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PPT课件

(3)P-R间期≥120ms. (4)同导联的P-P或R-R间距相差﹤120ms
EKG具备以上四点既可诊断为窦性心律.
其他部位发出的激动的均为异常心律。
心房颤动----房性异位心律.
心房颤动EKG特点:
(1)P波消失,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 一、 间距不均的心房颤动波(f 波)代替。
(2)心房的频率350~600次/分钟。 (3)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4)窄QRS波,伴有迷走性差传时可增宽。 (5)在R-R绝对不规则又无f波时考虑房颤。
注意事项:
1. 使用抗栓治疗最主要的是脑出血和消化道 出血并发症。
2.抗栓治疗的化验监测主要为凝血酶原时间 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华法林:目标INR在之间。 华法林与阿斯匹林联用: INR保持在。
(二)非药物治疗治疗手段的进展
✤用于慢性房颤药物治疗无效的 ✤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者 ✤急性房颤伴血液动力学障碍者 2.植入型心房除颤器(IAD) ✤准确识别房颤转复为窦性节律 ✤转复律达80%以上
发病率↑
} 致残率↑ “ 无形的杀手 ”
死亡率↑
病因
70~80年代 : 风湿性心脏病为第一病因; 90年代以后: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老 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呈上升趋势; 而风湿性 心脏病呈下降趋势; 随着心脏手术(换瓣,冠 脉搭桥等)的增加,1/3的病人发生房颤; 甲亢; 慢阻肺; 心力衰竭; 心肌 病等; 另外, 家族性 房颤是近年来发现的病例,与基因突变有关,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房颤的分类
2003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北美起搏学 会; 电生理学会(NASPE); 心律失常工作组; 联合 起草发表的国际统一的心房颤动(AF)的命名和分

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持 续 的 巨 大 折 返 环 式 心 房 颤 动 的 电 生 理 基 础 。基 于 此 理 论 , o . . ] 创 性 的 创 造 出 了 迷 宫 手 术 。 C xJ L 开 随 着 分 子 生 物 技 术 的 广 泛 应 用 , 前 对 心 房 颤 动 发 目 生 机 制 的研 究 已 经 深 入 到 了 分 子 水 平 , 心 房 颤 动 但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2 9 (0 0 1 …00 0 0 0 2 4 2 1 ) 1 15 3
心房 颤 动是临 床 上 最 常见 的心 律 失 常 之 一, 国 际 上 将 其 分 为 5类 : 首发 性 心 房 颤 动 、 发 性 心 房 颤 阵 动 、 复 性 心 房 颤 动 、 续 性 心 房 颤 动 、 久 性 心 房 反 持 永
约 有 10 0万 心 房 颤 动 患 者 ] 心 房 颤 动 并 不 是 一 0 。
2 2 左 房 隔 离 术 .
18 9 0年 w川i . 等 提 出了左 心 房隔 离 a J M. ms 术 治疗 心房 颤动 。手 术 基 本 方 式是 : 在左 心 房 上做
1条 与 房 间 隔 平 行 的 手 术 切 口 , 左 心 房 与 心 脏 其 将 他 部 分 隔 离 , 而 使 心 房 颤 动 限 制 在 左 心 房 , 他 部 从 其
缩 功能损 伤较 大 , 流 动力学 的改 变也较 多 , 栓栓 血 血 塞 的 风 险 并 不 能 消 除 , 大 的 弊 端 是 失 去 了 房 室 的 更
尚未 完全 阐 明 , 但对 心房 颤动 的起 始 、 持提 出了多 维
种 理 论 , 得 了 一 定 的 进 展 。 目 前 得 到 公 认 的 心 房 取 颤 动 发 生 机 制 有 : 部 异 位 灶 自律 性 增 强 机 制 和 折 局 返 机 制 。 Hasa ureM . = 研 究 证 实 , 发 性 i g er s 等 。 的 阵 心房颤 动绝 大多 数起 源 于肺 静 脉 的 异 位兴 奋 灶 , 且 双 肺 静 脉 是 异 位 兴 奋 灶 的 主 要 分 布 区 。这 为 日后 发 展 微 创 迷 宫 手 术 提 供 l理 论 依 据 。 C xJ L _ 采 r o . .d

