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两种电荷cjc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1两种电荷(讲课)精品PPT课件

+1 1
氢原子
+8 2
6
氧原子
元
原 子 本 身 不 显 电 性
电荷
得到电子, +8 2 68 带负电
+13 2 8 3
失去电子, 带正电
带电实质
摩擦起电实质:电子的转移
束缚能力强的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束缚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无规则运动
自由电子
导体和绝缘体
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 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 见 的 导 体
导体和绝缘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 见 的 绝 缘 体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两种电荷
小实验
用塑料尺、 笔杆与头发摩 擦,再靠近碎 纸屑,观察现 象。
电荷
与头发摩 擦过的塑 料梳子吸 引小纸片
电荷
摩擦过的 塑料梳子吸 引水流
电荷
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物体叫 做带电体,或带上电荷的物体。 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 说带了电荷。 带电体的性质:
能吸引轻小物体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151两种电荷ppt+flash

A
B
C
4.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D )
A.在干燥的天气脱毛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听到 轻微的噼叭声
B.用干净的塑料梳子梳头发时, 头发会随梳子飘起
C.化纤衣服穿在身上特别爱吸 附灰尘
D.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落
5.用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带电的 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 先合拢后又张开,则.( B)
结论: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 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 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 物体。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 是C。
结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
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
2、元电荷
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 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e=1.6×10-19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 都是e的整数倍。
3、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 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小结:玻 正 橡 负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 , 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
小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验电器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工作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1、是否能吸引轻小物体;
2、是否能使验电器金属箔张开一 定的角度; 3、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你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
最新人教版物理初中《151两种电荷》教案(高效课堂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 摩擦起电的原因.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 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 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 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和摩擦起电的原因.课前准备情景创设、新课引入气球放在书的下方松开手, 气球会脱落;把气球与躲在讲桌下的学生头上摩擦后再次放在书下, 气球好似粘在书的下方, 不再脱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实验操作有什么特别之处?气球为什么能被吸引?进行新课一、摩擦起电◆探究活动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 分别把棒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 观察现象.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生活中的现象:在空气枯燥的时候, 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衣服会粘在皮肤上, 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二、两种电荷◆探究活动2: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 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 看到的现象:相互排斥.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 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看到的现象:相互排斥.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 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看到的现象:相互吸引.◆探究活动3: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 捋的次数越多, 注意观察现象并尝试解释.分析与总结: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 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但凡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 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但凡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 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结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可用“+〞表示.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可用“-〞表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探究活动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 简称:库, 符号:C.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工具——验电器.〔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 就有一局部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 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 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3〕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 找出其他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 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不能.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 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能.三、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 电子带负电.元电荷:最小的电荷.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2.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束缚电子能力弱的会失去电子的物体, 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得到电子的物体, 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 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使正、负电荷分开.四、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活动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 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 重做上面实验, 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 而B 仍然闭合.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例如:金属、石墨、人体、酸碱盐的水溶液、大地等.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例如:橡胶、玻璃、陶瓷、油、纯水、枯燥的空气、枯燥的木棒等.板书设计两种电荷一、摩擦起电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二、两种电荷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是库仑〔库〕, 符号是C.4.