收缩或蠕动状态,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而瘀滞在左心耳内内,时间长了瘀滞的血液会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可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处,进入脑部血管后,很容易堵塞在脑血管狭窄处,阻断脑供血,导致脑梗发生。

这是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已经引起了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房颤反复发作,左心房会逐渐增大,严重时累计右心室扩大,扩大的心脏,其功能下降,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胸闷、气促、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的症状。

心房颤动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染心赛麓心外膜,使其渗遴滋入心舰细胞。发现术矮3天左 房秘戆有鞭下降箍7天靛溅菠正常,心房jl建黪缝缀张力完全 正常。将左右魔分为lo个黻域分别测MAP和ERP,结果显 示转基戮2l天懿MAP90%懿对程和ERP麓避蹭热,表鞠转 基蕊詹心赛繇瓣邀垒囊发生孵显改善。该掰宠裘麓HERG- G628S基因转染可以延长心房肌的APD和ERP,而不影响 心塞肌电生理;稀释后的瑟凶转染也完全可以宠成跨膜基因 蒋递;辩予其稔磅熊毪蛋涤璁霹辍应鼹这静裁蒸露涂染法转 染辍治疗痨壤或窦房结凌麓失调。 3.3转基因调控心房飘缁胞离子通道蛋白成功懿Murata 荐∞。2004零建鼹转基嚣法淑辑心飘纲脆酶褥通道,使Gem 蛋白过度表达,髓显降低心肌细胞的钙电流密庶,缩短了 APD,避一步缭蠖了QT离激度。该窦骏应黧左塞蠢接注射 法将pAdCIG-Gem盏覆转粱至蔫兰赣熬左塞,遥避楚髂赛室 结支将pAdCtG*Gem灌注蕊痨室结,实验结聚龋最减慢了房 室传导时间,艇长PR和AH间期,有效地减慢了房颧时的心 率。凑效媳潺整心驻熬嘏枫摭收缩功貔。谶方法霹滋隧瑟 镊离子遴遵,并藏为基匿锻离子窿馥裁。 毒关基因添疗的基因修饰靶点还键措瓤浆网镳袋,镳锈 交换器簿。 男簿一个研究是转基潞捧鼹予镑通道,螬强心房魏缨缒 的囱律憔,因为疆是心肌绷腿4期内啕起搏电流,糙电流逐 激罐大使心虢缀瞧旁番狳极纯瑟其鸯爨箨瞧。200t年Q挂 等鞲列褒瀵毳穗褥心室魏缨濂孛证实lf号踅掇诧鏖秀戆琢菝 苷酸门控通道(HCN-2)棚关,过表达HCN-2的培养心肌缁
簸二÷霹攀蕤缓菰DNA疼毒,奎径19~戆Etm,AAV舞rep
秘cap基阑组成,并崴被终端骡P环绕。应糯于基裰治疗, 这两个撼因都可以被删除,留下ITP包裹目的基因插入。蹦 熬,转基因治疗使弼艨癜毒及艨瘸毒微赖鹣裁髂转运基戮淡 减少免疫葳瘟,圊露它《默提裔对徽搬黪静渗透往,趱薅麓 爨转染鹩均匀性翻肖羧性¨“。 过去凡年,通避瘸毒载体终{奉内心驻转基西秘渗疗穗 不凝褥麓证实。心臌憋基因转导主要有三释方法:冠袄瓣黥 (篱称冠脉)灌注法;心肌直接淀射法;经心瓤基因涂染转臀 法。Donahue等”酬掇遵了嚣爨瀵注法,郄主璐艨黎黪凌艨交 叉辫夹技术,这一方法是将导誊撬入左塞心尖,遥遵警管注 射商浓魔腺病毒,同时用另一根特制的导管在心导管的避 端交叉钳夹主、肺动脉lO~40 s。通过交叉钳夹主、肺动脉,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引言: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且有潜在危险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心脏结构和电生理异常紧密相关。

本文将探讨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以及当前可用的治疗方法。

一、发病机制1.离子通道异常:离子通道在调节心脏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钾、钙和钠通道的突变可能导致异常电活动,从而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

例如,钙离子内流增加可能会触发产生早搏。

2.结构重塑:结构重塑包括心肌纤维化和肌肉电偶联断裂。

这些结构改变影响了传导组织和心肌细胞之间正常的电信号传递,导致脉冲传播不均匀和多方向性传导。

这使得存活的纤维束形成了微逆波前,增加了复极障碍和再放电风险。

3.自主神经系统失调: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脏节律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异常兴奋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异位起搏点形成以及心室颤动,从而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