(完整word)抗凝药物新进展

(完整word)抗凝药物新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治疗心房颤动新进展一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整体人群患病率接近1%。

根据美国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推算(美国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在3亿人口中有房颤患者560万),我国房颤患者估计在1000万人以上。

房颤的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接近10%.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房颤患者人数也将急剧增大。

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在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均较冠心病更差。

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因血栓栓塞而致残致死,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占15%- 25%。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每年达5%,而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每年脑卒中再发风险为12%。

房颤使房颤患者的总死亡风险增加近两倍,是常见而且危害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是治疗房颤的主要目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可使房颤血栓栓塞的危险降低约2/3。

欧美国家进行的临床试验证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强度应维持在国际标准比值(INR)2。

0-3。

0,INR高于3.0出血并发症增加,低于2。

0则不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降低脑卒中的作用,但最新的荟萃分析显示其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的效果不足20%.其他抗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均不如华法林,指南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以华法林为代表的香豆素类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长期抗凝治疗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氧化型维生素K的还原,从而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化,阻止凝血瀑布反应的发生,称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

然而华法林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严重影响房颤患者抗凝的普及和疗效.首先,华法林的主要缺陷是药代动力学方面的。

其治疗窗窄、起效慢、需频繁的监测来调整剂量以及与多种食物、药物间产生相互作用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如食物、药物均会影响华法林抗栓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从而要求患者必须频繁监测INR,以确保抗凝治疗窗内时间(TTR)即有效抗凝时间达到60%以上才会获益。

干预自主神经系统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完整版)

干预自主神经系统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完整版)

干预自主神经系统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完整版)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按照2016 ESC/EACTS房颤管理指南,在2010年,估计世界范围内AF 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 090万和1 260万人,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和患病率更高[1-2]。

到2030年,预期在欧洲有1 400 ~1 700万名AF患者,每年新诊断12 ~21.5万名AF患者[2-4]。

AF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高,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AF的发病率和危害也日益加重。

目前治疗AF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消融和药物治疗,王等[5]人将402例AF患者分为消融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组,进行随访得出结论:消融组治疗有效率为83.2%,药物组治疗有效率为50.2%,虽然消融组有效率高于药物组,但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如何更加有效的治疗AF,增加成功率降低复发率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AF的发生机制复杂,研究发现AF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Cardiac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CANS)的激活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等有关。

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活动在AF的发生和维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干预ANS(包括神经丛消融、肾去神经化治疗、经皮神经刺激、运动训练等)可能提高AF治疗的成功率并降低AF复发率。

本文拟对CANS及解剖、引起AF的机制及干预自主神经治疗AF的进展进行综述。

1 与CANS相关的解剖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沿颈部和胸部脊髓的主要自主神经节。

这些自主神经节包括颈上神经节(与C1-3相通)、星状(颈胸)神经节(与C7-8至T1-2连通)和胸神经节(低至第七胸神经节)。

星状神经节是心脏交感神经支配的主要来源,星状神经节与多个胸内神经和结构以及皮肤相连(图1)。

这些神经节容纳大多数节后交感神经元的细胞体,其神经轴突形成上、中、下心脏神经并终止于心脏表面。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

Cu r n ee r h a d a v n e nt ed u h r p fara b l t n JN Migfn re tr sa c n d a csi h r gt e a y o til r l i I n — g,HE Gu —ig i f i ao e opn .
维普资讯
国际内科学 杂志 20 0 7年 5月第 3 4卷第 5期