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三、原子及其结构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2.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四、导体和绝缘体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随堂练习1.A、B、C、D四个带电的小球, A吸引B, B排斥C, C排斥D, A带正电. 那么B、C、D 三小球带电的种类分别是〔〕A.正电, 负电, 负电B.负电, 正电, 正电C.负电, 负电, 负电D.正电, 负电, 正电〔答案:C〕2.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 小球被吸引过来, 那么小球是( )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 也可能不带电〔答案:D〕3.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 分别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 如果把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 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A.不变B.变大一些C.变为零D.变小一些, 但不为零〔答案:C〕4.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 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 那么它们可能是( )A.两个带正电, 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 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正电, 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 一个不带电〔答案:D〕5.物体带电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有了____________而带负电, 缺少了____________就带正电, 因此,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 实质是电子____________的过程.〔电子转移电子电子转移〕6.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铅笔芯、橡胶、铁是导体B.塑料、干木棒、陶瓷是绝缘体C.铁、冰、玻璃是导体D.蜡、食盐、水银是绝缘体〔答案:B 〕第4节变阻器知识目标1.变阻器能说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画出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能够把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中来改变电路中电流及用电器两端的电压.2.变阻器的应用知道滑动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用课件播放视频:在北京的某剧场里, 人们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全国青年舞蹈大奖赛的开始, 突然, 剧场里的灯光逐渐由亮变暗, 幕布拉开了, 演员优美的舞姿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把我们带入了翩翩的遐想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呢?这节课, 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个实验, 我们只要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仪器就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展示滑动变阻器, 引入新课.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变阻器的工作原理1.提出问题: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变化引起的, 而电流的变化那么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 启发学生猜测: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2.实验探究:学生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三个因素(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去猜测, 其中不排除有其他的想法. 教师将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实验小组, 启发学生设计出以下三种类型实验方案:归纳总结:方案1:如下图, 在A、B间分别接入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 如铜丝和铅笔芯, 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并加以比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电路方案2:如上图所示, 在A、B间改变导线横截面积(分别接入1根笔芯与2根笔芯), 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并加以比拟.方案3:如上图所示, 在A、B间(有鳄鱼夹)夹入一段铅笔芯, 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并加以比拟.3.交流评价:让完成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小组相互交流, 并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较方便地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调光台灯, 实质上是通过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来改变电阻, 从而改变台灯的亮度的. 要想弄清其原理, 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 其实, 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归纳总结: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在相同粗细的条件下, 导体越长, 电阻越大;导体越短, 电阻越小. 可以通过改变导体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这就是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探究点二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1.探究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 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外表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 猜测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 然后用课件展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滑动变阻器的构造〔1〕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2〕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3〕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 几乎是零?〔4〕移动滑片时,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教师在学生实验的根底上演示归纳变阻器连入电路要改变电阻必须是金属横杆和电阻线上各接上一个接线柱. 演示观察, 接AC或AD效果是相同的, 同理接BC或BD是相同效果. 进一步分析讨论接AC或AD时, 当滑片P向右移时由于滑片离A点越来越远, 接入电阻线的长度在增加, 电阻就变大, 电流变小;同理向左移时, 由于接入电阻线长度变小, 电阻变小, 电流变大. (如以下图)滑动变阻器的接法通过上述实验操作、分析, 学生对变阻器的原理和使用已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归纳总结:〔1〕电阻丝上能接触滑片的地方, 绝缘漆已被刮去. 刮去的目的是为了使滑片能和所接触的电阻丝之间通过电流;〔2〕下面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3〕上面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 几乎是零;〔4〕移动滑片时, 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的情况有四种:A和C、A和D、B和C、B和D. 假设接AC或AD时, 只要向B移动电阻就变大;假设接BC或BD时, 只要向A移动电阻就变大. 假设接AB时, 电阻器的全部电阻接入电路, 此时接入的电阻最大;假设接CD时, 只是把金属棒接入电路, 此时变阻器接入的电阻几乎为零.〔5〕变阻器的接法可总结为:A.改变电阻、四种接法、两种效果;B.不变电阻、两种接法、两种效果.〔6〕电阻器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2.练习正确使用变阻器设计学生实验, 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理解变阻器的使用. )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①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 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②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 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③要使灯泡由暗变亮, 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实验探究:学生相互讨论, 首先, 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 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 同时, 教师巡视, 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 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用变阻器控制灯泡亮度交流评价: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 共同归纳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为了便于学生进行记忆, 可向学生介绍以下口诀:串入电路, 调流控压;一上一下, 作用最大;同上同下, 没有变化;接入电路, 拨到最大.