二、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紧急和长期控制心房颤动。

常用于快速复律或预防复发的药物包括普鲁卡因胺、硫卓明等。

此外,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也是治疗心房颤动常用的选择,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卒中风险。

2.电击复律:直流电击复律是一种通过传递电流来恢复正常窦性节律的方法。

当不稳定型心房颤动患者出现频繁衰竭时,电击复律是快速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3.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通过高能射频电焊技术对异常传导径路进行热灼烧和切割,以改善异常纤维结构和恢复心脏的正常传导。

射频消融术对于一部分心房颤动患者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并降低复发风险。

4.体外循环冷却治疗:这种方法是通过体外循环装置将患者的血液经过冷却再输送回体内,以降低心脏组织的温度,减少损伤。

一些初始的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循环冷却治疗对于治疗顽固性心房颤动可能具有潜在且有效的治疗效果。

5.智能监测与干预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监测与干预技术逐渐应用于心房颤动治疗。

这些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情况,并根据设定的参数进行干预,例如通过电刺激或药物释放来控制异常节律。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时有效地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之一是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的微创手术,通过高频电能热灼术消融心房内的异常传导组织,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相比传统的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备受关注。

射频消融术的治疗原理是利用导管在心脏内部定位并热灼心房内的异常传导组织,使其失去传导功能,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这项手术需要在心脏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心脏专家团队完成。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导到心脏内部,精确地热灼异常传导组织,同时监测心脏节律,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射频消融术的优势在于疗效确切。

相比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可以更直接地治疗心房颤动的根源,从而更有效地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同时,射频消融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术后恢复快,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射频消融术还可以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长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射频消融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房颤患者。

患者需要在专业心脏医生的指导下,经过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术。

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总的来说,射频消融术作为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之一,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恢复快等优势,备受关注。