2 5・ 6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现状和进展
金 呜锋 综 述 ; 何 国平 审校
摘要 :心房颤动 ( F 是临床常 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 A ) 患病 率和致残致死率高 , 药物疗效不理想 。近 年来 ,
和死亡 率上 均 不 比节 律 控 制 差 ; F I M 研 究 的 主 A FR
要 成果 是上述 治疗 方法 在 总体死亡 率 上无统 计学 差 异, 但节 律控 制组 有着更 高 的死亡 率 趋势 。因此 , 美 国 内科 学会 、 国家庭 医师 学 会 和 一些 学 者 推 荐 心 美
随着对 A F发生和维持机制 的不断了解 , 特别 是新药不 断问世 、 传统药 物新功 能的研究 , 物治疗 已取 药
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主要从心率控制 、 节律控制 、 改善心房重 构和抗炎 等方 面加 以介绍 。 关键 词 :心房颤动 ; 心率控制 ; 节律控制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3 9 2 0 )50 6 -3 51 0 426 (0 7 0 -2 50
分 常见 的一种 心律 失 常 , 着年 龄 的增 加其 发 病 率 随 有 明显增 高 。A F发生 时 , 房 正 常 收缩 消 失 , 室 心 心 舒 张期 心房 主动充 盈 消 失 ; 时心 率 和 节律 的快 慢 同 不一 , 导致 心室舒 张期 的充盈 时间显 著缩 短 , 可使 还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进展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进展
床 试验证 据 。
除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1 AF分型
目前 , 对于 A F常采用 “ P 的分类 法 , 三 ” 即将
AF分 为 阵 发 性 ( ao yma) prx s 1,持 续 性 ( es — pri s tn)和永久 性 (emaet。这样 分类 便 于确定 病 at pr n n) 人 的治疗 原 则 。AF的非 药 物 疗 法 多 不 成 熟 , 物 药 治疗 仍 为 AF的主线 。
维普资讯
医学 理 论 与 实 践 2 0 0 7年第 2 第 l O卷 O期
JMe e r LP a 12 , . 0 Oc 2 0 dTho rc 8 Vo.0 No 1 , t 0 7
・综述 与讲 座 ・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进展

24 有 房 室 旁路 前传 的 AF的 药物 治疗 对 策 血 . 流动力学 不稳 定者 应立 即 同步直 流电击 复律 。对血 流 动力学 稳定者 , 可选 用 延 长 房室 旁 路 不 应期 的经
2 11 AF发作 期 的治疗 : . . 如病 人 的血 液 动力 学 稳
定, 即或考虑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 , 也可酌选减慢 心 室率 的药物 。对无 明显 器 质性 心脏 病 , 功 能 良 心
2 5 AF的抗凝 血 药物 治疗对 策 .
能不全 , 无房室旁路房室传导的病人应首选西地兰 , 如不 能满意 控制 心 室率 , 酌 情 联合 l阻 断剂 或 地 可 3 尔硫卓。阵发性 A F在用减慢心室率药物后 , 多可
自行恢复 窦性 心律 。 2 12 AF未 发 作 的 间歇 期 的 治疗 : . . 阵发 夏性 AF
2 AF的治疗 对 策 2 1 阵发 性 AF的 药物治 疗对 策 .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整理课件
制定随访计划-动态评估
随访内容 卒中危险因素的变化(如新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等)尤应是否需要抗凝 治疗? 目前是否还需要抗凝?如血栓栓塞低危患者复律4周后不需要抗凝
治疗后患者症状是否改善?若无改善,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
是否出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征象或风险?若已出现, 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阵发性AF是否已进展为持续性或永久 性AF?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 评估心室率控制治疗是否满意?静息状态和体力活动时的目标心室率是 否已经达到?
金属裸支架1个月 DES至少3个月
其后可采取华法林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少1年 1年后若无冠脉事件可长期单用华法林治疗 对Af高危患者建议尽量应用金属裸支架减少三联治疗
的疗程,治疗过程中增加INR监测频度,降低INR目标 值范围在1.6~2.5.
整理课件
二、心室率和节律控制
策略选择
恰当的抗血栓治疗
水平 A/C
B A
整理课件
决奈达隆—一线的AAD药物
为非碘化的呋喃衍生物,可阻滞钾、钠、钙等 多种离子通道
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心律失常死亡和因心 血管事件事件住院率,但不降低总死亡率
控制AF复发的疗效显著劣于胺碘酮 安全性好
突出优势是目前较少有甲状腺、眼或肺毒性及Tdp 等不良反应
决奈达隆增加合并严重心衰患者的死亡率
AF患者的初始处理
缓解症状 评估AF相关风险
EHRA评分 估计卒中风险
寻找诱发情况 并发症
整理课件
EHRA的AF症状评分
EHRAI 无症状 EHRAII “轻度症状”正常的日常活动不受影响 EHRAIII “重度症状”正常的日常活动受到影响 EHRAIV “致残症状”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治疗进展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患病率高。