探究点三变阻器的应用活动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中所见的具体实例, 交流、讨论. 你见到过生活中的变阻器有哪些?根据学生的答复, 归纳为:电位器, 及可以调节灯泡亮暗的台灯、可以调节温度上下的电热毯、电饭锅等.板书设计第4节变阻器教学反思本节教学中通过剧场里的灯光逐渐由亮变暗的情景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顺利引出课题. 通过探究如何“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的亮度〞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引起电阻变化的因素, 猜测如何设计一个可以改变电阻的元件, 引导学生设计利用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电阻器, 大局部学生能设计出用金属夹子在电阻线上滑动, 从而改变接入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的简易变阻器.要求学生结合滑动变阻器实物和照片,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用法的情况下, 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要让学生注意每个变阻器都有规定的最大电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探究时把改变小灯泡的亮度作为实际需要, 让学生运用滑动变阻器来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 由于变阻器的学习属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 因此探究的方式也与前面的学习有所不同, 以提出思考性问题的方式展开, 并且课本中的思考问题只有通过动手操作, 才能深刻领会.学生在探究中, 一方面熟悉并掌握变阻器的结构和连接方法. 另一方面使变阻器知识有的放矢, 同时这一活动又是实践性和开放性并存, 给学生留有很大的空间. 因此在指导上要有张有弛, 对技能方面的训练要严格, 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要给予指导和鼓励.。
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一种基本的物理性质,表征物体所具有的静电性质。
通过对电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两种电荷的教案,供参考。
教案一: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2.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电荷分离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塑料梳子、玻璃棒、金属导线等。
2.实验材料:细绳、小纸片等。
3.教具:电荷分离动画视频、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电荷分离动画视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梳子梳理头发后,能够吸引小纸片呢?”Step 2:探究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15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a.用干燥的毛巾擦拭玻璃棒,然后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b.用毛巾擦洗塑料梳子,然后用细绳系在梳子上;c.观察细绳受到的力的方向。
2.回顾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棒和梳子所带电荷的性质,提出正负电荷的概念。
3.引导学生思考,正负电荷的产生与物质的什么性质有关?Step 3: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20分钟)1.介绍电荷相互作用的概念,并通过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2.分析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规律。
3.进行实验验证:a.将两个带电体分别靠近和远离,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b.利用金属导线将两个带电体连接,观察导线两端的现象。
4.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同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异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Step 4:应用与拓展(10分钟)1.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观察导线两端的表现来判断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荷性质。
2.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思考并阐述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影响。
Step 5: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51两种电荷51290[可修改版ppt]
![151两种电荷51290[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7e7b37a50b1c59eef9c7b418.png)
我们知道了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那么: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异种电荷吗? 不是
可能带异种电荷 也可能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相互排斥的一定是异种电荷吗? 是
① 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
引过来,则小球是
(D)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练习:
1.电荷的多少叫 电荷量 ,实验室常用来检验物体是
否带电的仪器叫 验电器 ,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 互 排斥 的原理制成的.
2.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橡胶 棒,橡胶棒带负电.若用摩擦后的毛皮与丝绸靠近会出 现 吸引 现象.(吸引或排斥)
151两种电荷51290
15.1 两种电荷
开发区黄陵中学:肖军
2013.7.24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 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 和电荷的移动,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一、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
2、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 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带电的物体叫带电体。
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的梳子吸引小纸片
带电的梳子吸引水流
二、两种电荷:
想一想:摩擦过的不同物体带的电一样吗? 实验: 玻璃棒跟丝绸摩擦,橡胶棒跟毛皮摩擦后分 别靠近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电荷的性质和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知道电荷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概念;2.能够准确理解电荷的单位和符号;3.能够区分带有相同类型电荷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带有不同类型电荷的物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电荷有关的现象,如静电带来物体的吸引和排斥,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知识讲解:(20分钟)1.电荷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概念。
讲解电荷的基本性质包括带电体的电荷存储、分配等,讲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电荷的单位和符号。
讲解电荷的单位库仑(C),并介绍正负电荷的符号约定。
实验演示:(30分钟)实验1:带电鸡毛实验。
用玻璃棒摩擦鸡毛,将其带电,然后将带电的鸡毛靠近木屑,观察其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电荷的带电性质。
实验2:电荷的相互作用实验。
用带有正电荷的玻璃棒靠近带有正电荷的塑料棒,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
然后用带有正电荷的玻璃棒靠近带有负电荷的塑料棒,再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带有相同类型电荷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带有不同类型电荷的物体的相互作用。
练习和总结:(2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学习的内容。
之后,由学生进行总结,提出对电荷的问题和思考。
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介绍电荷的应用领域,如静电的应用、电子学等,培养学生对电荷的拓展应用意识。
教学设计二:电荷的守恒和传导教学目标:1.知道电荷的守恒原理;2.能够运用电荷守恒原理解决相关问题;3.理解电荷的传导过程,知道电荷在导体中的自由移动。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正电荷和负电荷相遇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守恒和传导的好奇心。
知识讲解:(20分钟)1.电荷守恒原理。
讲解电荷守恒原理,即一个孤立系统的总电荷数是不变的。
2.电荷的传导。
介绍导体中的电荷传导,即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移动和分布的过程。
15.1《两种电荷》课件(46张)

2019/11/10
18
验电器
• 构造:
导电金属球、金属棒、金属箔、绝缘外壳
• 原理:
箔片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作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带电多少
2019/11/10
19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 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 么?