然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不断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够为更多的房颤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结构如界塔等部位 的干预应当加强 。 其 方 法 是 C P 扩 展 术 式 , 在 AV 即 CP A V的基 础 上加 做 心 房 消 融径 线 。 目
前 常 用 的径 线 有左 心 房 顶 部 径 线 , 二尖 瓣
5~ 7天达高峰 。在 开始 治疗应 隔天监测 I R, N 直到 I R连续 2次在 目标 范 围 内, N
酮 仅 为 Ⅱ类 推 荐 。
次 。华 法 林 剂 量 每 次 增 减 幅 度 一 般 在
15 g . m /日以 内 , 量 调 整 后 需 重 新 监 测 剂 I R I R<50, 床 上 无 明 显 出 血 , N 。 N . 临 可
峡部径线 、 右心 房峡 部径 线等 , 国心 律 美 学会 、 欧洲心律学会 、 欧洲心律失常学会 、 ( SE R V C S 20 HR / H A E A )0 7经导 管 和手术 消融治疗房颤 的专家共识认 为 , 对于持续
加 出血并 发症 风险 。研 究显 示抗凝 出血 的独立危 险 因素 为年 龄 > 5岁 、 7 收缩 压
≥ 1 0 H 、 肝 酐 升 高 、 N > 30 6 mm g 血 IR .。
房颤并不是一种 良性 心律失常 , 存在
多种 重 大 的 危 害 , 当 给 予 积 极 的治 疗 , 应
关键词
03. oo1
心房颤动
治 疗
经导管射频 消融治疗房颤 发展迅速 ,
术 式 不 断推 陈 出新 , 基 本 以 两 种 术 式 为 现
di1 . 9 9j i n 10 —64 . 09 o:0 36 /.s . 0 7 s 1x 2 0
主, 即节段性肺静脉 电隔离 ( P I 和环 肺 SV ) 静脉消融( A V) C P 。这 两种方法都 以静 脉 为靶点 , 后者 的成 功率 相对 较 高, 以更 所 受青 睐。从现有的研究 看 , 到肺 静脉 一 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研究表明经皮封堵左心耳安全有效,简单易行, 创伤小,但仍需要更大的样本来证实。早期进口左心耳封堵 器昂贵、术中需 TEE 监测及全麻限制了其应用,通过改进、 研发封堵装置、严格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术可降低介入疗 法的并发症。
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基本遵循经典迷宫Ⅲ手术的切口 和心房透壁损伤原则,同时使用冲洗射频能量取代迷宫手术 中的大量切口的“切与缝 ”,简化了手术过程,是安全、简便 并能保证手术效果的改良迷宫Ⅲ手术方法,值得在伴有房颤 的瓣膜病患者的瓣膜置换手术中推广应用。
摘要 心房颤动(房颤 )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导致脑栓死、心力衰竭及心原性猝死等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虽然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使部分房颤患者转复,但并不能降低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致 残率和致死率高,因此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方法之一。目前对于房颤抗凝治疗有许多新的研究 热点,包括新型抗凝药物、房颤导管消融、微波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术,外科治疗等。现就房颤治疗研究的新 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导管消融;微波射频消融
目前,开胸左心耳闭塞手术方式大致有切除与结扎两种。 ACC/AHA/ESC 2006 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左心耳 的切除或者结扎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房颤治疗术后的血栓栓塞 发生。但研究发现,外科左心耳结扎经常会出现术后左心耳 闭塞不完全。Ailawadi 等 [18] 报告了美国 7 个中心 71 例行心
Email: muratvkili@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14(2014)11-0955-03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4.11.027
956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年 11 月 第 29 卷 第 11 期(总第 197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4,Vol. 29 No.11(Serial No.197)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抗凝剂,作用于Ⅱ a 因子的第
二代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5]。RELY 研究是一项全球性、随 机的Ⅲ期临床试验,共有 44 个国家 900 多个研究中心的 18113 例患者参与。结果表明: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 酯 150 mg 和 110 mg(2 次/ d)均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 脑卒中和栓塞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达 34%,前者剂量不会 增加大出血的风险;后者的大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减少 21% (P =0.002)[6]。 2 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脑卒中 2.1 Watchman 系统左心耳封堵
利伐沙班、阿哌沙班是一种特异性的直接Ⅹ a 因子抑制 剂,通过高度选择性和可竞争性抑制游离和结合的Ⅹ a 因子 以及凝血酶原活性 [3]。ROCKET-AF 研究是预防房颤患者发 生脑卒中方面最大规模的双盲研究,入选了 14 264 例房颤患 者,利伐沙班使治疗人群脑卒中和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的相 对风险降低了 2l%。利伐沙班组患者大出血和临床相关非大 出血发生率与华法林组相当(P =0.442),但利伐沙班组颅内出 血风险显著降低 33%(P=0.019)[4]。ARISTOTLE 研究计划入 选 18000 例房颤患者,阿哌沙班组与华法林组相比,脑卒中 或系统性栓塞的发生率减低了 21%。 1.2 第二代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年 11 月 第 29 卷 第 11 期(总第 197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4,Vol. 29 No.11(Serial No.197)
955
综述
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艾克拜尔·安尼瓦尔综述[9] 等开展的研究在加拿大 7 个研究中心 52 例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 Amplatzer 系统。大多数患者接受短 期(1~3 个月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单联抗血小板治疗,手术 成功率为 98.1%,平均随访(20±5)个月,卒中、全身性栓塞 及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1.9%、0% 和 1.9%。Park 等 [10] 报道了欧洲地区 2008-12 至 2009-11 期间,十个医学中心的 143 例房颤患者置入该封堵器预防血栓栓塞的初期临床经验, 3 例出现缺血性卒中。 3 射频消融预防房颤所致栓塞