房颤不但引起心衰,导致栓塞和中风,而且明显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因此房颤的预防和治療一直备受关注。

房颤的治疗包括上游治疗、急性房颤发作的治疗、抗凝治疗、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等多层面治疗。

近年来房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已逐步形成患者参与的多学科房颤团队共同合作的综合管理模式。

本文就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AF)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s,whose prevalence is high in the population.AF not only causes heart failure,leads to systemic embolism and stroke,but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seriously impacts on people′s health.Therefor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F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Treatment of AF includes upstream treatment,treatment of acute AF,anticoagulant therapy,rate control,and rhythm control.In recent years,treatment of AF has had substantial developments and AF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formed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patient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F medical teams participate together in the management.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the treatment of AF.[Key words]Atrial fibrillation;Anticoagulant therapy;Rate control;Rhythm control;Integrated management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指心房规律的电活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快而无序的颤动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9月美国抗栓治疗专家组推出 了 ”第七次ACCP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的报 告”(简称 ACCP-7)。ACCP-7提出了: 1.房颤 抗栓治疗的建议 2.房颤的规范化抗栓治疗 的对策 (1)抗栓的建议: 所有的维生素K拮抗几剂(VKA)的目标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5(2.0~3.0)。 房颤持续时间≥48h或持续时间不明,需 要药物或电转律的患者,复律前3W及复律 成功后至少口服4W的VAK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
第一次描述房颤以来, 房颤一直被视为临床 最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快速心律失常. 据美国Framingham研究资料表明: 30~60 岁的男女人群, 随访30年, 有7.3%发生房颤; 65岁的4%; 75岁以上15%; 男性为女性的2倍; 由于房颤的发生率高; 致残率高; 病死率高; 目前已成为本世纪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Dofetilide(多非利特) 是治疗房颤的纯Ⅲ类新药; 特异性的阻滞快速激活的延缓整流钾电流 (Ikr),而对其他钾.钙通道和β 受体无作用,从而选 择性地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 期,以控制心律失常. 用法: 250μ g,每日2次.服药后4小时达高峰, 100%吸收,80%由尿排出.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不良反映:头痛、肌肉痉挛、窦性心动过缓。
目的: 恢复窦律和维持窦律, 控制心室 率, 抗凝治疗预放血栓。
(一) 药物治疗 1. 用于复律和维持窦律的药物: 普鲁帕酮(心律平) : 对转复新发生的房颤非常有效,为首选. 既能维持窦律又能预防复发. 病程在1小时内转复律达70~90%. 建议: 单剂量口服每日剂量450~600mg, 用于 ≤7d的房颤,转复率达60%左右.紧急情况 下考虑静脉用药,先给70mg,稀释后3~5分 钟静脉注, 必要时可重复. •