答:可以判断所带电 荷的多少
2019/11/10
20
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璃棒和橡胶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
带电?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呢?
答:因为玻璃棒和橡胶棒都是好的绝缘体,玻璃棒
和橡胶棒经摩擦产生的电荷不易传导走,所以玻璃棒和
橡胶棒经摩擦能带电。而金属棒和手(人体)都是好的
导体,金属棒摩擦后产生的电荷很容易经金属棒和手传
导到地上,使金属棒上没有多余的电荷而不带电。
如果要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只要切断电
荷传导的路径即可。简单的方法是将金属棒的一端用好
的绝缘材料包起来拿在手中,即切断手与金属棒之间电
荷2传019/1导1/10的路径。
46
电,则B球、C球的带电情况是(c )
A、A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B、B 球、C球都带正电 C、B 球、C球都带负电 D、无法判断
2019/11/10
A
B
C
14
练习
如图所示,A、B、C为三个用丝 线悬吊着的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
所示,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如A球带正电,C球一定带正电
B、如A球带负电,C球一定带正电
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
消的情况,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2019/11/10
2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章节知识点解析:151 两种电荷

第15章电流和电路15.1 两种电荷1.正电荷与负电荷【知识点回顾】(1)两种电荷: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凡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必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由此人们得出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2)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命题方向】电荷的流动方向及物体带什么样的电荷都是命题的方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例1:关于电荷的认识,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C.电流都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D.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分析:要求知道:(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2)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排斥,故AB正确;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无论正电荷还是负电荷,还是正负电荷同时发生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故C错误;物理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和方向,是一道基础题,应熟记相关的基础知识.例2: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它们间的作用力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分析: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解答.解:因自然界中有正、负电荷之分,即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力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答案为:两,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定义的掌握,这个内容只要多背诵、多理解,就可以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点拨】(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2)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2.摩擦起电【知识点回顾】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命题方向】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的判断,已经摩擦起电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中考的命题方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例1:下列现象中,由于摩擦起电造成的是()A.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产生声音B.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C.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分析: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是摩擦起电.解:A、演奏二胡时,琴弓的弓毛与琴弦摩擦产生声音,属于振动产生声音,不属于摩擦起电;B、冬天感到手冷时,双手摩擦会使手变暖和,是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不属于摩擦起电;C、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是因为毛衣和衬衣摩擦带电,放电产生的噼啪声,符合题意;D、把钢针沿磁体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是磁化现象,不是摩擦起电.故选C.点评:摩擦现象生活中很常见,晚上衣服上有闪电,衣服上易沾有灰尘,梳子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起来等.例2: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主要原因是()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C.梳子对头发有吸引作用D.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分析:根据题中的现象结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可作出选择.解:梳子梳头发,属于摩擦起电现象.被梳子摩擦过的头发会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头发越梳越蓬松.故选B.点评:本题是基础题,考查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题方法点拨】(1)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是两个物体在摩擦过程中,电于发生了转移,它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夺得电子,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识点回顾】(1)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两个物体(不涉及磁体)相互排斥,有两种可能:a.都带正电;b.都带负电.(3)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三种可能:a.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带负电;b.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不带电;c.一物体带负电,另一物体不带电.【命题方向】判断物体带电情况是主要的命题方式,主要以选择填空为主例1:现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带负电,A和B互相吸引,C和A互相排斥,则()A.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B.B可能带正电,C带正电C.B一定带正电,C带负电D.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分析: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③解题时,根据小球间的作用关系并结合A球带负电这个已知条件判断.解:已知A带负电,C和A互相排斥,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C带负电;又因为A和B互相吸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所以B可能带正电,根据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B也可能不带电.所以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故选:D.