成为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且技术日趋成熟。2006 年美国心 脏病学会 / 美国心脏协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 房颤治疗指南明确建议除药物治疗外,射频消融可用于有症 状的房颤患者,预防房颤复发(Ⅱ a 类适应证 )。 3.1 内科导管射频消融术
Sameer 等 [11] 入 选 13 751 例 患 者 进 行 回 顾 性 队 列 研 究,其中 1 099 例(7.4%)患者进行射频消融。射频消融组 和无射频消融组的 CHADS2 评分分别为(0.89±1.10)分和 (0.65±8.90)分。射频消融组比未进行射频消融组的卒中发生 率显著减少(4.09% vs 12.78%,P<0.01)。Schmidt 等 [12] 通过 对 6140 例患者研究调查发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后可具有停止 服用口服抗凝药的可行性。 3.2 外科射频消融术
微波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操作较“迷 宫手术 ”和射频消融简单,手术时间短,易于推广。但在临 床应用的时间相对较短,在消融路径、功率、时间及术后处 理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外科治疗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结扎或闭合完全, 可以尝试“杂交 ”技术,即在外科治疗中置入左心耳封堵器 后再行左心耳结扎或切除术,封堵器表面完全内皮化就能 保证结扎或闭合面的平整性,亦可通过胸腔镜技术进行心 外膜左心耳封堵术,创伤较小,可视条件下封堵可提高植 入成功率。
射频消融术目前已经成为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 方法。房颤射频消融最初的设想来自于外科迷宫手术,现已
作者单位:83005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外科一科 作者简介:艾克拜尔·安尼瓦尔 住院医师 硕士 研究方向:缺血性心脏病外科治疗 Email: 357649983@ 通讯作者:木拉提·阿不都热合曼
外科医生在术中采用射频消融技术对房颤进行治疗在治 疗策略上分为:①心内直视手术同期术中射频消融技术,适 应证为器质性心脏病 ( 如瓣膜病、冠心病等 ) 合并永久性房 颤患者;②微创消融技术,适应证为不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 疾病的阵发性和孤立性房颤患者 。 [13]
导管消融术:导管消融术是对房颤的基本病灶及维持基 质进行隔离毁损,使其重新起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外科消 融治疗房颤,最重要的就是确保消融线的透壁性和连续性, 以免非透壁或非连续性消融造成异常激动或折返环穿过消融 裂隙,导致复发。
微波是介于射频和超声之间的电磁波,电磁场能透过 血液、正常的心肌组织及瘢痕组织传播,这些特性使其适 于 心 房 肌 的 消 融。MacDonald 等 [17] 报 道 了 在 12 项 研 究 中, 9 项研究平均随访 6~12 个月,术后发现窦性心律转复率为 62%~87%,1 项研究观察中随访 24 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为 71%,另外两项长期随访研究(5 年和 5.37 年 )窦性心律转复 率为 39% 和 61%。 4 外科结扎手术预防房颤所致栓塞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凝药如维生素 K、环氧化物还原酶 抑制剂、直接Ⅹ a 因子抑制剂、第二代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逐 步面世。虽然这些新型抗凝药与食物、药物的相互作用少, 半衰期短,与华法林相比,无需监测 INR,出血事件方面安 全性良好,但缺乏拮抗剂,一旦出现严重出血无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1.1 直接Ⅹ a 因子抑制剂
外膜左心耳夹闭患者,随访 3 个月,61 例患者接受计算机断 层摄影术(CT)或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其中 60 例(98.4%) 患者发生左心耳完全闭塞。Kim 等 [19] 对纳入的 2067 例行心 外膜左心耳夹闭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病历照研究。收集术前 CHADS2 评分标准和术后第 30 天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左心耳 结扎组,术后房颤患者未发生术后心血管意外。在非左心耳 结扎组,术后房颤患者中有 7 例(6.1%)发生术后心血管意外 (P=0.003) [20]。外科结扎已经被认为是一个各种心脏手术安全 辅助,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一个较大的随机对照试验 。 [21]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Reddy 等 [7] 发表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研究进 行左心耳封闭在 150 例非瓣膜性房颤和 CHADS2 评分 >1。随 访时间平均为(14.4±8.6)个月。脑卒中或全身性栓塞发生率 为 2.3%。PROTECT-AF 试验是一项入选 707 例非瓣膜性房颤 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 Watchman 组和华法林组的 停药率分别为 15.3% 和 22.5%。与对照组相比主要终点事件、 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分别下降 38%、29% 和 38%。然而主要 安全终点(出血、手术并发症 )发生率封堵组较华法林抗凝组 (7.4% vs 4.4%)增加 77%[8]。 2.2 Amplatzer 系统左心耳封堵
王嬿等 [14] 报道了 144 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在 心内直视手术下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 Maze Ⅲ型手术,出院时发生房颤 39 例(27.08%),随访 6 个月后 发生房颤 25 例(17.36%)。射频消融迷宫术是一种安全、简 便的操作,取代了迷宫术中大量的切口从而避免缝合,明显 缩短和简化了手术过程。
心房颤动(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 因心房主导的折返环导致许多小折返环引起房性心律紊乱。 脑卒中是房颤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20% 的脑卒中是房颤后 左心房血栓形成发生栓塞的后果。研究证实,房颤是心力衰 竭再次住院和死亡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维生素 K 环氧化物还原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一些新型的抗 凝药无需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食物、药物相互作 用少,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 [1]。每年因房颤所致脑 卒中死亡率为 1.9%~18.2%[2],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因房颤 所致血栓栓塞成为研究热点。 1 新型药物预防房颤脑卒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