心房肌电重构------电重构机制尚为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在房颤发作一个月后, 其组织学和 解剖学就出现重构. 主要表现为: 心房内有效不应期缩短, 传导 延缓, 窦房结功能减退, 各种离子功能异常, 先是Ca2+在细胞内积聚, 随之K+,Na+离子流 相继异常. 心房肌电重构是对房颤产生机制的新认 识, 也是房颤得以持续的主要因素.
1. 使用抗栓治疗最主要的是脑出血和消化道 出血并发症。 2.抗栓治疗的化验监测主要为凝血酶原时间 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华法林:目标INR在2.5-3.5之间。 华法林与阿斯匹林联用: INR保持在3.0。
(二)非药物治疗治疗手段的进展
发病的形式了解病因:
短阵的房颤: 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 持续性房颤: 大多有结构性心脏病基础. 如: 二尖瓣狭窄;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心 肌病; 房间隔缺损; 肺梗死; 三尖瓣病变; 慢 性心力衰竭; 甲亢; 病窦; 预激; 心脏手术;急 性感染; 电击或雷击; 部分原因不明,故又称 特发性房颤.
如果复律不可能,或对患者不利,则控制 心室率也是房颤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2. 阐述了室率控制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 指出:房颤患者在休息时心率控制在60~80 次/分,中等运动在90~115次/分,即认为 心室率达到满意控制.室律控制只是一 种对不能复律者的有效治疗.
3. 阐述了房颤的抗凝治疗. 指出: 房颤时,由于心房血流淤滞,心内膜损 伤及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并发症. 4. 阐述了房颤药物治疗的选择. 指出: 对房颤选用节律或室率控制前必须 考虑: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是否有栓 塞的高危因素?何种治疗对患者最有 利?
抗凝常用的药物:
1.华法林 双香豆素的衍生物,主要干扰维生 素K和维生素K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发生抗凝 作用。(最常用) 2.肝素 是凝血酶Ⅲ(AT-Ⅲ)强化剂,使凝血酶 灭活。多用于短期的抗凝治疗。 3.阿斯匹林 是抗血小板药物,75mg/天与安 慰剂相同,325/天卒中危险性下降42%。
注意事项:
⒊抗凝治疗 房颤与其他心律失常不同的是---增加缺血性脑 卒中,也是增加病死率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 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5个主要的临床试验(AFASAK、SPAF、 BAATAF、SPINAF、CAFA)荟萃分析结果:华法林 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33%、复合终点 事件(脑卒中、体循环栓塞、死亡)的发生率下 降48%。而大剂量的阿斯匹林使脑卒中降低36%。
房颤的分类
2003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北美起搏学 会; 电生理学会(NASPE); 心律失常工作组; 联合 起草发表的国际统一的心房颤动(AF)的命名和分 类标准, 建议将房颤分为: 1. 初发房颤-------------(48h~7d ). 2. 阵发性房颤---------(至少有一次自发终止) 3. 持续性房颤---------(需要干预方能重建窦律) 4. 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变为窦性心律)
心房颤动(房颤)--------自1909年心电图
发病率↑
致残率↑
} “ 无形的杀手 ”
死亡率↑
病 因
70~80年代 : 风湿性心脏病为第一病因; 90年代以后: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老 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呈上升趋势; 而风湿性 心脏病呈下降趋势; 随着心脏手术(换瓣,冠 脉搭桥等)的增加,1/3的病人发生房颤; 甲亢; 慢阻肺; 心力衰竭; 心肌 病等; 另外, 家族性 房颤是近年来发现的病例,与基因突变有关,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注意事项: 有以下情况者禁用或慎用普鲁帕 酮(心律平) 1. 合并有心力衰竭; 2. 射血分数降低者; 3. 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 不稳定性心绞痛; 6. 6个月内有过心机梗死者;