点评:异种电荷相吸引和带电体吸引轻小的物体这两个知识点要考虑周全,考虑不全是此题选错答案的原因.例2: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细丝张开的原因是()A.大气压的作用B.静摩擦的作用C.分子间有斥力D.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分析:用手摩擦塑料绳时,由于摩擦生电而使塑料绳带上同种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解: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在塑料绳上捋几下,手与塑料绳反复摩擦,使塑料绳带上了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细丝会张开;故选D.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解题方法点拨】在根据物体间的作用规律判定物体带电情况时,要注意两者相互吸引有两种可能: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因此考虑问题要全面.4.原子结构、元电荷与带电情况【知识点回顾】(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3)e=1.60×10-19C;(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原子结构模型发展:从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开始,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道尔顿实心球模型: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汤姆生枣糕模型:1904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卢瑟福行星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玻尔量子化轨道:1913年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现代电子云模型: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命题方向】此类问题多以考查原子组成和判断质子、中子、电子和原子核心的带电情况为主,主要以填空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例1:20XX年11月9日,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在地球近地轨道上因主发动机启动失败而无法变轨.经查,是太空中的带电粒子对机载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程序出错.下列粒子中,因不带电首先可以排除的是()A.电子B.原子核C.中子D.质子分析:根据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是由于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内各种微粒的电性,要记住.例2: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B.物体内部没有自由电子C.物体内部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相等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一个电子所带负电相等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电子带负电,故如果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时,物体呈电中性,即不带电.解:平常物体不带电并非没有电荷,而是原子内部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相等,而带正电的质子与带负电的电子所带电量相等,故对外不显电性,即我们所说的不带电.故选C.点评: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也是物理考查中的热点,应熟记并理解.【解题方法点拨】(1)热传递是指能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给低温部分).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2)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或物体的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3)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到低温部分.5.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点回顾】(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绝缘体中包括:玻璃、陶瓷、塑料、各种油等;(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各种金属、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溶液等.【命题方向】此考点较为基础,在中考中主要考查导体和绝缘的分类,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例1:在通常情况下,均属于导体的是()A.人体、海水、干木柴B.橡胶、铁钉、陶瓷C.硬币、石墨、铜块D.水银、塑料、盐酸分析:根据导电性的不同,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大类,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叫半导体.解:人体、海水、铁钉、硬币、石墨、铜块、水银、盐酸是导体,干木柴、橡胶、陶瓷、塑料是绝缘体.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对于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可以联系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来记忆,不要死记硬背.如塑料,橡胶,陶瓷等常用来制作用电器的外壳,以防止触电,它们都是绝缘体;而电线芯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容易导电,是导体,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导体.例2:小青把以下物品分成两类:①铅笔芯、铜线、盐水;②塑料尺、橡皮擦、油.他分成两类后的物品分别属于()A.固体和液体B.导体和绝缘体C.金属和非金属D.晶体和非晶体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玻璃、橡胶、油等.解:第一类物体:①铅笔芯、铜线、盐水中,其共同特点是都能导电,属于导体;而第二类物体②塑料尺、橡皮擦、油中,其共同特点是都不易导电,属于绝缘体.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物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此题明显看出物体在导电性上的差别,生活中哪些物体为导体,哪些物体为绝缘体,要有清晰的认识.例3:下列学习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A.铅笔芯B.塑料尺C.铁质铅笔盒D.金属小刀片分析:不容易导电物体是绝缘体,例如:橡胶、玻璃、陶瓷等.容易导电的叫导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解:铅笔芯、铁、刀片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识别,属于识记内容,注意区分.例4:小东在安装如图所示的电路装置时,发现导线不够长.他用下列哪个物体将A、B两点连接后,按下开关,灯泡却始终无法发亮()A.塑料直尺B.石墨圆棒C.钢制刀叉D.银制筷子分析:(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绝缘体中包括:玻璃、陶瓷、塑料、各种油等;(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各种金属、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溶液等.解:由于石墨、钢、银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所以他用石墨圆棒、钢制刀叉、银质筷子将A、B两点连接后,按下开关,灯泡发亮;而接入塑料直尺,灯不亮.故选A.点评:记住绝缘体包括哪些物质、导体包括哪些物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因此可知记住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对于解决此类识记性的基础题非常重要.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有可能导电,变为导体.例如: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达到红炽状态时,也就变成导体了.【解题方法点拨】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有可能导电,变为导体.例如: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达到红炽状态时,也就变成导体了.。