胺碘酮 : 对房颤转复率可达到80%; 60~79%的房颤患者可维持一年以上的窦性心律; 对合并有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者可减少猝死 和总病死率; 用法: 1.2~1.8g/d, 分次口服;直达总量10g,然后 以 0.2~0.4/d维持; 静脉用药: 先5~7mg稀释 后于30~60分钟内静脉注射, 然后1.2~1.8/d静脉滴 注或分次口服, 总量达10g以后以0.2~0.4/d维持. 副作用: 角膜色素沉着; 致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 而致尖端扭转型室速); 间质性肺炎.
返. 房颤时折返激动波有多种表现形 式:
1. 2. 3. 4. 围绕心房自然解剖障碍的解剖折返; 围绕已激动中心转动的主导环折返; 围绕不规则阻滞线转动的个相异性折返; 围绕双阻滞线转动的8字行折返;
自主神经
目前自主神经功能对房颤的影响 已得到公认. 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 主要见于无器质性 心脏病,在夜间,休息, 餐后发生. 交感神经介导的房颤: 主要见于器质性心 脏病,白天和早晨发 病.
Sotalol(索他洛尔) 是唯一兼有Ⅱ类和Ⅲ类电生理活性的抗心律失 常药。 用法: 80-160mg,1-2次/日, 口服。 注意事项: OTc≥50ms应减量或停药。 禁忌证: 窦性心动过缓、心力衰竭。 2.用于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洋地黄 主要是控制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在伴有心功 能障碍更适合。但对迷走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 无效。 用法:西地兰0.2~0.4mg 加如 50%GS20~40ml 静脉 推注。1~2小时可重 复使用。
(2)P波的频率在60-100次/分.
(3)P-R间期≥120ms. (4)同导联的P-P或R-R间距相差﹤120ms
EKG具备以上四点既可诊断为窦性心律. 其他部位发出的激动的均为异常心律。 心房颤动----房性)P波消失,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不 一、 间距不均的心房颤动波(f 波)代替。 (2)心房的频率350~600次/分钟。 (3)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4)窄QRS波,伴有迷走性差传时可增宽。 (5)在R-R绝对不规则又无f波时考虑房颤。
房颤的“三P”分类方案:
阵发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 永久性房颤: 能够自行终止者; 不能自行终止,需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也不能终止.
分类的意义:
1. 有利于制订房颤患者的治疗原则; 2. 有利于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开展; 3. 有利于房颤疗效的评价和临床试验结果的比较.
房颤的血流动力学
致舒.缩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
房颤的电生理机制
房颤电生理机制的学说形成于二十世纪 30~40年代, 近10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目前 主要概括为:
1. 2. 3. 4. 异位兴奋灶(90%来源肺静脉内) 折返 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心房肌电重构
1947年以后,折返机制成为主流,认为房内多发小 折返是房颤得以持续的基础.
折返 现已公认房颤的电生理基础是折
β-受体阻滞剂
主要是阻断交感神经,控制运动状态下的心室 率。常用的代表药为:Metoprolol(美托洛尔)、 Esmolol(艾司洛尔)、Sotalol(索他洛尔)。
钙拮抗剂
主要是阻断房室结的传导来控制心室率。 常用 的药物: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
2002年 NASPE 公布的 AFFIRM和 RACE的试验结果显示:控制心率与转 复窦性心律两种治疗方式比较,在生 活质量、住院次数及病死率等方面无 显著差异。因此,目前不再强调对房 颤患者首选转复治疗,可以将控制心 室率作为一线治疗。
房颤发生后: 心房泵作用的丧失,不规则的心室律可导
1. 射血分数的降低; 2.心输出量的减少; 3.动脉血压的下降; 4.肺契嵌压增高; 5.外周静脉压升高; 6.循环中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增多; 7.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是房内血栓形成的主因.
房颤的危险性
主要两个方面的表现:
1.影响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房颤时: 心室率↑,不整→心搏出量↓→ 射血分数的↓→血液动力学紊乱→心衰. 2.导致血栓并发症 房颤时: 心房收缩力丧失→ 心房内血流 淤滞→心房内血栓形成→导致栓塞.
经历了半个世纪以后,国外发表了有影 响的AFFIRM试验结果,指出:房颤只要控制 心室也能达到复律治疗相似的效果,治疗的 观点又回到了洋地黄控制心室率的年代. 房颤的治疗何去何从,如何利用已积累 起来的循证医学知识去指导治疗,已成为大 家关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